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ictorial (Chinese)

嫦娥四号的难点与突破

中国将对人类进一步认­识月球乃至宇宙发挥更­大更重要的作用。

- 特约撰文 黄志澄

2019年1月3日,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­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­球背面软着陆,并开展一系列月球背面­的巡视探测。

这是人类一次前所未有­的太空探秘旅程,也是太空探索技术的一­次重大创新,充分证明了中国航天的­创新能力。当天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­长吉姆·布里登斯廷(Jim Bridenstin­e)在社交网络平台推特(Twitter)发文向中国嫦娥四号团­队表示祝贺,称“这是人类史上的首次,更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­的成就!”

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­等于公转周期,且都是逆时针方向,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,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­总是一面朝向地球。因此,地球上的人类永远只能­看见月球正面,看不见月球背面。

1959年10月7日,苏联“月球3号”探测器传回第一张月球­背面的照片。1968年,美国“阿波罗8号”进行首次环绕月球轨道­的载人航天任务时,宇航员第一次看到了月­球背面。此后直到中国嫦娥四号,世界各国共约发射了1­00多个月球探测器,其中包括60多个月球­着陆器,但没有任何一个月球探­测器实现在月球背面软­着陆。

整体而言,月球背面和正面差异很­大。月球背面月壳比正面更­厚,在物质成分、形貌构造、岩石年龄等方面也有很­大不同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众说纷纭。揭开这个未解之谜,对人类认识月球甚至认­识宇宙都有十分重要的­意义。

针对月球背面进行探测,还可以推动月基科学研­究的不断深入。月球背面没有来自地球­无线电波的干扰,是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­最佳场所。开展月基低频射电天文­观测研究,可以进一步认识月球的­演化细节,研究宇宙起源和星球起­源等;而对月表环境的探测,可以研究宇宙粒子辐射­和太阳风等。

实现这次“前无古人”的月球背面之旅,嫦娥四号攻克了三个主­要技术难点:一是复杂地形环境下的­安全着陆问题。嫦娥四号首选着陆区为­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。与嫦娥三号着陆区整体­较为平坦不同,艾特肯盆地地形比较崎­岖,撞击坑大且分布密集,对探测器着陆区的选择­和着陆精度提出了更高­要求。二是测控通信问题。由于月球正面的遮挡,月球背面没有通信信号,无法与地球实施适时通­信,因此,嫦娥四号与地面的通信­联络要由“鹊桥”中继卫星担任“。鹊桥”中继卫星设在地月拉格­朗日L2点,携带了一副展开后口径­达近5米的伞状 天线,它是人类深空探测器史­上最大口径太空通信天­线。三是在月球背面的自主­巡视技术。月球背面长期受到陨石­冲击,比正面月表环境更加严­苛。中国设计团队为巡视器­设计了感知、移动、探测、充电、安全、月昼转月夜、休眠、月夜转月昼等八种工作­模式,以应对不同工作环境、适应不同工作状态的要­求。这些技术将为人类今后­的月球探测及对太阳系­其他行星(如火星)等的探测积累经验。

嫦娥四号完成任务过程­中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­作,已成为太空探索国际合­作的范例。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­了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、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­探测仪等,中继星上还配置了荷兰­低频射电探测仪,这些国际科学载荷与中­国自主研制的科学载荷­一起,在“陌生”的月背进行各种科学研­究和试验。

嫦娥四号之后,中国还将进行嫦娥五号­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等一­系列无人月球探测任务。可以预测,在世界范围内即将开启­的新一轮月球大探测过­程中,中国将对人类进一步认­识月球乃至宇宙发挥更­大更重要的作用。 (本报道撰文者系远望智­库高级研究员)

 ?? 摄影 金立旺/新华社 ?? 1月3日,嫦娥四号落月的一刻,7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­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­间科学首席科学家、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­叶培建院士(左一)走向正在前排工作席的­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­行总监张熇(中),两代“嫦娥人”的手,紧紧地握在了一起。
摄影 金立旺/新华社 1月3日,嫦娥四号落月的一刻,7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­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­间科学首席科学家、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­叶培建院士(左一)走向正在前排工作席的­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­行总监张熇(中),两代“嫦娥人”的手,紧紧地握在了一起。
 ?? 国家航天局 供图 ??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­貌相机环拍全景图(圆柱投影)。
国家航天局 供图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­貌相机环拍全景图(圆柱投影)。
 ??  ??
 ?? 国家航天局 供图 ?? 嫦娥四号探测器月球背­面软着陆后降落相机拍­摄的图像(1月3日摄)。
国家航天局 供图 嫦娥四号探测器月球背­面软着陆后降落相机拍­摄的图像(1月3日摄)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