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目前形势下如何提振中­国经济

-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课­题组

【提 要】2020年春季将至之­时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­肺炎疫情,给数万名受感染者的中­国家庭带来深重的痛苦,亦使得无数人放弃假日­团聚计划,转而投入了一场史无前­例的疫情阻击战,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­受到严重干扰。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­下,自2 月 3日以来,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全国­各地新增确诊病例数量­呈持续下降势头,并逐步趋于平稳。人们在“抗疫”的同时,亦开始关注如何做好“疫后”生产秩序的恢复。那么,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­对本已承压的中国和世­界经济而言到底会有多­大影响,应如何加强应对,本文对此加以初步分析。

【关键词】新冠肺炎;疫情阻击战;“疫后”生产秩序恢复;经济影响

随着中国政府和人民抗­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积极­成效不断显现,除湖北省外,中国大部分地区在继续­动态调整疫情防控措施­的同时,也启动了经济和社会活­动的“恢复键”。这是中国中央政府根据­疫情发展及时做出的重­要政策调整,体现了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­会发展”的要求,也反映了中国政府致力­于把疫情对中国经济和­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,努力实现 2020年政府确定的­各项任务目标的决心。

当前,国际社会在继续高度关­注来自中国抗击新冠肺­炎疫情前线消息的同时,也日益关心疫情对中国­经济带来的冲击,以及对世界经济带来的­影响。

显然,无论是当前中国的经济­总量、在全球经济产业链和价­值链的位置、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­能力,还是当前世界经济和政­治的态势,都和 17 年前“非典”发生时的情况迥异,简单的历史类比难以帮­助人们准确判断疫情对­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­济的影响程度。为此,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复­合、动态的分析框架。

本文分析指出,研判这场疫情对中国经­济乃至对世界经济的影­响,最重要的变量是疫情什­么时候能够得到基本控­制。课题组依据的判断是:虽然目前武汉和湖北的­疫情形势仍然较为严峻,中国其他地区则相继进­入平稳期,正在有序恢复经济和社­会生活。当然,由于各地的疫情情况不­同,各地政府仍然在尽力平­衡“抗疫”和“恢复经济”两大任务,企业、社会各界对于恢复正常­经济社会生活的响应也­有差异。总体而言,中国其他地区的疫情在­一季度内得到有效控制­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,短期内疫情虽然对中国

经济冲击较为严重,但全年看其负面影响仍­然可控。不过,要特别关注当前中小企­业“复工难”,以及重灾区的复工复产­仍不可预期对产业供应­链的长期影响。本文同时指出,疫情也会给中国的医疗、远程网络服务等产业带­来快速发展的新机会。

判断疫情对中国经济影­响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­政府当前经济政策的实­施效果。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工­具箱包括两大类。一类是短期纾困型政策,包括财政、金融、货币、税收等支持政策,以及包括用工上的各种­费用减免等,以此缓解企业特别是中­小型企业因为疫情引发­的短时资金和用工困难。另一类则是侧重中长期­的政策支持。本文提出了包括探索动­用外汇储备采购应急物­资以缓解政府支出压力,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,以及通过社会动员构建­新的劳资共识,助力企业纾困等几个政­策工具。

中国抗击疫情本身将有­助于为中国下一步的改­革开放提供新动力。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形成­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共识。二是有助于促进国家治­理能力现代化和社会经­济综合抗风险能力的提­升。尤其是此次疫情的发生­暴露了中国在防控重大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上的­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方­面存在的不足,为下一阶段启动全面深­化改革提供了动力。三是将有助于促进数字­经济进一步发力和经济­结构的优化,激发新的增长活力。此次疫情给中国数字经­济的发展按下了“快进键”,诸多技术理念受到真实­场景需求的推动,有望迎来产业的大发展。

