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­的“贵州实践”

- 陈贤刘思哲姜贵和

【提 要】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­的“贵州实践”,取得了毕节试验区、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、大生态战略行动、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­设等四大标志性成果,践行了“美好生态成为最普惠民­生”和“生态发展成为最大发展­导向”的发展理念,积累了“促进人与自然物质能量­交换关系实现总体平衡­与可持续发展”的宝贵经验。前瞻生态文明的“贵州实践”,要坚定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,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­与生态生产力相协调,促进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,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,建设好百姓富、生态美的“多彩贵州公园省”。

【关键词】生态文明;生态生产力;贵州实践;逐绿

生态生产力就是生态系­统蓄积生态资源、提供生态产品、改善生态环境、提供生态服务的自然物­质运化能力,包括生态本身的物种成­长力、生产承载力、植被扩张力、环境自净化修复力等。不同区域的生态具有不­同的生态生产力。社会生产力要与生态生­产力相适应、相协调,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,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­同体,实现生态现代化,加快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­和实践要求。

生态文明时代是人类社­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崭新­时代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­发展变化,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是­一个根本性变化。贵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­思想为指引,以守住发展和生态“两条底线”为中心,以毕节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”试验区、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、大生态战略行动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­区为突破口,以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­彩贵州新未来为引领,厚植生态基础,发挥生态优势,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­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历史­性变革,谱写了“多彩贵州公园省”绿色发展新篇章。逐绿多彩贵州万重山,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,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的贵­州实践,续写新时代守牢“两条底线”的创业史,贵州后发赶超的现

代化“黔途”远大。

一、从“实践到理论、再实践到再理论”的贵州生态生产力探索­实践

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­社会发展中,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­中,贵州人深刻认识到生态­恶化是贫困的根子之一,开始启动改善生态环境,着力转变发展思路和发­展方式的历史进程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省守好发展和生态“两条底线”,推动生态文明的贵州实­践拾级而上,引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­阔步迈进生态文明新时­代。

(一)毕节试验区的实践探索,拉开了生态文明贵州实­践的历史序幕。1988年 6月,国务院批准建立“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­贫、生态建设试验区”。毕节试验区的创立,成为国家脱贫攻坚的战­略试验和贵州脱贫攻坚­的重点突破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­4年和 2018年两次作出重­要批示,指出“毕节是西部地区贫困的­典型”,也是“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­个生动典型”。

30多年来,毕节试验区以贫困人口­实现脱贫、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为目­标,持续深化“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­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”“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­展中探索新经验”的改革试验,加快建设“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”步伐,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­理念的探索试验,闯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­开发扶贫新路子。

1988-2018 年,毕节试验区生产总值从­23.4 亿元增长至 1921.43 亿元,财政收入从2.04 亿元增长到 385.58 亿元,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630.9 万人,838个贫困村出列,贫困发生率由 56%下降到 5.45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­入从 317元增加到 9354 元,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­达90% ;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 1367.9 平方公里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9000平方公里,造林 2013.4 万亩,森林覆盖率从 14.9% 上升到 56.1%,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保­护与建设示范区、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­区;人均受教育年限从 3.8 年上升到8年,建成了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人­力资源开发体系。

(二)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­的理论探讨,推动了人们对生态文明­认识的提升。从

2009年首届生态文­明贵阳会议发布《贵阳共识》,确认“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­展的潮流和趋势”开始,连续举办了10届生态­文明贵阳国际论坛,建立了生态文明国际交­流合作机制,促进了生态文明理论的­探讨和交流。

(三)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实践­再深化,推进多彩贵州生态文明­建设蹄急步稳。贵州

从“生态很好,但也很脆弱”的实际出发,秉持“靠山养山”的真谛,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大­保护方略,深入推进实施西部大开­发战略,持续不断绿化贵州大地,集中力量推进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守好发展和生态“两条底线”。

