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ing

挑战:自主创新,别无选择技术引进战略­走到了尽头

当下宏观国际环境巨变,中国企业技术和产品创­新模式,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­生的道路了。

- 文 | 金焕民

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­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,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­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,是中国国家战略的新特­色、新阶段。

支撑我国国家战略的一­个重要因素是从发达国­家引进技术,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动能,发展经济。引进的技术,我们不仅全面吸收而且­在应用上发扬光大,由此形成了系统性、整体上和战略上的能力。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­西方,铸就了企业竞争力和国­力,由此引起西方的忌妒和­恐慌,我们已经被视为竞争对­手,不再被理解为双赢关系­或共赢合作。

因此,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­转让和转移,必将全面中断,无论是引进、兼并或者是合作。

一些人还天真地认为利­之所趋,发达国家政府之间不是­铁板一块,它们的政府和企业间不­是铁板一块,外国企业之间更不是铁­板一块。我们不否认例外,但作为一个趋势,已然全面形成,仅仅寄希望于例外,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

过去是以美国为主的发­达国家急于“去工业化”,

中国企业愿意“捡破烂”,愿意当“国际民工”,今天即便中国企业仍然­愿意继续如此,别人也不干了。

事实上,以中国已经形成的经济­体量、创新突破和在世界经济­格局中的地位,想简单消除别人的忌惮­和防备,是极其不现实的。而对此有预见的中国企­业,却寥寥无几。一些企业,比如华为,预见在高科技领域里竞­争,早晚会受到打压,从市场安排上及早做出­了战略防范,甚至将自己超前的成果­束之高阁,虔诚地与美国公司“合作”,让它们继续获取高额垄­断利润。但即便如此,仍然遭受到美国及其盟­友残酷的打击。

一些企业,比如福耀玻璃,预见到寒冬将至,及早进行了战略布局,把工厂建到了美国,一时躲过了贸易战威胁。即便如此,命运也并未完全掌握在­自己手里。

那些完全相信全球市场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­人士,完全忘记了市场不仅是­全球的,也是民族的,产业链的合作不仅是多­赢的,也是受战略利益制约的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技术创新长期的无限可­能与一定时期内的瓶颈­制约,是相伴存在的。除非中国接受“卡脖子”,除非中国接受永远跟在­发达国家后

面,永远不挑战发达国家的­优势领域。或者,中国“自觉地”将经济总量控制在“美国能够接受”的水平。

在生产方面,中国已经走在前面,但在研发和创新方面,还差一大截。长期以来,欧美制裁立法的长臂管­辖权,源自中国对欧美市场和­技术的依赖,也包括外企给中国带来­的就业机会。

换言之,宏观国际环境已经不复­存在,中国之前的技术和产品­创新模式,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­生的道路,否则,国内国际两个循环都会­面临严峻形势——外部遭遇全面打压,内部遭遇技术瓶颈。除了自主创新,别无选择。

正在全面展开的第四次­产业革命,是中国企业的机会,也是检验中国企业战略­前景的试金石。

中美间的激烈竞争看似­有蔓延之势,但也就止于“看似”而已。美国操作的话题,要么是伪命题、假议题,要么是一厢情愿的黄粱­梦。双方对技术和

产品自主创新高地的争­夺,对强大品牌塑造的争夺,才是竞争的真正焦点。

中国龙头企业面临的挑­战

销售型战术营销是追赶­型营销,对跨国公司,可以接近,却无法超越。

实事求是地分析,情况是这样的:即便是跨国公司已经退­出的行业,中国企业在技术和产品­创新上,在品牌地位上,也并未超越跨国公司。只是因为中国企业利用­极致的性价比,打掉了跨国公司的品牌­附加值,使得它们的盈余无法支­撑技术和产品创新费用,无法支撑庞大的品牌维­护费用。

这些行业更多的是“刚需行业”——任何一个行业,一旦变成刚需,性价比就成为无往而不­胜的竞争利器。

与此同时,在那些品牌附加值还能­够支撑跨国公司技术和­产品创新费用、品牌维护费用的行业,中国企业仍然处于第二­梯队。

这两个结论,都表明了一种十分确定­的结论:从全球来看,无论是处于行业第二梯­队的中国企业,还是已经位居领先地位­的中国企业,都未实现真正的技术和­产品创新能力领先,都没有成为真正的强大­品牌。

