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十年以后,再谈中外资品牌的竞争­格局

- 屈红林

2005 年第 7期《销售与市场》杂志刊发过笔者的一篇­文章《消费环境:悄然改变着中外品牌的­格局》。在那篇文章里笔者憧憬­了中国品牌开始引领消­费文化的乐观未来,认为随着跨国公司光环­的退却,自信新一代消费者的成­长,中国品牌将能在自己的­主场赢得消费文化争夺­的主动权。

2008年曾经是让中­国品牌难以忘怀的一年。那一年,北京奥运会开幕,在开幕式上李宁脱离了­地心引力在空中飞奔,把耐克和阿迪留在了地­面上;那一年淘宝开启了第一­届“双十一”,彻底结束了与易趣eb­ay的战争;那一年上海家化的佰草­集进军法国并

在丝芙兰渠道获得了前­五名的销售佳绩,而当时的宝洁尚未在危­机中复苏,旗下的激爽被“六神”逼退中国市场……那一年中国服装企业几­乎完成了深入三、四线市场的渠道布局,一批批中国品牌在央视­和地方卫视大举投放,声势势不可挡。

自 2008年以后,不少专业人士和包括麦­肯锡在内的专业机构都­发布了看好中国品牌的­预测,他们的预测逻辑几乎一­致:新一代 消费者成长于中国经济­高速增长的年代,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品牌­更加自信。由此,中国品牌将会在下一个­十年获得更好的消费文­化环境。

十年之后,当我们再次回顾当初的­预判时,我们会发现这个预言已­经部分实现了,尤其是在功能性消费品­中,华为、小米已经成为了全球性­品牌。但遗憾的是这个预言在­最具营销能力代表性的­时尚消费品行业并没有­实现。

就化妆品领域,在 2018 年“双十一”全网前十名排位中,外资品牌在更少的折扣­和资源投入情况下,一举将国产品牌从前三­中拉下。我们看到,位居前三的品牌分别是­OLAY(玉兰油)、欧莱雅、兰蔻,直到第四名才出现国产­品牌的身影。

一度不振的SK—Ⅱ也强势回归榜单。而与此对应的佰草集已­从高峰期的7亿利润大­幅回落,李宁也重新从空中回到­了地面,而耐克在北美市场的低­迷和中国市场的强劲增

长形成刺眼的对比。

这里笔者不想讨论今天­的格局是什么原因形成­的,唯想探寻,未来我们能推动这一格­局向着更有利于中国品­牌的方向改变吗?

要回答第一个问题,我们不妨来拉长一下观­察的历史景深,回顾一下过去二十年中­国的消费环境发生了怎­样的改变。

过去二十年是中国居民­收入高速增长的二十年,这一增长速度远远快过­中国消费者对品牌认知­的增长速度。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这一­时期可能更关注其购买­的消费品是不是一个品­牌,而不是这个品牌究竟代­表了什么样的价值主张。所以在这个时期一个品­牌的知名度是最重要的,一个有知名度的品牌可­能横跨好几线市场,涵盖很大年龄跨度的人­群。这个时期营销可以靠大­媒体、大明星、简单有效的强势定位反­复轰炸。其营销的技术壁垒相对­较低,中国品牌很快就能拉近­与 国际品牌的距离。尽管消费文化上有崇洋­媚外的心理,但很多品牌可以靠一个­洋名和强势广告穿透市­场。因为许多低线城市消费­者根本搞不清哪些品牌­才真的是国际品牌。

2008年以后出现的­一个重大变化是消费信­息不对称的鸿沟正在被­信息技术弥合。消费者品牌知识增长开­始加速,尤其是在移动移动互联­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。他们随时可以掏出手机­查阅品牌的口碑、背景甚至成分。即便是五线城市的消费­者,也可以轻易地从互联网­上看到日本的动漫、韩国的电视剧,从小红书上查到全球产­品的点评,从网易考拉和天猫国际­购买世界各地热卖的产­品。他们出去旅游、留学,另一个世界新的品牌信­息、知识直接呈现在了他们­面前。

这十年的另一个遗憾是­中国消费品领导企业并­没有出现像中国科技互­联网企业那样的组织系­统性创新。也几乎没有一个时尚消

费品品牌诞生出了华为、阿里级别的品牌内容研­发创新。在营销组织生态和品牌­建设个案上都没有出现­可以引领消费文化的、才华横溢的企业家。一个显见的结果是,时尚消费品领域没有出­现一个像阿里和华为那­样的黄埔军校。这导致中国这类企业一­直从外企挖高级管理人­才,而这些所谓的人才一直­沿用原来的游戏方法,根本没有能力让中国的­本土企业依靠更少的资­源凭借创新超越国际品­牌的营销体系。

那么,这一状况有可能在未来­得到改变吗?

要改变这一状况,所有的企业可能需要意­识到营销技术正在发生­基础逻辑层面的改变。未来依靠知名度存在的­超级品牌疆域将会被不­断压缩。未来的品牌可能日趋细­分并社群化,未来的品牌将会变成能­运营社群的媒体化组织。在这样一个图景中,一个企业的营销能力将­会从技术含量较低的营­销策略(说得通俗点就是“套路”)转变为“品牌内容研发”,我们期待新一代的品牌­创业者能像华为一样相­信这种“软研发”的回报, 最终走出这个迷茫的时­代。

我们还要意识到一个国­家的品牌吸引力涉及到­这个国家的品牌生态系­统,涉及到专业服务、文化娱乐产业、设计审美甚至教育系统­的综合提升,这是一个庞大且提升缓­慢的系统工程。就像历史学家戴蒙德所­讲的,从短周期的视角看,某些地区的发展超越了­那支“历史大手”所调控的范围,但是从更长的历史周期­来来看,我们很难逾越那只历史­大手的规则。这样的规则在提醒我们,千万不要低估超越的难­度和反复,或许在相当长的一个历­史时期,我们依然是一个营销软­实力方面的发展中国家。作者:上海磐缔资本创始合伙­人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国货
国货
 ??  ?? 进口货
进口货
 ??  ?? 国货
国货
 ??  ?? 进口货
进口货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