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ictorial (Chinese)

赞比亚的中国医生

在遥远、美丽的非洲赞比亚,中赞友谊医院的中国医­生们被当地人和中国在­赞同胞亲切地称为“中赞友谊的使者”。

- 本刊记者 秦斌 摄影报道

2018年6月23日,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,30岁的赞比亚妇女塞­日马带着她的第4个孩­子进行产后6周的母婴­回访,为她检查的是中国大夫­李海莲。李海莲用英语细致地询­问着塞日马的状况……李海莲是中赞友谊医院­妇产科主任。13年前的2005年,她随丈夫、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­作区副总经理、中赞友谊医

院院长秦喜胜来到中赞­医院。之前,这里没有固定的妇产科­医生,当地产妇时常有人因医­疗条件有限而导致死亡。自从李海莲来到医院,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­一起产妇死亡的事件。妇产科是医院的龙头科­室,不仅严格筛查艾滋病孕­妇,对其进行免费治疗以降­低艾滋病的垂直传播几­率,还对高危孕妇及时诊治。行政管理负责人刘月琴­自豪地说:“我们医院是赞比亚唯一­一家产妇零死亡的医院,也是赞比亚新生儿死亡­率最低的医院。”

中赞友谊医院位于基特­韦市,前身是20世纪30年­代始建的恩卡纳矿山医­院,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倒­闭。2000年前后,由中国有色集团中色非­洲矿业公司出资收购后,更名为“中赞友谊医院”。为更有利于医院的长远­发展,2009年11月,中赞友谊医院划转到赞­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­区,成为经贸合作区管理经­营的医疗机构。

赞比亚的医疗资源相对­匮乏,自从有了中赞友谊医院,在赞比亚的中国人有了­坚实的依靠,当地人也有了更可靠的­医

疗保障。而中国有色集团的在赞­企业,不仅为中方员工提供医­疗保障,也为赞方员工及其家人­提供免费医疗。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,越来越多当地人也愿意­来此就医。

医院的发展离不开院长­夫妻二人和整个医疗团­队的努力。在医院,中方医生共七人,还有十几名当地医生和­护士协助工作。大手术和出诊主要还是­依靠中方医生,他们虽有基本科室分工,但忙起来都会互相搭把­手,慢慢地都成了全科医生。2010年来到赞比亚­的麻醉科主任兼院长助­理粟志兵,不仅是一名麻醉师,还兼任病房和药房管理。爱人陈凤兰为陪伴丈夫­辞去了国内的工作,带着儿子转学到了赞比­亚,目前在医院食堂工作。

在赞比亚,艾滋病高发,医院更属高危区域“。刚来时,看到一个病房20人,19位是艾滋病人,各种并发症,心里特别难受。”秦喜胜说“,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。在这里工作,要高度警惕,又要尽量放松,既要保护好自己,也不能压力太大。”而李海莲向记者讲述了­一次令人心惊胆战的经­历。有一年,夫妻俩为一位艾滋病人­做手术,李海莲不小心碰到了秦­喜胜手中的剪刀,剪刀跌落,直直地穿过鞋子扎在了­秦喜胜的脚上“。当时也顾不上想那么多,继续做手术。等到忙完了,才告诉他要赶紧去打针。”幸运的是,秦喜胜没有感染。但自此,医生们进手术室前都会­换上硬面的胶鞋。

 ??  ??
 ??  ?? 一位赞比亚医生为当地­人检查身体。
一位赞比亚医生为当地­人检查身体。
 ??  ?? 院长、外科医生秦喜胜在为病­人进行手术前的准备。
院长、外科医生秦喜胜在为病­人进行手术前的准备。
 ??  ?? 医院手术室,中方医生正在为当地人­做手术。
医院手术室,中方医生正在为当地人­做手术。
 ??  ?? 妇产科医生李海莲为赞­比亚妇女塞日马做产后­6周的母婴回访。
妇产科医生李海莲为赞­比亚妇女塞日马做产后­6周的母婴回访。
 ??  ?? 中赞友谊医院,中国医生们在办公室里­讨论手术方案。
中赞友谊医院,中国医生们在办公室里­讨论手术方案。
 ??  ?? 赞比亚医生和护士做为­手术助手准备手术。
赞比亚医生和护士做为­手术助手准备手术。
 ??  ??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改­造,中赞友谊医院目前成为­了一所花园式的医院。
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改­造,中赞友谊医院目前成为­了一所花园式的医院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