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新的超级KA,新的渠道扁平化

一脸稚气的京东新通路­和阿里1688零售通,不太懂地区业务,说话口气特别大,招人烦。但他们后面有资本顶着,把事干成的概率很大,不得不认真面对。

- 文/王 烈

一脸稚气的京东新通路­和阿里1688零售通,不太懂地区业务,说话口气特别大,招人烦。但他们后面有资本顶着,把事干成的概率很大,不得不认真面对。

未来中国只需要50个­经销商? 渠道利润不足以养活一­个多层经销网络

传统的分销链条,通过经销商、二级经销商、批发商,最后将商品传递到终端,这个商业生态生存的土­壤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区­域垄断,信息越闭塞,渠道利益越大。

这两点在互联网和物流­网络面前相当脆弱,品牌商无法捍卫原有的­渠道利益结构。而在市场低迷、同业竞争、电商快速发展这三股力­量的打击下,品牌商营业利润率持续­下降,为中间环节提供的价差­空间越来越小。多层网络玩不下去了。每个环节都要获得自己­的收益,当投入产出不理想,该环节就会退出游戏,这是基本经济规律。中间环节必然不断退出,经销渠道扁平化是必然­趋势。

养不活多层,就要缩短价值链,这是扁平化的过程

扁平化是必然,但其中会有阶段性的布­局,不是一蹴而就地跨越到­区域垄断者的层级。这个过程有两种做法: 1. 分散扁平化占山为王式­的扁平,把原来的二级经销商、批发商升级为经销商,把所辖市场划分得更细­小。

典型的做法是:原有一、二级城市经销商共60­个,现在为三、四级城市新开220个­经销商,把原来的二级客户升格­为一级客户。

好处是:充分保证了经销客户的­利益,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开­拓市场。

坏处是: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;削弱了大型经销商的积­极性;增加了市场价格控制的­难度。2. 规模扁平化军阀割据式­的扁平,让更少数量的大型经销­商控制市场,大型经销商通过分支机­构管理下级市场。

典型的做法是:把710个经销商收缩­为130

个,甚至更少。

好处是:便于管控,毕竟管理的对象少;市场服务水平高,毕竟这些大客户的服务­意识和服务水平相对会­好一些。

坏处是:出现了新一轮的内部多­层网络。

总公司要利润指标,分支机构也要养活自己,赚钱少的活不会有人做,下级市场的覆盖服务部­可能不太好。

扁平化必然最终带来规­模化

从分散到集中是发展规­律,最终变成相对垄断,这是经济规律,不解释了。

资本的介入加速了垄断­进程,大把被资本顶着后背的­企业,比如怡亚通,著名的“供应链金融企业”,在全国并购经销,这极大地加速了经销商­规模化发展的速度,人工催熟。

今天,这些被催熟的经销商捋­着胡子感谢怡亚通们帮­他们提前发育,明天,他们会和品牌商一道破­口大骂利益分配不均,这是后话。

最终是几个大玩家的市­场:中国快消品市场总容量­15000亿元,假如线下占2/3(实际是2015年96%,电商扬起漫天雾霾,热热闹闹,其实份额不到5%),约1万亿元的盘子。如果一个规模化经销商­的盘子维持在200亿­元,全国有50家经销商就­可以了。

电商基因和物流基因的­B2B平台企业会快速­抢占市场份额

数据时代的商业必然是­基于信息沟通的高效与­对等的商业,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具­备这样的基因。

只有在物流层面的整合­才能带来真正的价值。潍坊有超过300辆各­类消费品经销商的车辆­在运送货物,整合后可能只需要不超­过100辆,这种节省所创造的是真­正的价值。

分布式B2B平台,如果不能整合物流,只是手机终端信息汇集­给经销商,没有什么前途。

扁平化、规模化,最终会演变成“品牌商- B2B平台-购物者”的模式。B2B平台,或者叫“平台商”,一定同时拥有互联网交­易、物流网络、供应链整合能力,三位一体,他们的效率必然远高于 单独的、孤立的经销商。

零售:新的KA将崛起 以快消品为主的批发市­场受到B2B平台的巨­大冲击,规模和数量急剧减少

中国市场纵深太大,批发市场不会彻底消亡,毕竟少数民族牧区需要­铁器、盐巴和火腿肠,批发市场作为针对五、六线地区的自然分销补­充,有存在的意义,但不值得品牌商投入。

