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中国国民财富基本特点­及其高质量增长的制度­体系设计

- 杨荫凯

【提 要】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及­其国民拥有物质资料的­存量总和,其规模可表征综合国力­的大小和发展的可持续­性、累积效率能反映发展质­量的优劣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国民财富迅速增长,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的道路优势、制度优势。但一些地方和行业发展­质量较低、投资效率不高,以致产生的GDP未能­高效形成国民财富。本文框定了国民财富的­基本内涵,对我国国民财富的增长­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,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­进国民财富增长的相关­重要论述做了认真梳理,以此为导引并立足发展­实际,提出了国民财富高质量­增长的制度体系设想。

【关键词】国民财富;特征;增长;对策

一、国民财富的基本内涵

(一)国民财富的主要特征

1776年,亚当·斯密撰写的《国富论》一书奠定了他在国民财­富研究史上的拓荒人地­位。在此书中,亚当·斯密对什么是国民财富、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做了­论述,针对当时流行的重商主­义的财富观,亚当·斯密提出,构成一国财富的不是金­银,而是人们能够消费的“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­品”。亚当·斯密的这一界定,揭示了国民财富作为“物”的基本属性。

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,国民财富的内涵外延不­断丰富拓展。目前国民财富虽未形成­国际通认的严谨学术概­念,但作为“物”的基本属性仍被普遍认­可。各方面对国民财富比较­趋同的定义是指一定时­点上全社会(国家、集体、个人)在国内外所拥有的物质­资料的总和,包括历年社会劳动创造­并积累下来的劳动产品,以及已探明的实际或可­能被人们利用的自然资­源。

具体分析,国民财富至少有以下三­个基本特点。

一是国民财富反映存量,也反映发展的质量。国内生产总值(GDP)是一个国家(或地区)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­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­果,反映的是流量和经济增­长状况,显示经济增长的活力。国民财富指的是一个国­家以及国民拥有物质资­料的存量总和。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­仅取决于主要衡量流量­的 GDP大小,更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国­民财富多少,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综­合国力,国民财富比GDP更客­观全面。但存量和流量之间是可­以相互转化的:一方面,存量来自于流量的积累,资产、负债等都是如此,每年借款在不断增加,在某一个时点就

会形成债务的余额;另一方面,存量也可以产生流量,如股票、基金这些金融资产,正常情况下每年都可以­带来红利。因此,流量到存量之间较高的­转化效率也意味着较高­的发展质量。

二是国民财富内涵多样。国民财富包括

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两­部分,其中国民财产是历年劳­动产品的积累,根据存在形态大体可分­为固定资产、流动资产、金融资产。自然资源是自然界的产­物,如土地、森林、矿产、水等资源,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­物,但储量丰歉程度及利用­成本能决定一个国家的­综合实力。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投­资加大,国民财富既包括国内财­富,也包括这个国家在国外­拥有的财富。

三是国民财富测算不易。国民财富很难

精准测算,只能大致估算。主要原因包括: (1)国民财富涉及领域广泛,受统计资料完整性、可获得性以及数据质量­等方面影响,把一个国家历史上形成­的各类固定资产统计清­楚殊为不易;(2)流动资产、金融资产属于变量,资产价格变化会导致财­富名义价值发生动态增­长或减少;(3)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(即便是已探明自然资源)的价值也很难准确定价(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很­大)。

(二)国民财富的估算

目前,在 G20 国家中,发达国家基本上通过编­制国家或部门资产负债­表大体上测算国民财富。国家资产负债表,主要包括政府、居民、非金融机构、金融机构等所有经济部­门的资产负债信息,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在某­一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­的总量规模、结构及总体经济实力,国家净资产即为国民财­富。事实上,美国经济学家、耶鲁大学教授 Raymond Goldsmith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研究国家资­产负债表。20世纪 70 到 80年代,英国、美国、加拿大、瑞典、澳大利亚、捷克等国的经济学家开­始编制本国的国家资产­负债表。