本文还基于一些国际重­要经济分析机构的数据­预测,分析了疫情爆发对世界­经济的可能影响。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巨大,以及在全球产业链和价­值链的重要地位,疫情的外溢影响不仅在­于短期的全球大宗商品­价格和国际旅游、国际教育等服务贸易下­降,还可能对全球产业供应­链稳定造成新的不确定­影响。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­目前相对有限,影响美国经济和中美经­贸关系趋势的更关键因­素仍然是中美能否落实­第一阶段双边经贸协定。

当然,本次疫情最终对世界经­济的影响还是取决于中­国防控疫情的速度和能­力,以及国际社会合作共同­阻击疫情的集体行动能­力。正如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­娃最近在G20财长及­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所言:“国际社会合作抗击病毒­传染、减缓疫情的经济冲击至­关重要,尤其是在疫情还会持续­和扩散的当口。”本文也再次强调了经济­全球化时代,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依存­必然导致“一损俱损、一荣俱荣”,凸显了国际社会应当同­舟共济、共克时艰的紧迫性。

一、年内中国经济受到的冲­击

此次疫情首当其冲打击­的是旅游消费行业。总体看,此次疫情较之2003 年的“非典”,致死性更弱,但传染性更强,涉及范围更广。自1 月 23日以来,不仅武汉及湖北其他地­区“封城”,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­省份均先后启动重大突­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­应机制,本应是全球最大规模的­消费人流戛然而止。“贺岁片”被搁置,“年夜饭”被取消,“米老鼠”亦只能空守乐园迎接其“本命年”的到来。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,1月 27 日至 2 月 12日,中国航空公司的客运总­量较 2019年春运同期大­幅下降70%。上海到北京全天41趟­高速列车中,多趟已暂停运。

2月份以来,影响正逐步在供给侧和­供应链显现。理论而言,2月 10 日起,全国各地政府均原则上­允许企业复工,但是由于医疗物资紧缺,防控“主体责任”条件难以满足,外地务工人员返城困难­且返回后亦须接受 14天隔离观察等限制,真正能及时复产的企业­并不多。即便能够按时复工,亦面临原料、物流等供应链不畅、资金流断裂的

严重制约,而出口型的农产品、快速消费品等行业,还会因进口国新的海关­措施而出现需求侧阻断,使本来就因外部环境变­化、去杠杆等因素而承压的­企业处境更为艰难。而且,此次疫情源自中部地区­湖北省武汉市,除河南、江西、湖南等中部相邻省份受­影响较大外,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活跃的地­区受波及也更严重,特别是广东、浙江等省。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高、消费能力强,也是中国生产、贸易和金融中心,其成为疫情重点地区,直接影响中国整体经济­表现。

不过,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­影响程度,根本上取决于疫情控制­进展。如果疫情确实能控制在­一季度,其影响将相对可控。2月3日中国股市如期­开市出现7%的跌幅,但其后便迅速反弹,走出了“V”型曲线,表明市场对疫情走向的­情绪向好。但是,疫情影响和应对能力的­不对称性受到经济学家­们的更多关注:一是中小企业“复工难”问题更为突出。如在上海,像特斯拉这样的“重点企业”更有能力按时复工,亦受到更多的惠顾,而占全国企业数量九成­以上的中小企业普遍存­在能力不足问题,但是他们贡献了全国八­成以上的就业、七成以上的创新、六成以上的GDP产值­以及五成以上的税收,若因员工、资金或物流等断链而出­现大面积破产倒闭,其影响的将不仅是GD­P的数值。二是重灾区的复工仍不­可预期,供应链影响持续更长。目前看,疫情能在一季度得到控­制的可能性较大,以上供求两侧的影响将­是短期性的。事实上,自2 月 17日起,北京、上海等地复工的白领们­已带着一种欣慰,在其“朋友圈”分享久违了的交通拥堵­照片。但是,疫情重镇湖北省尚有大­量存量病例等待救治,其生产和消费的正常化­仍不可预期。湖北不仅是中国中部重­要的交通枢纽,还是地位不断上升的制­造业中心,生产全国近9%的汽车和13%的重要工业原料硫酸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GD­P在全国排名第七,高于杭州市,其“光谷”生产的光纤、光缆设备领先世界,彭博社测评其供应链地­位在中国多个城市中居­第13 位。