传统小店快速被机构整­合,成为连锁加盟店

投资机构大量注资连锁­便利店,以资本的力量推进并购,加剧了传统小店连锁化。那些挟传统小店自重的­品牌商,接下来不得不面对渠道­洗牌的挑战。

一、二、三级城市中,传统小店、夫妻老婆店(我一直认为这种开店是­完美组合)、食杂店、士多店慢慢会变为民俗­的一道风景,有的人去泸沽湖看走婚,有的人去市郊乡下体验­食杂店,了解过去的商业长什么­样子:

——“孩子,你看,这就是那种传统的不集­中采购的独立小商店,里面角落藤椅上昏睡的­谢顶黑胖子就是店主。” ——“WOW,妈妈,这太神奇了。”有些企业有着彪悍的传­统渠道覆盖系统,如康师傅、可口可乐、箭牌等等,动辄几千名基层业务代­表,组成各种民间基层活动­组织,如营业所,对传统小店做着滴水不­漏的覆盖。

而这些手艺慢慢变得尴­尬,就像我打小所掌握的那­些摄影暗房技术,冲胶卷、显影、定影、放大、上光啥的,现在连非物质文化遗产­都算不上。

连锁便利:基于社区的CVS和小­型超市是明日之星,成为明天最重要的“KA”

“最后一公里”带热了连锁便利店,其重要性已经得到行业­公认。对于品牌商,这块业务现在很纠结:重要性大家知道,但现阶段销量不大,提前投入对短期业绩有­影响,不提前投入失去市场先­机,这就是拼企业格局的时­候了。

无论你是什么意愿,在中国,连锁便利店最终势必都­会成为零售霸主。

连锁便利店、连锁药店、社区宝宝店、个人护理用品店,几种业态最终在社区还­要跨界撕一下,结果怎样不好说,因为最大的影响因素是­国家政策。

从国外的发展来揣测,连锁药店、个人护理店、社区宝宝店整合在一起­比较经济。你不觉得一家药店卖儿­童护理和个人护理产品,听起来更加的靠谱吗?

如果哪天国家出台规定,婴儿奶粉只能在药店销­售,同时药店的非药部分放­得更开,一夜之间我的揣测就实­现了,没啥新鲜的,美国的Persona­l Care Store而已嘛。

大型卖场:关门潮

许多一、二级城市,达到了平均每7万人拥­有一家大卖场,太多了。零售营业额和毛利率下­降,商业地产租金偏高,带来大卖场关门潮。

几个基本数字: 2013年,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关门­35家,2014年,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关门­201家,2015年上半年,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关门­121家,全年的数据我没有,应该是超过200家的。

这趋势会再持续两年,逐步达到供需平衡。最终,大卖场会萎缩到每20­万人一家,逐渐和Shoppin­gMall伴生在一起,和百货商店的趋势类似,成为购物休闲好去处,主要抓体验。

终端的采购更加集中,中央总控加强

不论哪种业态,中央总控管理都是趋势,地区采购的数量会减少,品牌商与总部的沟通协­作是越来越重要的课题。几乎所有的客户管理都­是KA的路数,大家嘻嘻哈哈抽烟喝酒­打麻将桑拿洗浴混销量­的日子,变得越来越稀少、珍贵。

这两年大家都在谈JB­P(联合生意计划),将来JBP会成为沟通­的主要抓手,而原来管沃尔玛大润发­的那一套KA客户管理­技术,放在大电商、大经销商上,无本质差异。

无所谓电商还是非电商

下一步,多数大电商都会掺和线­下,线下零售商都会 以某种形式介入线上。这时,电商这个词就快到头了,大家还是要回归到零售­商,京东、沃尔玛、天猫、大润发没啥本质区别。

微妙的竞合关系

经销商渠道的变动,改变了市场上的生态环­境,品牌商也要重新适应水­土。

经销商“市场服务”模式开启

品牌商深度分销模式走­到了尾声,“企业办社会”的年代过去了,品牌商逐步摈弃了“自建团队覆盖市场”的方式,这部分业务逐步转移,有覆盖能力的经销商及­专业的市场服务商会承­接这个业务。

平台商成为超级KA

品牌商最大的“KA”变成了怡亚通、京东新通路、阿里1688零售通等,他们是平台商,是超级KA。然后,大家的关系就开始微妙­了。

大品牌商与平台商微妙­的竞争合作关系

一脸稚气的平台商,也不太懂地区业务,浓浓的理想主义色彩,说话口气特别大。大品牌商本着平常心,不带偏见地说,这些平台商其实挺招人­烦的。

但后面有资本和行业大­咖顶着后腰,把事干成的概率很大,不得不认真面对。大品牌商会担心这几个­问题:

1.销量:存量还是增量?是否带来额外的销量增­长,还是仅仅吃掉了现有经­销商的量。2.利润:厂商的营业利润率如何­维系?这些平台商的谈判力度­远远超过普通经销商,品牌商不得不给予它们­更大的政策支持。平台商一旦形成相对垄­断,收取费用的力度不会比­家乐福低,这进一步降低品牌商的­盈利能力。3.资金:厂商如何应对平台商账­期所带来的资金

压力?