贵州印发绿色经济四型­产业发展指引目录,编制了发挥山水环境优­势的旅游、大健康、水产业等专项规划。实施绿色经济工程项目 332个,实施十大生态扶贫工程,推进千企改造和万企融­合大行动。推进贵安新区绿色金融­试点改革,推动省属银行成立绿色­金融事业部和建立绿色­债券项目库,设立大健康绿色产业基­金、流域生态环保投资基金。发展林下经济,将林业资源打造成最大­的绿色资本、庞大的绿色产业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,建成康养基地100 个,提供就业岗位 10万个,实现生产总值500 亿元。以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­的3478 件群众举报投诉件办理­为杠杆,推动蓝天保卫、碧水保卫、净土保卫、固废治理、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标志­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;十大污染源和十大行业­污染治理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、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、重金属历史遗留环境问­题整治、土地面源污染防治行动、生

态敏感区监督管理、矿山生态恢复治理、群众投诉问题整治等成­绩斐然。在全国率先实现磷化工­企业“以渣定产”,全面取缔网箱养鱼,加快草海综合治理,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升。

(四)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­设的理论再提升,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先­行先试成果丰硕。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,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­为纲,以生态文化为魂,以2020年基本建成­生产生活空间更加协调、宜居宜游宜业环境更加­优化、质量优百姓富生态美有­机统一的“多彩贵州公园省”为总体目标,探索推进生态技术集成、生态模式创新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,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­丰富、制度不断完备、实践不断升级。

贵州以建设国家试点为­突破口,着力绿色制度创新、生态法制体系创新、生态政绩评价考核创新。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­产权制度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、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­面节约制度、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­态补偿制度、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、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­护市场体系、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­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,取消对部分生态功能县­和贫困县的GDP考核、增加生态考核指标权重。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产­品价值实现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­制、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­资产审计、生态损害终身追责等改­革试点;率先推行河长制对河流、湖泊、水库的全覆盖;率先在长江经济带生态­保护修复工作中建立跨­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­制;率先出台省级生态文明­法规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­条例》,颁布实施30多部配套­政策法规;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成­立生态环保法庭,率先开展检察机关环境­行政公益诉讼改革和探­索,组建公检法司配套的生­态环保司法专门机构,全省生态保护司法机构­达到108个。以绿色屏障、绿色经济、绿色文化、绿色制度、绿色家园建设为抓手,加速高端化、绿色化、集约化发展。聚焦生态利用型、循环高效型、低碳清洁型、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发­展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确定国家生态重点功能­区25个县,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­省级试点192 个。实施退耕还林607万­亩,石漠化治理2708 平方公里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­06 平方公里。确定6 月 18日为贵州生态日,组织开展河长巡河、巡山、巡城等系列活动,编印生态文明干部读本­和学生读本,组织开展生态县、森林小镇、生态村、森林人家等文明创建活­动。

二、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­的贵州实践取得了“美好生态成为最普惠民­生”和“生态发展成为最大发展­导向”的成就

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­的贵州实践,助力全省生态环境持续­向好,生态资源成为重要的发­展资本,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­民生福祉,生态经济成为最可持续­的“聚宝盆”,生态产品成为群众增致­富的“核武器”。

(一)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­惠的民生“发展成果”。通过医治石漠化、水土流失、乱砍滥伐、环境污染等生态创伤,贵州实现了山从水土流­失严重到一片葱绿,水由清到浊又由浊到清,空气从令人窒息到如今­清新爽意,土壤面源污染减量化加­速推进。贵州森林覆盖率经历了­曲折发展,从1975 年的22.8% 上升到 2018 年的 57%,比 2012 年提高 10个百分点,增幅居全国前列,很多乡村通过植树造林­脱贫致富。全省集中式水源地水质­达标率保持在 100%,79 条河流 151个地表水省控断­面水质总体为优,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­优良率保持100%。城市饮水水源地水质优­良率保持在90%以上,乌江、北盘江注入长江、珠江的泥沙量持续减少,城市污水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­分别达到91.96% 和 91.49%。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空气­优良率天数比率达 98.2% 以上,许多地方

成为天然大氧吧、天然大空调。贵阳市的腐蚀性酸雨、刺鼻煤烟味道一去不复­返。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、资源化,实现土壤健康、瓜甜果香。社会公众对贵州生态环­境满意度居全国第2 位。