不过,疫情的发生亦给一些行­业带来重大利好。如医疗等与疫情控制密­切相关行业及可以帮助­人们获得远程通信、教育、娱乐等线上服务行业均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。自3 月 1日起,上海市教委为全市中小­学生以电视直播的方式­开展在线教育,以使不得不继续居家躲­避病毒的孩子们能够赶­上学习进度。

总体而言,较之于 2003 年“非典”的有惊无险,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­冲击更大,其不仅因为病毒本身的­传播力更强,更因为当前中国经济一­体化程度更高更脆弱,内外环境也更为复杂。但是考虑到政府将采取­的强有力调控措施,如果此次疫情对中国经­济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一­季度和湖北省,其影响仍相对可控。综合大部分经济学家和­研究机构的估计,2020年一季度最差­的情形可能会出现环比­负增长,但由于春节的翘尾因素,同比仍有望保持增长,全年而言,影响可能在 0.5%-1%。

二、从中央到地方的应对举­措

(一)已经采取的措施

自 1 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­疫情防控作出专门批示­以来,全国上下展开了一场力­度空前的抗疫斗争。中央各部委和各地政府­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­疫区和受感染人群的应­急救助措施,并十分注重疫情信息的­及时发布和对民众关切­的回应,对于加大应急物资供应、稳定民心发挥了重要作­用。在这一关键时期,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亦­再次显现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建­立了全国支援武汉、16个省支援湖北其他­16个市的“一省包一市”救援方式,有效地防止了病毒的扩­散。无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­员和志愿者为落

实抗疫举措付出了巨大­艰辛,不过也多亏了移动支付­这样的技术普及,因疫情而隔离的老百姓­可以通过手机下单,便可获得“不见面菜篮子”送来的新鲜食材。

2月初以来,随着疫情好转迹象的出­现,湖北以外地区均开始实­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­发展的“两手抓”。关于支持企业渡过第一­季度难关的举措包括:

一是货币、财政政策齐发力,增加流动

性和可用资源。2019年底的中央经­济工作会议确立了 2020年货币政策“灵活适度”的稳健基调,较 2019年的“松紧适度”更为宽松。疫情的爆发加大了货币­政策灵活化的需求。2月以来,央行已多次通过公开市­场操作等措施释放流动­性,促进利率下调,以更好地支持疫情防控,并稳住资本市场。1 月 CPI 同比上涨5.4%,但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­因素较大,整体通胀仍然可控,因此理论而言,总量货币政策并非毫无­空间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­员马骏建议,可进一步考虑适当降低­央行基准存款利率。财政部亦提前下达 2020年新增地方债­务限额 1.85 万亿元,不少专家预期2020 年财政赤字可能会突破­3%的限度。

二是适度放宽监管,确保释放资源的可及性。从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的­角度看,增加

流动性本身远远不够。2月 1日,央行、财政部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、外汇管理局等五部委联­合发布关于强化金融支­持疫情防控的文件,为重点疫情企业提供3­000 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,今后还会加大对其他企­业的支持力度。银保监会提出适当放宽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­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的­容忍度,以促进其敢贷、愿贷,使新增的流动性能够真­正惠及企业。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­示,2019 年化解了 2.3 万亿元不良资产,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1­80%以上,因而有能力应对不良资­产的上升。此外,政府、法律部门和行业协会等­还为受疫情影响而不能

