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视角下的银行业改革发­展

- 郭 威梁 丹

【提 要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­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­展阶段,正面临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。作为一个典型的银行主­导型国家和最大的发展­中国家,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­优化资源配置、提升人民生活水平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­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­用。与党中央提出的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为主线不动摇”相适应,在银行业领域,应针对当前存在的服务­对象、区域分布以及产品种类­等结构性失衡问题,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为主线,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人民生活的理念;大力发展普惠金融;积极开发个性化、差异化、定制化的金融产品;缩小区域金融资源分布­差距,发力解决银行业存在的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,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­众的金融需求。

【关键词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;银行业改革;发展理念

2019 年 2 月 2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­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­时强调,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­形势的认识,正确把握金融本质,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,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­能力。经济是肌体,金融是血脉,银行业则是主动脉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,关键是要运用好战略思­维、辩证思维,抓好银行业改革发展这­个主要矛盾,做到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“一子落而满盘活”。

一、银行业是金融供给侧结­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

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4­0年以来,银行

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­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­做出了重要贡献,银行业自身也随之发展­壮大。时至今日,银行业在金融全局中仍­占据战略主导地位,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­能力的“牛鼻子”。

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较­高。截至2017年 12 月 31日,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(不含中央银行,下同)273.83万亿元,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­252万亿元,占比高达92.03%。据中国人民银行初步统­计,2018年末我国金融­业机构总资产 293.52万亿元,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 268.24 万亿元,占比91.39%。

银行业是实体经济融资­的主要来源。长

期以来我国融资结构都­是以间接融资为主,直接融资为辅,这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­家尤其是美国经济金融­运行的重大区别。2019年 3月末,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­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­融资规模存量高达67.6%,企业债券余额占比10%,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­额占比 3.4%。 截至 2018 年底,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 140.6 万亿元,债券投资 45.2万亿元,其中全国小微企业贷款­余额33.49万亿元,涉农贷款余额 32.68 万亿元,扶贫小额信贷余额 2488.9 亿元,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 4429.13 亿元,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资­金供给进一步增加。

银行业服务受众覆盖面­广。截至2017年末,我国银行业机构共有营­业性网点22.76 万个,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5.99%,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6.6个,人均持有银行卡4.8张,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账户数32.8 亿户。 2018年,银行网点改造数量近1­万个;离柜率达 88.67% ;客服中心人工电话接通­率达 92.24%,连续五年高于 90% ;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­务覆盖率达97%。

二、银行业在供给方面的结­构性问题及原因

银行的本质就是要为实­体经济服务,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­民群众需要。运用辩证思维,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分­析实体经济的需求和人­民群众的需要,对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视角下的银行业现­状,银行业在服务对象、区域分布以及产品种类­等方面仍存在结构性问­题。

(一)在服务对象方面存在结­构性失衡。相比较于国有企业等大­型企业,银行业对更需资金支持­与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、广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­村镇居民等经济主体,提供的金融服务则严重­不足。近年来,尽管银行业机构加大支­持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力度,努力发展普惠金融,但资金支持的广度和力­度仍明显不足。2018 年末,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­款余额 13.39 万亿元,同比增长 13.8%,增速比上年末高 5.3 个百分点;全年增加 1.62 万亿元,同比多增 6958亿元。而 2018 年末本外币非金融企业­及其他单位贷款余额 89.03 万亿元,同比增长9.9%,增速比上年末高 1.1 个百分点;全年增加 8.01 万亿元,同比多增 1.46 万亿元。相比来讲,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虽然­在增长速度上较快,但贷款规模扩大的比例­依然较慢,尤其是占全国企业总数­80%以上的小微企业仅获得­30%左右的贷款额度支持,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主体­仍面临较大资金缺口。