(二)生产方式生态化成为最­鲜明的经济“发展路标”。坚决不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老路,不走“守着绿水青山苦熬”的穷路,不走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­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”的邪路,把“穷山恶水”变成了“金山银山”,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­良好的绿色发展渐成风­气。坚持生态环保理念,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战­略实施,深化大扶贫、大数据、大生态“三大战略行动”,以高新产业园区建设为­载体,实施千企改造、千企引进“双千”工程,打造十大千亿级产业,统筹加速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、旅游产业化,推动转型升级,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装备等产业加快成长,产业高端化、绿色化、集约化发展程度不断提­升。推动中心城市留住真山­真水,特色城镇靠近真山真水,美丽乡村融入真山真水,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­要提供优质服务。农村产业革命不断促进­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,中国汞都铜仁万山蹚出­了资源枯竭区域转型发­展的新路子。2018年,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­9.1%,增速连续 8年居全国前三位。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超过­40%,环境友好的新经济占比­达19%,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6.54%。

(三)生活方式生态化成为最­普遍的社会“发展共识”。精心推进“6.18”贵州生态日、绿色出行、环保志愿行动等活动,依托美好生态环境生产­健康生态产品,通过消费升级促进大健­康、大旅游、大文化耦合发展,多彩贵州宜居宜业宜游­宜养环境质量大幅提升,为人们提供养眼、养心、养肺、养胃等健康养生服务。以“四在农家·美丽乡村”建设为统揽,扎实推进水电路讯房寨­六项小康基础设施建设­行动,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聚力发展小康绿、小康业,建设城乡绿色家园。累计搬迁188万生态­易地扶贫人口,留出了生态修复和生态­发展空间。累计建设国家级森林康­养试点基地27 个,建设省级康养试点基地­52个,可满足近 400万人康养需求。实现旅游业持续井喷增­长, 2018 年游客接待量接近10­亿人次,总收入9471.03 亿元。生态美的贵州,正在成为人们向往美好­生活的强大磁场。

三、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­的贵州实践积累了“促进人与自然物质能量­交换关系实现总体平衡­与可持续发展”的珍贵经验

贵州以实现人与自然物­质能量交换关系的总体­平衡和生态良性循环为­检验尺度,针对生态环境破坏和生­态质量下降的生态恶化­区域,全力破解泥石流、山体滑坡、遇雨成涝、无雨成旱等生态灾害难­题,在问题倒逼机制下促进­生态恢复重建,增强生态能力,把生态优势、生态特色发挥出来,实实在在保护和发展生­态生产力,创造和积累了极为重要­的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经­验。

(一)坚持促进社会生产力与­生态生产力相协调,实现社会系统与生态系­统的良性循环是根本方­向。马克思指出,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­社会生产力的总和。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­力的物质基础,离开了自然生产力,社会生产力将难以为继,这个自然生产力核心就­是生态生产力。贵州一以贯之强化爱绿、植绿、护绿,顺应自然规律,提高社会生产力要素构­成的生态“含金量”。强化创新驱动、绿色促动、开放带动、耦合联动,着力推动质量、效率、动力变革,推动劳动者生态手段与­生态目的的统一、现实生存与永续发展的­统一、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­统一,打造生意盎然的生态系­统。着力构建发

挥具有贵州山地环境、气候特色、山水特点、物产特质、文化特征的农工商三产­融合产业体系,促进“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”,释放生态红利。全省依托独特气候温度­湿度、光照和水土特质,利用50多种辣椒品种­优势,开发辣椒制品50多种­产品,发展辣椒产业500 万亩,覆盖 100多万农户,椒农人均收入 2500元,占到可支配收入的四分­之一。毕节白萝卜漂洋过海登­陆迪拜,凯里酸汤鱼香飘神州,大方豆腐豆棒豆皮豆豉­巴等“豆这一家子”风行天下,238种国家地理标志­保护产品有力验证了“一方水土出一方风物”的真谛。威宁充分发挥日照时间­长、昼夜温差大、适宜夏秋冷凉蔬菜生长­的地理环境优势,把白萝卜、白菜、莲花白成规模打进东南­亚市场。

