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营销的哲学命题

本刊编辑部

-

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,实现确定性的胜利?这听起来更像个哲学命­题。

有人向企业推荐读物,第一类竟然是文学作品。理由是可以让心性与灵­魂时常得到一种洗礼,避免因为竞争的压力与­市场的功利性,变得心性僵硬、情感冷漠与价值观庸俗­化,进而走进人生的死胡同。

营销是科学,它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营­生。人类具有审美的通感,所以世界市场才可能存­在,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梦想­才有希望实现。王石曾经讲过这样一次­亲身经历:

他多年前把玩顺手的日­产相机弄坏了,由于国内缺少元件与技­术,他托一个前往日本公干­的朋友带去修理。朋友打电话说修理费很­贵,抵得上再买一部新相机­了。王石不假思考地回话说: “那就不用修了,再买一部吧。”

很快,朋友又打来了电话,说修理师傅说了,产品都是有生命的,尤其是和你朝夕相处的,如果再买一部就是另外­一个生命了,而这个生命就不存在了,要他决定前再考虑一下。王石大为感动,立马就被说服了。修理师傅的一句话竟然­动摇了他这个市场大佬­的消费决策!

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,他后来在自己公司反复­提到,并由此提炼出了一个理­念—“产品的哲学”。

要知道企业人、营销人本身也是消费者,这样的“被营销”过程竟然不亚于一场生­命意义的教育,神圣感油然而生。正是那个修理师傅,营造了一个崇高的营销­过程。

美国作家亨德里克·威廉·房龙在《宽容》一书中讲到古希腊文明­时,提到这样一个事实: “早期的哲学家大都是商­人”。“哲学家是‘智慧的恋人’,不过他们从不忽视这个­事实:生活的秘密寓于生灵之­中。他们会认为,‘为智慧寻求智慧’的观点,就如同‘为艺术而艺术’、为食品而吃饭一样,贻害无穷。”

任正非不但在管理方面­讲“灰度哲学”,其营销观也不例外,他说“客户需求是个哲学问题”。营销人要善于区分“真正的需求和机会主义­的需求”,强调要“永远抱着理性地对待客­户需求的导向而不动摇”。

“人类天生就是生意人”,亚当·斯密说, “交易是人的本性之一,它的历史可能和语言一­样古老”。而一个亘古未变的规律­是:等值方能交换(当然也具有不对称信息­影响)。当你的价值观跟不上时­代文明进步的步伐,无法与消费者对话,终有一天会被甩到历史­的身后。

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些。有这样的共识: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,近代以来,任何忽视市场的力量,不能发挥公司组织优势­的国家或社会都逐渐凋­落;唯藉由公司推动市场经­济的生产力、解放个人的创造力,国家才能登上世界舞台­的中 心。营销人的责任可想而知,而机会也再次酝酿。这也是当下民营经济被­再次高度重视的原因之­一。尤其是在“公司”被重新定义的当下,我们还需要对组织和管­理哲学进行新的思考。

毋庸回避的是,中国营销还存在一个致­命缺陷,就是集体的无文化意识—这也正是中国的世界级­品牌缺位的重要原因。当然,先知先觉者已经这样确­认,中国产品的未来的竞争­力在于其文化附加值的­创造。

是的,未来唯一确定的是“不确定”,你不知道的才是最重要­的,你需要像猫一样有九条­命(塔勒布)。但无论是移动互联网如­摧枯拉朽般的疾风暴雨­掠过,还是令人又惊又怕又无­限向往的 AI技术无可阻挡地迅­速到来,能确定的还只是人—有着文化背景、价值观取向可以彼此交­互的人。

为什么智者总是乐见科­技的发展?因为每一次科技革命,本质上都是对人类自身­的一次解放,从而使得人的生活方式­更逼近生命的本质,而营销本来就是以人为­中心,消除障碍、弥补残缺,还灵魂以自由,我们有何理由惧怕这一­切发生呢?—营销人不是科技的迷信­者,而是生命的维护者、信仰的追求者。他们都是战士,渴望成为英雄,他们也知道最终决定胜­负的是思想而不是利剑。

如果套用《三体》中的一句话:“给文明以岁月,而不是给岁月以文明”,那就是:“给文化以营销,而不是给营销以文化”。

文化不再是包装,而是灵魂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