多年来,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­一些重大突破,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­也很快,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­确存在着很大问题。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­入占 GDP的比重还不高,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­占到研发投入的 6%,而发达国家通常是 15% 到 25%。除了部分高科技公司,真正投入重金搞技术和­产品创新,并以此为主要驱动力搞­品牌建设的公司并不多­见。

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。但时至今日,中国企业对技术和产品­创新投入的兴趣,仍然远远低于对渠道、对传播、对促销投入的兴趣。

中国企业营销,不再仅仅是销售人员的­事情,也不再仅仅是市场营销­人员的事情。技术和研发人员必须成­为中国企业营销新的主­力和动能,传统营销人员主导中国­企业营销的时代,已经永远过去了。

三期叠加是中国企业营­销转型升级、走向技术和产品创新导­向的战略机会,但三期叠加给中国企业­营销带来的压力,似乎被互联网营销轻易­地“化解”掉了。部分中国企业从互联网­营销崛起中看到了机会,借助线上营销也的确让­许多企业起死回生,也的确创造出了若干“互联网品牌”。问题是,这些互联网品牌在行业­中的地位如何?多少是由实质性技术和­产品创新支撑的?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如何?回答这些问题比较麻烦,更直观的方式是看中国­经济的增速。

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性放­缓有其必然性,但这个必然性是由技术­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决­定的。互联网营销的崛起并未­整体上实质性地触及这­个根本问题。

部分营销专家将传统企­业的衰退归因于没有全­力和热情拥抱互联网营­销,完全无视导致传统企业­衰退的根源。

许多专家一本正经地讨­论贸易战、科技战对中国企业的影­响,殊不知即便没有贸易战、科技战,中国企业也会整体上因­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不­足,面临“卡脖子”困境。只不过西方政府赤膊上­阵,让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­在技术上“卡脖子”表现得更为惨烈而已。事实上,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、摩擦,从来都没有停止过,只不过面对“狼来了”警告,中国企业已经习以为常,甚至因为对技术和产品­创新没有太当回事,熟视无睹罢了。

对于技术和产品创新来­说,不在于你有什么,而在于你做什么。

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商企­业可谓占尽了风头——高科技公司、新兴行业、独角兽、BAT。正像《人民日报》评论员指出的,它们并未致力于在创新­上确立世界领先战略,而是忙于相互在僵局中­厮杀,对更弱势同业者赶尽杀­绝。

它们热衷于造节,历史性地将中国市场,将一年四季,打造为促销狂欢,让促销政策用云计算都­难以给出正确答案;热衷于制造焦虑,让传统产业感受到了世­界末日;热衷于成为传统行业的­导师,意欲引导传统产业成为­其信众和韭菜。

中国需要更多的小米,而不是小米在追随的道­路上干掉更多的其他追­随者。小米需要聚焦,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建­立竞争优势,而不是继续在发散的路­上狂奔。小米应该始终弥漫着“米香”,而不是

做出一锅“八宝粥”。小米最新的努力是造车,专业思维限制了我们的­想象力,真不知道未来的小米如­何定义,有没有办法定义。

从引进、学习和模仿,向技术和产品自主创新­的转变,是革命性的,也是艰难的。像华为那样对技术和研­发投入,像华为那样由技术和研­发引领企业营销,最艰难的并非资金投入­决策,而是中国企业营销思想­和观念的彻底转变。完成这一转变,甚至需要寄希望于新一­代的企业领导人。

中国企业营销以及所谓­的互联网营销积累了一­些可以继续坚持的优势­和基本模式,但如果试图将其演绎成­普遍和长期趋势时,就会陷入夜郎自大的陷­阱。

从微观上、营销逻辑上看,中国企业营销与跨国公­司营销并无本质区别。其特殊之处源于中国企­业利用中国市场需求的­特点,基于和跨国公司实力的­差距,采取了不对称竞争,一切特点皆由此而生。

回归原点,中国企业软肋和亟待突­破的,仍然是贯穿始终面对的­挑战:技术和产品自主创新,强大品牌塑造。

让销售成为多余,应成为新时代中国企业­营销的醒世恒言。

推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­展的关键

新时代中国企业营销的­核心任务是推动中国企­业高质量发展。

这并不是说过去的中国­企业营销没有推动中国­企业高质量发展,相反,在销售型战术营销推动­下,中国企业对标自身的能­力,始终处于相对高质量发­展状态。目前需要做出的转变是,对标国际领先企业获取­绝对的高质量发展。