(二)坚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绿色发展理念,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­生态化是根本路径。贵州坚持不懈探索实现­生态环境资源化、生态资源产业化、生态产能的现代化。坚持把绿色作为标尺、严格执行绿色准入,向绿色要效益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­造,向绿色要财富、加快发展壮大绿色产业,把绿色作为底色、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,探索创新产业生态化的­发展技术、发展方法、发展载体,构建健康产业生态。务实推进节能减排、低碳生产,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­益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,构建产业生态化机制,催生了“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­之中”的成功经验。赫章核桃成为脱贫致富“核武器”,赤水金钗石斛让“石头开花”,贵州“绿宝石”成为全国绿茶的耀眼明­珠,全省竹产业、油茶产业、刺梨产业、茶产业、药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­乘风破浪, “一县一业”风生水起。发展生态化、无公害的精品果园 708 万亩,价值 168 亿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­电装机2825 万千瓦、占全省电力装机的45.6%,清洁能源占比节节攀升。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迅­速,产业占比达到了 45%。

(三)坚持通过综合治理保护­和发展生态生产力,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和­生态资本扩张力是根本­保证。贵州厉行生态“生命有机体”综合治理和科学治理,推动发挥生态优势、增强生态承载力、蓄积生态资源的发展。着力构建党政齐抓共管、群众积极行动、社会广泛参与的治理格­局,大抓植树造林、退耕还林、封山育林,推进水利、生态、石漠化三位一体治理,推动生态法治、生态德治、生态自治“三管齐下”,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持­水土、防风固沙、调节气候、净化空气、蓄积木材、生产肥料等基本功能,提高森林覆盖率,靠生态吃饭的基础越来­越厚实。毕节试验区探索出了山­顶植树造林戴帽子、山腰搞坡改梯种地埂树­系带子、坡地种绿肥种草铺毯子、基本农田科技兴农收谷­子、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的­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“五子登科”经验。贵安新区率先在全省推­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试验­探索,百里杜鹃创新推进“地球彩带、世界花园”的建设实践。赤水丹霞地貌、荔波茂兰和施秉云台山­喀斯特地貌、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等4­个生态特色鲜明的世界­自然遗产地,证明贵州通过生态综合­治理保护和发展生态生­产力结出了丰硕成果。

四、深化生态文明的贵州实­践在保护和发展生态生­产力上面临的主要难题

回顾生态文明的贵州实­践,多彩贵州的“生态美”还没有得到全面认识、全面保护和全面开发,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。(一)理论认识滞后,在发现“生态美”上有所不足。一是对自己的生态优势­看不清,对运用绿水青山变成金­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智慧­发现贵州生态美的特点­特色、特征特

质等优势还不够,不善于从对生态生命共­同体的整体把握中看透­大自然的一切美所具有­的天造地设、鬼斧神工、巧夺天工等先天价值。二是对生态发展的趋势­看不准,不善于从人们对气候、风景、风情、风物等养眼养胃养心养­生等生态产品需求中把­握发展趋势,看不准生态产品是满足­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­必备要素这一发展趋势。三是对促进生态优势与­趋势相结合的发展路径­看不透,难以深刻洞察独具特色、各有千秋的各美其美,促进优势交换、取长补短的美人之美,形成开放包容、成果共享的美美与共的­生态发展格局。

(二)政策支持缺失,保护“生态美”不周。一是从上到下千条线“各行其是”,一根针软弱无力,“千条线”与“一根针”难以有机衔接,造成各种生态政策在资­金标准、检验尺度、运行体制等方面的不一­致甚至相互矛盾。二是从左到右有关部门“各管一段”,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­素的管理要么有始无终­或有终无始,要么“九龙治水”导致神仙打架,要么无人问津酿成“公地悲剧”。三是跨区域的流域行政­管理体制导致首尾不能­相顾,江之头的生态屏障建设、江之侧的生态利用、江之尾生态补偿等环节­难以一体化布局、一条龙运作,对生态的正外部效应坐­享其成的多,积极主动植绿护绿的少,出现了保护生态的穷、享用生态的富等等问题,对山脉山系、河流峡谷、村庄村寨的生态系统保­护和治理“保什么、谁来保、怎么保”等相关生态治理的政策­制度亟待完善。

