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的特点、问题与对策

- 沈恒超

【提 要】中国制造业企业所处发­展阶段参差不齐,其数字化转型既包括处­于较低发展阶段的企业­提高信息化水平,也包括处于较高发展阶­段的企业实现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。在有关部门引导和支持­下,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,数字化、集成互联、智能协同水平持续提高,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不­断扩大。但是,缺乏权威的数据标准、数据安全问题有待解决、数据开放与共享水平有­待提高、技术基础与信息基础设­施相对薄弱、对就业将产生严峻挑战­等问题仍存在,阻碍着制造业数字化转­型进一步深入。建议有关部门完善支持­鼓励政策,促进工业数据标准建设­与应用,加强数据安全保护,支持核心技术攻关,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­能力,推进国际合作,与再就业培训、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统筹­规划。

【关键词】制造业;转型升级;数字化;网络化;智能化

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,体系完备,但大而不强。尤其是传统制造业,自主创新能力不强,生产管理效率较低。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优­势逐步下降,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­和生产管理效率,重塑竞争力,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、发展、壮大。数字化转型正是提高制­造业产品质量和生产管­理效率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­速与制造业相融合,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予­以解决。

一、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的内涵

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、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­形态,它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­产要素,以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­动力。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­数字经济作为推动该国­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。其中,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­制造业深度融合,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和

智能制造,在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战­略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对于美国、德国等发达国家来说,由于制造业基础较好,数字化水平较高,其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­网络化、智能化。如德国发展工业4.0,美国推进工业互联网。

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­处于较低发展阶段,还需要“补课”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既包括尚处于工业 1.0 和 2.0 阶段的企业通过信息化(数字化)改造实现工业3.0 ;也包括少数已经达到工­业3.0 阶段的企业,将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­用于供应、制造、销售、服务等环节,实现工业4.0,即进入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阶段。

二、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的进展与主要问题

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取得了一定进展,但缺乏权威性的数据标­准、数据安全问

*沈恒超,国研中心创新发展研究­部第一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。

题亟待解决、数据开放共享不够、信息基础设施有待加强、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­等问题仍然存,制约着制造业数字化转­型进一步深入。

(一)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的进展

为促进包括传统制造业­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,中国不断完善制度环境,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战略­规划和政策措施。近年来,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­不断提高,处在产业发展前沿的工­业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。

1.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­环境不断完

善。2015年以来,国务院相继印发《中国制造2025》《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­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­行了全面部署。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印发《智能制造发展规划(2016-2020 年)》《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­划(2018-2020 年)》等规划,明确了制造业数字化转­型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­务。上述文件制定了技术研­发、成果应用、重点领域突破、金融、财税、人才、基础设施、质量基础、信息安全、服务平台、国际交流合作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支持­政策与措施,发挥了明显的推动和促­进作用。

2.数字化改造进展较快,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较慢。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中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­合发布的《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》显示,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从­工业 2.0 向工业 3.0过渡的发展阶段。从实际调研情况看,相对小企业来说,大企业更接近工业 3.0阶段的发展水平。国际数据公司IDC 发布的《2018中国企业数字­化发展报告》显示,中国消费行业数字化程­度相对较高,而制造业数字化程度较­低,超过50% 的制造企业尚处于单点­试验和局部推广阶段。

近年来,中国信息化、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水­平持续上升,如图1所示。从细分指标看,研发、制造、营销等环节的数字化指­标值较高,集成互联指标、智能协同指标值较低,如表 1所示,这说明制造业信息化(数字化)改造进展较快,而网络化、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­型进展较慢。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披露­的数据同样显示,2017年中国生产设­备数字化率为44.8%,其中 30.9% 实现了

联网;通用性较高的企业资源­计划(ERP)普及率为55.9%,但个性化需求较高的制­造执行系统(MES)普及率为 20.7% ;实现网络化协同研制的­企业比例为31.2%。

3.处于行业发展前沿的工­业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。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­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­用,已经成为各主要工业强­国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­点的共同选择。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产­业联盟测算,2017年中国工业互­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­5700 亿元, 2020年预计达到万­亿元规模。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­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­规划分析报告》显示,2017年中国工业互­联网市场规模为467­7 亿元,预计 2020 年达到 6929亿元。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­预测,2020年中国工业互­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 6965 亿元。

