China Market

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­教师的角色转变

雷 菡2  3 611130)

- 雷 菡

[关键词] 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7  182 [ ]

引 言

2012

年国务院全面部署教师­队伍建设工作的纲领性­文件— ——《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­伍建设的意见》 (国发2012 41〔 〕号) ,明确了要完善职业学校“双师型教师培养

2015培训体系” ,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­平。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­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­单位的通知(教职成厅函2015 29 165〔 〕 号) ,遴选家单位作为首批现­代学徒制试点

100单位和行业试点­牵头单位,其中试点高职院校 所。随着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­发展,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备­受关注,高职教师如何在 “现代学徒制试点”的背景下转变角色,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­题。

2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­教师面临的职业发展困­境

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­职院校中,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:一方面,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的­标准不断提高,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也不­断提高;另一方面,一些在其他领域找不到­工作的人进入职业教育­教学领域,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受­到各方质疑。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­职业性、实践性的本质特征,高职教师的专业化过程­本来就具有复杂性,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,社会需求与现实情况的­矛盾逐渐显现,高职教师更是面临身份­认同危机、形象弱化问题以及职业­发展的困境。2  1 身份认同危机影响职业­认同感发展虽然部分高­职院校有了本科层次的­教育, 但从总体上看,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­育中仍然是个比较另类­的范畴。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学­历导向思想的影响,人们并没有把高职教育­看成是成材和实现自我­价值的有效途径,而是 “高考落选者”的教育,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­程度远低于普通院校。在推崇学术教育和文凭­至上的社会中,由实践经验2 [ ]所证明的职业学习的重­要性仍被严重忽视。 人们眼中的大学某种程­度上等同于普通全日制­本科以及更高层次的学­历教3 [ ]育, 因而, “高职不属于普通大学的­范畴”不知不觉间就在大众心­中变成了 “高职不属于大学的范畴”。

目前,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师­徒制,此种师徒制指教师与有­经验的企业专家结成师­徒对子。于是,高职教师兼有学徒和师­傅的双重身份。既是 “学徒”又是 “大学教师”本来并不矛盾,但这样的语境带给人们 的印象却是:高职教师如果选择了当­企业师傅的 “学徒” ,选择了职业成长,仿佛就 “辜负”了人们对于 “大学教师”的期待。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与­所处的时代和情境密切­相关,而4 [ ]且还与其身份认同和日­常生活之间有着复杂的­关联。 普通教师如此,高职教师更是如此。因而,可以这样说,在学徒制背景下,高职教师 “大学教师”身份认同的危机在一定­程度上影响了职业认同­感的发展,不利于其职业发展。2  2 教师形象弱化影响职业­能力发展现代学徒制试­点中,师徒制的初衷是使新手­教师通过有经验企业师­傅的 “传帮带”以及新手教师对有经验­的企业师傅工作的观察­和体悟, “潜移默化” ,促进新手教师职业能力­快速提升。然而,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­是:新手教师,首先是一名教师,然后才是一位新手;首先是校方的专职教师,然后才是企业师傅的徒­弟。于是,由于职责所在, 5 [ ]高职教师需要完成组织­规定或约定俗成的各种­工作任务。这也就注定了高职教师­作为校方工作人员与企­业方师傅所建立的师徒­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相比之下,学生与企业师傅建立的­师徒关系则更为自然、稳定,并且有可能长久发展。学生徒弟可以毫无顾虑­地投入企业师傅主导的­工作项目中,于是,当企业师傅将全新的行­业知识技能带入校园的­时候,企业师傅的形象日益凸­显,而身份受多种因素制约、行业知识技能相对滞后­的学校教师形象便渐渐­淡化了。另外,由于学徒制实施过程中­存在外部挖人、学徒异6 [ ]化、替代忧虑等或然症结, 企业与校方能否建立相­互信赖、共赢互利的长期关系,必然极大地影响到教师­作为学徒能否获得职业­能力的提升。评价方式欠妥影响职业­规划一方面,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不­能等同于学术研究水平。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­与普通院校有关学术研­究水平的标准有着千丝­万缕的联系,从本质上很难适应高等­职业教育的内在需要,学术研究各种评价标准­通常关注抽象的、概括的、通用的、脱离情境的理论性知识,而具体的、特殊的、本土的、对情境敏感的、教师自己的实践性知识­则不太被重视。也就是说,高职教师学术研究之外­的工作缺少一种社会认­可度高的评价方式,做与评的差距非常之大。于是,在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­视的今天,大家突然发现与普通高­校教师相比,高职教师的学术水平低­下,并由此推断出高职教师­的职业能

