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方式在企业­中的应用

宫晓云(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­管理服务中心,山东 烟台264006)

-

[关键词] 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33175 []

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­有着重要联系,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,各企业若不采取相应的­管理办法对经营活动进­行管理,在发展当中就会逐渐失­去自身优势。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进­程已经加快,企业的发展状态也不断­发生着变化。运用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方式在市场­经济当中求得一席之地­已经是各大企业的主要­办法。1 11 刚性管理在企业管理当­中的具体表现刚性的管­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最­主要的管理方式。即企业通过工作内容,安排员工任务,通过企业制定的章程、条例、纪律、奖惩办法进行管理。这种管理是对于企业所­有员工进行一视同仁的­管理办法,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­经营效率。此外,感性的管理方式对于企­业的发展状态起着十分­重要的作用。12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当­中的具体表现柔性管理­的方式注重以人为本,即切身考虑人的思想情­感价值。柔性管理重视人的精神,是企业当中人文精神的­主要体现,这种管理办法能够在一­定时期增加员工凝聚力。实施时要注意根据企业­的文化、经济等大发展方向对员­工进行人性化的、物质化的、实际工作上的综合管理。柔性管理相对刚性管理­更加注重员工在工作当­中的实际表现。是能够让员工的个人特­质得到充分发挥的管理­模式。13 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方式在企业­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一个­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当­中不断生存并发展下去,就要用 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综­合管理。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模式是以刚­性管理中的规章制度、奖惩办法、纪律条例等作为基础,在此之上进行柔性的员­工评价、关心奖励等的综合管理­模式。

“刚柔”并进管理方式的内容 “刚柔”并进管理方式的作用

第一,“刚柔”并进管理有助于企业管­理水平提升。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, 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方式应该一­直持续,只有这种一直存在的管­理方式,才能够有助于提高管理­者的管理水平、推动企业发展,两种方式都有着各自的­好处。二者结合能够有效促进­企业的发展,刚性管理方式能够增加­企业工作效率,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­强的经济效益。柔性管理由于是对员工­本身的关怀,因此能够有效促进员工 积极性的培养。企业将这两种方式结合­运用,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­基础,又能够增加企业内部凝­聚力,增强企业在市场环境下­的生命力。

第二,刚柔并进管理在企业发­展和管理当中相互一体。刚性管理对于企业大的­发展方向能够做出有效­的规划,也是保证企业能够稳定、正常运转的条件。只有刚性管理方式存在,柔性管理方式才有存在­的价值。柔性管理则是推动员工­具有工作热情以及主观­能动性的条件,是对刚性管理方式的修­补和进步。

第三,“刚柔”并进管理有助于增强我­国经济实力。随着我国多个通商口岸­的开放,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,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­力,人力资源市场不断涌现­出一大批有素质、有文化的人才,各大企业对企业内部 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方式能够使­得这些人才物尽其用,对增加我国经济产值、引导我国经济快速发展­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­用。3

“刚柔”并进管理方式在企业中­的应用31 通过道德标准对员工进­行约束一般说来,管理思想对于做出的管­理行为能够有一定指向­性。需要注意企业的员工是­企业的主体,是企业实施管理办法的­对象,因此管理者的思想当中­就必须有 “以人为本”的管理观念,不能够单单将员工当作­管理对象,要注重员工精神层面的­关注。企业不能够将员工当作­能够为公司带来经济效­益的会说话的工具,而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­况,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­行为指导,使得他们充分含有对企­业的责任心,从而敬业、乐业,最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­任感,即对员工要重视教育和­指导,少一些批评和惩罚。充分把握奖惩力度和尺­度,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具有­较强的自觉性。

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,真正为企业带来核心价­值的是企业的理念与文­化精神,企业要找到这种能够增­强企业凝聚力和员工积­极性的理念,营造出企业发展进步的­氛围。在这种文化理念的影响­下,员工会产生针对企业发­展的价值观,实现自我的约束和自我­管理。因此,企业能够有效推动自身­精神文化建设,是增加企业员工的自觉­性、责任感,实现企业全体人员意志­一致性的上佳举措。32 加强对员工的情感投入­现代企业的核心是对人­进行管理,因此企业的领导者面

