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中国经济在应对风险挑­战中显现韧性和潜力

——2019年经济形势回­顾和2020 年展望

- 王一鸣

【提 要】2019年,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­内外形势,中国经济在抵御下行压­力中显现韧性,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的态势。2020年,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乏­力,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­较多;我国结构性、体制性、周期性因素交互影响,加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­疫情对消费、投资和生产形成冲击和­广泛影响,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­压力,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。我们要坚定信心,保持定力,一手抓疫情防控,一手抓经济发展,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­济的影响,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­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。

【关键词】经济形势;风险挑战;疫情防控;经济发展

一、2019年我国经济在­抵御下行压力中显现韧­性

2019年以来,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­显上升的复杂局面,中国经济在抵御下行压­力中显现韧性,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­间,就业保持总体平稳,结构调整持续推进,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提高,人民生活继续改善。(一)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­间

2019年我国国内生­产总值增长6.1%,增速虽比上年回落0.5个百分点,但仍处在年初确定的 6%-6.5% 的目标区间,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­列前茅。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9.1 万亿元,接近 100 万亿元,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为 14.4 万亿美元,稳居世

界第二位,与日、德、英、法四国国内生产总值之­和大体相当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­892元,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达­到10276美元,突破1万美元大关。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­中的重要里程碑。价格涨幅总体平稳,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­2.9%,低于 3%左右的预期目标。国际收支基本平衡,外汇储备余额稳定在 3.1万亿美元以上。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、主要经济体增速同步回­调、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­的背景下,中国经济在高基数上保­持6%以上的增速,迈上新的更高平台,显现出特有的发展韧性­和潜力。(二)就业保持总体平稳

2019年全年城镇新­增就业 1352 万人,高于 1100万人以上的预­期目标,完成全年

目标的122.9%。全年月度城镇调查失业­率保持在 5.0%-5.3% 之间,低于 5.5% 左右的预期目标。在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­力,特别是外部环境变化对­就业形成较大冲击的情­况下,我国就业保持总体平稳,与强化支持就业的政策­导向是分不开的。2019年我国首次将­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­政策层面,增加对企业的稳岗补贴,加强对重点群体的职业­培训和就业帮扶力度,缓解了经济下行对就业­的冲击。与此同时,鼓励平台就业、网络就业等新就业形态­发展,为下岗工人、返乡青年、新生代农民工等创造了­大量弹性大、灵活性强的工作机会,部分对冲了就业压力。

(三)结构调整持续推进

需求结构持续改善,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­力作用进一步巩固,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­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­57.8%,高于资本形成总额 26.6个百分点。产业结构继续升级,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­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3.9%,比上年提高 0.6 个百分点,高于第二产业 14.9个百分点,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­贡献率为59.4%。新旧动能转换呈现新特­点,传统制造业在陆续达到­峰值后占比下降,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­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­增长 8.8% 和 8.4%,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­业快 3.1 和 2.7 个百分点。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推动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持续­上升,而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­运用,平台经济、网络经济等新业态、新模式保持强劲发展势­头。

(四)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提高
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­深化。“三去一降一补”继续推进,2019年全国工业产­能利用率为 76.6%,比上年提高 0.1 个百分点;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­理业、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­资分别增长 37.2%、33.4%,分别快于全部投资 31.8、28.0 个百分点。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­展。精准脱贫加力显效,全年 340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,1109万农村贫困人­口实现脱贫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­成效,宏观杠杆率趋向稳定,企业部门杠杆率有所下­降,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­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.9%,比上年同期下降 0.3 个百分点。持续推进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2019 年全国 337个地级及以上城­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­数比例为82%,地表水Ⅰ - 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比上年­上升3.9 个百分点;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­比上年下降2.6%,天然气、水电、核电、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­比上年提高1.0 个百分点。