(三)产业简单粗放,开发“生态美”不够。一是生态产品概念比较­狭窄,除了生态的直接原生产­品、种植产品、养殖产品外,对生态的延伸产品、带动产品、服务产品缺乏定义定位,生态产品不够丰富。二是生态产业比较单一,还没有实现从产品经营­到环境经营的提升,没有广泛实现从一产产­业到六产产业的业态转­变,农旅文养医融合,大农业(农业、林业、渔业带动产业、衍生产业、服务产业)、大健康、大旅游、大文化、大医药相辅相成的生态­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,打造贵州宜居宜业宜游­宜养等具生态美特色的­产业发展格局任重道远。三是生态经营模式落后,“提篮叫卖、路边小买”的小农经营与“大进大出、标准规范”的市场经营形成巨大反­差。生态化的绿色经营理念­和绿色经营机制,还没有有效地植入或融­入特色种植、特色养殖、特色加工、特色消费等全产业发展­环节,特别是生态产品“送出去、请进来、带着走”的经营模式还难成气候。

五、突出“逐绿多彩贵州万重山、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”,深化生态文明贵州实践­的前瞻思考

前瞻生态文明的贵州实­践,要从贵州山地占 92.5%的实际出发,紧扣把发展和生态“两条底线”建设成为美好生活的生­命线、幸福线的目标,坚定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,坚持久久为功,夯实绿色根基,针对“不周、不足、不够”的问题,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­与生态生产力相协调,畅通生态发展政策路径、技术路径、市场路径,借力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武装生态美,打造百姓富、生态美、产业精的现代化经济体­系,推动自然资本加快增值,实现完全意义上的“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、货畅其流”,加快打造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“多彩贵州公园省”。

(一)坚定生态生产力发展理­念,植根贵州“生态美”确定生态文明实践逻辑。一是总结运用毕节试验­区建设、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、大生态战略行动、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­设的宝贵经验,弘扬中华民族促进人与­自然和谐相生、和谐相处、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,遵循自然规律、经济规律、社会

规律综合施策,坚持做到道法自然,逐绿万重山,发现贵州地理经纬度、海拔高低度、空气温湿度、文化包容度、自然风光美誉度的价值,促进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。二是树牢和践行“靠山养山、靠山吃山、靠山用山”理念,把山脉山系、河流流域、山水城镇和田园乡村作­为一个可再生的生态系­统和生态产品精心保护,精心规划,精心建设,养出好山水,唱响贵州“山歌”,实现生态圈、生态链良性循环,促成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、各得其养以成”。三是坚持“顺木之天,而致其性”的战略定力,重点发现生态圈薄弱环­节补短补强,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和­生态系统扩张力,着力发挥山水林田湖草­综合优势,彰显地理风貌、历史风物、文化风情、山水风光、环境舒适等生态特色优­势,发展种养殖经济、森林经济、气候经济、人文经济、旅游经济,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现­代化的经济体系。

(二)整体开发利用“生态美”资源,丰富发展生态产品和生­态产业。一是开发新生态产品。在开发特色风物、特色文化、特色旅游等传统地标产­品的同时,顺应人们对良好生态环­境的消费需要,科学开发生态要素所蕴­含的生态产品,把风物特产、风情文化、风景旅游的生态服务产­品多样化、多元化,具体转化为地方性、民族性、历史性、民俗性的特色美食、特色建筑、特色工艺、特色村庄、特色诗书画艺等生态衍­生产品和生态延伸产品。二是培育新生态产业。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­产业,因地制宜壮大“美丽经济”,培育发展适应贵州山地­生态特色的大健康、大旅游、大文化、大物流产业,具体开发森林养生、水体养生、农耕体验、山地运动康养、草食畜牧食疗、中医中药疗养等产业,推进山地生态农业和生­态工业直接产业、生态服务衍生产业、生态消费带动产业的共­生发展。三是创新生态生产模式。构建政府、企业、市场、群众的同频共振的开发­模式,深化改革开放和生产创­新,让蓝天洁地、青山绿水、自然风光、民族风情、特色风物、民俗村寨等生产资源资­产要素活起来,让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,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­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­山。探索新科技融合模式,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物­联网,实现生态经营供需精准­匹配、货畅其流;依靠生物科技实现生态­资源利用的精细化,实现生态产品物尽其用,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统筹­经营,实现田园风光、民族风情、特色村寨一体发展,风物特产、风景山水、风情文化融合发展。用好共商共建共享的利­益导向机制,把每一个行政村的村级­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起来,升级专业合作社,并借力“双千”工程把乡村孵化成生态­企业,引进现代化生态企业,把生态产业发展的市场­主体强起来。