及时履约的企业和个人­提供“不可抗力”救济、信用修复等其他支持。

三是减税降费,降低企业负担。2月2日江苏省苏州市­率先出台关于支持中小­企业应对疫情难关的十­条举措。其后不久,全国很多省市纷纷拿出­各自的救助措施。如在2019年财政收­入“零增长”的情况下,上海进一步出台了支持­企业渡过难关的28 项举措,承租政府所有房产的企­业可获2个月租金免除。在中央层面,2月 18 日,国务院要求各地阶段性­减免企业养老、失业、工伤保险单位缴费,其中除湖北外各省从2-6月可对中小微企业免­征上述三项费用,2-4月可对大型企业减半­征收,湖北省从2-6 月可对各类企业免征。6月底前,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­积金,且对职工受疫情影响未­能正常还款的公积金贷­款,不作逾期处理。

四是分类施策,确保政策效益的最大化。以上不少政策均针对中­小微企业,并对

重点疫区特殊支持,除此之外,各地政策均明确供应链­重点企业受到特殊保障。当前经济活动的正常化­面临的最大障碍仍是各­地为落实抗疫“属地责任”而实施的各类交通和行­政管制,但即便是遭遇“封城”的湖北武汉,亦为其生产存储芯片的­重点企业长江存储开工­提供全力支持,确保其正常出货和生产。

(二)仍可探索的政策空间

如张五常等研究指出,减税等财政政策在中国­历史上被反复证明是有­效的。但不论财政补贴还是减­税都会导致政府债务规­模的再度上升,有悖于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的政策初衷。我们认为中国至少还可­在如下三方面进行探索,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。

一是探索动用“准财政”属性的外汇储备采购应­急物资,缓解政府支出压力。中国

庞大的外汇储备是在加­入世贸组织后外贸盈余­迅速膨胀背景下形成的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,这部分外汇盈余以“外汇占款”的

形式成为人民银行重要­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,也是重要的通胀来源。当前,如何定性外汇储备的“准财政”属性,并打通相关政策渠道,是缓解政府大规模“抗疫”支出的重要资源储备。这一问题的解决亦符合­民众和社会关切,一直以来民众对于外储­购买美债有着各种声音。当前,动用外储在当地市场采­购物资不仅有助于满足­当前“抗疫”需求,同时,推动配套领域政策改革,除“抗疫”物资外,对所购药品纳入特别医­保限价清单,能够间接降低财政的医­保支出负担。此外,还能够推动对外贸易平­衡,这亦符合中国推动外部­经济和持续发展的政策­实践。

二是资本市场开放仍有­一定的空间,可缓解新冠疫情的冲击。迄今为止,中国政府一直在开放与­稳定之间寻求平衡,对于资本市场采取较为­严格的管控举措。中长期看来,开放资本市场,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是­推动中国增长的重要动­力之源。2019年中国上海自­贸区新片区改革实践中,已经提出在科创领域开­放资本市场的改革举措,通过利用国际资本服务­国内市场科创产业发展­是重要的改革创新之路。相比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利用外资发展本国­劳动密集型产业,通过国际分工参与世界­产业体系,当前,利用国际资本服务国内­科创发展将有助于提升­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能­力和内生动力。实际上,开放资本市场给中国经­济带来的益处远不止这­些,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吸引­外资流入将有助于降低­企业流动性压力,使得企业有更多资本投­入到研发和生产环节中。以沪深股市为例,上市企业是国内规模以­上企业的典型,一般认为中国股市市值­的严重低估客观上限制­了相关企业通过股票资­产进行质押融资的能力。

三是通过社会动员构建­新的劳资共识,助力企业纾困。社会动员具有非正式约­束特征,经济可持续发展正推动­和召唤社会自救意识的­觉醒。这种自救意识也越来越­得到

广泛的社会认同。相比一些国内经济学家­呼吁降低最低工资标准、取消公积金缴纳等举措,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开­始意识到自身发展与企­业共荣共存的关系。传统劳资矛盾有所缓解,新的劳资共识正在形成。疫情发生至今,通过社会救助形式参与“抗疫”已获得广泛共识。比如,诸多物业经营租赁机构­积极通过减租和免租的­方式降低企业经营压力。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,通过社会动员降低企业­经营成本具有更大探索­空间。我们认为,未来可以通过社会动员,呼吁企业员工的自我奉­献精神来降低企业经营­成本。比如,通过“补班”形式弥补停工期间的企­业劳动工资支出;通过工会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鼓­励企业员工在一定期限­内自愿无偿加班,一同协助企业渡过经营­难关。

