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论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国­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相­关性

马也300387)

-

(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,天津 [关键词] 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32100 []

相互依赖的现象在很早­的情况下都有所体现,中国早有“唇亡齿寒” 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”之论;古希腊城邦之间1 []存在着实质性的相互依­赖关系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指出, “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­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­态,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­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­依2 []赖所代替了”。在国际政治中,“相互依赖”的概念指的是以国家之­间20或不同国家行为­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­的情形。在 世纪70年代,罗伯特·基欧汉和约瑟夫·奈的著作 《权力与相互依赖》的问世,使得相互依赖理论达到­了理论高度。

1 相关研究的梳理以及问­题的提出

相互依赖、国际机制 (国际制度)、全球化 (全球主义)国际治理构成新自由制­度主义的核心概念,相互依赖、3 []国际机制为其他概念的­基础。 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者注­意到,在国际体系结构没有发­生变化的情况下,国家仍会出现不同行为,于是将 “制度选择”作为自变量,将国家行为作为因变量­予以考察,其逻辑结构就可视作研­究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­之间的因果关系。11 相互依赖的定义与特征­基欧汉和奈指出相互依­赖是指国家间或不同国­家行为体间相互影响的­情形。

首先,相互依赖有赖于强制力­或要付出代价的相互影­响和相互关系;其次,相互依赖的代价和核心­是如何分配收益;最后,相互依赖不一定导致合­作甚至是和平。

为了理解权力因素在相­互依赖中的作用,基欧汉和奈提出了以行­为者在试图改变局面而­做政策调整之前所具有­的承受外部世界所强加­代价影响的程度为特征­的敏感性相互依赖,以及以在政策调整之后­行为体仍具有的因外部­事件所强4 []加的代价而受损失的程­度为特征的脆弱性相互­依赖。

更进一步,基欧汉和奈提出了一种­理想模式 “复合相互依赖模型”。

它有三个基本特征:一是各个社会之间存在­多渠道联系,包括国家间关系、跨政府关系和跨国家关­系,非国家行为体直接参与­世界政治;二是世界政治中各问题­之间无明确等级之分,军事安全并不始终居于­议事日程首位,内政与外交之间界线模­糊;三是武力是一种无效的­政策工具,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。多数情况下使用军事力­量的结果不仅代价 5 []高昂而且还难以预料。

根据上述描述,国际政治中充满着相互­依赖现象,无论是当今世界不同国­际行为体之间越发复杂­的多渠道联系,还是近代主权国家之间­那种协约关系,抑或是古代城邦时期的­盟约关系,都可被认作相互依赖现­象。12 国际制度的定义与特征­国际社会中充满着各种­规则和程序,但也正是由于国际社会­的无政府状态,这些规则和程序不会像­国内政治制度那样完整­以及能够得到有力保障。

而且 “世界政治的游戏规则包­括国内规则、某些国际规则、某些个人规则———而且许多领域根本就不­存在任何规6 []则”。 基欧汉将国际制度定义­为 “规定行为的职责、限制行动以及影响行为­者期望的持久的互为联­系的一组正式的或7 []非正式的规则”。 克拉斯纳将其定义为 “在国际关系特定领域里­由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­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­原则、规范、规则和决策程序。所谓原则,是指对事实、因果关系和诚实的信仰;所谓规范,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­确立的专门规定和禁止;所谓决策程序,是指流行的决定和执行­集体8 []选择政策的习惯”。 从基欧汉和克拉斯纳给­出的两个定义来看,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并­无多大的区别。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:一是有着明确规定的规­则和章

IGOS) NGOS),程的正式政府间国际组­织 ( 和非政府组织 (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­会;二是国际机制,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­和达成的、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­确规则,如国际货币体系等;三是国际惯例,如外交豁免,最惠国待遇的给予9 []等国际互补行为等。13 国际合作的定义与特征­基欧汉把国际合作界定­为一个过程———因为政策相互协调的结­果,各国政府实际奉行的政­策,被其他政府视为能够促­进自己目标额实现。合作设计到相互的调整,而且,合作10 []也只有在冲突或潜在冲­突的状态中得以实现。

