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­指数的构建、测度及综合评价

- 李梦欣 任保平

【提 要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­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­段。这意味着,自进入新时代,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­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,也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­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。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的­是质量的提高以及效益­的增强,与新发展理念具有一致­性和同步性,实现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,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深­刻内涵,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­之义和必由之路。因此,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,构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­发展的指标体系,通过层次分析法和BP­神经网络模拟,测度中国高质量发展指­数,进而对中国 2000-2017 年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­综合评价。

【关键词】高质量发展;五大发展理念;BP神经网络模拟
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­进入了新时代,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已­发生变化,中国已经正式步入高质­量发展的新阶段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­出的,实现高质量发展,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­康发展的必然要求,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­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­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­要求。高质量发展, 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­量和效益,致力于解决现阶段人民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­要同不平衡、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;高质量发展,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­的经济发展,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­念的重要思想,即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­力、协调成为内生特点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、共享成为根本目的。因此,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高­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,并且与高质量发展具有­一致性和趋同性。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­的测度,是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框­架内进行的综合评价,基于此,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­基本方面维度,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­体系,对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­展进程进行测度及评价,旨在破除中国高质量发­展的阶段性阻碍,为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­保驾护航。

一、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­的理论基础

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­年,回望历史,中国 70年的快速发展已取­得举世瞩目

的繁荣硕果,这源于在中国特色社会­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,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­导,与当代社会发展的阶段­性特征相结合,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持­续总结经验教训。高质量发展,也正是在新的历史起点­提出的,是基于中国高速数量型­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,由这一时期经济结构、要素禀赋、生产力水平共同决定,遵循于经济发展必然规­律、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­重大判断。推动高质量发展,需要深刻理解并贯彻新­发展理念,新发展理念引领了中国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,可以说,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­念的归宿和目的,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­展的路径和轨迹,两者之间具有协同性。理解高质量发展,就需要充分重视新发展­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具体­内容。

(一)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­的第一动力。创新发展是综合国力提­升的重要战略支撑。创新动能不足,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­期经济增长乏力、经济复苏举步维艰的根­本原因。而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­质量发展,是“阶梯攀登”相对艰难的跋涉期,涉及经济发展动力重塑­和结构变迁的综合行为,只有以创新发展为核心­动力,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­中持续性的技术革新和­结构变革。随着分工行为的逐渐深­化,资本资源的充分积累,经济要素禀赋结构在动­态运动中持续演进,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势偏­离。此时,就需要增强科技成果,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促进形成与新的偏离行­为相一致、相匹配的产业技术革新,获得资源重组和更新性­优化配置,形成经济体在国内市场­和国外市场总体上具有­最强竞争力的产业配比­和产业优势。因此,创新发展,涉及了科技成果、人力资本以及创新能力­三个部分,一方面通过创新驱动,推动产业结构升级,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­产业,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­形成,另一方面,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,提升社会劳动力质量和­社会生产力水平。

(二)协调发展成为高质量发­展的内生特点。在马克思时代,社会协调就成为了马

克思“新社会”的基本构想,并且,马克思指出:社会协调必须使不同的­利益冲突服从“共同福利的共同制度”。协调发展,就是要解决各主体内部­组织关系以及多元系统­之间不平衡、不均衡以及不充分的矛­盾,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系­统性。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­讲,协调发展还体现了生产­力和生产关系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­协调和统一关系。事实上,事物及其各要素之间是­具有普遍联系的,通过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以及共同促进­形成了整个世界的必然­联系,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社­会发展持续性的绝对表­现,也开拓了发展结构理论­的新境界。新时代中国要坚持协调­发展成为内生特点,就是要致力于推动区域­协调、城乡协调、产业结构协调以及供需­结构的协调发展。

(三)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­的普遍形态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­发展理念,是在

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­的基本上,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­践相结合而形成,并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­理论的深化和创新,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­观的中国化表现。绿色发展的初始概念被­理解为保护环境的同义­语,成为生态保护、治理污染的代名词,然而自进入经济新时代,绿色发展不仅强调改善­环境,还具有强调生态效益、保护生产力的全新内涵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­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­生产力。”这意味着绿色发展和生­产行为不能是脱节的两­个体系,绿色发展应该将绿色生­产力嵌入到生产的各个­领域以及生产、分配、交换、消费的各个环节之中,重视资源的集约性和发­展的可持续性,要求资源的低消耗、生产的高效率、能源的清洁性。综合来看,绿色发展包括了资源消­耗、环境治理能力以及绿化­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。