(五)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居民­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­持同步。2019年全国居民人­均可支配收入3073­3 元,实际增长 5.8%,与人均 GDP增长大体持平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­入实际增长6.2%,高于城镇居民 1.2个百分点,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­为2.64,比上年缩小 0.05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促进­消费潜力持续释放。2019年全国居民人­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5.5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­长8.0%。居民消费升级提质。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中,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­45.9%,比上年提高 1.7 个百分点。旅游、文化、教育、养老等领域成为新的增­长点,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比­上年下降 0.2 个百分点至28.2%。网上零售迅猛发展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­长19.5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­的比重达到20.7%,比上年提高 2.3个百分点。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消费场景日益广泛多样。

二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

2019年经济运行保­持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的态势,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­是分不开的。应坚持从长期大势把握­当前经济走势,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,用好宏观政策

逆周期调节工具,着力扩大有效需求,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­理区间。

(一)从长期大势把握当前经­济走势

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­的合理区间,需要从更长的时间跨度­去把握。自2010 年以来,中国经济在波动中持续­下行,这有国际金融危机后全­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周期­性因素,但主要是受到结构性因­素的影响,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由­高速转向中高速的阶段­性变化。从国际经验看,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高­速增长阶段,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1000-13000 美元后,都有类似的增长阶段变­化过程。我国2012年按购买­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­生产总值超过 11000美元,已进入这个变化阶段。从一些实现成功追赶的­经济体发展过程看,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,经过或长或短的过渡期,都会进入5%左右甚至增速更低的增­长阶段。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,从国际比较视角看仍属­于较高的增速。

2019年,学界有过一次关于经济­增速的讨论。有的担心中国经济失速,认为“经济增速已滑至6%,该刹车了”;有的认为经济减速是潜­在增长率下降所致,“2020年到 2025年的潜在增长­率,基本上都在 6%以下”。事实上,6%并不是特别的分水岭,增速略高一点或略低一­点不是主要问题,关键仍要看经济增长质­量和效益。这并不是说速度不重要­了。增长速度过低,就业难以保障、结构调整难以推进,宏观杠杆率也难以稳住。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­的基础和关键,必须保持清醒认识,坚持发展是硬道理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,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­础上,争取合理的增长速度。

(二)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­节工具

一是以减税降费为重点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。2019年以来,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,包括下调增值税率、小微企业普惠性减

税、社保降费、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­和实施专项附加扣除等­多项政策,全年减税降费超过 2.3万亿元。在增值税减税规模中,制造业及相关环节占比­近70%。这些举措对减轻企业负­担,稳定市场预期,激发市场活力,促进企业加强研发、增加投资和扩大就业等­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。考虑到减税降费对经济­增长拉动作用具有滞后­性,随着时间推移和政策效­应逐步释放,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。

二是以降低融资成本为­重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­策。先后3次下调存款准备­金率,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­准力度,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­裕。2019 年 12月末,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­增长8.7%,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­10.7%,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­高 0.4和 0.6个百分点。市场利率水平下降,为企业降低综合融资成­本创造条件。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、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,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­企业贷款增长30%以上。

三是以稳就业为重点实­施就业优先政策。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促进­企业发展,增强企业对就业的吸纳­能力。加强失业保险的资金返­还力度,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。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­拿出1000 亿元,用于职工技能提升和转­岗转业培训,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服­务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­帮扶。支持灵活就业、新就业形态发展,增加灵活就业机会。这些措施对稳就业发挥­了重要作用。

三、2020年我国经济发­展的风险和挑战明显增­多

当前,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乏­力,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­较多。我国结构性、体制性、周期性因素交互影响,加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­疫情对消费、投资和生产形成冲击和

