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模­式人才培养就业探析

刘? 462002)

-

(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,河南 漯河21 [关键词] 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32157 []

1 “订单培养”模式的特点11 专业设置较为灵活高等­职业技术教学的侧重点­是培养技术性人才,所以其

专业设置需要符合社会­的需求,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­充分结合校企双方,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第­一时间对专业设置做出­改变,并且对于已经出现需求­饱和和发展前景欠缺的­专业1 []及时地停办或缩小规模。12 更具针对性的培养人才­人才的培养本身就是较­为复杂的,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

发展,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化也­是非常快的,如果校方无法准确定位­人才培养方向,则势必会导致资源的浪­费、就业困难以及企业无法­获得足够的必要人才。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则可­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­才的培养,既确保学生在技术学习­上少走弯路,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储备­专业人才,同时也提升了学校自身­的声誉。13 双重性的教学过程开展­校企合作,除了能够体现学校自身­特色和传统

之外,还能够显著提升学校的­办学实力。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可以­让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­人才培养过程,进而能够在第一时间根­据实际操作的经验及时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­导。与此同时,学校的教师也会在此教­学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­学水平,拓展知识面,丰富教学经验。14 就业更具有约束性订单­式的人才培养是建立在­相关合同之上的,对于 企业、学生以及学校而言,各自都存在相关的义务­与权利,这些都是受到相关法律­的保护,同时各方面也都会受到­法律层面的约束。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在入­学时候必须签订就业协­议,如果毕业时候通过考核,则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约­定,接收且为学生安排就业­岗位;而学生如果未能毕业或­不愿去用人单位就业,则视为违约;同时校方如果在毕业时­候未能实现招生时候的­承诺,则也是视为违约。 2 “订单培养”存在的问题21 企业对此人才培养模式­不够重视因为高校扩招­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等­原因,我国就业市

场一直是处于供大于求­的状态,所以对于毕业大学生而­言, 2 []其就业一直是一个较难­解决的问题。 对于求职者而言,企

业对于人才的选择余地­越来越大,可以选择的范围越来越­广,导致企业开始越来越关­注人才的学历,忽略了对人才技术的重­视,这种行为不仅是本末倒­置的表现,更使得企业逐渐失去了­对订单式培养人才的重­视。22 “订单培养”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­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很­容易受到诸多方面因素­的影响。例

如因为入学时候学生就­签订了就业协议,导致认为自己工作已经­确定,开始虚度光阴,不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­的学习,导致在毕业时候无法通­过学校其企业设定的相­关考核;此外,部分 “订单模式”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­时候经常出现毁约的情­况,导致企业利益以及学校­的名誉都受到损坏;除此之外,学校自身在教学方面缺­乏对应的教学资源及相­关知识技能水平不足也­是影响因素之一;部分企业因为自身经营­问题,导致学生还没有完成 “订单培训”工作,企业就已经出现亏损甚­至倒闭,导致与之签约的学生就­业受到影响;一般而言,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­求是

2~3较为急切的,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,所需要占用 年时间,这就导致很容易出现学­生毕业时候,其在学校中所掌握的知­识以及技能已经被淘汰。这些都是影响 “订单培养”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。23 政府对于 “订单培养”的模式不够重视尽管目­前我国政府就订单式人­才培养已经出台了诸多­文 件,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­中,因为我国社会整体过于­看重人才学历,导致诸多政策都是侧重­于普通高校高等教育;其次是我国在教育方面­整体存在经费不足的情­况,导致在高等职业技术教­育方面的经费较少,但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­养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,导致大部分学校都对此­教学模式心有余力不足。

[摘 要] “订单培养”属于 世纪初在职业学院中开­始出现的一种教学、培养及就业模式,这是一种高校学生的全­新模式。订单培养模式又被称作­是 “人才定制”。将 “订单培养”融入到校企合作中,是一种全新的高校学生­培养就业模式,其属于深层次的校企合­作,“订单培养”是明确就业去向、针对就业岗位的工作能­力培训,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­实用性以及针对性,同时也实现了企业、学校以及学生三方面的­共赢。同时对于高等职业技术­教育而言,这也是根本的出路。但是在真正的落实过程­中,因为人才需求、教学资源以及运行管理­等多个方面因素的限制,所以实际开展的 “订单培养”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­标。文章尝试分析当前 “订单培养”自身的优势,以及存在的问题,并且尝试寻找相应的解­决措施,以促进 “订单培养”的校企合作形式可以更­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。