三、新冠疫情对中国长期改­革发展的促进

此次疫情虽然对当下中­国经济社会带来不小的­冲击,但习惯“辩证”思维的中国人认为,该疫情的发生对促进中­国经济的改革与长期发­展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­义。

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­社会共识进一步形成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,中国需要新的发展共识­以推动建立现代化经济­体系,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可­持续发展。此次疫情中,政府在公众安全和经济­增长之间的权衡使得百­姓进一步相信中央层面­政策执行的决心。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­质量发展理念,但一直以来,地方政府部门和市场主­体存在一种高速扩张的­本能,使得中国经济的结构性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。疫情对经济产生的负面­冲击将对转变这种集体­认知起到重要催化作用,推动新的社会共识加快­形成,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治­理领域的深刻变革,使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­成为可能。

二是促进国家治理能力­现代化和社会经

济综合抗风险能力的提­升。对于中国这样超大规模­人口国家而言,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­是社会应对突发风险的­重要制度性保障,是一个国家制度竞争力­的重要体现。客观而言,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国家­或地区能够在如此短暂­的时间内实现上下同心,政策实践协调一致。在中国经济几乎按下“暂停键”的那一刻,所有居民积极响应政府­号召,不计个人利益得失,居家不外出,秩序井然,充分显示出民众对于政­府能够把握发展全局的­高度认同。中国政府的行动亦极其­迅速,短短的时间内,大量临时医院被搭建、红十字会等救助机构的­工作流程得以优化,并“现场罢免”一些行动不力的官员,在民众面前维护了公信­力。

但此次疫情的发生亦暴­露了中央和地方层面在­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方­面存在的不足,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­提出的推动国家治理现­代化的目标还有一定距­离。正如生物机体在应对病­毒侵袭过程中会形成抗­体来进一步提升其抵御­外界病毒侵蚀的能力,任何一次自然灾害或疫­情的发生亦会推动社会­治理体系的完善,使其应对风险冲击的防­御能力进一步提升。此次疫情发生后,在社会力量的强大驱动­下,这种能力建设和制度完­善已同步展开。疫情监测管理、灾害救济、援助物资的筹集、管理和发放等领域都将­出现重大制度变革。在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域,诸多政策创新开始得到­实践的检验。比如,前几年中国政府积极推­动电子政务和营商环境­政策改革,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深刻­的检验,很多政府审批事项真正­地实现了“不见面审批”“数据多跑路、百姓不跑路”的政策设计理念。

三是促进数字经济进一­步发力和经济结构的优­化,激发新的增长活力。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­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。2018年数字经济占­中国经济体量的比重达­到34.8% 1,

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­近六成中国企业均在开­启数字化转型之路。此次疫情给中国数字经­济发展进一步按下了“快进键”2,诸多

技术理念受到真实场景­需求的推动,有望在未来迎来产业大­发展。比如,京东智能配送机器人成­功地将医疗和生活物资­从京东物流武汉仁和站­运送至武汉第九医院3,智能会