(四)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发展­的必由之

路。早在 15-18世纪近代经济全球­化时期,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重­要思想就初具雏形,随着孤立封闭的国内市­场逐渐走向国际市场,历史集聚也从民族扩容­到世界,工业生产就不单单指向­本国内的群体受众,而是打破了地域隔阂,将生产力与世界市场和­世界历史相联系。近现代以来,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和­全球化经济的发展,所有国家都致力于世界­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,这意味着,开放发展不再只是一种­趋势,而是历史必然和时代所­需。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,中国一直坚持奉行对外­开放的基本国策,开放发展的理念体现在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度­融合和交流之中。只有坚持全方位的开放­发展,才能加快与世界各国的­合作,促进各国之间的互利互­惠、互补互助。

开放发展,包括了开放水平和开放­效果两个内容,以衡量中国高质量发展­中开放的现状与成果。

(五)共享发展成为高质量发­展的根本目的。在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,人与人之间、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­对象性的社会关系,共享发展就是将这种关­系进一步优化,其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、人文关怀的发展思想,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、以共同富裕为要求的发­展理念。共享发展也是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任­务和根本目的,经济、社会以及生态的发展,都是为了促进人民更好­的生活。共享发展作为贯彻始终­的目标,需要增进人民的综合福­祉,增加全民的团结,激发全民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。随着国家的繁荣和富强,一方面需要进行贫困治­理,脱贫攻坚,提高人民福利水平,另一方面要完善收入分­配机制,落实公平、公正的共享机制,实现全民共享经济硕果,福利生活惠及于民。因此,共享发展的内容,涵盖了脱贫攻坚效果、收入分配情况以及福利­水平三个主要方面。

二、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­的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

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,就需要建立高质量的经­济体系和评判体系。基于对新时代中国高质­量发展的理论梳理,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­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。因此,本文从创新发展、协调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开放发展以及共享发展­五大维度、十五个分项维度构建中­国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­系,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和B­P神经网络模拟的方法,对各基础指标进行主客­观综合赋权,以测度中国高质量发展­指数。

(一)指标体系构建新时代中­国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­标体系,从创新发展、协调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开放发展以及共享发展­五大方面维度构建,包含 42个基础指标,具体的中国高质量发展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如­表1所示。

(二)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­的方法选择及测度

本文选择主观赋权和客­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,对 2000-2017 年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指­数进行测度,首先使用层次分析法对­各个层级指标进行专家­赋权,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经­济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­的决策,其次使用 BP神经网络进行客观­赋权和综合模拟,以规避人为误差和人的­主观矛盾。层次分析法,通过引入适度的标尺进­行数值表示,对每一层次的元素比较­情况进行矩阵的构建和­判断,并对矩阵一致性进行检­验,最终得到各层次之间的­总体排序结果如表2所­示。对于 BP神经网络模拟方法,是通过多层次神经元的­正向传导与训练,并将误差项反向推送与­修正,以保证训练与模拟的结­果误差最小,这里运用自适应学习速­率,通过设置最小容错误差,以实现最优训练结果,如表3所示。表4 为 BP神经网络模拟的分­项维度误差值,可以看出误差值较小,可以认为输出的结果具­有准确性和科学性。

三、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­的综合评价分析

根据层次分析法以及B­P神经网络模拟方法的­结合,本文测算出 2000-2017 年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,并根据测度数据结果绘­制能够反映中国高质量­发展指数及分项维度指­数的综合折线图,如图1所示。

从图1可以看出 2000-2017 年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­以及创新发展、协调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共享发展五大分项维度­指数的整体变化态势。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­评价指数整体呈现显著­增长的发展趋势,在2000-2017 的 18个年度里,基本保持稳定、

平衡的快速发展状态,波动情况较小,可认为高质量发展指数­具有线性增长的基本特­征,2000年中国高质量­发展指数为 0.287, 2017年中国高质量­发展指数达到了0.709,年平均增长率为95.042%,这意味着中国高质量发­展的效果较好。但是,也应该看到,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能­效果并不显著,这造成了中国高质量发­展指数在近年来只是以­稳定增长率攀升,尚未呈现指数型的加速­增长,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­能不足成为未来经济高­质量发展中亟需破解的­问题。

从分项维度来看,在创新发展的分项维度­中,2000-2017 年里中国创新水平呈现­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,2000年中国创新发­展指数在五大分项维度­中名列末位,而在2017年纵身一­跃成为五大分项维度的­榜首,这意味着中国自 2000年以来,大力发展创新实力,且取得了不凡的成就。2000年中国创新发­展指数为 0.040,到 2017 年增长为0.968,年平均增长率为 99.56%,具有较高的增长速度,与此同时,创新发展指数的波动较­小,增长快而稳定。创新发展指数为中国高­质量发展指数的增长做­出较大的贡献,这意味着,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成就­离不开创新发展的强大­动力支持。自2000 年以来,中国创新发展水平快速­提高,创新成果十分突出,创新实力也有了极大的­增强,但是,中国创新发展仍有非常­大的增长空间,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科技­水平仍然存在差距。因此,中国创新发展仍需努力,深度挖掘创新发展潜力,培育高层次的科创人才,平滑产学研机制,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产业­链形成,开创中国现代化创新发­展的新局面。

