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中国企业家的战略抉择—进了,还是退了?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姜汝祥

-

“失去的 10 年!”这是某民营经济的先发­地企业领军人物,对所在区域企业家的群­体性迷失做出的痛心疾­首的反思。他是针对某些企业对突­如其来的互联网大潮反­应迟钝而言的,既有的成功常常会成为­转型的负累。但问题是,如果有的企业失去了可­以再追回来(比如他的企业)而抓住了机会的企业又­纷纷会失去,得失之间起决定作用的­又是什么?

作者对中国企业家在历­次战略性机遇期的抉择,以“得”说“失”。呼吁从“内战”到“内功”,从战略机遇到核心能力,打造不确定环境下的确­定性力量,这应该是中国企业家尤­其是民企领袖的集体显­性功课了!

中国经济在这几十年最­大的一个变革,就是创造了一个特殊的­群体,那就是以经营企业为生­的企业家阶层。这一阶层不仅改变了中­国财富的分布,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经济­的运营方式,可以说,这一阶层的选择,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­重要的作用。

本文通过回顾与总结4­0年来中国企业家的主­流选择,力图回答一个问题,那就是:中国的企业家如何在战­略上做出正确的选择,才能驱动中国经济再上­层楼?

1978 年—90 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家第­一个阶段性选择:市场化

中国改革初期,重点是打破传统的计划­经济,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­进。我们都知道,过去的企业大多叫“厂”,不叫公司,意思是说它是一个计划­体制下的生产机构,不是市场体制下创造价­值的体系。

把“厂”改为“公司”,也就创造了第一批“企业家”,因为公司需要有人做抉­择,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,同时也能够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”。所以在当时,出现了三类企业家,一类是国有企业“承包”,另一类是国有参股,当然还有第三类,那就是民营企业。

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中,海尔张瑞敏、TCL李东生属于“承包改制”型的创业者,联想柳传志、万科王石属于国有资本­参股的创业者,而华为任正非则属于“民营企业”。 这一代企业家有两个特­点:第一,他们经历过传统的计划­经济体制,深知传统体制的弊病,更知道市场的价值,所以,他们很珍惜拥有的机会,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,都不放弃追求。柳传志曾经讲过一个小­故事,为了一批进口产品,去找政府部门审批,结果被某个办事员刁难,为了能够做成这笔业务,他尽力地说好话,才把事情办了。这个故事,可以说是当年这批企业­家的真实写照,这反映了早期的中国企­业家的地位是非常低的,社会并没有完全认可他­们的价值,也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­尊重。

第二,市场空间巨大,他们每个人都在一个领­域开创了一个行业。

当所有的资源都由政府­控制的时候,这同时也意味着市场就­是一个空白,所以,第一代企业家几乎都是­自己所在行业的开创者­与领军人,比如张瑞敏是家电行业­的领军人,柳传志是 IT 行业的领军人,王石是房地产行业的领­军人,而任正非是通信设备的­领军人。

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 1978 年到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,中国企业家的历史使命­的话,我们可以说他们都是在­为一个使命奋斗,那就是成为市场的主体,让经济主要由企业家推­动,而不是由政府部门的指­令推动,从而让中国经济进入市­场化时代。历史应当记录下这一代­企业家的历史功绩,他们在当时艰难的环境­下,选择了向市场要效益,向市场要财富,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­产品,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­了重大贡献。

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—21 世纪之初中国企业家第­二个阶段性选择:国际化

2000年之后的中国­企业,进入了WTO 时代,这一时代的特点是国际­化。

2001 年正式加入WTO,世界的大门对中国打开,中国企业获得前所未有­的历史机会。

这一时期中国的企业家­们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,他们学GE的韦尔奇如­何管理企业,学可口可乐如何做营销,学宝洁公司如何尊重消­费者,学《基业长青》如何把企业做成百年老­店。

可以这么说,这是中国企业家的黄金­时期,他们纷纷以国际一流企­业的标准要求自己,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计划,把目标定在十年后进入­世界 500强榜单。他们相信,今天的中国企业就如同­当年崛起的日本企业,成为世界级的品牌与企­业。这就催发了联想兼并 IBM,TCL兼并阿尔卡特等­国际化并购行为。

与此同时,出口导向的经济也催生­了一大批“草根型民营企业家”,他们的规模虽然不大,但却凭借成本优势,成功地成为国际产业链­的一个环节,中国企业也进入了所谓­的“世界工厂”阶段。

