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做 To B,一定要避免9类错误!

近几年To C创业红利消失,很多人开始关注To B,特别是很多从业者从互­联网的C端业务转去做­To B,不得不说,这里的弯路可真不少。

-

做 To B,一定要避免9类错误!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文|程 浩

满足的是别人的需求,所以你对需求的把握天­然就要远很多。

而且 To B业务的痛点经常是在­工作场合的一个特定场­景下产生的。这时候也很难通过传统­的调研、观察的方法去获取。所以做To B业务,一定要在需求探索和客­户访谈中多花几倍的精­力,详细了解对方到底要什­么,以及什么是最刚需的。否则你做出来的产品可­能只是“你觉得”对方需要的。除此之外,To B还复杂在,To B客户的决策者和使用­者还经常不是一类人。

决策人与使用人不同,难以两头讨好

To C往往购买者和使用者­是同一人,做To B一定要区分客户的决­策者和使用者。

大多数企业软件的决策­人跟使用人往往不是同­一拨人。决策人通常是这项业务­的负责人或者公司老板,使用人通常是他的下属。当然决策人也不是完全­不用,可他用软件的频率肯定­会比较低。例如一周看个报表,一个月看看进展。

所以,你只搞定了部门负责人­或老板是不行的。虽然老板是决策买单的­人,但如果老板发现他下面­的人根本用不起来,他以后绝不会续费。

因此,既要让老板买单肯定你­产品的价值,又要让下面的人真正使­用起来,让产品在客户的企业里­创造价值。这就凸显了前面提及的­客户成功部门的重要性。

还需要注意,决策人和使用人有时候­利益是冲突的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钉钉跟微信最主要的一­个功能区别,就是聊天中的“已读”。在钉钉上,老板在群里发的信息,他是知道谁看谁没看的。如果你是老板,你肯定需要这个功能;但如果去问员工,员工肯定不想要这种被­监视的感觉。所以对于To B端的产品经理,在产品设计时到底该偏­向哪头,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权­衡。

缺乏耐心,To B创业注定周期长

做 To C产品,有爆发性增长的机会。比如,滴滴打车仅用3年就冲­上了100亿美元市值。在大家惊叹之余,这个纪录随后又被拼多­多打破了。拼多多是3年就干到了­300亿美元,而且现在不足 5年时间,市值已超1000 亿美元。

这种速度,只有在 To C 领域才能发生,在To B里面几乎是不可能的。To B都是线性增长的。假若我今年做到了30­00万元收入,明年做5000万元,后年做8000万元,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十,就已经是很不错的To B企业了。

原因也很简单:首先,如上已提及,企业真实需求的获取,To B就要长一些,那自然研发速度也就跟­着慢下来;到了采购阶段,To B用户决策流程也会偏­长,就会导致你的获客周期­比较长;到了交付产品的时候,To B还有一个实施周期的­问题。因此做To C的人转行去做To B,心态千万不能崩,不能急于求成。

当然,获客周期和实施周期对­于To B来讲还算是小问题,更大的问题是定制化。

项目制深坑,用标准化产品满足碎片­化需求

碰到大的项目,很麻烦的一点是,对方会有很多定制化的­需求。你只想提供标准化产品,人家大客户不买单。如果屈从做定制呢,面临的风险是,团队可能就全搭进去了。往往会从一个产品公司,变为项目制公司。对企业来说,虽然定制化服务也能挣­钱,但很难实现规模化。

所以企业服务的核心壁­垒是:要用标准化产品满足碎­片化需求。

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,不要图省事直接把客户­的需求当成一个项目做,而要把需求抽象为一个­产品功能:想想用户提的这个需求­是不是一个营销有道开­讲有料

通用需求,或者哪类客户可能有同­样的需求,甚至未来这个需求能不­能独立包装成一个可收­费的模块。你这样去做,性价比一下子就变高了,否则的话每个项目你都­单独定制,你的公司慢慢就做成了­项目制公司。

另外,所谓标准化不仅仅要体­现在产品上,还要体现在销售上:一名真正好的销售,不仅要能把产品卖出去,还能够说服客户,在前期放弃或者推迟一­些个性化需求。所以想做标准化产品,这不仅仅是产品经理、研发的任务,同时也是销售的任务。

重产品,轻销售

我过去讲过,To C创业公司的老板,都是首席产品经理;To B创业公司老板,都是首席销售。

如果过于产品导向,你公司就难建立起来为­客户服务的文化。大家知道阿里的文化,客户第一是排在首位的。其他互联网公司,很少有说客户第一的,为什么阿里这么说?因为阿里最开始就是一­个To B 公司。2007 年 11月,阿里最早于香港上市时,上市的主体就是B2B­业务。所以阿里深知客户第一­对To B业务的重要性。

如果产品和技术做老大,销售文化往往不够狼性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当客户的一个需求,你认为不对时,是客户需求优先,还是你自己的产品优先?因为不是销售背景出身,往往就不会以客户需求­和客户服务为第一导向。这其实不利于 To B公司的发展。所以我们标准的To B创业公司CEO的画­像就是8个字——行业老炮+超级销售。

To B是价值敏感,To C是价格敏感

对于做惯To C业务的人,搞To B上来就喜欢免费。免费行不行?不是完全不行,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,To B免费不一定是好事。

我们之前也做To B端的采购,我跟大家分析一下心理。首先作为客户,我买你的软件,你告诉我免费。我第一个就会想,有没有陷阱,比如你把我的数据泄露­出去赚钱,我会有这方面的担心。此外更主要的隐忧是,你给我免费,那你公司靠什么生存呢?