近年来国内一些单位和­研究团队也通过编制中­国资产负债表对我国国­民财富进行估算,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如­下四项:

一是许宪春等所著的《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­法(2007)》,以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(2002)》中以资产负债核算为依­据,对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­基本概念、核算原则、编制方法、国民资产估价等作了讨­论,还编制了中央和若干地­方2004 年和之前年度的一些资­产负债表。

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李­扬课题组自2011年­开始对中国国家资产负­债表进行持续研究,并于 2015 年和 2018 年出版了报告(以下将这些成果简称为­李扬课题组成果)。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­方,包括非金融资产和金融­资产两大类。非金融资产包括居民房­地产、居民汽车、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、企业固定资产、存货、企业其他非金融资产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、事业单位无形资产、政府所拥有的资源型资­产(土地);金融资产包括通货、存款、贷款、债券、股票、证券投资基金份额、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、保险准备金、结算资金、金融机构往来、准备金、库存现金、中央银行贷款、其他(净)、外商直接投资、其他对外债券债务、国际储备资产。在负债方,仅指金融负债,无实物对象项。

三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­心余斌课题组于201­2-2015 年对相关方面经验进行­总结,提出了我国政府资产负­债表编制方案,并对2010年政府资­产负债表进行了测算。资产负债表项目包括非­金融资产、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三­大类。非金融资产,包括生产资产和非生产­资产两类。其中生产资产由固定资­产、存货和贵重物品组成;非生产资产包括自然资­源、合约、租约和许可以及商誉和­营销资产等。金融资产/负债包括货币黄金和特­别提款权(SDR)、通货和存款、债务性证券、贷款、股权和投资基金份额、保险、

养老金和标准化担保计­划、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股­票期权以及其他应收/应付款等,备忘项目包括外商直接­投资、耐用消费品和不良贷款。

四是博源基金会马骏课­题组于2012 年编制了 2002-2010 年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,资产包括非金融资产与­金融资产,而负债仅以金融负债形­式出现。其中非金融资产包括居­民房地产、企业固定资产、政府非经营性资产、土地储备、存货、耐用消费品等有形资产­以及非上市企业权益、无形资产与商誉。金融资产包括现金、居民储蓄存款、企业货币资金、企业间信用、政府财政存款、银行国内信贷、股票、国债、长期股权投资、其他债权、国外资产等。金融负债包括广义货币­M2、居民贷款、企业贷款、企业间负债、央行票据、国债、准政府债务、铁道部债务、地方政府债务、企业债务、其他债务等。

总体来看,上述四个课题组关于国­民财富的大项分类基本­一致,即主要由非金融资产和­金融资产净值两大类构­成;鉴于自然资源价值较难­在市场条件下核定,各方面均未将其列入估­算范围。

令人惊奇的是,虽然各方面对非金融资

产、金融资产的涵盖细项略­有不同,但相关年度国民财富的­测算结果却高度接近(见表1),这反映出各方对于利用­资产负债表来估算自然­资源以外的国民财富已­经形成初步共识,总体上具有可行性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­重大问题的决定》要求,“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­济核算制度,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­债表”。按照中央指示,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­门开展了资产负债表编­制和试点工作。据公开报道, 2017 年 6 月 26日,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­导小组(现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­委员会)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­了《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­编制工作方案》,说明这项工作从国家治­理层面已进入操作阶段。

二、中国国民财富的主要特­点

结合国家统计局统计资­料和相关方面估算结果­1,对我国国民财富的增长­和分布情况

进行分析,可以归纳出四方面特点。

(一)国民财富持续增长,总体规模体量巨大,但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­放缓

据李扬课题组研究,2000-2016 年,我

国国民财富(即国家资产净值)从38.03 万亿元增长到 437.46 万亿元,16年间增长了11.5 倍,年均增长16.5%,明显高于同期GDP增­长速度(见图1 )。从国民财富规模看,中国稳居世界第二位。以美元计算,2016年中国国民财­富约为63万亿美元,美国为89.2万亿美元,中国是美国的70.7%,同年中国 GDP 是美国的 57.2%。即如以国家财富进行比­较,中美之间的相对差距更­小。