[摘要]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­式不仅对高职教师的职­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,更是带来了对职业教育­观念的挑战。通过分析高职教师在学­徒制试点过程中面临的­身份认同危机、形象弱化危机、职业规划困惑等问题,从高职教师角色转变的­角度,探索高职教师走出职业­发展困境的途径。现代学徒制;高职教师;职业发展

力堪忧。换一个角度,从实际情况来看,我们国家面向职业教育­的研发基础设施— ——高职院校,基本上处于初创期的探­索阶段,发展迅速但却谈不上发­达,因而,职业教育领域中非常需­要的很强的研发文化尚­未形成。于是,对于高职教师来说,学术研究和工作场所的­日常实践往往高度分离。

另一方面,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不­能等同于某个行业的技­能水平。目前多数高职教师拥有­所谓双师素质,但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­自身知识技能完全跟得­上当今行业领域知识技­能的更新,多数高职教师行业知识­技能滞后于行业发展需­7 [ ]求。 作为高职教师,也许能够帮助自己学生­进入某个职业,但长远来看,在这个职业中,高职教师也许不能走得­比自己的学生更远。因为学生有可能会在今­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­一直从事这个职业,而一位拥有十年行业工­作经验的专家,一旦成为高职教师,就意味着需要改变自己­原来的职业发展轨迹,进入高职教育这个行业。

可以看出,目前的绩效考核、职称评选方式将高职教­师置于一种较为尴尬的­境地,绝大多数的高职教师,行业知识技能水平比不­过企业师傅,学术研究水平比不过普­通院校教师,虽然综合二者高职教师­可能较为出色,但是,目前为止仍然未能产生­一种多元化的、能被社会认可的评价方­案。所以,与其说普教教师、企业师傅等都可以从事­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,是导致职业教育整体教­学质量不高、教师地位不高的根本原­因,不如说是合理评价方式­的缺失导致了高职教师­职业发展受阻。

3 高职教师的角色转变

nd分析学徒制背景下­高职教师面临的职业困­境,有助于我们理解高职教­师职业发展困难的实质,职业教育的真正变革需­要社会、组织、个人等多个层面的参与­和努力。从高职教师的层面,也许适时的进行角色转­变对于改变职业困境有­一定的意义。3  1 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,提升职业学习体验和结­果更多的人只关注到 “教师”的身份,却往往忽略了“职业院校”这个特殊的定语。“职业”是高职教师与普通大学­教师在具体工作任务和­工作要求不同的根本原­因,也是高职教师一切工作­的逻辑起点。因而,高职教师 “大学”教师身份遭遇质疑的同­时,大家还忽视了一个事实:高职教师显著地保留了­大学教师身份建构早期­的一个特点,除了是8 [ ]教师,都还是 “师傅”。 无论是技术工人、技师、技术员、还是设计人员、销售人员,或者经理,无论是新手还是专家,无论是师父还是徒弟,另一个身份,对于高职教师来说都是­合理而且合法的,这已经成为当前普教教­师与职教教师最大的不­同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迫­切需要在这另一个身份­的职业中向更为核心的­部分发展,而组织层面则应该更多­地在这个方向上为高职­教师提供研究和发展的­环境条件。有研究发现,当学习者在大学和工作­环境中迁移时,默会技能的9 [ ]认可和调动能够提高学­习体验和结果 。现代学徒制背景下,高职教师非常需要借助­其多重身份的合理性与­合法性,以及由此获得的特殊经­历和研发条件,在拓展性的学习或工作­环境中更好地调动并认­可学习者的默会技能,帮助提高学习者的自信­心、参与度,并形成正确的态度,增进学习 成功。3  2 从示范模仿到超越式学­习,助力校企合作项目的完­成学徒制试点下的师徒­制不应该作为一种知识­技能传递模式存在。未来教学活动的持续个­体化、学习责任的个体化以及­知识密集化的加强都撼­动着传统教学范式。对教师而言,他们的任务从本质上看­是不可分割的,这个任务是需要共同承­担的,因为专门的技术和知识­是分散的,不可能被个别教师所掌­握。从内容上看,工作任务的不可分是知­识急剧密集化的副产品。这就需要一个更具 “团队导向”的教师群体和一个由不­同教师构成的、更为投入的群体来改善­这种状2 [ ]况。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不­仅仅需要形成师徒关系,更需要构建一个共同承­担任务的 “教学团队” ,以便提供学生更好的职­业学习的指导。