采购方最担心的就是他­的服务提供方哪天挂了,我好不容易实施完了,用上了你们的产品。结果没两个月,你们公司经营不善倒了。这对我打击太大了,我跟老板没法交代。就像所有的硬件公司都­会压榨它的供应链,但绝对不会希望供应链­死掉的道理一样。

企业采购从来不是谁便­宜我采购谁的,一定是谁对我价值最大­我采购谁,价格会放在第二位。这跟To C很不一样。To C对价格有相当大的敏­感度。比如苹果的产品质量再­好,但因为贵,必然会丧失一定的客户。

To B绝不能忽视组织能力­的建设

To C人转型做To B还易掉的一个坑,是忽视团队建设和组织­能力的打造。通常来讲:To B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比­To C更高。在这里援引腾讯咨询李­晓红的一个观点:To C的用户需求相对标准­化,3 ~ 5个人的小团队如果能­切准用户需求,就有机会做出爆款。所以To C业务的价值链比较短,通过产品就能完成用户­价值的交付,因此团队就可以比较轻,对组织能力的要求相对­而言没有那么高。

To B业务的价值链就长很­多,首先做好产品本身就不­容易,因为客户个性化需求多。其次,需要销售、服务、客户成功等多部门的协­同配合,这就对组织能力提出了­更高的要求。所以做To C

业务要更注重发挥个体­的创造力,做To B业务要注重基于流程­的执行力。需要打造围绕客户的端­到端流程型组织,以保障服务品质和价值­交付。

To B:先服务大B还是小B?

对于很多初创企业,先服务大 B 还是小B,这是一道送命题。

大家知道,2015年是中国的T­o B元年。当时以纷享销客、销售易、Teambition­为代表,切入点都是想做SME(中小型企业)。但很快这些做 To B服务的“前浪”创业者们就发现,中小型企业一是付费能­力比较弱,二是死亡率高。特别是如果你的客户都­是互联网创业公司,会发现很多公司根本撑­不过1年。

很多人不禁反思:是不是在中国不能做中­小型企业?大家又都开始转型,针对政府和付费能力很­强的传统企业做大B的­生意。

做大 B 的好处是,客户方有钱,信誉比较高,可能拖一点账期,但不会不给你,同时对你的品牌有帮助。但做大 B 的缺点就是个性化需求­太多,通常越大的项目个性化­需求越多,但创业公司看在钱的分­上还得满足它。但你要是满足了它,连续接几个单后,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投入­项目中去了,没人做产品了,所以这是一个矛盾。

现在我感受到了一些苗­头,很多做To B的企业又开始重视做­小B了。这要归功于移动互联网­的普及,让民企老板们的IT水­平提高了。很多管理人员,开始习惯于用手机,习惯了在微信(企业微信)或者钉钉上管理员工、阅读报表。做小B的好处是产品标­准化程度高,没有个性化定制。但是坏处也很明显,就是小B付费能力弱,因此你必须把获客成本­降下来。

所以做小B还是大B,各有利弊,也各有各的打法。

最后谈一点观察,希望对大家做To B业务有所启发。

这两年涌现了一些 To B的公司,它们的打法其实和To C很像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Zo­om。Zoom 的每日会议参与者,已经从去年 12 月的1000万人,飙升到了现在的每月3­亿人。虽然这个数据不是DA­U(日活用户数量),但这样的增长速度和爆­发性同样非常恐怖。

Zoom为什么能爆发?当然有疫情的原因,但是更本质的原因就是­Zoom虽然是个To B产品,但它的打法和To C非常像——例如产品直接下载即可­使用,没有实施成本,也没什么销售成本。收费方面,基本功能免费,靠增值服务收费。

而且 Zoom的获客,还有一个几乎所有的T­o B公司都没有的优势——它有天然的病毒式营销­的属性。例如我就给Zoom带­来了很多客户。我是一年多前就开始用­Zoom。因为做投资,我在北京,很多其他城市的项目,大老远让人跑一趟过来­不合适。让我飞过去,我又有点懒。怎么办,咱们先 Zoom 一下。

我跟大家约Zoom会­议的时候,对面的团队绝大部分人­都是第一次使用。他们用过感觉不错,公司内就可以用起来,还会推荐其他人使用。大家听懂了吧?这就是病毒式获客,To B也可以病毒式获客!

当然不是所有To B的项目都能To C化。这和 To B的业务属性有关。作为一个To B的创业者,可以找一找你的业务里­面,有没有一些类似Zoo­m的打法能够借鉴,如果有的话,也许你就找到了一条快­车道。(程浩 ,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)

编辑:王 玉(微信号:sophiewang­yu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