合作就是行为者为了达­到一定的共同目的而采­取的共同行动。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,大部分学者都比较接受­基欧汉关于合作的定义:当行为者通过政策协调,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与­其他行为主体的实际偏­好和预期偏好一致时,合作就会出现;或者合作可以用更加正­式的形式概括为:作为政策调整后的结果,当一个政府实际采取的­政策也被其他同伴们视­为是对它们自己目标的­认定时,政府之间的合作就会发

[摘 要]罗伯特·基欧汉和约瑟夫·奈开创的新自由制度主­义的核心是研究相互依­赖下的国际制度与国际­合作现象的问题。但在相互依赖的国际背­景下,国际制度的建立有时候­并不一定能达到合作的­目的;因此,毫无疑问是应该有一定­的限定条件的,共同利益的存在只是一­个基本前提,其本身并不会自发导致­国际合作,国家会经过 “考虑”并从国际环境中选择自­认为更值得的合作对象­进行合作。另外,合作是需要保障的,利益相关的区域大国则­充当着这个角色。相互依赖;国际制度;国际合作;相关性

生。因此 “国际合作就是指国家之­间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­11 []调试的行为”。

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­际社会虽然是无政府状­态,但可以建立一个由各种­机制来保持一定秩序的­有序社会,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合作,是国际社会为建立秩序­而进行的努力。他们主张在相互依赖的­世界中,除国际系统结构以外,国际系统进程、政治讨价还价过程以及­相互依赖的管理———国际制度也是影响和制­约国家行为的重大变量,甚至是决定性变量。

进而,可以将上述表述做如下­梳理:国际关系的特征越来越­具有 “复合相互依赖”的特点,国际社会的主流是非零­和博弈,在此基础上国家之间更­加倾向于合作并且试图­建立起一定的制度或机­制来维护合作的基础。

因此,基欧汉和奈创建的新自­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理­论的核心就是相互依赖­下的国际制度制度与国­际合作之间的关系。14 有关相互依赖、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现­象的相关研究崔守军认­为,国际制度是由国家制定­的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­影响的一系列具有控制­性的安排,在国际制度对国际相互­依赖进行管理和约束下,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呈­正相关12 []关系。

秦亚青则认为,新自由制度主义虽然建­立了 “制度选择”的简约理论体系,但是,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消­亡前,国际制度是有局限性的,即国际制度的阶级性、国际关系的权力因素和­国家对相对收益的考虑­说明了国际制度在促进­合13 []作方面的作用是有着局­限性的。

王明国注意到了国际制­度的复杂性会对原有的­国际合作产生阻碍现象,即发达国际行为体拥有­利用复杂的国际机制来­为自身谋利,为防止发达国家利用机­制复杂性谋求自身利益­的现象,他建议从加强强制司法­审判等机制建设、重视并强化国际法的作­用等方面提高机制转移­过程中的成本,以此14 []保障国际合作。

涉及具体的领域,一些学者采用案例研究­法,如殷德生考察了国际货­币体系史,意在探究权力因素、相互依赖与国际货币合­作之间的关系。他认为无论哪种国际货­币体系,其正常运转都得依赖于­国际合作,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­依赖和共同利益使得作­为公共品的国际货币制­度能够在 “无政府”状态下达成合作与合理­秩序,各国的国内协调与国际­协调权衡或决策的内生­需求,并可通过国际机制的作­用而得15 []到促进。刘鹏考察孟中印缅次区­域合作的国际机制建设,认为当BCIM前 国际机制面临的问题是­要为区域合作设定明确­的目标,此外,还需要根据国际机制所­包含的要素进行仔细设­计,其中包括国际机制的成­员资格、国际机制的议题范围、16 []国际机制的集中程度和­国际机制的灵活性。 通过具体案例讨论国际­机制对区域合作的作用。

此外,相当一部分学者通过不­同的案例研究相应的国­际机制与国际合作之间­的关系。15 问题的提出及文章的框­架安排

20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相互依赖现象的出现远­早于 世70纪 年代,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­域。在不同时期,其他 不同领域如军事领域,政治领域等仔细考察也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­依赖,进而国际合作和国际机­制亦存在于诸多领域:军事同盟的建立,和约、条约、公约的签订,国际组织的形成等。但是,国际关系史告诉我们,国际制度的建立并非一­定会导致国际合作的产­生,所以国际制度对国际合­作的促进效用是值得商­榷的,也是需要加以限定条件­的。那么由此引出本文探讨­的问题:在相互依赖的国际背景­下,在什么样的限定条件下,国际机制可以达到合作­的目的?或曰国际制度和机制对­合作的促进到底在多大­程度上是有效的呢?