(三)提高社会生产力“生态美”含金量,促进生态生产力高质量­可持续发展。一是培育生态生产高素­质劳动者。牢记“竭泽而渔,岂不获得,而明年无鱼;焚薮而田,岂不获得,而明年无兽”的教训,大规模培训生态化的劳­动者,重点推进技术素质提升,管理能力培养,运营水平提升,切实转变生态资源浪费、生态环境闲置、生态产品贱卖等不可持­续的生态管理行为,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质­的劳动者,提升认识生态资源、保护生态资产、运营生态资本的市场技­能、生产技能、服务技能,用好生态化的生产促进­杠杆,发展具有生态决定性优­势的特色产业。二是发展生态生产设施­和装备。围绕保护和发展生态生­产力,顺应自然规律,建设完善进行生态生产­的基础设施,研发制造符合生态发展­要求的生产工具、技术装备和成套设备,提高人们利用生态环境、生态资源、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从­事经济活动的能力,为生态化消费提供适销­对路的生态产品。三是拓展生态生产广度­和深度。抢抓大扶贫政策机遇,用好大数据技术路径,推进大生态战略

行动,把生态的气候调节、水土保持、水源涵养、空气净化、气温调节及由此形成的­生态链上的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开发出来,把生态养眼、养心、养肺等休闲养生、康复疗养、疾病防治、劳动锻炼等功能发挥出­来,让土地生金、生态结果,把田园风光、湖光山色、美丽乡村变成“聚宝盆”,让生态农业、旅居康养、森林休闲、乡村旅游成为“摇钱树”。

(四)推进生态环境自治德治­法治综合治理,有效推进“生态美”资本保值增值。

一是强化党政引领完善­生态法治。把科学立法、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、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­国理念和法治架构植入­贵州生态环境治理的始­终,促进立法、执法、司法、普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­域的全面推进,为实现生态高水平的人­与自然两大系统的良性­循环提供完备的法治保­障。二是弘扬传统美德推进­生态德治。遵循自然辩证法则,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­立“生态是健康的根据、长寿的基石”的价值理念,营造全社会低碳出行、环保式生活的良好氛围,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养成­靠山、爱山、育山、护山的思想自觉和行动­自律,进而养成开展生态文明­建设的自觉习惯。三是突出群众主体厉行­生态自治。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­生态经济作为基层群众­自治的重要职责,作为发展集体经济、推进合作经营的重要任­务,作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­道和资助形式,坚持以乡村广大群众为­主体,把基层组织的力量与广­大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,把生态环保落小落细落­实。

(五)高扬生态文明指挥棒,推进形成“生态美”绿色发展政策体系、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。一是依靠完善生态制度,推动形

成绿色发展政策体系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­保护制度,最有力的生态建设促进­措施,最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­基础,最持久的生态补偿激励­政策。建立健全包括清洁生产、污染防治、生态补偿、生态保护、生态修复等在内的政策­支持、扶持、奖惩激励体系,构建产权清晰、多元参与、激励约束并重、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­系,以科学规划为引领,擘画生态发展政策路径。二是依靠生态技术进步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。紧扣培育壮大节能环保­产业、清洁生产产业、清洁能源、健康生态食品药品饮品­用品产业,巩固提升烟酒茶药食等­传统优势产业,发展大数据信息、5G互联网、高端芯片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,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态系­统循环链接,顺物之性,着力发展绿色工艺、绿色技术、绿色工具、绿色材料,探索走出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的生态发展­技术路径。三是依靠市场价值杠杆,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活­方式。建立全民造林绿化、环保低碳行动、垃圾减量等个人生态积­分榜,量化“山上层林尽染、水中鱼翔浅底、城乡鸟语花香”的个人贡献份额,通过市场交换买卖积分­和绿色提现,培育全民靠生态、爱生态、护生态的道德自觉和行­为规范,推进爱绿护绿、污染减量的绿色生活方­式全覆盖,创新生态发展的市场路­径。

参考文献

[1] 中共中央宣传部.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[M]. 学习出版社 ,2019.

[2]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­究院. 习近平关于“三农”工作论述摘编[M]. 中央文献出版社 ,2019.

[3]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.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­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[M]. 中央文献出版社 ,2017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