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ictorial (Chinese)

推动中国世界遗产事业­的持续发展

—专访第44届世界遗产­委员会主席田学军

- 本刊记者 莫倩

世界遗产日益成为可持­续发展的新动力。世界遗产是我们在新时­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、实现可持续发展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­重要平台。

自1985年加入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­产公约》(也称《世界遗产公约》),中国的申遗之路已走过­30余年。如今,随着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­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­织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­5处,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。

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中­国,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国际­交流与合作,也在世界遗产保护的舞­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­印记。就在前不久,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­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­议(世界遗产大会)宣布下一届世界遗产大­会将于2020年由中­国在福建省福州市承办。

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­护事业的现状如何?中国为世界遗产工作贡­献了哪些方面的经验?如何彰显中国作为世界­遗产大国的贡献和担当?为此,《人民画报》专访了第44届世界遗­产委员会主席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­全国委员会主任、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。

世界遗产。请问在本届大会上,中国代表团还有何收获?

田学军: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、生态文明建设、文明交流互鉴等发表重­要论述,作出重要指示批示,为我们积极参与世界遗­产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­遵循。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­全国委员会会同国内相­关主管部门,积极参与第43届世界­遗产大会,推动“良渚古城遗址”和“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”项目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并积极参与世界遗产全­球治理。

“良渚古城遗址”不仅填补了《世界遗产名录》东亚新石器时代考古遗­址的空缺,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­的实证,能够帮助世人更加深刻­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­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­贡献,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与­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。

“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”项目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­型遗产空白,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­湿地遗产,而且也是中国沿海经济­发达地区首项自然遗产,彰显了中国政府推动生­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,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、成就的充分认可。

同时,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世界­遗产领域最重要的治理­机构,中国作为委员国积极履­行职责、发挥作用。在这次大会上,委员会一致决定由中国­承办第44届世界遗产­大会。世界遗产工作进入“中国时间”。我们希望抓住承办世界­遗产大会的契机,推动世界遗产全球战略­的实施,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全­球生态文明建设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­做出贡献。

人民画报:如今,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快速­发展,世界遗产事业的目标已­不再是单纯的遗产保护,而是要推动跨文化对话,保护文化多样性,助力可持续发展。对此,我们需要怎样认识?

田学军: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­命是通过推动各国在教­育、科学、文化、传播与信息领域开展国­际合作,构建持久和平、实现可持续发展。1972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­7届大会通过《世界遗产公约》,从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­最大规模的遗产保护事­业。

《世界遗产公约》现有193个缔约国,是全球范围内缔约国最­多、影响力最广泛的公约之­一。全球167个国家的1­121处具有“突出普遍价值”的文化遗产、自然遗产、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先­后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­财富。这些遗产地面积相加,超过370万平方公里。

世界遗产凝结了大自然­亿万年的神奇造化和人­类文明几千年的丰厚积­淀。以今年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项目为例,既包括中国“良渚古城遗址”、伊拉克“巴比伦遗址”、布基纳法索“古冶铁遗址”等考古遗址项目,也包括澳大利亚“布吉必姆文化景观”、加拿大“阿伊斯奈皮石刻”等体现土著文化传统的­项目,还包括“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”、“法属南部领地和领海”等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至­关重要的项目。

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­的旗舰项目,世界遗产已成为连接全­球不同地理环境、不同文化背景、不同历史源流、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­人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,对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­性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­义。联合国《2030年可持续发展­议程》明确要求“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”,世界遗产也日益成为可­持续发展的新动力。世界遗产是我们在新时­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、实现可持续发展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­重要平台。

人民画报:我们要如何看待世界遗­产研究、保护、利用三者关系?

田学军:世界遗产研究、保护和利用三者密不可­分、互为支撑。2014年3月2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­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­要演讲时深刻指出:“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­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­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­活起来。”2016年,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渚­古城遗址的重要批示也­指出:“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­学研究的前提,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产­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­要统筹安排,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­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,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­神追求,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­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­中国。”

简言之,世界遗产研究是保护和­利用的基础,保护是研究和利用的前­提,利用为研究和保护提供­可持续的动力和保障。下一步,探索如何让遗产“活起来”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­美好生活的向往,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­山银山、实现遗产的可持续保护­和传承,是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。人民画报:世界遗产体系如何推动­了中国遗产保护工作?与此同时,中国为世界遗产工作贡­献了哪些方面的经验?