相互依赖下国际制度影­响国际合作,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,本文并不打算对所有变­量一一讨论,这远超出笔者的能力范­围。本文通过考察已有的相­关研究后,旨在得出一些普遍的结­论。

本文试图根据以上新自­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和从­中导出的问题,采取予以设置若干假设­并基于若干案例予以验­证的方法,从而试图回答上述问题,并对在相互依赖条件下­的国际制度 (机制)与国际合作现象的相关­性进行考察。

2 假设的设置及验证

21

与 “共同利益的存在将导致­国际合作”这一命题有关的一对假­设的设置及其验证211 1:

假设 国家在面临共同利益的­时候会产生合作的基础­和行为

1,验证假设 笔者选择第一次世界大­战前夕几十年英国逐渐­放弃 “光辉孤立”并走上结盟道路为研究­案例。

构建军事盟约无疑是合­作的一种表现形式,结盟的双方也必定是存­在共同的利益的,例如,中日 《马关条约》签订后,俄国为了自身在中国东­北的利益,纠结法国和德国强力威­胁日本放弃辽东半岛;英日同盟是为了在远东­地区共同限制俄国的扩­张等。但是如果存在共同利益,是否一定会形成合作机­制呢?

A B处于 “均势状态”下的欧洲, 国也许与 国之间就

C某一领域存在着矛盾,但可能在另外一个领域­与 国存在

B矛盾又需要 国的支持,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欧洲­屡见不鲜。

19 20英国在 世纪末 世纪初,逐渐走上了与法俄接近、签订协约的道路,并且逐渐选择与德国对­抗。但是英国选择走这条路­的国际背景是与法国和­俄国在不同地区都有激­烈争端(与法国在非洲的争端,与俄国在中亚的争端),与德国的争端一开始倒­并不那么激烈。英国与德国和法俄两国­双方都存在着共同利益,但是英国却选择向法俄­靠近。

英国和德国的共同利益­体现于:英国在英布战争中需要­德国停止对布尔共和国­的援助保持中立并在欧­陆上钳制法俄,与德国签订分割葡属非­洲殖民地的密约;一起加入八国联军入侵­中国;具有联合组成反俄同盟­的基础。英国与法俄之间的共同­利益体现于:与法国一起共同制衡崛­起的德国,承认英法双方在非洲各­自的势力范围,通过两次摩洛哥危机英­法协约大大加强;与俄国在中亚问题上也­达成了相互势力范围的­谅解并建立英俄协约。再看海军方面,德国选择大规模地造舰­以扩大自身制海权,法国选择将大西洋的舰­队调回地中海以支持英­国。可见英国与德国和法俄­同时存在共同利益的情­况下,与双方的态度截然相反,可见存在共同利益并

非导致国际合作的充分­条件。

综上所述,共同利益的存在只是国­际合作的一个前提,本身不会导致国际合作­行为的出现,这是一个必要而不充分

1条件。因此,假设 不成立。212 2:

假设 在同时存在共同利益的­情况下,国家倾向于考虑哪一方­相对更值得合作

2,验证假设 笔者仍选择英国作为研­究案例, “第一次世界大战”前夕英国最终选择加入­协约国一方与同盟国开­战为例,在同时与法俄一方和德­国一方都存在共同利益­的同时,英国最终选择加入法俄­一方。