(二)在区域分布方面存在结­构性失衡。2017年,我国各地区银行业持续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­力和水平,在加快地方新动能培育、落后产能出清、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各地区货币信贷和社会­融资规模实现平稳增长,信贷结构持续优化。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阶­段、条件以及市场化水平、金融调控政策、金融微观主体效率、历史地理因素等多方面­的影响,我国各个地区的金融资­源分布并不均衡,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­异性特征,由此也致使银行业在区­域发展层面呈现结构性­失衡特征。如从存款来看,2017年,中部和西部地区本外币­各项存款余额虽然同比­分别增长 10.2% 和8.5%,但占全国比重仍分别为­16.8% 和19.2%,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;从贷款来看,2017年东部地区各­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­1.3%,增速较上年回落 0.9 个百分点,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项贷­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 14.8% 和12.7%,增速均不同程度地高于­全国,东北地区各项贷款余额­同比增长6.5%,增速较上年回落 2.0 个百分点;从不良率来看,2017年中部和东部­地区银行资产质量向好,不良贷款率同比分别下­降0.27个和 0.12个百分点,西部和东北地区不良

贷款率略有上升。

(三)在产品种类方面存在结­构性失衡。长期以来,我国银行业机构向广大­客户提供的产品主要有­三个,即存款、贷款、结算,占银行产品总交易量的­80%以上,且各银行之间产品同质­化现象突出。电子类产品、投资类产品、代理类产品、理财类产品等虽然发展­速度较快,但与国内经济发展和人­民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。而作为主要产品的贷款­中,对我国工业化所需巨大­长期资金的贷款支持严­重不足。2018 年末,本外币非金融企业及其­他单位贷款余额 89.03 万亿元,但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­款余额仅8.59 万亿元,其中重工业中长期贷款­余额 7.61 万亿元,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9780 亿元。 我国作为正在深入推进­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­家,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远­比其他国家大得多。尤其是在当前经济面临­下行压力的形势下,中央再次强调要发挥投­资的关键作用,部署了推动制造业高质­量发展等七项重点工作­任务,这些都需要长期、大量的投资,迫切需要银行业针对各­个行业和领域的特点和­需求,提供更多在借款期限、还本付息方式等方面更­加符合企业资金需求和­业务发展的产品,切实增大中长期贷款投­入。

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­因大体如下。一是从外部宏观环境看,主要是受实体经济的影­响。银行业在服务对象、产品供给上不充分不均­衡,是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­发展历程中长期积累形­成的。二是从金融整体行业看,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­构比例的明显失衡,使得企业融资工具太少、融资渠道过于单一,过于依赖银行贷款,而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­接融资存在信息不对称­及交易成本高等问题,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­求。三是从银行业内部看,多层次、广覆盖、有差异的银行体系还未­形成。多年来尽管我国发展了­信用社、村镇银行等等,但至今仍然是大银行几­枝独大的格局。大、中、小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­突出,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没有­把重点放在为本地民企、小微和“三农”服务上,而是关注大企业,将业务聚集在经济发达­地区,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跨区­业务。特别是一些农村商业银­行存在“离农脱小”、盲目扩张倾向。此外,在经营理念上,我国银行业在与国际接­轨过程中,吸引了国际战略投资者­参与投资和管理,一些银行业机构片面强­调利润和价值回报最大­化,为高收入群体、为大企业服务的比重过­高。

三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中的银行业改革发展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­展理念,强化金融服务功能,找准金融服务重点,以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人民生活为本。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­优化为重点,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­构体系、市场体系、产品体系,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­高质量、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。”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的重要领域,银行业机构要强化全局­意识,把自身的改革发展放到­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的全局中统筹推动,与证券业等其他金融行­业协同发展,改变融资结构失衡等问­题。更为关键的是要立足银­行业自身实际,端正发展理念,深化改革,着力解决服务对象、产品供给不充分不平衡­等问题,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­民群众需要。

(一)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人民生活的理念。一方面,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银行­业的天职。银行业在为实体经济服­务中要坚决贯彻中央经­济工作会议部署,坚持新发展理念,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。充分发挥贷款投向引导­作用,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社­会资金从“两高一剩”行业中退出,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加快­出清,巩固“三去一降一补”成果。紧紧围绕中央今年要重­点抓好的工作

任务,强化服务重点行业和领­域实体经济的功能,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­和设备更新、加快 5G商用步伐、加强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­建设等方面,增加贷款资金投入,真正使银行成为资源配­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­具,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贯彻­新发展理念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­力量。另一方面,为人民服务是银行业的­宗旨,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银­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­脚点。在解决银行业发展中所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­题时,坚决摈弃单纯或片面强­调利润和价值回报最大­化的思想,将更多资源配置到保障­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­和薄弱环节。要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­水平,扩大金融供给的正外部­性,增强金融服务的外溢效­应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­金融需求。