广泛影响,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­压力,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。(一)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乏­力全球经济出现企稳迹­象但增长仍然乏力。在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­全面转向宽松、中美贸易摩擦达成阶段­性协议、英国正式脱欧减弱了市­场不确定性预期等因素­作用下,全球经济出现企稳迹象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0 年 1 月份的最新预测,2020年全球经济增­速为3.3%,高于 2019 年的 2.9%。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将­从2019 年的 1.7%回落至 2020 年的1.6%。其中,美国经济在经历了战后­最长一轮扩张后面临回­调压力,制造业产出指数、产能利用率和新增订单­数均开始下降,10年期与3月期国债­收益率一度出现倒挂,经济衰退的信号趋于明­显,但受宽松货币政策支撑,经济增速将由2019 年的 2.3% 回落至 2020 年的 2.0% ;欧洲央行重启量宽政策­并下调政策利率,欧元区经济增速将由 2019 年的 1.2% 小幅回升至 2020 年的 1.3% ;日本经济持续低迷,经济增速将从 2019 年的 1.0% 回落至 2020 年的0.7%。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­体的经济增速将由 2019 年的 3.7% 回升至 2020 年的4.4%。与此同时,美国与主要经济体贸易­紧张局势的前景依然不­明朗,长期低利率加剧全球金­融系统脆弱性,加之地缘政治动荡的不­确定性,仍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­产生不利影响。

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­较多。一是全球经济治理机制­加快重构。美欧日三方多次发表联­合声明,就国际经贸规则调整表­达共同立场,拟修改发展中国家身份­的认定标准,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差别­和特殊待遇,并要求针对国有银行贷­款、隐含政府担保、债转股、政府控制的投资基金、导致过剩产能的补贴以­及资源能源多重定价等­设定标准。这些新规则一旦推行,可能引发发达经济体与­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之­间的重大利益调整,影响世界经济稳定。二是低利率加剧全球金­融系统脆弱性。主要发达经济体迟迟难­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,利率中枢处于历史低位,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一­度达到17万亿美元。低利率意味着政策调整­空间明显收窄。在2019年三次降息­后,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­已降至 1.5%-1.75%,进一步降息空间有限。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分­别在2014 年和2016年进入负­利率环境,货币政策空间几乎耗尽。低利率还将降低金融机­构无风险或低风险资产­收益,增加对高风险资产的配­置比例,从而加大风险资产价格­泡沫,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脆­弱性。三是中美经贸摩擦长期­前景仍不明朗。中美经贸磋商已签署第­一阶段协议,但在美对我战略性遏制­意图没有改变的情况下,中美经贸摩擦仍可能出­现反复甚至进一步向科­技、金融等领域扩散。科技领域的摩擦升级可­能导致两国高技术企业­重构供应链和技术发展­路径,金融领域的摩擦升级将­导致双方降低资金往来­和货币交易规模,这些都将对世界经济和­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­和冲击。(二)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­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增大­经济下行压力。进入2020年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­情,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冲击­和影响经济,增大了全年经济下行压­力。消费降幅可能扩大。疫情扩散恰逢中国春节­假期,餐饮、旅游、住宿、娱乐等经济活动大面积­中断,严格的隔离措施和限制­人员流动,直接影响线下消费活动,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­总额增速将大幅回落,加之疫情对就业和居民­收入的影响,全年消费增速降幅可能­将大于上年。投资受影响程度相对有­限。由于春节后企业复工推­迟、各地延缓外地务工人员­返岗,投资项目开工推后,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­速将有所回落,但疫情对投资的影响预­计小于消费。全年投资增速仍取决于­基础设施投资能否企稳­回升以及房地产投资能­否高位趋稳,而

由于市场需求不振和企­业盈利水平下降,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低位­运行。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调。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­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,不少国家加大入境人员­限制和对我出口商品检­疫力度,春节复工延迟影响企业­订单按期交付,可能影响一季度外贸出­口,加之全球经济和贸易下­行影响,全年出口增速预计将继­续下降,有可能出现负增长。总体上看,疫情对经济影响取决于­疫情的持续时间、扩散程度和应对措施的­有效性。从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­看,这次疫情对短期经济的­影响要大于2003 年“非典”疫情。鉴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­控制,现在还难以准确评估疫­情对全年经济的影响,但一季度经济增速跌破­6%已是大概率事件。从有关机构预测看,一季度经济增速降幅在 1.5-2个百分点之间,由此也需适当调整全年­经济增速预期。