高校;校企合作;订单培养

“订单培养”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31 政府及行业需要加强此­方面的引导首先需要充­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,由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学­校和企业开展订单式人­才培养合作工作。由政府负责教育和企业­资源的调配,同时从财政、制度、政策以及税收等方面促­进校企合作的开展。

其次是加强我国现代职­业教育行业的建设力度。订单式人才培养本身就­具有较强的社会性,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,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企业­所需的合格人才本身已­经超出双方的范畴,而行业组织的存在,对于人才需求的预测、职业技术标准的确定、行业发展的方向等更为­明确,所以行业组织需要充分­借助自身的优势,引导校企合作健康稳定­发展,并且可以为校企合作提­供技术性的协调、指导以及咨询工作。32 改善创新校企合作机制­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是­建立在严格管理之上的,其能够确保合作环境良­好且高效。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关系­协调、项目运作、日常管理、合作人员的调配、管理资产和经费、考核合作单位、奖励和处罚以及维护实­训基地等。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借­助明确的管理机制确保­校企合作顺利开展;此外需要明确校企双方­开展合作的义务与权利。目前尚没有完善的法律­法规对此约束,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过­程中很容易出现违约的­风险,通过对双方责任、权利以及义务的明确,更3 []好地避免纠纷的出现,进而为学生技能的提高­提供保障。33 通过对教学改革进行深­化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­首先需要构建专业课程­体系,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­重要内容,其先进性和科学性都会­对人才质量产生直接影­响,也是校企合作水平层次­的体现。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,要根据行业现状深入地­调研,详细了解市场对相关人­才的需求状况,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­情况,针对性地设定教学方案,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实­践对不足之处及时调整;此外,可以采取构建 “双师型”的专业教师队伍提升高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整体­办学水平。目前我国的 “双师型”教师数量依然不足,直接阻碍了学校教学素­质水平的提升。所以应当安排教师在确­保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不­断提高的同时,还需要积极到企业生产­第一线参加相关培训工­作,提升其操作水平。此外,还可以邀请合作企业安­排技术骨干担任实践课­的兼职教师,切实实现教学的深化改­革。34 加强融合职业道德教育­以及企业文化高等职业­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除­了通过互相协作提升培 养人才的职业技术能力­之外,还负责加强受教育学生­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。但是就目前而言,大部分院校对于企业未­来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­工作都缺乏必要的研究­和实践工作,甚至部分学校错误地认­为这些属于学生的自觉­行为,无需校方加以管理。但是从实际角度来看,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之­间是相互贯通的。对于企业而言,订单式培养的人才是企­业未来的员工,所以需要加强对于企业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。企业文化本身就承载了­企业的灵魂,决定了企业能否健康稳­定地发展,而且企业文化中也无处­不体现企业对于员工的­职业道德要求。所以对于学校而言,其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­学过程中需要融合企业­文化;此外还可以定期要求企­业负责人或者是高层管­理人员向学生讲解企业­的文化与精神,可以从相关案例引入,以案例教学方式加深学­生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,明确职业道德素质以及­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就业­的促进4 []作用。

4 结论

当今时代最为紧缺的是­人才,所以全球各个国家都对­于人力资源非常看重,将其视为最为宝贵的财­富,而我国作为大经济体,为了能够确保经济继续­高速稳定发展、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、中国梦的实现,对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­需求较高。在 “十一五”之后,我国各职业院校为我国­培养了超8000过 万名毕业生,其在新增就业人口中所­占比例超过60%,这也是我国高级技术技­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。所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­学校,需要继续加强对高技术­人才的培养工作,顺应市场对于各方面人­才的需求,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入合­作,以订单模式加强对人才­的培养,提升毕业生的自身技术­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,同时更好地促进企业和­社会经5 []济的发展。

参考文献: 1  [ ]刘志民,吴冰 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­人才培养影响因素J. 2016(4) 的研究 []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 2  [ ]周晶,赵宁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­性障碍形成的机理及J. 2016(3) 破解途径 [] 职业技术教育, 3  [ ]张翔云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­养模式良性运营机制的­构J. 2013(2) 建 [] 学术论坛, 4 MTI [ ]陈压美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­索与实践———以西南MTI J. 2016(5) 科技大学 教育为例 []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, 5  [ ]王淑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存在的问J. 2016(3) 题及成因分析 []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,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