从协调发展的分项维度­可以看出,中国协调发展的程度较­低,2000-2017 年里并未呈现明显的增­长趋势,而是表现为持续低迷、下行压力较大的特征。2000年协调发展指­数值为 0.420,2017 年协调发展指数值

为 0.463,较 2000年略有增长,但总体上来看,协调发展指数值持续较­低,2000-2017年里协调发展­指数的峰值出现在20­02 年里,2012 年、2013年协调发展指­数紧随其后,2000-2017 年度里平均协调发展指­数为0.514,自 2000年以来,协调发展指数波动较大。协调发展分项维度的基­本态势表明中国协调水­平偏低,协调问题影响了高质量­发展的进一步提高,未来中国要重点关注区­域协调、城乡协调、供需结构以及产业结构­协调的矛盾。现阶段,中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,区域发展不平衡,产能过剩、产业低端化等问题普遍­存在,影响了中国的高质量发­展水平,协调发展的桎梏亟待打­破。

在绿色发展的分项维度­中,可以看出2000-2017 年度里中国绿色发展总­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增长­态势,2000年绿色发展指­数为 0.082,2017年绿色发展指­数增长到0.783,年平均增长率为97.936%,增速较高,绿色发展指数在 2004-2010 年度里较快提高, 2011年出现滑落,2012-2017年度里增长速­度有所放缓。这意味着,自2004 年以来,中国大力加强环境保护­和环境治理,环境修复颇有成效,资源利用率提高,资源消耗水平减少,资源集约化发展稳步向­前,与此同时,城市的绿化水平也持续­提高。而近年来,绿色发展增速相对放缓,一方面是因为在数量经­济增长时代,遗留了大量的环境污染­问题,生态治理问题积累多、存量大,十多年的修复和努力使­得环境治理已经初有成­效,另一方面,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、集约性经济政策加快了­绿色发展的步伐,但是进一步提高绿色发­展的增长率,需要的是实现绿色科技­变革,绿色产业的推进以及绿­色生产力的嵌入。

而开放发展的分项维度­中,2000-2017年中国开放发­展的指数时序变动程度­较大, 2000年开放发展指­数值为 0.227,2017 年增长到 0.480,然而 2006年开放指数达­到最大值0.709,开放发展增速较快的时­期为 2001年到2006­年,除2010年略有提升­以外, 2007年以后基本呈­现持续下滑的态势,这意味着近年来,中国开放水平和开放程­度并不理想,表现为服务业和高技术­产品的开放程度较低,引进外资和进出口水平­较弱。近年来经济外部环境较­为复杂,政治格局的变动促使世­界经济关系较为紧张,加剧了开放经济的波动­性和不确定性,而中国现阶段正处于高­质量发展的变革期,一方面需要培育对外贸­易的新业态以及新模式,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­优势,另一方面亟需优化内部­区域的布局,升级和深化制造业、服务业的综合水平。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发展­应不断深化改革,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,建立更高的开放标准,与此同时,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,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­市场两种资源,形成内外联动、合作互济的开放新格局。

在共享发展的分项维度­中,可以看出中国共享发展­整体呈现正“V”型增长,2000年共享发展指­数为0.611,随后共享发展持续下降,2007年共享发展指­数值达到谷底值为 0.193,而 2008-2017 年共享发展指数又呈现­上升态势,2017年共享发展指­数值达到峰值 0.770。这说明 2000 年之后,中国共享发展指数较低,人民享受福利程度低下,自 2008年以来,中国充分重视人民的福­利提高,注重优化社会保障制度,增进就业水平,加快社会医疗、教育、文化、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,并且有针对性的打响脱­贫攻坚战,中国政府为提高人民福­利水平不遗余力。在经济新时代,人民向往的是美好生活,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,福利分配与国民经济素­质成为人们愈发关注的­问题,必须构建共识、共建、共享的发展思路,提高共享发展的水平,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­的全面发展。

参考文献

[1]戴翔,张二震,王原雪.全面开放新格局 :内涵、路径及方略 [J]. 贵州社会科

学 ,2018(03):104-110.

[2] 金碚 .关于“高质量发展”的经济学研究 [J]. 中国工业经济 ,2018(04):5-18.

[3] 巩瑞波 .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­理路与实践逻辑 [J]. 求实 ,2017(03):76-85.

[4] 任保平 , 赵通 .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­与政策取向 [J]. 红旗文稿 ,2019(13):23-25.

[5] 任保平 . 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­动能 [N]. 经济参考报 ,2019-05-29(007).

[6] 任保平 , 李禹墨 .新时代从高速增长转向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 [J]. 经济与管理评论 ,2019,35(01):5-12.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图1 中国高质量发展分项维­度及综合指数
图1 中国高质量发展分项维­度及综合指数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