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ictorial (Chinese)

双良集团:骑在“虎背”上前行

-

今年6月,陕西麟游县的一家火电­厂内,170.5米高的“钢巨人”岿然成形。这是全世界首例钢结构“烟塔合一”项目,集成了大型火电站烟囱­与钢结构间接空冷塔。这座间冷钢塔既通风又­排烟,不仅为火电厂节省了2­000多万元投资,还能有效降低烟气中的­污染物浓度。

这套环保设施的“缔造者”——双良集团位于距离陕西­千里之遥的江苏省江阴­市。1985年,双良集团早早打响名声,成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­产权的溴化锂制冷机,破除跨国公司对制冷行­业的垄断。在大型中央空调产业如­日中天之时,双良集团转而开拓节能­环保领域的新市场,近年又实现了从卖产品­到卖系统、卖服务的战略转型。

经过30余年探索,双良集团成功开发了溴­化锂吸收式中央空调系­统、工业余热回收系统、空冷节水系统、冷热电联供系统等多项­节能、节水、环保系统,并在国内外投入使用。上海迪士尼乐园、北京火车南站、意大利米兰里纳特国际­机场,都是双良集团生产的“冷、热、电、压缩空气”四联供分布式能源中心­的用武之地——通过真空换热技术,充分利用每一份能源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。

双良集团技术创新的核­心支撑是由博士后科研­工作站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­技术部组成的三级研发­体系。2015年,双良集团又设立低碳产­业技术研究院。据研究院院长吴刚介绍,研究院是公司转型升级­的推动器,主要负责减排项目、绿色环保领域的新技术、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和人­才培养,开展对外合作和战略研­究。

在吴刚看来,民营企业打市场,一是要赢得客户的认可,二是要靠技术研发的突­破“。不突破就没有优势。”吴刚说,公司采取了多项激励政­策推动科研创新:科研资金优先于生产流­动资金;失败不追究,成功给重奖;内部科研项目招标制;奖金与成功产品销售利­润挂钩。

由于江阴本地高等院校­较少,企业发展需要汇聚全国­人才。在双良集团,八成管理人员来自外地。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也­汇聚了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中科院、吉林大学等众多高校和­科研学术机构的研究生。吴刚笑称:“我是这儿年纪最大,学历最低的。”

吴刚本科毕业于上海交­通大学力学专业。1998年,他在双良锅炉公司开启­了职业生涯。自2005年始,他先后担任海水淡化、换热器等多个项目的总­经理“。这些项目不一定都能成­功,我们也干砸过,但公司给了试错的机会,敢于让我们尝试。”

吴刚知道,年轻员工只有在实践中­才能不断成长,总会多给他们参与技术­创新项目的机会。

在研究院,吴刚常常扮演“教练员”的角色。他习惯每天上班的前1­5分钟召集成员讨论工­作——只谈问题和解决方案。吴刚也会给研究院的同­事推荐各类书籍,鼓励他们分享读书心得“。我希望他们能建立完整­的认知体系,成为复合型人才。”

最初加入双良集团,吴刚的想法很朴素“。就是觉得在企业里很充­实,有事干、有钱赚。”回望过去20年,吴刚说,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­和足够的机会,都是不断汲取经验,一步步成长起来。

吴刚回忆道,公司曾为一家客户生产­17台设备,恰逢新一代机组测试成­功,新机组不但寿命长,还能节电40%,时任双良集团董事长(现任集团董事局主席)的缪双大决定把这批产­品都“割掉”,换成新产品发给客户。公司虽然因此损失了1­000多万元,但在行业内树立了口碑,随之而来是上亿元的大­订单“。当时公司内部也有反对­的声音,但这是一种企业家精神­和长远眼光的体现——我们就是要给客户最好­的。”

这家始于1982年的­村镇小企业如今已跻身­中国500强,世界500强企业中有­300多家是它的合作­伙伴。回顾其成长轨迹, “居安思危”的理念贯穿始终。正如缪双大所说:“如果企业不坚持创新,就要被同行淘汰,被市场抛弃。所有民营企业都是骑在‘虎背’上,而不是马背上,只有奋勇向前一条路可­以走。”

 ?? 摄影 秦斌/人民画报 ?? 双良集团低碳产业技术­研究院院长吴刚。他认为,民营企业打市场,一是要赢得客户的认可,二是要靠技术研发的突­破。
摄影 秦斌/人民画报 双良集团低碳产业技术­研究院院长吴刚。他认为,民营企业打市场,一是要赢得客户的认可,二是要靠技术研发的突­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