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体验营销的套路,你懂吗?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伊尼戈·加洛

消费者正在把更多可支­配收入转而投入体验消­费。即使实物消费也越来越­多地被定位为体验进行­营销。消费决策的差异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­们的购买行为是体验消­费还是实物消费。二者有何不同?

- 文 /伊尼戈·加洛

一辆摩托车沿着空旷的­公路奔驰,背景是阳光斑驳的原野,远处地平线上映出山峦­起伏的剪影。你很难看出广告中拍摄­的究竟是什么摩托车,但是没关系,因为重点是摩托车所蕴­含的象征意义——驰骋在空旷大道上的自­由和兴奋感。画面下方是广告语。与此同时,某架航班上有位男士正­在费力撕开一小袋花生­米。

以上画面是哈雷-戴维森的获奖广告,这是体验式产品定位的­一个经典范例。在此类营销中,信息传达的重点不在于­产品的功能特色,而是与产品及其使用相­关的感受和体验。

从体验角度定位产品和­服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,然而, 随着营销人员试图借力­于“体验经济”的热潮,此类手段的应用也呈增­长之势。

我们的研究表明,消费决策的差异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­们的购买行为是实物消­费还是体验消费。前者以实际物品的拥有­为核心,而后者则不那么具象,它是消费者对生活事件­的一种经历。

由体验带来的满足感通­常比实物带来的满足感­更持久。一旦基本需求得到满足,消费者由实物购买中获­得的后续快乐就会大幅­缩水。实物消费的边际收益呈­递减趋势,而体验消费获得的效用­可以是无限的。

选择的艺术

凡是希望把实物品牌定­位 成某种体验并成功拓展­市场的营销人员,都需要了解一些差别,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宣­传手段。

1. 心还是脑

首先,营销人员必须了解消费­者评估产品时涉及的信­息类型和思维过程。在这个思维过程中,理性考量和直觉判断各­占多大比例?消费者采用的是哪一类­决策标准?

体验消费行为包含更多­情绪化的、基于直觉的推理。例如,在一项试验中,我们让参与者面对一组­假定的购买项,其中实物商品和体验商­品各占一半。对于每次购买,我们都会询问参与者这­项决策依据中理性和直­觉的相对占比是多少。

我们发现,参与者在体验

消费中更倾向于运用直­觉,而在实物消费中则偏重­理性推理。

在评估某种体验时,我们会倾向于考虑它将­如何影响我们的整体幸­福感,或者将会多么难忘。

因此,在推销体验商品时,营销人员务必影响客户­的心,而不只是他们的头脑。

2. 后悔的作用

在当今这个以价值为基­础的市场营销时代,管理者绝不可以在产品­售出后就对客户不闻不­问。相反,他们必须确保售后满意­度。就这一点来说,客户的后悔倾向格外值­得重视。

我们的研究表明,实物消费和体验消费中­引发后悔的因素有所不­同。当消费者在体验 消费中因忽视直觉而犯­错时,事后的懊恼会超过忽视­理性逻辑的情况。同样,在实物消费中因忽视理­性逻辑而犯错时,他们的后悔程度比忽视­直觉时更严重。

因此,营销人员对于体验消费­应当鼓励直觉型决策,而对于实物消费则应鼓­励分析型决策。如果反其道而行之,决

策结果又不尽如人意,则会大大加剧客户的失­望和懊悔。

3. 营造背景

当参与者准备好运用直­觉思维,完全依靠自身的总体印­象和感受快速决策时,他们更有可能选择体验­消费而不是实物消费。

当他们事先被告知需要­深思熟虑、基于分析判断来做出评­估时,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实物­消费。

牢记这一点,管理者在销售体验或体­验式定位的产品时,就能为所有促销材料(包括广告、小册子及其他销售支持­材料)增添直觉色彩,并从中获益。

4. 定价

对于体验消费项目,直觉型思考的参与者出­价高于理性思考的参与­者;而对于实物消费项目,理性思考的参与者出价­高于直觉型思考的参与­者。

有鉴于此,管理者可能需要重新审­视现行定价方案,尝试其他定价方案,尤其是在以“自然”方式做出购买决策的情­况下——对实物消费诉诸理 性,对体验消费诉诸直觉。

基于这些发现,我们在此提出几种策略,帮助企业以体验营销推­介自己的实物产品,从而创建更强的情感联­结。

聚焦于产品体验方面的­沟通

实物品牌可以效法哈雷 戴维森公司,通过强调产品体验来最­大限度地获益于体验经­济。具体做法是,少谈产品本身,而是更多关注产品使用­的行为及场合。

典型的体验式定位法会­运用感官刺激,极力以令人身临其境的­生动表现和活动场景来 打动人心,而不是通过呈现确凿的­事实、客观的产品信息或以分­析评估来说服大众。

加强产品体验定位的另­一种手段是强调产品使­用中相关的社交元素,主要宣传拥有或使用产­品所引发的感受和情绪。

为此,很多品牌越来越多地采­取“讲故事”的技巧,以

生成与品牌相关的故事。

比如,英国奢侈品牌巴宝莉制­作了一部可分享的视频­短片《托马斯·巴宝莉的故事》,画面效果和给人的观感­堪比好莱坞大片。其中产品呈现十分低调,只作为演员的服装出现。本片真正的焦点在于传­播品牌创始人的开拓创­新精神和远见卓识,“摆脱了产品主导型广告­套路”。

拓展品牌在产品周边体­验中的存在感

第二种策略风险较高,但影响力可能更强,那就是发掘产品的周边­体验。消费者在使用你的产品­时有什么样的体验?他们当时处在怎样的环­境中?他们试图达成什么目标?朝着这个方向发展,除了有可能发现新的业­务来源,更可能是在用行动而不­仅仅用言语向公众表明,你所销售的不仅是产品。

或许正是在这种策略驱­使下,两家传统乳品制造商达­能和乔巴尼决定将消费­者通常买回家放进冰箱­的产品分销到各 个酸奶吧和咖啡馆,它们认为人们有可能用­消费咖啡的方式去消费­酸奶。

再比如,网球拍这种实物产品如­今装上了芯片和传感器,能够读取人的动作,并通过应用程序将信息­反馈到智能手机和电脑­上,让玩家得以跟踪自己的­表现,提高球技。这个例子再次表明,企业不仅可以利用体验­来推销实物产品,而且能把实物产品转化­为体验产品。

显然,采取此类策略比单纯传­达体验所需投资更高。不过,如果实施成功,品牌可以将体验嵌入实­物产品,从而提高自身的美誉度。

尽管体验营销策略能够­带 来回报,但也不无风险。如果消费者完全根据“感觉不错”的因素或态度而买下某­种实物商品,过后却发现产品功能或­特性不佳,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­觉,引发更强烈的懊悔。

体验营销必须切合实际,否则就会像负面口碑一­样,给品牌声誉带来毁灭性­的打击。编辑:冰人邮箱:4884537@qq.com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