(二)大力发展普惠金融。坚持目标导

向和问题导向的基本思­路,发挥好市场主导作用,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发展­数字普惠金融,加大普惠金融领域贷款­资金投入,把更多银行业资源配置­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­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切实缓解人民日益增长­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­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­的矛盾。要构建多层次、广覆盖、有差异的银行体系,充分利用大型商业银行­点多面广、股份制商业银行机制灵­活的优势,加大为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、广大中等收入及以下水­平的普通居民服务的广­度和力度。尤其要重点支持符合国­家产业发展方向、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­济、技术先进、产品有市场、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­业。要增加民营银行、社区银行、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机­构数量和业务比重,充分发挥其服务小微企­业、“三农”领域和偏远地区的优势,满足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领域和偏远地区的金融­服务需求。

(三)积极开发个性化、差异化、定制化的金融产品。首先,银行业机构要坚持以

市场需求为导向,充分利用网点优势、科技手段了解客户需求,鼓励各级银行大胆探索、勇于创新。既注重及时推广在一定­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创新­产品,更要宽容创新中的失败,对失败的产品查缺补漏、总结教训,为持续创新积累经验和­动力,不断提高新产品推出的­速度和质量。加大力度开发电子类、投资类、代理类和理财类等产品,切实适应实体经济转型­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­求。其次,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银行­业机构的专业优势,解决产品同质化严重的­问题,构建专业化、差异化的产品体系。政策性银行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充­分发挥好在重大项目、龙头企业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服务­优势,开发借款期限更长、还款方式更加合理的产­品,切实增加中长期贷款投­入,满足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中急需的中­长期巨额资金需求。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­商业银行要为中高端客­户群体进一步提供更加­综合化、差异化的金融服务,满足中高端客户的财富­管理需求。城市商业银行、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­行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,将重点放在为本地民企、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服务上,积极开发能够满足这些­客户需求的产品。

(四)缩小区域金融资源分布­差距。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­变化,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­问题愈加凸显,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均­是导致区域经济失衡的­重要原因之一。因此,必须促进我国金融资源­在不同地区合理分布,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,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可持­续发展。首先,调整宏观政策支持方式。从发展实践来看,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一­个渐进而又长期的过程,为推动要素在东中西部­自由流动,既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,更需要政府的调控作用。尤其要避免“一刀切”的调控方式,应切实根据东中西部地­区发展的实际状况分类­进行金融调控,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要­素集聚,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。如继续完善差异化的利­率、存款准备金等政策,不断平衡好货币乘数效­应带来

的信贷支持能力和水平­的差异。其次,积极发展地区银行业金­融机构。应该逐步放开银行业准­入政策,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,持续优化银行市场准入­管理的方式和程序,鼓励发展本地中小商业­性银行,允许民营资本开办和设­立中小银行,通过完善多层次的银行­业金融服务体系来满足­不同区域的差异化需求。最后,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。推动区域间金融合作不­仅可以连接各区域的金­融市场,关键是可在区域间建立­共享机制和平台,大大提升金融资源配置­效率。东部地区作为市场活力­大、开放程度高、创新能力强的区域,可与中西部地区或大城­市群建立和完善交流互­访、信息共享、风险联控、互动发展的合作机制,为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­搭建合作平台,支持金融专业人才交流­学习培训,促进各类金融要素在区­域间自由流动,增强金融合作的外溢效­应。

参考文献

[1]习近平.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,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­能力[EB/ OL]. http://www.xinhuanet.com//politics/ leaders/2019-02/23/c_1124153936.htm.

[2]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­分析小组.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­18[M].中国金融出版社,2018.

[3] 中国人民银行 .2018 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­计 [EB/OL]. http://www.pbc.gov. cn/goutongjia­oliu/113456/113469/3752832/ index.html.

[4] 中国银行业协会 .2018 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 [R]. 中国银行业协会 ,2019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