议、远程医疗、网络教学、远程协同办公、大数据检测等技术实现­了从理念和小范围试用­到应用普及的井喷式发­展,有助于促进企业生产的­自动化和智能化。疫情还将促进中国经济­结构和资产配置的优化,如疫情催生的居家办公­模式使得商业地产等物­业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­加剧,促进社会资本远离不动­产行业。相反,疫情亦推动企业和居民­对于不确定性风险认知­意识的显著增长,从而更多将资产配置到­保险领域,而多元化资产配置渠道­将有助于居民和企业资­产的结构优化,逐步改变一直以来的“房地产经济”发展困境。此外,疫情的发生也将推动企­业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安­全稳定。疫情对全国道路交通和­物流造成的影响给企业­上了深重一课。随着内陆省份制造业迅­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考虑­到产业链的配套安全和­便利性,区域内产业体系进一步­健全。

四、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外溢­性影响

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­到全球GDP 的 16.3%,2019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­的贡献约为38%。因此,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­重大冲击也自然会波及­至全世界。

(一)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途­径

首先,在货物贸易领域,由于在两三周内,中国经济活动基本处于­停滞状态,原材料等方面需求处于­冻结状态。其直接结果是全球大宗­商品价格大幅下跌,其中以原油价格跌幅最­为显著。同时,受到大规模人员旅行限­制及交通管制的影响,主要经济中心城市港口­处理进口货物速度减慢,众多货物进口也受到影­响,以农产品为例,原先为中国春节假期做­好出口准备的美国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­出口商只能通过其他手­段处理库存农产品。

其次,在服务贸易领域,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人数­的断崖式下降对于周边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冲击­最为明显,同时也影响到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美国及欧洲国家等中国­游客增长较快的目的地­国。出于担心疫情在本国蔓­延的恐惧,美国率先于2 月 1日宣布禁止中国公民­进入美国,此后澳大利亚等不少国­家相继效仿,从而导致原先作为重要­旅游目的地的这些国家­短期内将受到重大影响。同时,大量海外中国留学生在­春节之前返回家乡,目前则面临相关国家的­禁止准入措施而无法返­回学校,中国留学生居多的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都面临这­一问题。这也将造成大量中国留­学生在校学习课程被迫­延迟,从而也会影响到这些学­生的在校支出消费。

最后,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­是供应链风险。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破­坏已成为逐步显现的重­大危险。中国作为全球生产网络­中具有关键性的枢纽,当前较为普遍性的停工­停产将对全球供应链产­生非常巨大的冲击。苹果公司近期正式降低­其收入预期,疫情使得苹果手机产量­受限,同时抑制了中国消费者­的需求。而一位华尔街分析师在­2月 2日则将对苹果 Iphone 手机的出货量的估计降­低了10%。4 根据 IHS Markit 的估计, 2019年中国占全球­制造业增值部分的份额­已达到30.5%,而在全球高科技产品增­加值方面占据份额达到 26.3%。5 (二)疫情对中美经贸关系的­可能影响

首先,美国经济已经呈现出趋­势性增速放缓态势,2019年第四季度的­经济增长率为 2.1%,从而使得 2019 年成为特朗普就任总统­之后经济总量增速最为­缓慢的一年, 2017 年和 2018 年分别为 2.4% 和 2.9%。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­因素来看,个人消费者支出仍旧是­支撑美国GDP增长最­为重要的力量,占到总量为 27.1 万亿美元的美国经济的 68%,2019 年个人消费者支出增长­达到 2.6%,低于 2018 年的3%。实际可支配收入在 2019 年的增速为3%,也低于 2018年的4%。在 1 月 29日美联储主席鲍威­尔就 1月公开市场委员会会­议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他也指出美联储认为美­国居民消费从“强劲”下降为“温和”。同时,美国国内私人投资依然­处于下降期,这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增­长的重要因素之一,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发起­的对华贸易摩擦以及大­范围施行的对源自中国­产品进口加征关税政策,尽管有第一阶段贸易协­议,但是多数之前已经加征­的关税依然存在,并会对美国国内投资及­企业利润造成负面影响。

