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

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,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是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线;强化创新驱动是战略支­撑和核心途径;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基­础和重要环节;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­是空间支撑;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制­度保障

- □周媛媛

周媛媛 太平洋国际企业香港有­限公司

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及­要求

要理解“现代化经济体系”,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科­学内涵、要求及相关概念。

什么是现代化?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­的过程,核心内涵是善于吸取众­长之和,以适应现代状况,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。现代化是中国的一个奋­斗目标,其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­化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中国提出“四个现代化”,即工业、农业、国防、科学技术现代化。中共十八大提出“新四化”,即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。中共十九大提出,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­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­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­国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源于中国对现代化的追­求。

什么是体系?体系就是指若干系统(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)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­整体(大系统),如工业体系、思想体系等。

什么是“现代化经济体系”?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­体系现代化的静态描述­和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目­标形态,是由产业体系、创新体系、协调体系、开放体系、体制机制等

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­域、各层面的素质,是一场从理论、目标、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­节的全方位变革

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­大系统;是一种可以定性或定量­描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­状态、目标和结构;是指整个国家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在­发展总量和速度、发展水平和质量、体制机制运行、开放发展程度等诸多方­面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。

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­要求体现在以下方面。

1.坚持质量第一、效益优先。

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、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,提高效率效益是发展的­永恒主题,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的根本要求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就是要切实把提质增效­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­置,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­的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­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全­过程,着力改变过去主要靠要­素投入、外需拉动、规模扩张的思维定式、行为惯性、路径依赖,以及由此产生的产能过­剩、杠杆增加、风险加大、效益低下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。推动经济加快由要素驱­动向创新驱动转变,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­益型转变,由以成本、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、标准、品牌、质量、服务为核心的综合优势­转变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提高劳动生产率、资本产出率、全要素生产率。

质量变革是主体,包括通常说的提高产品­和服务质量。更重要的是,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­域、各层面的素质,是一场从理论、目标、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­节的全方位变革。效率变革是主线,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­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­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­地,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­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­础。动力变革是基础,就是

要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­优势逐步减弱后,适应高质量、高效率的现代化经济体­系建设的需要,加快推动劳动力由数量­红利向质量红利的转变。而关键是,要切实、持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­率。

2.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­系。

构建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­业体系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­的核心。其彼此间的逻辑关系是:实体经济是根基,科技创新是动力,现代金融是血液,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­展的第一资源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­键是要把各种要素调动­好、配置好、协同好,积极构建结构合理、协同有力、运转高效的产业体系。必须以高水平的科技创­新作为支撑,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­级的持续驱动力,促进企业技术进步、行业供求衔接和产业优­化发展;必须以现代金融为保障,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­捷、功能多样、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,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­输血功能;必须以人力资源培育为­支撑,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­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­各类实用型人才。总之,把科技、劳动力与人才、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­来,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­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。

3.构建市场机制有效、微观主体有活力、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­制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­经济体

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­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­制度安排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­济的改革方向,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­关系,构建充分调动各类市场­主体自主决策、自主经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推 动各级政府履行好经济­调节、市场监管、公共服务、社会管理应尽职责的经­济体制。

具体而言,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以­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­场化配置为重点,实现产权有效激励、要素自由流动、价格反应灵活、竞争公平有序、企业优胜劣汰。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­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,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­展,激发企业家的创造性和­能动性。宏观调控有度就是要创­新和完善宏观调控,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­略导向作用,健全财政、货币、产业、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­制,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­力和竞争力。

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­时代背景 1.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­的显著成就和社会主要­矛盾的转化。中

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­重大成就,中共十九大报告作了全­面总结,内 容涵盖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。具体包括经济总量稳居­世界第二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、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­勃发展、新型城镇化率不断提高、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、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­富、人民生活不断改善、教育事业全面发展、就业状况持续改善、城乡居民收入超过经济­增速、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­系基本建成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、全方位开放战略深入展­开、反腐倡廉成效卓著等。这些成就,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­和政治基础。

通过长期努力,中国社会原有的主要矛­盾得到缓解,但又面临新的矛盾和问­题。长期以来,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­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­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­之间的矛盾。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,人均GDP 超过8000美元。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­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­生活需要和

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­间的矛盾。从领域看,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­展还不够平衡;从层级和质量上看,一些地区、一些领域、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­足的问题。主要表现在: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优­质供给不足并存,煤炭、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,而机器人、临床创新药物等产品大­量依靠进口,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自给­率不足20%;城乡、区域、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­入差距依然较大,2016年基尼系数为 0.465 ;扶贫脱贫、农业农村、生态环保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­亟待加强。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­题相互掣肘、相互交织,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­主要制约。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,正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­系的题中之义。

2.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­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。中国在世界经济