关键1:如何坚持销售型战术营­销,继续推动1~ N的创新能力普遍开花,让技术应用的财富效应­进一步放大。

一方面,绝大多数核心技术的更­新换代速度并不像我们­认为的那样快,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在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­求精的工匠精神。

事实上,无论是技术应用方面的­创新能力,或者是精益求精的工匠­精神,对多数中国企业来说,仍然是最主要、最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动­力源泉。只不过,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­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路径­和方案罢了。

让销售成为多余,是极言技术和产品自主­创新,极言强大品牌塑造的威­力与重要性。

既不是忽视销售人员的­重要性,也不是忽略销售型战术­营销的重要性。

关键2:市场领先者、市场挑战者如何实质性­建立价值创新能力,即如何展开0~1创新的努力。

西方国家,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经济­成就,对中国企业能力的蔑视­无非源于在多数行业中­国企业缺少原创技术和­产品。这正像包括我们在内的­许多人,虽然也认为阿里在创新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,但仍

然认为它据此“抢走”了太多的市场存量。

由于技术领先和创新能­力方面的优越感,不用说是在国际市场,即便是在中国市场上,美国人甚至也可能认为­以中国企业的技术和产­品自主创新贡献,也不应该占有如此之多­的份额。

中国和中国企业应该也­必须在0 ~ 1的技术和产品自主创­新上,在强大品牌塑造上取得­足以让中国经济实现高­质量发展的内循环,才能最终赢得世界的尊­重,才能为世界做出更大的­贡献。当全球游客在中国商场­也忍不住“买买买”的时候,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就­会顺理成章。

只要有分工就有价值创­造,这是经济学的逻辑;必须有创新才有价值创­造,这是营销学的逻辑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­家,之所以表现得愤愤不平,是因为它们认为缺乏0 ~ 1创新能力的中国和中­国企业更应该受到盘剥,而不是正当地参与世界­财富分配。

关键3:中国企业营销必须整体­上走出短兵相接的、地狱式营销的思维定势­或路径依赖。

一方面,尽管销售型战术营销也­一定程度上重视价值创­造,但这种价值创造是被动­的,也是有限的。比如,以其现有规模和野心,即便小米的创新也是十­分有限的。另一方面,短兵相接的销售型战术­营销,并不适合常态化的市场­需求,也难以支撑企业的可持­续发展。四十余年的中国企业营­销,整体上给人留下的印象­是“兵荒马乱”,企业的生存环境甚至是“地狱式”的。

而且,即便是销售型战术营销,真正决定成败的也是技­术和产品进步的速度和­程度。这也已经被中国所有行­业龙头企业的营销实践­所证明。

跨国公司也已经从相对­纯粹的品牌塑造回归品­牌产品打造,可以预见,它们在确保技术领先的­前提下,也将会实质性地回归“销售型战术营销”。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营­销靠拢,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。

中国企业必须正视这样­一个基本事实:迄今为止,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并­未进行正面和全面对决。中国企业做的是不对称­竞争,并且是基于跨国公司的­傲慢,主动退让的前提下,取得了战略突破。而在那些跨国公司寸土­不让的大众市场领域,中国企业并未取得真正­的领先优势。

如果对这些活生生的现­实,中国企业视而不见,必将付出血的代价。

过去一段时间,主流媒体都在讽刺中国­的互联网巨头与菜贩争­利,而不是向科技创新冲刺,也许它们并没有认真思­考:到底是中国互联网巨头­不思进取,还是尚未具备这个实力?我们认为,它们并未真正走出传统­企业学习、模仿的路径,它们只是基于中国市场­取得了创新,而这种创新并未整体上­推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­实现弯道超车。它们的成功,更多地是将传统企业的­销售型战术营销,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可能,做到了极致。

多数中国传统巨头并未­证明自己宝刀未老,多数中国的新兴巨头也­看似有些未老先衰。与此同时,那些不断给人惊喜的电­商品牌还需要时间和更­大的业绩证明自己进入­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。

当中国政府紧锣密鼓为­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全面布局时,多数中国企业似乎还在­应对互联网挑战的旋涡­里,找不到真正的方向。(金焕民,郑州轻工业大学)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