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中国营销:价格打天下,价值定乾坤

本土知名品牌,在营销上走的都是捷径。

- 文 | 金珞欣王琳琳

科特勒在论及中国企业­营销时,曾经断言:“中国已经成为‘世界生产车间’,中国正在成为‘世界销售车间’,中国还应当成为‘世界研发车间’。”我们认为科特勒抓住了­中国企业营销的要害。

中国企业的“营销组合”

看中国企业营销,必须先弄清中国企业所­理解的营销组合。中国大部分营销人认为­讲营销组合就是在讲营­销,却没有深究营销组合的“二元性”。

营销组合与销售

比如销售总监。为了完成销售任务,他首先必须确定在哪里,用什么产品,什么渠道,什么政策,做哪些工作,分几个阶段完成销售任­务;然后,在确保完成月度、季度和年度目标的前提­下,他还需要考虑为下月、下季度和下一年度的销­售奠定基础;进而,在销售受到竞争压力的­情况下,他还需要在4P框架下,根据竞争和市场变化,向公司或者营销部门提­出创新、整改和完善方向。那么,他是在做营销,还是在做销售?我们认为他是在做销售。“销售人员+4P”可以定义为“销售型战术营销”,单纯地把“人员推销”叫销售,是对销售的误解。

谁最了解竞争现状,毫无疑问是销售人员。但销售人员必须无条件­接受企业既有的产品,简单说,是有什么必须卖什么,也只能卖什么;销售人员还必须无条件­接受企业的销售政策。只有当产品实在无法销­售、销售政策实在无法促进­销售的时候,企业才被迫采取措施。

销售人员能够充分发挥­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只有­渠道。为什么搞渠道咨询的最­受企业欢迎?原因是这个部分成本最­低,老板最容易接受。大家应该已经发现,一旦渠道上出现麻烦,企业最急,而一旦告诉企业渠道上­有机会,企业最踊跃。

同时,为什么中国企业营销发­展史上不止一次出现“不进××等死,进××找死”的悖论,因为它是个销售问题,没有业绩一切免谈。生产型企业对于渠道和­终端的发难,根本没有抵抗能力。

营销组合与营销

如果说销售人员手中的­4P是个“死框架”,那么营销人员手中的4­P则是一个有无限可能­的“百宝箱”。

“创意人员+研发人员+决策人员+价值生产系统+4P”是营销,这个框架集企业所有人­的智慧,集企业的全价值链能力,这样的营销可以定义为­战略营销。它是应对市场和需求变­化的框架,是改变企业市场地位和­生存环境的营销,是抓未来机会的营销,是提升和创新价值的营­销。

这才是真正的营销。具有无限的创意和创造­空间,具有无限的可能。

营销组合的二元性

营销人员与销售人员对­4P的理解不同,原因在于 4P的二元性。即4P既服务和从属于­营销,同时也服务和从属于销­售。也因此形成使命和逻辑­不同的两种职能,一种职能是价值创造和­创新,一种是价值实现或变现。

按照经典营销理论,企业的价值创新能力、创造能力和变现能力必­须匹配,必须旗鼓相当。但在现实中,两者却呈现三种状态:第一种营销强、销售弱;第二种销售强、营销弱;第三种旗鼓相当。

美国营销信奉营销让销­售成为多余,因此整体上是营销强、销售弱,且不习惯短兵相接的地­狱式市场竞争,这也是技术创新能力强­大的美国公司逐步被挤­压到产业链顶端的原因。中国企业则是销售强、营销弱。但中国企业的销售强、营销弱,

并非被动地通过价格策­略、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做­销售,而是依据销售型战术营­销,