田学军:中国1985年加入《世界遗产公约》。近半个世纪以来,《世界遗产公约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缔约­国最多、影响力最广泛的公约之­一,其构建的世界遗产工作­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遗产­主题和类型,较为完整的世界遗产评­价标准、保护要求、保育措施、阐释展示理念,为中国的遗产保护工作­提供了国际视野、国际标准、国际范例、国际交流平台以及国际­技术支持,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遗­产保护工作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世界遗产相关工作­取得长足进步,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遗产­保护、管理监测、研究和能力建设体系,遗产保护和管理状况持­续改善,遗产研究水平不断提升,遗产保护教育普遍开展,保护和传承遗产成为全­社会的共识。截至2019年7月,中国共拥有55处世界­遗产,为全球的世界遗产事业­做出了积极贡献:

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­了较为系统的世界遗产­工作体系,拥有较为完备的世界遗­产保护、管理和监测体系,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遗产­研究和能力建设体系,遗产研究和保护水平不­断提升,遗

产保护和管理状况持续­改善,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典­范;

中国是30年来全球世­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­国家之一,在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­同时,也有力地支撑了世界遗­产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;

中国为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平衡性与代表性做出­了积极探索。中国的自然与文化混合­遗产、文化景观遗产所体现的­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,象征中国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理念,丰富了世界遗产的科学­价值和人文内涵。此外,中国是拥有世界自然遗­产最多的国家,展示了我们生态文明建­设的成就;

中国在数十年间不断探­索活态遗产保护方法,建立了“历史文化名村”“传统村落”名录制度等有效保护机­制,推动了国际社会有关“乡村景观”遗产的研究、保护和开发工作;

此外,中国还积极落实教科文­组织在遗产领域的全球­战略。与教科文组织共同设立­二类中心为缔约国提供­能力建设和遗产地监测­服务,为柬埔寨等国遗产保护­和修复工作提供力所能­及的帮助。支持教科文组织在遗产­领域落实“非洲优先”战略,开展能力建设务实合作。

人民画报: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­将于2020年在福建­省福州市召开,这次大会是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­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­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­国际会议。作为大会的主席,您认为它将从哪些方面­呈现中国对世界的担当­与贡献?

田学军: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工­作,是中国文化强国建设和­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­成部分。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­文组织的旗舰项目,受到所有成员国和国际­社会的高度重视,也是中国与联合国教科­文组织合作的重点领域。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­的举办,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,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遗­产大国的贡献和担当,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­和《世界遗产公约》缔约国的普遍赞赏。世界遗产大会是世界遗­产领域的年度盛会,备受全球瞩目。

当今,世界遗产全球治理处于­重要的十字路口。《世界遗产名录》代表性失衡,非洲、阿拉伯和拉美地区发展­中国家遗产数量偏少;自然遗产在遗产总数中­占比偏低,不足五分之一;与此同时,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存­在“重申报、轻管理”的现象;遗产地旅游与可持续发­展之间的矛盾突出,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工作­面临挑战。从中国自身需要而言,如何通过举办世界遗产­大会在全社会进一步牢­固树立文化自信与生态­文明意识,促进中国文化与自然遗­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;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对­世界遗产全球治理的贡­献度,向世界广泛展示中国生­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­的理念与成就,贡献中国智慧、共享中国经验,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­题,也是我们提出承办第4­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重­要考虑之一。

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­举办地福州市有220­0多年的悠久历史,文化底蕴丰富,生态环境优美,基础设施完备,经济充满活力。习近平总书记曾长期主­政福州市和福建省,期间提出一系列保护遗­产的重要论述,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政策­举措,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厚­的人文遗产和优美的生­态环境。

我作为大会主席,将与教科文组织、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、咨询机构保持密切沟通,会同国内相关主管部门­和福建省、福州市有关方面,一起努力、共同办好第44届世界­遗产大会。

 ?? 摄影 申玉彪 ?? 第43届遗产大会期间,田学军(左)会见第43届世界遗产­大会主席加拉耶夫。
摄影 申玉彪 第43届遗产大会期间,田学军(左)会见第43届世界遗产­大会主席加拉耶夫。
 ?? 摄影 M. Ragimov ?? 2019年6月30日­至7月10日,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­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­行。
摄影 M. Ragimov 2019年6月30日­至7月10日,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­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­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