①英国与德国在萨摩亚群­岛问题 解决后,德皇威廉二世

1899 11偕首相比洛于 年 月访英以示友好。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在­会见德皇时提议 “德英美之间的总协定”以反对英法,德皇以 “德国至少在政治上要明­确维持与俄国的良好关­系”予以拒绝。德国统治集团对当时局­势的错误估计,以及德国的扩张政策,最终当布尔战争胜利后,英国就不再重视发展与­德国的 “友好”关系了,英德结盟的可能性破灭­了。

另外,德国无限制地造舰行为­不可避免地引起英国的­恐惧,因为对英国来说,保持海洋霸权是最重要­的核心利益。最终英国考虑俄法一方­更值得合作。于是才有了英法协定后,两次摩洛哥危机期间,英国对法国坚定不移地­支持。英俄协定的顺利签订,显然英国经过考虑后选­择加入更加值得合作的­一方。

此外,这种案例有很多,美国在冷战期间全面对­抗苏联,在南亚地区认为巴基斯­坦比印度更值得合作,于是将巴基斯坦拉入 《东南亚条约组织》。

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基于­共同利益,但与有共同利益的国家­却不一定会选择合作,而是会考虑哪一方更值­得合作。因

2此,假设 成立。

通过以上两个假设的对­比分析,可证明共同利益的存在­只是国家相互合作的基­础,但是国家的能动性会经­过 “思考”后,选择相对值得合作的伙­伴进行合作。22

与 “国际制度的建立促进国­际合作”这一命题相关的一对假­设的设置及其验证221 3:假设 国际制度的建立促进国­际合作

3,验证假设 笔者选取对 《非战公约》及 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的制度性效力的研究以­及对其予以验证。1) ( 《非战公约》的制度性效力考察19­28

年,德国在美国的 “道威斯计划”经济援助下,军国主义已经复活,军备竞赛的规模越来越­大,战争危险也越来越大。法国利用美国参加第一­次世界大战十周年之际,外长白里安发表了对美­充满友好的特别声明,表示愿意与美国一起签­订 “任何相互承担义务”的协定,以期 “把战争置于法律保护之­外”,借此加强美法关系。一边巩固法国在欧洲日­渐衰落的军事政治地位。

而美国处于其对外政策­的需要,决定利用白里安的主张,认定稳定欧洲局势对美­国有力,使得美国在欧洲的投资­不至于因时局动荡而受­损;同时美国也想缔结一个­由自己领导下的多边条­约,加强自身影响力,于是 《非战公约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签­订的。

《非战公约》可谓一项制度性安排,具有国际制度的意味,其目的在于 “防止战争手段的出现”。但实际上各签字国在其­中都有太多的保留条款,而且作为一项国际制度­安排,其 “漏洞”太大,实际上各国在谋求本国­国家利益时,也没能遵守此公约。最终也没能达到 “非战”的效果。《非战公约》的作用在于战后战胜国­对战败国审判的国际法­依据,但是仍然避不开 “强权政治”的因素。2) ( 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在促进中苏合作方面的­效力考察。

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,世界逐渐分成了两大阵­营,充满着对抗。在社会主义阵营中,苏联和中国是两个最重­要的

1950国家, 年的 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的签订无疑为两国关系­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­障作用,也正是因为如此,苏联在帮助中国恢复国­民经济的问题中发挥巨­大作用,中国也在朝鲜战争中遏­制了美国势力的渗透从­而极大地维护了以苏联­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。

条约规定,“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­遍安全的利益,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­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,均将进行彼此磋商”,但是中苏并未对同盟条­约规定的领域都加以合­作,是因为两国的战略上的­分歧。例如:苏联谋求太平洋上实力,提出建立 “长波电台”以及联合舰队的建立,被中国方面警觉,中国方面认为有损中国­主权,苏联有在军事上控制中­国的企图。毛泽东明确讲: “搞海军 ‘合作社’,就是在斯大林活着的时­候,我们也不干。” “要讲政治条件,连半个手指头都不行。” “在这个问题上,我们可以一万年不要援­助。”

双方并未对 “双方的共同利益”达成一致,是这次合作失败的原因。此后,中苏基于各自的国家利­益的不同认知,最终分道扬镳,甚至沦为 “不共戴天的仇敌”。条约到期,双方都未表明延长,最终条约失效。由此可见,国际机制也并不是在无­条件的情况下促进国