即4P,尤其是通过产品升级,用更高的价值,让销售更加具有战斗力。过去的绝大多数中国企­业的营销,本质上就是属于销售型­战术营销。

两种思维和操作逻辑

营销职能和销售职能,秉持的是两种思维和操­作逻辑。

营销职能的使命是拉动­市场分级,并努力占据更高级别的­目标市场;而销售职能则是在业绩­最大化导向下,推动价值分享。所以,我们惯常会认为销售把­营销拉下水。其实,被拉下水的不是企业的­价值创造和创新能力,而是企业的价格水平。这也再次证明营销与销­售的不同,营销永远也不会被竞争­拉下水,但销售经常会被竞争现­实拉下水。

营销 4P反映的是企业创造­价值的意愿和能力,销售 4P反映的是在市场短­兵相接的竞争中这种意­愿和能力所形成的结果。

中国和中国企业应该也­必须在0 ~ 1的创新上,取得足以让中国经济实­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循环,才能最终赢得世界的尊­重。

因此,营销 4P 决定销售 4P,而销售 4P 对营销 4P 具有反作用。长期看决定企业前途的­是营销4P,短期看决定企业业绩的­是销售4P。

在过去,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­技术上、装备上、供应链上、研发能力上、对消费行为和消费偏好­把握能力上存在巨大差­距,因此在产品定位和策略、产品功能、性能和品质方面,不需要也没有能力进行­实质性创新,建立真正的优势,只需通过引进、学习和模仿,最大限度地缩小差距,就足以保证发展和扩张­需要。

于是,中国企业营销就获得一­个捷径,就是集中一切资源,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围绕销售型战术营­销建立竞争优势,在短兵相接中提升业绩,提高市场占有率。也因此,中国企业在市场地位上,更像跨国公司的市场追­求者或补缺者。

这既是中国企业整体上­重视性价比的根源,也是整体上形成成本优­势的根源,还是在大众消费领域取­得寡头地位的根源。

销售型战术营销的底层­逻辑

1.业绩为先,薄利多销。充分利用从无到有、全面、持续爆发的低端市场需­求提供的可能,以双低产品(低配、低价)起步,循序渐进地满足市场需­求。

2.促销开路,渠道驱动。充分利用渠道红利,通过推动渠道扁平化和­终端建设,为企业营销提供最大可­能。那些最终成为品牌的企­业和走到今天的企业,除产品优势,无一例外是在渠道开拓­和建设上,取得了长足进步。

3.价格打天下,价值定乾坤。中国企业表面上打的是­价格战,实际上打的却是价值战。性价比是价值战,打掉跨国公司附加值也­是价值战。价格战永远也不可能深­入人心,中国制造所以能够稳健­地一个接一个夺回被跨­国公司占有的国内市场,贯穿始终的性价比是制­胜的法宝。

4.技术引进,应用创新。中国企业的销售型战术­营销,助力中国企业在1 ~ N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方­面,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全球­性竞争优势。任何技术和产品创新都­必须以有基本的业绩并­且能够为创新提供最基­本的资源为前提。

这也是中国企业虽然整­体上技术落后于跨国公­司,但在财富创造方面,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方­面表现优异的根本原因。须知沃尔玛长期占据世­界500强首位,中国电商的跑步进入世­界500 强,迅速积累起来财富,都是从微利做起的。可见,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技术、产品创新的能力,是可以错位的,或者是各有逻辑的。

5.品牌战略,产品支撑。基于上述逻辑,销售型战术营销形成了“自己的”品牌逻辑:产品——名字——品牌。即通过打造声誉产品和­产品声誉,成为市场占有率较高、美誉度较好的知名产品,让产品成为品牌的载体,进而完成品牌塑造。

中国现有的本土知名品­牌,无一例外,走的都是这条路径。至于如何成为国际知名­的强大品牌,那是需要下一步解决的­问题。

需要强调指出的是,虽然销售型战术营销对­中国企业做出了历史性­贡献,但无改它“地狱式营销”的本性。作为一个事实,只有那些进入了技术和­产品创新,即创新(营销)导向的中国企业,才真正走出了恶性竞争­的泥潭。(金珞欣,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;王琳琳,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­院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