中的地位已举足轻重,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­率超过30%。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­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­经验,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­现代化的途径,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­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­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­供了全新选择,也有利于促进南北发展­差距的缩小。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提高­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、感召力、塑造力。

世界多极化、经济全球化、社会信息化、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,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­益加深。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­次影响继续显现,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、贫富分化日益严重,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,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、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­思潮抬头,输入型负面影响不可低­估。鉴于国际新 形势及中国对国际影响­力的提升,为了顺应世界产业革命­和科技革命的大趋势,应对欧美发达国家“再工业化”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“快工业化”的双重压力,进而提高中国实体经济­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;为了对应国际标准、国际规则、国际平台,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­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,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“走出去”,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­局,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­和竞争新优势,客观上要求建设现代化­经济体系。

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­主要任务

1.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­的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线。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

,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­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为主线。这里强调的“主线”,指的是中国今后较长一­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脉­络,它在经济 工作中起统领和主导作­用, 其他相关经济工作都要­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这条“主线”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和开­展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,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­为主攻方向。一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­经济关系处理上,既要将着力点放在实体­经济上,又要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­深度融合,避免虚拟经济泡沫化。二是在数量与质量关系­处理上,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­作为主攻方向,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,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。三是在传统产业与新兴­产业关系处理上,要改造传统产业,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实现创新驱动,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网­络建设,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­化价值链中高端,增强国际创新力和竞争­力。四是在存量与增量关系­处理上,坚持“三去一降一补”,优化存量资源配置,扩大优质增量供给,实现供需动态平衡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

2.强化创新驱动是构建现­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­撑和核心途径。

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,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­动力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­的战略支撑。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­展理念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努力实现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­的目标。一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­建设,强化基础研究、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­技力量,实现重大突破和颠覆性­创新。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­创新体系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三是倡导创新文化和造­就创

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­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­经验,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­现代化的途径,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­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­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­供了全新选择,也有利于促进南北发展­差距的缩小

新人才,支持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强化知识产权保护。四是实行更加积极、更加开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,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­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­平创新团队。

3.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­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­础和重要环节。

“三农”问题是全国工作的重中­之重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中央首次提出的重大­战略,是在“美丽乡村”战略基础上的一次重大­提升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­的基础和重要环节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­本经营制度,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完善承包地“三权”分置制度,严格落实报告提出的“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­再延长三十年”的规定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­在自己手中。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­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,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­系 ,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­发展的有机衔接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­合发展,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­收渠道。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­制度改革 ,保障农民财产权益, 壮大集体经济。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­工作,健全乡村治理体系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
4.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­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­的空间支撑。中

国幅员辽阔,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,这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­体系要花大力气去解决­的问题,又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­所在。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,优化区域发展格局,推进新型城镇化,逐步缩小差距。一是协调推动西部大开­发、东北振兴、 中部崛起、东部率先发展。二是协调推动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地区开放开发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。三是支持老少边穷地区­加快发展,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­型发展,加快边疆发展,加快建设海洋强国。四是以城市群为主体,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­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,提高城市承载能力,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­化。

5.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构­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­度保障。

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,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­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­化配置为重点,实现产权有效激励、要素自由流动、价格反应灵活、竞争公平有序、企业优胜劣汰。这个重要论述 ,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经济­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­努力方向, 也使得建设现代化经济­体系有了根本的政策保­障。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­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­化经济体制改革,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­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。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­体制,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支持民营企业发展。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­清单制度,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­革,完善市场监管体制。三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­控,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­性导向作用,健全财政、货币、产业、区域、消费、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­制,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,深化金融体制改革。

6.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­局,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­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­间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

系 ,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,扩大和深化全面对外开­放是根本方向。 一是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为重点,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­重,形成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­局。特别要充分利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资源、市场,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­重,优化全面开放的区域结­构,推动中国经济与沿线市­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­和市场的深度融合 ,使沿线国家市场成为中­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重­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支撑。二是拓展对外贸易,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,优化进出口结构。特别是构建各种类型的­国际商品贸易合作平台、国际展会平台、对外经济综合服务平台­和网上交易平台。三是全面实行准入前国­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­制度,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,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,优化区域开放布局。四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,促进国际产能合作,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、投资、生产、服务网络。

以上六大主要任务构成­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­整系统设计, 包含着三对重要的辩证­关系,即存量与增量、点与面、国内与国际的关系。从存量与增量关系看,要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与建设创新型国­家之间的协同性;从点与面的关系看,要筹划乡村振兴与区域­协调发展之间的整体性;从国内与国际的关系看,要统筹市场经济体制改­革与全面开放新格局之­间的系统性。可以说 ,这三对辩证关系是站在­新的历史方位分析中国­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 ,是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­建设思路的导论性哲学­命题。

 ??  ?? 要把科技、劳动力与人才、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­来,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­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。
要把科技、劳动力与人才、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­来,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­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