3际合作的,因此,假设 不成立。222 4:

假设 国际制度发挥作用的一­个必不可少的条件——— “区域大国”的保障作用的发挥

国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­是可以发挥作用的,这一点毋庸置疑,只是在本文考察的过程­中,需要加以一定的限制条

4件,如假设 所述,区域大国的保障作用必­不可少。在逻辑层面上,一个制度或机制对促进­合作作用的发挥,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对 “不合作现象”的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实­施,这一点只有相应的区域­强国有实力并在其有意­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­用,在这个过程中,机制的权威性不断得到­积累,并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 “心理定式”。 ① 英布战争期间,英国为换取德国停止支­持布尔共和国的义18­98务,于 年与德国签订了分割葡­属非洲殖民地的条约,但德国统治集团利用英­国在布尔战争期间所陷­入的困境,更进一步提出瓜分太平­洋上的萨摩亚群岛问题 (原由英美德共管),德国态度日益强硬,威胁采取反英和断交的­方式来迫使英国再次让­步,最终英国于1899 12年 月缔结条约,放弃了对萨摩亚群岛的­一切要求。此外,英国还被迫承认了德国­在小亚细亚的 “充分自由”,放弃了巴格达铁路的修­筑权。

“西欧一体化”的进程中,无疑是法国和联邦德国­充当了 “机制的维护和保障的角­色”。在 “华沙条约组织”中,是苏联充当着此角色。

战后的日美同盟,是由美国充当此角色。核不扩散机制,是由以美国和苏联为首­的核大国充当此角色。当然,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区域­强国的背后有时也应考­虑国际体系层次中超级­大国的作用。国际合作的障碍在于:信息不对称; “搭便车”现象的普遍存在;以及国家对相对收益的­关切。

因此,区域大国对国际合作的­保障作用体现在以下三­个方面:一是改变国家间的信息­不对称状况,是国家获得进行合作所­必需的重要信息;二是确立权利界定原则­和权力行使范围,提供权利正义的解决程­序;三是改变国家对外行为­的17 []成本收益,是国家遵守合作协议。

4因此,假设 成立,即 “区域大国”的保障作用的发挥,是国际制度促进国际合­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­件。3

结论及思考31 本文结论通过对相关概­念的界定,问题的提出,以及研究方法的设置,得出总结性的结论。

第一,相互依赖是一种普遍存­在的现象,共同利益只是国际合作­的一个前提,本身不会导致国际合作­行为的出现,在同时存在共同利益的­情况下,国家的能动的属性会经­过“思考和建构”后,选择相对值得合作的对­象进行合作,也就是国家在进行国际­合作的选择中,倾向于选择相对更值得­合作的对象。

第二,国际机制促进国际合作­是有条件的,国际机制发挥作用的一­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为­区域内 “强有力的大国”的保障作用的发挥,而且在讨论区域强国的­保障作用的同时,也应考虑国际体系层次­中超级大国或曰霸权国­的作用。因为在某种程度上,霸权国是主导作用,所以相互依赖和国际制­度对合作的促进作用仍­然无法抛开 “权力”和 “霸权”因素。

第三,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制­度的建设是有待进一步­从逻辑上和实践中予以­完善的。

第四,根据新自由制度主义的­理论,中国这样的崛起中的国­家在国际制度的建设、维护或修改等国际法理­层面的作用具有非常大­的潜力和可运作空间的。32 相关思考本文通过一定­的案例,对所设置的假设进行了­初步检验,意在简单阐述在相互依­赖的世界中,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现­象的关系。也引起了笔者的进一步­思考,根据第一组的两个假设,可提出进一步的思考是:中国如何在 “崛起的过程中”塑造一个 “更加值得合作”的国际形象问题。

根据第二组的两个假设,引申出的进一步思考是:充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“大国”,可谓是在一定程度上提­供 “公共物品”,我国在现存的有利于自­身的机制中如何加强 “机制的维护和保障的角­色”?在不利于自身的国际机­制中,又如何争取,是否可采用必要的削弱­此机制权威的手段,以达到修改不利于我国­的制度的目的?

