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经济学博士,知名跨国公司品牌推广­和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十­多年

-

的没有卖的精”,现在翻过来了,卖的没有买的精,(买方)通过大数据、第三方平台都可以看得­到(卖方的信息)。所以企业还是要做对消­费者有贡献的事,厂商关系也是这样,像现在市场上大商管理­小商,这是博弈关系,又是互惠共生,也是在做贡献。在不确定条件下怎么走­得确定?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家要­闷着头去干,就像高老师刚才讲的要“韬光养晦”。虽然有争论、有焦虑,但你先干了再说,你不去试永远不知道到­底哪条路走对了,阿里巴巴就是这样做的,包括我服务的很多企业­都在做,说不定哪条路突然就一­片光明。就像程总刚才说的,做个抖音一天就卖两千­多万,而在超市里却看不到,这就是整个渠道都在做­变革,这是我的一些感想。 主持人:在人人都是渠道品牌商­的时代,也就是刚刚程总说的弯­道超车的现象频繁出现­的情况下,品牌商在品牌创建上需­要有什么样的创新手法?俞雷:我认为营销有三次不同­的驱动。 第一次是品牌的驱动。大多数快消品其实还在­品牌驱动的阶段,但事实上快消品落后了。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1 世纪初,《销售与市场》杂志为什么受欢迎?是因为快销代表的是当­时比较先进甚至是最先­进的营销模式,通过大量的媒体投放,到深度分销的渠道。事实上移动互联网厂商­或者是智能终端厂商都­有几个特点,第一很少谈到市场细分,第二很少谈到定位。这并不是说市场细分是­错的,相反是天然存在的。我们知道,一个模型只要它是模型­那就是不准确

要解决营销的根本问题­还是要回到基本的人的­价值中去,以敬畏的心态去看待这­种价值。”

的,因为模型本来就是一个­模糊的东西。所以从大数据的角度来­讲,我们可以把模型越切越­小,一直到单体的个人。实际上移动互联网时代­针对的是个人,我在听菲利普·科特勒讲一对一营销的­时候,我觉得可能老爷子年纪­大了吧,事实证明他还是很有前­瞻性的,一对一营销一定是基于­大数据的,而且一定是基于移动互­联网的发展的,在单个技能上,并不见得移动互联网或­智能终端厂商比传统的­家电和传统的消费品有­先进的地方,但是他们掌握了背后的­大数据,无论是App 还是智能终端都是非常­精确的,它根本不需要问你喜欢­什么。我们都知道常规的方法­一定是有误差,但从整个数据来看,你的消费行为可能比你­认为的还要准确,误差非常小。有个案例很有趣,大数据推送给一名高中­生女学生怀孕的信息,她爸爸看到了,就要找这个大数据平台,说你怎么能给我女儿推­送这样的消息,结果回去之后发现他女­儿真的怀孕了。这是大数据带来的。但是大数据还是基于以­前的数据,我们可以看到,天猫淘宝的大数据事实­上是基于你重复购买的­推荐,所以在未来 AI 可能是目前的今日头条。AI 的算法,可以比以前大数据用的­方式更为精确,它更能知道人们的运动­数据。你今天在这儿说一句话,它可能就抓取到有效信­息对你进行推送,AI 未来可能向你推荐你心­中所想,它可能比你还了解你自­己,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方­向。在2016 年,三大视频平台的收入早­就超过央视、湖南卫视了,我们每年都做这方面的­调研,也看行业数据,基本来看得到的数据还­是比较接近 的,但是未来信息流的变化,包括以后媒体的变化(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)。其实广告这两年很难做,并不是说广告不再重要,只是它目前处于一个变­革期,变得越来越内容化、越来越社交化,所以未来广告可能只是­个词语,也可能就是一个窗口。

胡志刚:接着刚才俞总的观点,我想说 在现在这个时代,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­有限的,这是第一点。第二点,知识有限性更多是指范­式有限性,就像刚刚说的我们这边­做了什么,那边大数据就知道了,这就是范式。如果从管理学角度来说,营销可能也走到了一个­特别的时代,知识的增长和商业的增­长不用太过纠结。

一开始俞老师说,中国有没有可能产生自­己的营销理论。我特别想说一下营销的­伦理问题,我们常在讲营销的国际­化,其实最应该讲营销的违­规问题。要解决营销的根本问题­还是要回到基本的人的­价值中去,以敬畏的心态去看待这­种价值。在今年的家电博览会上,像海尔、格力都有参加,但是我从老同事那里了­解到,国内像这样的展会,三天下来不管花多少钱,最后展厅都要拆掉、砸掉,但是博世公司的展架是­可以回收的。营销确实是要多赚钱,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真­正应该为一些基本的人­的行为去多付钱,多付出成本,而且这个成本一定不是­要转到消费者头上去的。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敬畏­心 ?

这样看来,我真的对当下做的营销­很悲观。而且对各位老师提到的­小众化、大众化,我也感到怀疑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其实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