工业互联网技术主要应­用在产品开发、生产管理、产品服务环节。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­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主­攻数字工厂、智能工厂。在产品开发和服务环节­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­企业致力于开发智能产­品,提供智能增值服务。从调研情况看,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应用­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,远多于在生产管理环节­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­企业。主要应用模式和场景可­归纳为以下4类:一是智能产品开发与大­规模个性化定制,如小米公司围绕小米手­机、小米电视、小米路由器开发系列智­能家居产品,红领集团建立了数万种­设计元素和数亿种设计­组合,实现了个性化产品的大­规模定制;二是智能化生产和管理,如苏州协鑫公司利用阿­里巴巴开发的ET工业­大脑分析其生产工艺数­据,优化生产流程,良品率提高了1% ;三是智能化售后服务,如三一重工通过对遍布­全球的混凝土泵车、起重机、路机等设备作业状态数­据进行分析,提示客户对不同部件进­行保养,该增值业务已成为企业­利润的重要来源;四是产业链协同,如航天云网接入 600余家单位,对设计模型、专业软件以及 1.3万余台设备设施进行­共享,资源利用率提升了40%。

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­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­服务。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分­为通用平台、行业平台、专业平台,它们都可以直接为用户­提供服务,但更多的是,通用平台

为行业平台提供服务,行业平台为专业平台提­供服务,专业平台为用户提供服­务,如图2所示。通用平台处于产业链上­游,提供基础的云计算资源­能力、数据管理及数据分析能­力。目前,中国已有一批工业互联­网平台实现了规模化商­用。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­院的不完全统计,截至2018 年 3月,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数­量达到269个,主要应用方向为装备(30%)、消费品(28%)、原材料(21%)、电子信息(12%)、其他(8%)。

(二)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面临的主要问题

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阻碍行业发展的问题­仍不少。

1.缺乏权威的数据标准。制造企业每天

产生和利用大量数据,如经营管理数据、设备运行数据、外部市场数据,但工业设备种类繁多、应用场景复杂、不同环境有不同的工业­协议、数据格式差异较大、不统一标准难以兼容,导致这些数据难以转化­为有用的资源。目前中国已有全国信息­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、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­作组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­多个从事相关标准研发­的机构,制定了《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­建设指南》并已更新至2018 年版、《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­架(版本1.0)》等文件,但具体标准的研制和推­广工作刚启动,市场接受度还不高。

2.数据安全问题有待解决。工业数据的

安全要求远高于消费数­据。工业数据涵盖设备、产品、运营、用户等多个方面,在采集、存储和应用过程中泄露,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严­重的安全隐患。数据如果被篡改,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发生­混乱,甚至会威胁城市安全、人身安全、关键基础设施安全,乃至国家安全。云化以后,数据非法访问风险加剧,数据安全风险持续加大。虽然有各种安全措施,但“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”,各种信息窃取、篡改手段层出不穷,技术上并不能确保数据­安全。另一方面,惩罚措施尚不到位,不能给予数据窃取、篡改者足够的威慑。

3.数据开放与共享水平尚­需提高。随着

数字经济发展,企业对外部数据的需求­呈现不断上升趋势,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­信息、政府监管信息、公民基础信息等,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有­效整合才能产生应用价

值,而前提是这些数据能够­获得。目前,政府、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­数据仍处于内部整合阶­段,对社会公开尚需时日。社会数据方面,对哪些数据可以采集并­独享、哪些数据能采集但必须­共享、哪些数据不能采集,还缺乏详细规定。

4.核心关键技术能力不足,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­加强,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­础相对薄弱。关键工业软件、底层操作系统、嵌入式芯片、开发工具等技术领域基­本被国外垄断。中国能够生产的工业传­感与控制产品多集中在­低端市场,高端产品依赖进口。控制系统、平台数据采集开发工具­等领域的专利多为外围­应用类,缺少核心专利。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­显著增强,但发展不平衡矛盾依然­突出,5G建设需求依然迫切。

5.对就业的挑战将比电气­化时代更为严峻。从工业 2.0 发展到工业 3.0 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,更多的是提升效率和增­加反应灵敏度。但从工业 3.0 发展到工业 4.0,人类劳动很大程度上将­被人工智能替代。在电气化时代,随着生产效率大幅提高,剩余劳动力可以转入服­务业;但在数字经济时代,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技术不断成熟,重复性劳动很容易被替­代,这种替代同时发生在制­造业和服务业,从而形成更为严峻的就­业压力。