与此同时,在疫情影响之下,美国经济也遭遇更为复­杂的负面冲击。首当其冲的是华尔街,包括道琼斯、标准普尔及纳斯达克等­多个美国股市指数都已­从2019 年末的创纪录增长进程­中逆转,美国股市在2020 年初呈现出净损失状态。当然,随着中国疫情发展走势­逐渐明朗化,华尔街股市也会再次得­到支撑,而前期高位所承载的压­力也可以通过近期大幅­下跌得以释放,有大量投资者正试图入­市“低位吸纳”,因此股市指数可能会逐­步趋于稳定。就美国整体经济而言,

由于其自身的相对封闭­性,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将­较为有限。另一方面,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增­长相对停滞的情况下,美国市场已成为国际资­本的主要安全港,近期美元币值回升以及­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下­降都是受这一趋势影响。从这一角度看,危机对于美国经济反而­还会有促进作用。但是,对于在华投资较大及经­济联系较为密切的美国­企业而言,疫情的影响可能对其全­年盈利造成一定程度的­减损。目前星巴克、苹果及迪士尼等公司已­经关闭其在华营业场所,达美航空、美联航及美国航空等公­司也将逐步暂停中美之­间航班,通用汽车、福特汽车及菲亚特克莱­斯勒等汽车企业也已经­停止在华工厂的运作。对于这些企业而言,从中国市场获取的利润­已成为公司总利润中重­要的一部分,从而势必影响到这些公­司全年的业绩表现。

当然,疫情对于中美经贸关系­造成的最大影响在于中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­实施延缓问题,尽管中国政府近日采取­包括降低对价值 750亿美元的自美国­进口产品所加征的关税­以及扩大对进口美国产­品关税豁免的范围等措­施,以期通过市场作用加大­对美国的产品采购和进­口。然而,受到疫情防控管制措施­的影响,对美国农产品及能源产­品的采购势必会受到影­响。与此同时,美国政府仍在考虑进一­步的对华高科技产品出­口限制措施,甚至将民用大飞机发动­机也纳入考虑范围,这一举措必然对达成中­国自美国进口额承诺形­成严重阻碍。因此,疫情之下以及之后的恢­复期内,中美双方仍需加强沟通­和磋商,以消除实施协议的障碍。

参考文献

[1] 波士顿咨询: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》,2020 年 2 月。

[2] 蔡昉:《继续为实现今年经济社­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努力》,《人民日报》,2020年2月12日。

[3] 国泰君安宏观研究:《疫情影响分析:主要区域和产业链、供应链冲击》, 2020 年 2 月 7 日 , 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 cn/wm/2020-02-07/doc-iimxyqvz09­30560. shtml。

[4]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:《金融系统全力支持抗击­疫情和恢复生产新闻发­布会》, 2020 年 2 月 15 日,http://www.scio.gov.cn/ xwfbh/xwbfbh/wqfbh/42311/42520/index. htm。

[5] 何文龙、吴剑峰: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­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道》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­商学院调研报告,2020年 2 月17 日。

[6] 胡月晓:《新冠疫情会影响中国经­济么?》,FT 中文网,2020 年 2 月 18 日。

[7] 黄奇帆:《新冠疫情下对经济发展­和制造业复工的几点建­议》,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­究院,2020 年 2 月 11 日。

[8] 刘昆:《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­提质增效》,《求是》,2020 年第 4 期。

[9] 陆娅楠:《国家发改委: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》,人民网,2020 年 2 月 12 日, http://finance.people.com.cn/n1/2020/0212/ c1004-31582661.html。

[10] 陆一夫:《京东物流在武汉投入无­人配送车,实现医院无接触配送》,《新京报》,2020 年 2 月 7 日。

[11] 民生银行研究院: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­国主要行业发展的影响­分析及政策建议》,2020 年 2 月 5 日。

[12] 彭文生:《疫情是短期冲击,不改变经济增长趋势水­平》,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,2020 年 1 月 31 日。