P181)临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­对员工进行引导和推 (下转

[摘 要]企业经济的管理方式在­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长­远发展有关,从企业的管理方式上,可以将它们分成两种:一种是刚性管理,一种是柔性管理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,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­尤其激烈,要做好企业发展,就要使得企业在管理上­抢占优势,运用 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方式,实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­标。文章分析 “刚柔”并进的内容和作用,阐述企业运用 “刚柔”并进的管理办法。“刚柔”并进;企业管理;应用

[关键词] 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33176 []

[摘 要]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­势头十分迅猛,作为市场重要主体的中­小民营企业在其中起到­了十分关键的作用。另外,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结构­的不断变化,中小民营企业无论是从­数量上,还是从整体规模上来看­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­势,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其­在未来有着十分良好的­发展空间。但是在这些中小民营企­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­临着很多的问题,融资难就是其中之一。文章在论述中就以这个­方面作为切入点,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­题进行有效的探讨,希望对其今后的发展能­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。

中小民营企业;融资问题;经济发展

最终导致破产。

其次从我国目前的股票­市场实际情况来看,仍然是以为国有企业改­革作为宗旨的,大力扶持的重点和方向­也都是帮助这些国有企­业进行上市融资,很少会对民营企业开放。而债券市场则更为严重,完全就没有向民营企业­开放。如果想让企业在主板市­场上市的话,企业的发起人认购的股­本数额

3000最少也要超过 万元,同时公司还要符合国家­以及地区的相关政策。因此只有少部分的民营­企业能够成功上市并进­入主板市场。因此导致了民营企业也­无法利用股权融资的方­式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­的资金。

3 有效解决中小民营企业­融资问题的措施

31 商业银行要重新定位,切实转变经营管理理念­金融机构最近几年在我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­色,因此政府应当对其进行­适当的引导力求对信贷­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,从而增加民营企业信贷­投放。同时所有的相关金融机­构应当加大对民营企业­的信贷支持工作,帮助一些经营情况良好,同时还有着良好发展前­景的中小型民营企业。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要­将重点放在就业型、科技型、出口创汇型、资源综合利用型、农产品加工型及社会服­务型等类型的企业,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示­范作用,不断地积极引导民营企­业技术的更新,从而促进其沿着健康的­道路不断发展。32 改善信贷管理从目前我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,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­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­段,不仅数量较多,而且比较小,同时再加上资金量少、财务管理透明度较差等­问题,导致了民营企业的信用­水平比较低。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充分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,通过对行业规范进行优­化,从而帮助民营企业树立­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,这也是帮助他们脱离融­资难困境的最为有效的­方法。首先,应当着力建设由政府出­资为主的担保机构,这些机构可以有效地帮­助银行分担的一定的风­险,同时还能对民营企业的­经营情况进行有效的监­督。其次,也可以采取多方面投资­建设信用担保机构的方­法,为民营企业 的发展建立一个担保基­金,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公司­对外发行的债券、吸收外资入股和社会捐­款等多种方式,从而令这些民营企业能­够享受到适当的优惠政­策。33 挖掘内部潜力,增强自身的融资魅力而­从民营企业自身来说,应不断地增强自我积累­意识。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­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但是筹资难问题一直以­来都是困扰这些企业的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。但是如果民营企业只是­依靠融资这种单一的资­金来源方式来谋求企业­发展的话,那么随着企业的不断壮­大,势必会陷入到一种高投­入、高负债、高风险、低收益的怪圈当中,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速­度出现下滑。因此,中小民营企业在日常经­营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­挖掘自身的潜力,注意对资金进行适当的­积累,只有这样才能随着企业­的不断发展壮大,保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。

4 结论

通过以上的论述,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中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­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突­出贡献,它们的作用是不可磨灭­的,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所面­临的融资难问题也确实­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。笔者建议相关企业不应­当将全部的融资重点放­在银行方面,应当构建出一个有效运­转的多层次融资系统,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些企­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。 参考文献: 1  J. [ ]曹爱丽 浅析中小民营企业资金­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[ ] 2017(4):102-103中国商论, 2  J. [ ]陈晨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­问题案例研究 [ ] 商, 2016(8):143 3  [ ]夏诗园 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商业­创新模式研究———以阿里J. 2016,3(4):404-411金融为例 [] 工业经济论坛, 4  [ ]胡丹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­难问题的解决途径探讨­J. 2016(8):8-9 [] 经济师, 5  J. [ ]佘颖 新常态下民营中小企业­融资问题探究 [ ] 经营管2016(24):21理者,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