实际上,高职教师并不需要重复­企业师傅的工作,更不需要扮演 “第二企业师傅”的角色,而是需要进行所谓的4 [ ] “超越式学习” ,即对自己信念背后的假­设进行重新评估,并根据改变后的意义视­角所产生的洞察开展新­的行动。这种学习不仅能够帮助­教师在了解自己的行动­后果之后适当地调整自­己的行动策略,而且能够重新思考自己­的价值观和信念,形成 “双路径学习”。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­中高职教师的能力很难­通过累积的方式叠加,而是需要通过不断调整­自己以适应新的问题情­境而重构。如果说高职学生在企业­师傅的带领下顺利完成­工作项目、获得成就感,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­得到了满足,那么,高职教师则在和企业师­傅的合作中实现了超越­式学习,在安全、归属、尊重等需要方面为学生­提供了保障,助力学生实现了自我价­值。3  3

获取关于整个高职教育­的工作过程知识,建立学习、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多方­关系高职教师既然是一­个职业,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就应­当具9 [ ]备一定的高等职业教育­的工作过程知识, 高职教师不仅需要知道­自己的任务是教学,更要通过教学来了解自­己参与、创造的工作过程。如果高职教育的知识不­能相互分享或通过工作­场所中所有部分相互创­造,那么高职教师就犹如那­些按照福特主义和泰勒­模式工作的员工,即便每天从事教学工作,仍然不能建立学习和工­作的联系。现代学徒制背景下,学校情境的特殊性格外­凸显,校内场所和工作场所的­分离导致高职教师学习­的阻抗力变得格外强大,这种情况下,组织层面应该在一定程­度上淡化高职院校在教­师学习中的作用,为高职教师创造了更多­非正式学习的机会。与此同时,高职教师需要坚持劳动­力市场调查和工作分析­等重要工作,需要更多的机会参与学­校管理,参与促进学校与行业、企事业单位、社区和专业团体的合作、为他们提供服务并取得­支持,获取更多考察和专题学­习的机会,并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­中10 [ ]分享、创造自己的工作知识,争取更大的自主性。 唯有这样,高职教师才能够认同自­己的职业、反思自己的职业,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职­业能力发展,进而发展出主动提高自­身专业化发展程度的意­识和行为。

4 结 论

现代学徒制背景下,高职教师既面临着身份­认同的危机、形象弱化的问题和职业­规划的困惑,也经历着职业教育

变革的各种机遇与挑战。高职教师的命运实际上­早就同各个行业的命运、职业教育的命运连在了­一起。高职教师必须面对、接受并处理这个职业中­很多似乎相互对立、但实际必须并存的特征,及时地转变角色,走出身份认同的困境,实现超越式学习,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和提­升自己的实践智慧,以获得持续不断的职业­发展。 参考文献: 1  [ ]汪亚明,王珏 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­状、困境和对策研J . 2014( 3): 91- 94 究 [ ] 中国高教研究, 2  [ ]菲利普·葛洛曼,菲利克斯·劳耐尔 职业教育教师:是/ / 濒危的群体还是专业化­革新的主体 葛洛曼 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M . 2011 育师资培养 [ ] 北京: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 3  [ ]邓子鹃 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: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J . 2015( 4): 24- 29  [ ] 扬州大学学报:高教研究版, 4 [ ]陈向明 从教师 “专业发展”到教师 “专业学习” [ ]

2013( 8): 1- 7 教育发展研究, 5  J . [ ]唐锡海 职业教育 “工教结合”探析 [ ] 职教论坛, 2012( 18): 9- 14  6  [ ]汤霓,王亚南,石伟平 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­或然症结

J . 2015,31( 5): 85- 90 与路径选择 [ ] 教育科学, 7  J . [ ]卢兰万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­达成路径研究 [ ] 中国

2013( z1).校外教育旬刊, 8  J . [ ]赵昌木 欧美国家大学教师身份­及多元认同 [ ] 高等教

2015( 5): 63- 69 育研究, 9  [ ]海伦·瑞恩博德,艾莉森·富勒,安妮·蒙罗 情境中的

M . 2011 工作场所学习 [ ] 北京: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 10  [ ]菲利普·葛洛曼,菲利克斯·劳耐尔 国际视野下的职业

M . 2011 教育师资培养 [ ] 北京: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

1980—), [作者简介]雷菡 ( 女,汉族,四川会理人。讲师,

2006硕士, 年毕业于西南大学,现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­学院专职教师,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及数­字媒体技术研究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