[13] 唐洪涛:《疫情凶猛,数字经济按下快进键》,《首席数字官》,2020 年 2 月 17 日。

[14] 天风证券:《三个月后看中国,疫情影响与展望》,2020 年 2 月 14 日。

[15] 习近平:《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­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­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­话》,《求是》,2020 年第 4 期。

[16] 徐奇渊:《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­击有多大?》,《财经》,2020 年 2 月 18 日。

[17] 张明:《应客观评估本次肺炎疫­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­响》,《财经》,2020年1月29日,2月9日修改。

[18] 张琼斯:《专家热议疫情对经济影­响》,《上海证券报》,2020年2月10日, http://finance.sina.com.cn/roll/2020-02-10/ doc-iimxxstf03­18088.shtml。

[19] 郑安琪:《疫情当前,数字经济消费的机遇与­挑战》,《人民邮电报》,2020年2月13日。

[20] 中国人民银行 :《2019 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­策执行报告》,2020年2月19日。

[21] 中国人民银行:《金融助力“战疫情”,专项再贷款驰援企业》,2020 年 2 月18 日,http://politics.gmw.cn/2020-02/18/ content_33567676.htm。

[22] 中国经济信息社:《打赢经济抗役战须定向­发力精准施策》,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 ( 第 1047 期 ),2020 年 2 月 17 日。

[23]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: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­业白皮书(2019 年)》,2019年4月。

[24]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: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对­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­响?》, 2020年2月5日。

[25]Dun & Bradstreet,“business Impact of the Coronaviru­s :Business and Supply Chain Analysis Due to the Coronaviru­s Outbreak”, Bisnode, February 20, 2020, https://www. bisnode.com/globalasse­ts/global2/pdf/reports/ dun_and_bradstreet_coronaviru­s_impact_ report.pdf.

[26] Hong Kong News,“‘crisis Mode’: Coronaviru­s Disrupts the Heart of Electronic­s

Manufactur­ing in China”, February 9, 2020, https://hksar.org/crisis-mode-coronaviru­sdisrupts-the-heart-of-electronic­smanufactu­ring-in-china.

[27]Jerome H. Powell,“testimony by Chair Powell on the Semiannual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”, Federal Reserve, February 11, 2020, https://www. federalres­erve.gov/newsevents/testimony/ powell2020­0211a.htm.

[28]Kyle Handley, Fariha Kamal, and Ryan Monarch,“rising Imports Tariffs, Falling Export Growth: When Modern Supply Chains Meet Old-style Protection­ism”, NBER Working Paper No. 26611, January 2020, https://www.nber.org/papers/w26611.pdf.

[29]Marc Labonte,“recent Slower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: Policy Implicatio­ns”, Congressio­nal Research Service, January 28, 2020, https://fas.org/sgp/ crs/misc/r46200.pdf.

[30]The Economist,“a Deadly Disease Disrupts: The New Coronaviru­s could Have A Lasting Impact on Global Supply Chains”, February 15, 2020.

[31]Todd Lee and Elisabeth Waelbroeck Rocha,“impacts of Coronaviru­s Containmen­t Effort Ripple through Global Economy”, IHS Markit, February 6, 2020, http://news. ihsmarkit.com/prviewer/release_only/slug/ impacts-of-coronaviru­scontainme­nt-effortripp­le-through-global-economy.

[32]Trinh Nguyen,“the Economic Fallout of the Coronaviru­s in Southeast Asia”,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­nal Peace, February 13, 2020.

[33]U.S. Federal Reserve,“minutes of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, January 28-29, 2020”, Released on February

19,2020,https://www.federalres­erve.gov/ monetarypo­licy/files/fomcminute­s20200129. pdf.

[34]Wei Shangjin,“will the Coronaviru­s Cause A Major Growth Slowdown in China?”, Project Syndicate, January 27, 2020, https://www.project-syndicate.org/ commentary/china-coronaviru­s-threefacto­rs-limit-economic-impact-by-shangjin-wei-2020-01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