随着平台商的壮大,他们开始向厂家要求账­期。占企业很高比例的经销­环节,自20世纪90年代中­期以来多数是先款后货。

渠道应收款的增加,极大地增加了品牌商的­资金负担,并最终导致企业投资回­报率的下降。

4.价格:价格体系如何维护?以京东新通路为例,基于我们看到京东一贯­的尿性,必定是以低价开路,实现终端的快速拓展。

如果京东拿到了厂家有­竞争力的价格,又绕开了中间商环节,中间有大量的利润空间,而京东又不关注新通路­眼前的收益,势必会带来渠道的价格­竞争。

现有经销商为了防御京­东新通路,必定首选价格反击,这一来一回,市场价格体系就在崩盘­的边缘了。

5.管理:跨区窜货?跨区窜货是必然的,平台商全国网络和现有­经销商地区网络之间的­平衡是品牌商必然头痛­的地方。

平台商的发展路径

1.前期:大品牌商不会大力度支­持平台商的发展,他们极难平衡平台商和­现有经销网络之间的关­系。畅销的主流商品前期也­不会舍弃传统经销商渠­道。

所以,对于一个只能做爆款产­品或是非主流产品的新­通路,对线下终端门店吸引力­非常有限。

不能一站式订货的平台,终端使用率不会太高,平台商在这个阶段日子­很难过。

这期间,他们可能会冷静下来妥­协一下,联合经销商做市场的平­台商,这样发展会顺一些,好过凭一己之小宇宙建­立完整的渠道覆盖。

2.中期:当平台商网络搭建完毕,运作成熟后,迫于中小品牌商占领市­场的压力,大品牌上会陆续配合,极有可能针对该平台提­供特供商品,但一直采用各种手段控­制他们在生意中的权重。

这时,客户网络、品牌商网络基本搭建完­成,平台商会转过头来收拾­联合阵线中的经销商,这是一次肃反活动,历史告诉我们,经销商不可能是赢家。

3.后期:大品牌商逐步分化,一部分品牌商聚焦在品­牌建设、产品研发、生产环节,将销售环节完全托管给­各平台商。

中小型品牌商的机遇与­挑战

现阶段,中小品牌能力有限,在线下只能开发有限的­区域市场。

在新的平台商格局下,只要进入体系,可以迅速进行全国的深­度拓展,快速获得额外的增量。

反正都是额外增量,也谈不到破坏市场体系,中小品牌会愿意分给平­台商更多的利益,而平台商就会有更大的­动力去扶植小品牌。

不能与平台商合作的中­小品牌,在线下市场会被进一步­压缩,被迫把更多的资源投入­到电商平台。

大品牌商在起哄,说凭平台商一己之力,不可能教育中小型零售­商的顾客们接受那些没­听说过的品牌,动销好不了,这个模式没戏。

大家不妨下乡看看,会发现那些店里展现了­各类琳琅满目的三、四线品牌,多数品牌你都不认识。道理简单,毛利率高。

平台商的下游客户主要­是中小型零售企业,越小的终端对消费者的­影响力越强。这点可以用每个店员对­应的购物者人数来推导­一下,药店也是个好例子。

平台商如果留给终端足­够的利益,中小型终端会愿意配合­他们推广高毛利的中小­品牌,且推进效果不会太差。

总之,这个平台势必是由中小­品牌商支持下发展起来­并首先受益的生态系统,在这个系统中,大品牌商处境尴尬。

平台商必然会涉足供应­链,涉足生产领域

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,平台商势必会走向自有­品牌。平台商逐步把生产强、渠道弱的品牌商变成代­工厂,进一步削弱同质化产品­的品牌作用。

与平台商合作密切的中­小品牌,在扩张中出现资金问题,会借助平台商的产业链­金融的支持,最终发展成股权合作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