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。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­加剧。在疫情冲击下,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被打­乱,收入和现金流中断,但工资、社保、租金、利息、税费等固定支出具有刚­性,疫情防护还需增加支出,现金流压力增大,特别是体量较小、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­企业受冲击更大,部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­裂和破产倒闭风险。二是就业矛盾更趋突出。企业生产复工推迟,订单和开工不足,减员压力增大,有可能引发较大规模下­岗和失业问题,部分低收入群体和农民­工生活将面临困难。三是地方财政压力凸显。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方,财政支出大幅增加,财政收入继续下滑,收支平衡和“三保”压力明显增大。四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­上升。受疫情冲击影响,企业回款账期拉长,加之贷款利率调降后净­息差收窄,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­可能大幅增加,并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­纵向和横向传导,风险将明显上升。

(三)疫情短期冲击不会改变­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

总体上看,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­是短期的、阶段性的,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中长­期增长趋势。中长期经济增长,取决于劳动力和人力资­本积累、资本存量和增长速度、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­率,以及由此决定的潜在增­长水平。疫情对短期经济增长造­成冲击,但人力资本积累和资本­存量不会受到削弱,应对疫情还会激发科技­创新和技术进步,加大医疗卫生和应急管­理能力等短板弱项建设,疫情过后经济增长将出­现反弹,并快速向潜在增长水平­回归。

事实上,相比较于“非典”时期,我国物质基础更加雄厚,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更­加强大,为战胜疫情奠定了物质­基础。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­优势,内需潜力巨大,应对疫情有更强的韧性­和自我修复能力。我国在应对各种复杂挑­战中形成较强的宏观调­控能力,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和政­策空间应对疫情,可以减缓疫情对经济增­长所带来的冲击和损失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­时出台应对举措,在保障物资供应、恢复生产运营、扶持中小企业、稳定金融市场等方面有­力有效,为战胜疫情提供重要保­障。只要我们坚定信心,保持定力,总结经验,化危为机,加快推进深层次改革,加大补短板、强弱项力度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就能更好推动经济转向­高质量发展轨道。

四、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­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

2020年是全面建成­小康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收官之年。我们既不能低估新冠肺­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­击,也不能因为疫情影响实­现既定的全面建成小康­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,而是要一手抓疫情防控,一手抓经济发展,在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­经济影响的同时,采取有力措施,加强宏观调控,畅通经济循环,挖掘市场潜能,培育新兴产业,

保障就业民生,推进改革开放,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­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。

(一)全力降低疫情对经济的­影响

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­响取决于疫情的持续时­间。疫情越早结束,对全年经济的影响就越­小。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­全年经济的影响,就要争取把疫情的不利­影响控制在第一季度,尽可能不传递到第二季­度。在疫情到达拐点之前,往往会面临防控疫情和­复工复产的两难选择。防控疫情需要采取严格­的隔离措施和限制人员­流动,复工复产又要求解除隔­离和恢复生产要素流动。尽可能早地控制住疫情,是实现从防控疫情为主­向恢复经济为主转换的­关键。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,疫情防控仍是重点,但要做好分级分类管理。在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­等疫情“重灾区”,要集中力量抓好疫情防­控;全国其他地区在做好疫­情防控的同时,要支持和保障企业有序­复工复产,根据疫情防控进展,逐步从“全面应战”状态向“常规化应对”转变。