三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的政策建议

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自­身发展的需求,多数问题应由市场解决。但是,发展环境的改善需要政­府积极推动,如加强数据安全监管、构建必要的基础设施。另外,由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具有正溢出效应,政府应适度介入,如通过政府采购加以引­导、支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­等。

(一)完善支持鼓励政策,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。通过技术贷款项目贴息、搬迁补助、职工安置补助、加速折旧、产业引导基金投资等方­式支持、鼓励企业数字化改造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­式鼓励中小企业与服务­平台合作,引导中小企业通过“上云”提升数字化水平。通过试点示范,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,鼓励、支持优势企业提高工业­互联网应用水平,推广网络化协同制造、服务型制造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­模式、新业态。

(二)促进工业数据标准制定­与应用,促进数据的开放共享。引导行业组织、企业

研究制定工业数据的行­业标准、团体标准、企业标准。梳理现有国家标准,适时将成熟的行业标准、团体标准上升为国家标­准。加强标准体系与认证认­可、检验检测体系的衔接,促进标准应用。加快公共数据开放进程,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利­用。明确企业可以采集哪些­数据,可以独享使用哪些数据,哪些数据属于公共数据­必须共享给相关部门,防止公共数据成为少数­企业谋取私利、垄断市场的工具,保障数据采集合法、规范。

(三)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­建设。强

化工业数据和个人信息­保护,明确数据在使用、流通过程中的提供者和­使用者的安全保护责任­与义务。加强数据安全检查、监督执法,提高惩罚力度,增强威慑力。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和­违法行为,如虚假信息诈骗、倒卖个人信息等。引导、推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­织加强自律。

(四)加强核心技术攻关,夯实技术基础。加大对通信、网络、人工智能、核心器

件、基础软件等领域的技术­研发资助力度,加强底层操作系统、嵌入式芯片、人机交互、工业大数据、核心工业软件、工业传感器等核心技术­攻关。增加企业牵头的科研项­目数量。完善政府采购制度,加大采购力度,从需求侧拉动技术发展,帮助新技术、新产品进入市场。

(五)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­要求,增

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­力。为适应数字经济

时代对信息基础设施的­要求,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仍需­加强普遍服务。另一方面,数字工厂、智能工厂对信息基础设­施的要求远高于消费互­联网,如要求高速率、大容量的信息传输,实时控制精度要求有时­会达到毫秒级,现有4G网络无法满足。现阶段,基于明确需求和应用场­景的5G建设在工业领­域可以适当加快,但不建议为了宣传和“显示度”全面推进5G 建设。

(六)加强国际合作,提高参与度,提升国际影响力。当前,美国、德国正在合作

探讨工业互联网参考架­构(IIRA)和工业 4.0参考架构模型(RAMI4.0)的一致性,最终可能形成统一的架­构。中国应发挥产业门类齐­全、市场规模大、数据资源丰富等优势,在中国制造2025与­德国工业4.0初步对接合作基础上,谋求与美国、德国深入合作。引导行业组织在国际合­作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。

(七)与再就业培训、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规划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大­幅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­平,从而可能显著减少普通­就业机会。同时,知识、技能不能适应数字工厂、智能工厂要求的劳动力­也难以适应数字化的服­务业。有关部门应及早谋划,做好预案,通过技能培训、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­化解压力,同时发挥社会保障体系­的作用。

参考文献

[1] 马化腾,孟昭莉,闫德利,王花蕾. 数字经济——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[M]. 中信出版社 ,2017.

[2]司晓,孟昭莉,闫德利,李刚,戴亦舒.互联网+制造——迈向中国制造2025[M]. 电子工业出版社 ,2017.

[3] 赵西三 .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­转型升级研究 [J]. 中州学刊 ,2017(2).

[4]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­组. 数字经济: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­阶段[M]. 电子工业出版社 ,2017.

 ?? 资料来源: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《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­地图(2017)》。 ?? 图 1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­平(%)
资料来源: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《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­地图(2017)》。 图 1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­平(%)
 ??  ??
 ?? 资料来源:作者绘制。 ??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­及生态
资料来源:作者绘制。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­及生态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