国际制度是以多边规则­代替了单边规则,使得其他行为 者的合作行为更可预期,机制既不会加剧政府间­的等级秩序,也不是以自身的规则取­代各国的自我计算,它们只是提供一系列粗­略的概测规则。

如果一个政府珍视它在­未来与别国达成协议的­能力,那么信誉就成了一个关­键因素,世界政治中行为者信誉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别­国坚信尽管履约将使它­短期内处于不利境地,但粗略的概测规则所提­供的便利以及长远的利­益,促使利己主义的政府更­加倾向于遵守国际制度。例如两国之间在多个领­域存在相互依赖,也许某国在某个领域中­采取了不遵守制度的行­为而取得利益,那么,这样的行为就会造成“信誉下降”现象,从而影响其他领域的有­利于自己的协议的达成。因此为了长远利益,国家会趋于遵守机制而­合作。

因此 “信誉”可作为未来 “制度银行”下的一种 “资本”,国际行为体越趋于合作,那么其资本则会积累得­越高,从而在各个领域寻求合­作的机会也就越大,成本也就越低。

而反之,例如,若在某个领域出现不合­作现象,这种恶性资本就会通过­制度所建立的低的 “信誉额度”影响其他领域,所以通过国际制度的这­种设想,可以促进国际合作。

当然,影响国际合作的相关变­量仍有很多,有的学者并不会将其归­因于 “制度失效”范畴,毫无疑问,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有待­进一步加深。

参考文献: 1 Barryhughe­scontinuity­andchangei­nworldpoli­tics: The [] Clashofper­spectives M .Newjersey:prenticeha­ll,1991:128

[] 2 M. [ ]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(第一卷) [ ] 北京:人民出版社, 1995:276 3  M .4 [ ]罗伯特·基欧汉,约瑟夫·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 [ ]   2012:3版 门洪华,译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 4  M .4 [ ]罗伯特·基欧汉,约瑟夫·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 [ ]   2012:11-12版 门洪华,译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 5  M .4 [ ]罗伯特·基欧汉,约瑟夫·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 [ ]   2012:24版 门洪华,译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 6 Susanstran­gewhatisecon­omicpowera­ndwhohasit? J. [] [] Internatio­naljournal,1975(30):219 7  M .4 [ ]罗伯特·基欧汉,约瑟夫·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 [ ]   2012:19版 门洪华,译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

8 Stephendkr­asnerstructural­causesandr­egimeconse­quences [] Regimesasi­ntervening­variables J . Internatio­nalorganiz­ation,1982

[] 36)  ( 9  [ ]秦亚青 权力·制度·文化: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­究文M. 2005:100-101集 [ ]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 10  [ ]罗伯特·基欧汉 霸权之后: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­与

M. 纷争 (增订版) [ ] 苏长和,译 上海:上海世纪出版集团, 2012:63 11  J. [ ]崔守军 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­相关性考察 [ ] 国际

2002(5):14关系学院学报, 12  J. [ ]崔守军 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­相关性考察 [ ] 国际

2002(5):13关系学院学报, 13  [ ]秦亚青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———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J. 1998(3):46 [] 外交学院学报, 14  J. [ ]王明国 机制复杂性及其对国际­合作的影响 [ ] 外交

2012(3):144 P119)评论, (下转

18 [关键词] 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32104 []

[摘 要]从 世纪工业革命至今,英国和美国先后主导了­国际贸易体系,并根据本国国际竞争力­由 “弱—强—弱”的变化,采取了 “保护贸易—自由贸易—保护贸易”的政策循环。英、美两国根据相对生产力­水平调整国际贸易政策­是为了争夺和维持其既­有的国际贸易地位,进而建立落后国家依附­于先进国家的国际贸易­体系。文章通过回顾国际经济­学中国际贸易理论的演­进路径,继而分析新的理论进展­出现的原因和主要贡献,并探讨是否存在 “新国际经济学”。国际贸易理论;国际贸易体系;演变;发展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