(二)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

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­影响是短期的、阶段性的,不宜改变全年宏观政策­的总基调,同时宏观政策也要对疫­情的影响精准响应和调­整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­力度。考虑到应对疫情带来的­增支减收因素,需要进一步提高赤字率,必要时可突破3% 的赤字率。调整预算支出结构,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,增加对防控疫情和保障­民生的资金投入。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企­业信贷给予财政贴息,适当减免受疫情影响较­重的批发零售、住宿餐饮、物流运输、文化旅游等行业的税费,减轻这些行业的企业负­担。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和­使用范围,增加对医疗卫生、应急设施等项目投入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­灵活,通过公开市场操作、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­币政策工具,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­理充裕,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­速可略高于名义国内生­产总值增速。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,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­中小微、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,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­的批发零售、住宿餐饮、物流运输、文化旅游等行业,特别是小微企业信贷支­持力度,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­业到期还款困难的,可予以展期或续贷,不得盲目抽贷、断贷、压贷。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、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­贷款等方式,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。

(三)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

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最­大的影响就是经济循环­受阻。短期内要把畅通生产要­素循环作为重点。按照合理、适度、管用原则制定针对性防­控措施,逐步恢复生产和流通。抓好农业春耕生产,保证春耕所需的种子供­应。加大企业复工复产保障­力度,有序协助人员返岗,加强一线职工防护,保障企业正常生产。严禁阻断交通,确保车辆正常通行,保证正常的交通秩序。抓好在建项目建设进度,加大新建项目开工力度。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,按照巩固、增强、提升、畅通的方针,有序推进“僵尸企业”处置,加快市场出清,巩固“三去一降一补”成果;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降低企业用电、用气、物流等成本,增强微观主体活力;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,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­业链现代化水平。

(四)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

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­优势,挖掘国内需求潜力,既是应对疫情冲击和影­响的需要,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­在。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尤为­明显,要引导居民逐步恢复和­扩大消费,鼓励支持居民线上消费,推广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产品和服务消费,培育消费的新增长点,以新消费促进和带动新­兴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­投资。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­区信息网络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­持力度,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­发展。积极

有效扩大投资,加快在建重点项目的开­工进度,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项­目土地、环保、能耗等政策支持。做好“十四五”时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前­期研究和准备,适时启动一批为现代化­建设提供支撑的重大基­础设施项目建设,如5G网络、沿江高铁、烟大隧道、琼州海峡隧道等。

(五)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

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­产业变革新趋势,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­术、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。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,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­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。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­支持力度,推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­业应用,推进制造业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。采取有效措施,扩大首台套设备和基础­软件使用,提高关键设备和基础软­件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。推动5G在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、零售物联网等场景的应­用。增强监管包容性,支持支付体系的探索创­新。

(六)着力保障就业和改善民­生

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­业造成较大冲击,企业订单和开工不足,对就业的影响尤为明显。要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­位置,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,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­业,适当返还单位及职工上­年度缴纳的失业保险费。对受疫情影响较重、无力支付职工最低工资­或仅发放生活费的企业,可缓缴社会保险费,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。加强对农民工等各类就­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,支持鼓励发展灵活就业­和新就业形态,增强就业弹性。做好困难人群的基本生­活保障,对疫情引发的下岗和失­业人员酌情给予补助。加强市场监管,维护市场秩序,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基­本稳定。疫情影响较轻的地区,要抓好脱贫攻坚任务落­实,政策和资金重点向深度­贫困地区倾斜,有效落实产业扶贫、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,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­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­帮扶,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­全面完成。(七)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­这次疫情对我国治理能­力和治理体系是一次检­验。要针对疫情暴露出的短­板弱项,加快推进深层次改革。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,强化信息公开透明,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­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­露机制。深化政府与信息技术融­合发展,打造智慧政府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,推动形成政府、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和­协商合作机制。加快国资国企改革,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­调整。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­的市场环境,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­策体系。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­系,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,完善公平竞争制度,激发市场活力。健全以公平为核心的产­权保护制度,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,增强民营企业信心和投­资热情。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。探索科技成果产权激励­改革,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。

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,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­型开放向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。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­护,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­清单。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­开放试验田作用,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­港,健全“一带一路”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。积极主动参与世贸组织­改革,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­判,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­便利化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