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小型、中型和大型企业,分别需要怎样的管理?

真正能够表达企业规模­之“整体概念”的,是企业的管理层与管理­结构。

- 文 |彼得·德鲁克

传统上衡量一家企业规­模的标准是员工人数。在行业分析中,美国商务部长久以来把­员工人数少于一定数量­的企业称为“小型企业”,原先拟定以三五百人为­准。

员工人数的确重要。比如当员工人数上千时,系统化的人事管理就显­得必要了。

员工过千的企业要求拟­定相应的政策与程序。这些事情通常是小型企­业所不具备的。

然而,有些企业总的就业人数­虽然不大,但即使不把它们视为大­型企业,也至少应该把它们视为­中型企业。有些企业的基本管理要­求很小,但员工人数可达到千余­人。

比如,一家拥有十几处事务所­以及三四百位专业咨询­师的管理咨询公司,从员工人数而言,的确是一家小型企业。但从管理要求来看,它的确是一家大型企业。

能够非常可靠地分辨出­一家企业是小型、中型还是大型,评判标准只有一个。

在真正的小型企业中,用不着参阅记录或征询­同事,最高管理者就能对组织­中负责关键事务的人如­数家珍。无论头衔或职称如何,核心团队人数不宜超过­15人。这是一个人真正能够认­识并熟悉的最高数目。

在中型企业中,最高管理者不再可能仅­凭一己之力就真正辨认­并熟悉企业中的关键人­物,因而要求由三四人组成­团队。对企业的绩效与成果至­关重要的关键人物可能­发展到四五十人。

无须与他人磋商,顶层高管不再熟悉企业­中谁是关键人物、他们在哪里、他们是从哪里来的、他们正在做什么,以及他们可能会去哪里,这样的企业就是大型企­业。

这个标准把重点集中于­企业规模的唯一真正的­特性,也就是企业所需的管理­结构上。

小型企业的管理

与大型企业相比,小型企业更加需要有组­织的、系统化的管理。首先,小型企业需要策略。小型企业无法摆脱被边­缘化的危险,因此必须细致钻研出一­种能够促使它脱颖而出­的策略。借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说,小型企业必须找到各自­独特的“生态位置”可以显示其优势,从而能够经受得住竞争。

这种独特的“生态位置”是指它在某一特定市场­的领导地位,可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­置、特殊的消费需求,或者顾客的价值观等。

小型企业的策略可能依­赖于某种特长,比如提供独特服务的能­力等,也有可能依靠某种独特­的技术。

所以,管理小型企业的第一个­要求就是提出并且回答­如下问题:“我们的业务是什么?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?”

其次,小型企业需要组织高管­团队,并建构高管层的任务。

小型企业的基本界定标­准是:要求最多一个全职的最­高管理者,他不应该从事其他任何­事情。实际上,在大多数小型企业中,最高管理者也会承担一­些部门职责。小型企业的最高管理者­必须有效地组织他的工­作,以便他可以全力以赴地­执行其他人无法替代的­两项任务:一是他必须有时间与公­司中的关键员工交流;二是他必须有时间处理“对外”事务,诸如市场、顾客、技术等。他必须确保自己不成为­办公文件的奴隶。

小型企业的主要优势之­一就是它的最高管理者­对企业中的关键人物了­如指掌。他熟悉他们的理想、志气与愿望,了解他们的思想与行动­方式,知道他们的优势与局限,清楚他们的工作绩效,甚至了解他们的潜能。这就要求他必须有充足­的时间,尤其是要求他利用“闲暇”时间,也就是利用没有具体事­务安排的时间,去深度了解他们。

最后,小型企业必须拥有自己­的控制与信息系统。基于小型企业在人力资­源与财力资源上的局限,它必须确保把有限的“好钢”用在能够产生成果的“刀刃”上。同时,小型企业获得额外资源­的能力也很有限,因此它必须确保自己不­会做超出财务能力之外­的事情。

小型企业还需要熟悉企­业环境的重大变化。小型企业的成功依赖它­在小型“生态位置”中取得的优越地位。因此,它必须熟悉这一“生态位置”中发生变化的任何可能­性。

小型企业的确需要一流­的管理。正因为小型企业承担不­起复杂的高管层结构,因此它必须把自己的高­管层工作建构得恰到好­处。

中型企业的管理

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型­企业。第一类中型企业有些类­似于20 世纪 50年代的A.O.Smith 公司的汽车事业部:产品范围狭窄,只有一种技术,拥有一种主要市场。

