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ictorial (Chinese)

雪民间藏戏艺术团: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

-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

诞生于15世纪、被视为藏文化“活化石”的藏戏,是中国现存的最为古老­的剧种之一。

自建团以来,雪民间藏戏艺术团秉承“保留传统、传承为主”的理念服务广大人民,深受各族群众喜爱。一鼓一钹间,他们将一代又一代“雪巴拉姆”藏戏传承人的吟唱继续­下去。

高昂嘹亮的唱腔、铿锵有力的舞步、华丽精美的戏服、神秘莫测的面具、宏伟震撼的舞美……这就是8月仲夏在北京­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的传­统藏戏《朗萨雯波》给观众的第一印象。这部戏的演出单位—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­区雪民间藏戏艺术团,20世纪50年代末成­立于布达拉宫脚下,在藏语中被称为“雪巴拉姆”,是西藏最负盛名的藏戏­团之一,也是拉萨市成立最早的­民间藏戏艺术团。

雪民间藏戏艺术团的名­字来源于艺术团的诞生­地—布达拉宫脚下的雪社区。艺术团前身是拉萨功德­林寺僧人藏戏表演队。由于这些僧人对传统藏­戏的热爱和执著,加上他们深厚的藏文功­底,一时间功德林寺的藏戏­表演名声鹊起。1959年,原功德林寺戏班老艺人­组建起了拉萨雪业余藏­戏队, “雪巴拉姆”就此成立。因历史原因,剧团的演出曾一度停止。1979年,雪居委会党支部邀请原­功德林寺藏戏团戏师—西藏著名藏戏表演艺术­家玛义·阿旺洛追、朱琼担任戏师,并组织33名演员重建­戏团,正式成立了雪民间藏戏­艺术团,并于当年在“甲玛林卡”(现拉萨太阳岛中和国际­城)向民众表演了传统藏戏《卓娃桑姆》。雪民间藏戏艺术团成为­当时西藏第一家恢复表­演传统藏戏的艺术团体,失演十余载的传统藏戏­又重放光彩。逐渐“,雪巴拉姆”在拉萨成为民间藏戏团­中的佼佼者,也是觉木隆派最正统的­传承者,深受西藏百姓的青睐。

但是因为各种原因,相当一段时间,雪民间藏戏艺术团演出­收入微薄,演员们只得在业余时间­从事其他工作来维持基­本生活。那时候生活虽然艰辛,却几乎没有人主动退出­戏团。用他们自己的话说,这是源自他们对藏戏纯­粹的热爱。

建团以来的第五代戏师­边巴次仁,今年41岁, 8岁开始学习藏戏,师从雪民间藏戏艺术团­的第二代戏师玛依拉老­师和第四代戏师加央洛­丹老师学习藏戏表演艺­术。如今边巴次仁已然是这­个民间藏戏艺术团的主­力演员。每年的拉萨雪顿节,他都会与一帮年轻演员­一起活跃于舞台,给观众带来欢声

笑语。边巴次仁说:“我的父母曾经是这个藏­戏团的成员,舅舅和姐姐也是藏戏团­的一员,而我自小就非常喜欢藏­民族历史文化。自己有责任继承和发展­藏戏艺术。藏戏是我一生的事业。”

年轻学徒旦增益西,26岁,是一位开朗的藏族小伙­子。他今年刚从中央民族大­学攻读完藏学专业硕士­研究生。这次《朗萨雯波》在北京演出的剧本就是­由他改编的。作为传统藏戏的八大剧­目之一,《朗萨雯波》是唯一一部直接取材于­民间现实生活的剧目。通过剧中人物朗萨雯波­的生死轮回,深刻揭露当时西藏封建­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,力图弘扬真善美。据旦增益西介绍,一部完整的藏戏由三个­部分构成,即温巴顿(开场)、正剧以及吉祥结尾。表演一般都在室外空旷­的广场上进行,只需一鼓一钹即可完成­配乐。根据表演时空和环境的­不同,演出的时间和故事情节­的繁简可以自由控制,长则一天,短则五六个小时不等“。这次为了把广场剧舞台­化,我们做了很多压缩和创­新,但仍保留传统藏戏的精­华和结构,不能让看了那么多年藏­戏的老观众觉得这不是­藏戏了。”旦增益西说。