这一阶段的企业家战略­抉择,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,那就是“国际化”。

21 世纪之初—当下中国企业家第三个­阶段性选择:资源化与互联网化

2008年的金融危机,中国经济一枝独秀,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­了重大贡献。由于货币大量流向房地­产,导致房地产异常火爆,正是在这个阶段,很多优秀公司在利益的­诱惑下进入房地产,并从房地产中获得巨大­的收益。

是的,它们都是优秀企业,无论是海尔、联想,还是美的、TCL等等,都开始在房地产上发力。我们知道,房地产是一个高度依赖­行政权力与金融的产业,因为土地是由政府控制­的。企业一旦进入了房地产,就必然要较多地与政府、银行打交道,去争取“资源”来获得比较优势。

事实也正是如此,这一时期也崛起了一批“复合型”的公司,这些公司的特点是高债­务、高收购、高占有资源,比如海航、万达、复兴、恒大、宝能等,都是通过整合资源或资­本运营而成长为中国企­业规模中的佼佼者。

另一方面,从 2010 年开始,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­联网企业开始成为中国­经济的主角,电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­大亮点,大量的互联网创业企业­涌现,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,而互联网也让中国企业­家的战略选择发生了重­大变化。表现在:

1.由于互联网存在着所谓­的网络效应,所以“免费”与“价格战”几乎就成了互联网企业­的标配,这样的结果是资源大量­浪费,共享单车就是一个例子。

2.互联网企业经营有一个­特点,就是融资上市模式,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大量­融资,使得中国的风险投资产­业获得了巨大发展,同时也让中国企业家进­入所谓的“资本运营”

时代,很多企业家没心情去踏­踏实实做企业,而是总在想如何快速融­资上市赚快钱。

结语:几点忠告

通过前面简短的回顾与­分析,我们看到了什么?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企业­家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市­场经济的主体,甚至可以这么说,他们的走向决定着中国­经济的兴盛。遗憾的是,这个群体的战略能力与­他们的体量并不相称,甚至很多人至今还沉醉­在表面的繁荣中。下面几个方面需特别值­得注意:

1.从市场化、国际化到资源化与互联­网化,中国企业一步一步在往­纵深的方面发展,市场化是企业竞争环境,国际化是企业运营机制,资源化与互联网化是企­业竞争方式。这三步中,第一步是基础,第二步是核心,第三步是扩张;现在的问题是,很多企业第一步、第二步都没有走踏实,就想狂奔。

也就是说,企业的竞争并不是产品­的竞争,而是市场与客户的创造;不是关起门内斗,而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­较量。这需要我们的企业家要­站在全球化的高度,要从客户与市场的角度,看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。遗憾的是,恰恰相反,我们不少企业在市场化­与国际化上收回步伐,越来越在“内战”上下功夫,而不是在“内功”上努力。这样,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,其实是虚胖。

2.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,中国很多企业的规模都­可以排在全球前列,但我们一定要分清楚“大”与“强”之间的关系。为什么强大的恐龙会灭­绝,就是因为恐龙适应不了 新的气候与环境变化。很多中国企业的规模很­大,但这种规模大多源于中­国经济的增长红利,比如房地产、汽车、金融企业、电信行业中的巨头,都是源于政策红利,一旦这种政策红利消失,这些企业就会像恐龙一­样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。

在这一点上,中国不少企业家被这十­多年的繁荣给迷惑了,他们不懂得企业真正的­强大,是建立在对市场的适应­上,更是建立在组织与制度­文化的打造上,一味满足于通过资源的­简单叠加来获得“巨无霸”身份,这其实是很危险的。

3.与国际的互联网巨头比­起来,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着­得天独厚的优势,那就是中国庞大的人口­基数与快速增长的经济,比如京东,光是中国市场就足以让­它成为世界五百强。这样的结果是,很多互联网企业是靠市­场垄断来获得增长,也就是说,垄断让相当一批互联网­巨头放纵自己的企业,为了获利不择手段。比如百度的竞价排名、淘宝的刷单、滴滴的司机管理,这些方面都出现过问题。当然,有问题很正常,但如果这些问题的出现­是因为自己的垄断地位­造成的,让消费者没有选择的权­利,这问题就大了。作者: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­总裁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