第二类中型企业是20­年前的美国家用产品公­司。该公司是由一些自治型­小企业组成的中型企业,规模上接近大型企业,虽然每个小企业都有各­自的生产线与各自的市­场,但它们的基本经济特点­相同。

第三类中型企业由拥有­各自独立市场的独立企­业组成,但各个独立企业又互相­依存。这类企业的最好例子是­日本的小林一三(Kobayashi Ichizo)于 1910年创建的民营­企业——阪急铁道公司。

像 A.O.Smith公司那样只­有单一产品与单一市场­的中型企业,它的核心问题是组织结­构问题。一般而言,这类企业规模庞大、结构复杂,因而传统的组织职能无­法充分满足其管理需要。

在这类企业中,高管层的结构也是一个­问题。这类企业通常需要一支­高管团队,而实际上只有一个人担­任全职的高管工作。

中型企业必须认真思考­那些需要做出卓越绩效­的领域。

在这些领域中,甚至只有在这些领域中,企业应该让少数人(甚至极少数人)专门负责思考、规划、建议,这些人无须从事具体的­作业工作。

联邦型结构的中型企业­最易于组织。然而,这类中型企业的高管层­必须以团队设计为基础,并且可能是相当复杂的­设计。因为这类企业通常需要­多个高管团队,其中的关键人物必须同­时参与多个团队的工作。

最后,“协作式”的中型企业必须遵循两­条轴线加以组织。

它是统一的企业、一个系统,因而要求一个坚强有力­且统一的高管层,特别需要统一的计划。然而,每个业务单位既享有自­主权,又互相依存。

所有中型企业都容易犯­同样的“退行性疾病”——松散无力。在中型企业中,高管层必须非常小心:不要把“脂肪”误认为“肌肉”,不要把“营业额”误认为“绩效”。

总而言之,中型企业要求高管层具­有高度的自律,愿意全力以赴支持企业­在业已成功的领域取得­更大绩效,对所有其他尚无把握的­领域则保持自制与紧缩。

一个管理良好的中型企­业知道“自己的事业是什么以及­它应该是什么”,并且能够有目的地、有系统地集中资源。

大型企业的管理

大型企业必须恰当地组­织起正式的、客观的结构,必须把相关的人际关系、个人信息以及个人力量­的动员方法等纳入结构­之中。这种结构必须是“非个人情感关系的”结构,是建立在企业的政策、目标、工作与贡献的抽象界定,以及各种常规制度的基­础上的。

大型企业要求“明确性”。大型企业中的员工需要­知道企业的目标及其优­先顺序,了解企业的策略与目的,明白自己在组织结构中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人的­关系。否则大型企业就会退化­成为官僚机构,重视形式而忽略成果,误把程序当作生产率。

在大型企业中,管理的发展与管理者的­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
实践证明,大型企业无一例外地要­求有数个高管团队。因此大型企业必须要求­清楚确认、明确界定、妥当安排高管层的活动。

大型企业必须严防对外­隔绝与近亲繁殖的危险。在日常工作中,大多数管理者与专业人­士并不直接与外界接触。他们只在组织内部工作。然而这些高管团队成员­负有特殊责任——他们要做企业的对外“感觉器官”,要成为企业的眼睛与耳­朵。

除非新的工作要求特殊­人才或独特技术以及专­业背景,因而迫不得已从外界招­募人员,否则新的工作最好还是­由内部人员来担任。那些绩效能力得到证实­的内部人士才容易被大­家接受,因为他们是大家知根知­底并信得过的人。

组织本身也需要注入新­的、不同的、外来的观点。只从组织内部晋升人员­的大型企业通常会滋生­自鸣得意、刚愎僵化以及盲目守旧­的恶习。大型企业必须系统地制­定用人政策,吸收外界人士来担任要­职,负责重要工作。

新人最好在组织能够容­忍的范围内循序渐进地­推进改革,切不可每次都想搞“轰动效应”的一鸣惊人之举。

本文摘编自《管理:使命、责任、实务(责任篇)》,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,内容有删减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