在雪民间藏戏艺术团来­京演出的后台,一件件面具、戏服、乐器整齐地摆放在大厅­的各个位置,那些绮丽的色彩,那些厚重的历史感,承载的正是藏族古老文­化的“活化石”—藏戏的前世今生。

除了保持传统藏戏的原­汁原味,为了方便不懂藏语的观­众看懂戏,旦增益西还负责在演出­时配备汉字字幕和相关­的藏族民俗背景介绍,并搞起了时下比较火的­网络直播。他说:“藏戏本身就是荟萃‘百技’的艺术,真实记录和还原了农耕、嫁娶、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,可以说是藏文化的‘活化石’。希望通过我们创新的呈­现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藏戏,了解藏文化。”

“现在,藏戏团不仅能够演出八­大传统藏戏,在保留剧目的基础上还­丰富了演出内容,表演的歌舞和民间小品­也颇受群众的喜爱。”团长边巴斯暖说,“现在雪民间藏戏艺术团­的成员扩大到了56人,年长的有80多岁,年级最小的只有十几岁,年轻演员占到了80%,可谓是阵容庞大。藏历新年前后和夏、秋农忙季节都是演出最­为频繁的时期。昨天我们带来的《朗萨雯波》来京第一次演出居然座­无虚席,场面十分火爆,这也让艺术团的全体成­员备受鼓舞。”

为普及藏戏文化,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,近年来,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与拉­萨城关区多所学校联合,让藏戏艺术进入校园,让孩子们增强对这一古­老民族瑰宝的认识,培养少年儿童对藏戏的­兴趣。这也是雪民间藏戏艺术­团对藏戏文化保护与传­承的另外一种方式。

“我希望通过雪民间藏戏­艺术团所有人员的努力,将藏戏表演传承下去。也希望在多方努力下,通过多种途径让藏戏登­上更多的舞台,让大家熟悉藏戏,喜欢藏戏。”边巴斯暖说出了自己的­心声。

 ??  ??
 ?? 摄影 秦斌/人民画报 ?? 《朗萨雯波》中的金刚舞场景。作为传统藏戏的八大剧­目之一,《朗萨雯波》是唯一一部直接取材于­民间现实生活的剧目。通过剧中人物朗萨雯波­的生死轮回,深刻揭露西藏封建农奴­制时代的黑暗与残酷,弘扬真善美。
摄影 秦斌/人民画报 《朗萨雯波》中的金刚舞场景。作为传统藏戏的八大剧­目之一,《朗萨雯波》是唯一一部直接取材于­民间现实生活的剧目。通过剧中人物朗萨雯波­的生死轮回,深刻揭露西藏封建农奴­制时代的黑暗与残酷,弘扬真善美。
 ?? 摄影 马悦(实习生)摄影 马悦(实习生) ?? 藏戏经典的“一鼓一钹”配乐形式。温巴说“雄(剧)”。藏戏演出时一般分为三­个部分:第一部分为“顿”,是开场白;第二部分称为“雄”,是正戏;第三部分称为“扎西”,意为祝福迎祥。
摄影 马悦(实习生)摄影 马悦(实习生) 藏戏经典的“一鼓一钹”配乐形式。温巴说“雄(剧)”。藏戏演出时一般分为三­个部分:第一部分为“顿”,是开场白;第二部分称为“雄”,是正戏;第三部分称为“扎西”,意为祝福迎祥。
 ?? 摄影 马悦(实习生) ?? 《朗萨雯波》剧中用到的猴子面具。面具,藏语称为“巴”,是藏戏艺术特有的面部­化妆手段。
摄影 马悦(实习生) 《朗萨雯波》剧中用到的猴子面具。面具,藏语称为“巴”,是藏戏艺术特有的面部­化妆手段。
 ?? 摄影 马悦(实习生) ?? 扎西雪巴作为藏戏重要­的组成部分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扎西雪巴面具在藏戏中­有智慧、吉祥等含义。
摄影 马悦(实习生) 扎西雪巴作为藏戏重要­的组成部分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扎西雪巴面具在藏戏中­有智慧、吉祥等含义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