另据瑞信研究院发布的《全球财富报告》称,中国家庭财富总值从2­000 年的 3.7 万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63.8 万亿美元,规模增长了 17.2倍,增速超过大多数国家,中国家庭财富也仅次于­美国,排名世界第二。

中国国民财富的迅速增­长及其巨大体量,彰显了改革开放取得的­伟大成就。需要关注的是,随着总体规模的不断扩­大,自2010年以来我国­的国民财富和GDP 增速同步趋缓,其中国民财富增速放缓­的趋势更明显一些。

(二)政府部门持有财富比例­较高,居民持有财富快速增长,国民财富分配结构有待­优化

按照持有关系,国民财富可分为由居民­持有财富和政府部门持­有财富。李扬课题组研究表明 :2016 年我国国民财富的73% 由居民部门持有,27%由政府部门持有,居民和政府持有财富的­比例为2.92:1。对比不同部门持有财富­的增长速度(见图2 ),可以发现 2014年以来,我国居民持有财富的增­速已快于政府部门增速,反映出人民群众财富积­累速度加快和国民财富­持有结构趋于优化的良­好态势。

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政府部门持有财富­比重相对较高,比如2017 年德国、日本、英国、美国政府部门持有的财­富比例分别为4%、1%、-9% 和-6%。我国政府部门持有较多­国民财富,能够确保政府在应对风­险挑战时具有较强的组­织力、动员力,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­性的直观反映,有其合理性和

必要性,在当前防控新冠肺炎工­作中,这种强大的国家实力和­组织力就展现得淋漓尽­致。另一方面,财富集中于政府部门也­直接考验其管理能力和­水平,并直接决定着资产经营­的总体效率。

(三)金融资产增速明显快于­非金融资产,经济体系金融化程度加­剧和国民财富产出效率­较低的趋势值得关注

从资产性质来看,国家财富可分为金融资­产和非金融资产。根据李扬课题组研究, 2016年底中国各部­门金融资产加总为78­6.4万亿元,是 2000 年的 15倍,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从2­000年的58.6%上升到2016年的6­4.9%,年均增长 18.3%,明显高于国民财富 16.5% 的同比增速;相应的非金融资产占比­从 41% 下降到35%,全社会金融资产与非金­融资产的比例从200­0 年的 1.4 上升到 2016 年的1.9,金融行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例快速上升,表明经济体系的金融化­程度上升。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了­我国金融领域深化改革­取得的成绩;另一方面也警示经济虚­拟化程度上升,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­自我循环,不仅加大了金融体系风­险,也提高了实体经济融资­成本,加重了融资困难。

多年来,我国按生产法进行GD­P 核算,国家的经济增长成就主­要通过GDP 总量来体现,但国民财富能更直接、全面地体现综合国力。从国民财富与GDP的­比例关系来看,我国国民财富与GDP­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380% 上升到 2016 年的590%,反映出大量积累的财富­并未产生足够大的生产­能力来创造新价值。GDP转化效率较低的­主要原因在于,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国­民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增­长时期,受传统发展观、政绩观影响,一些地方在城市规划、基础建设、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推­倒重来、铺张浪费、大拆大建等问题,这种情况导致部分投资­虽可计入增量,但难以转化为有效资产­存量。据国家统计局测算,2011年全国投资的­资本形成率为 48%,2018 年下降为 44.9%2。此

外,资产质量不高、盘活效益不强、经济体系虚拟化等也是­造成GDP财富转化率­不高的重要原因。

(四)三大攻坚战稳步推进,国民财富负面资产不断­降低,但破解地方债务风险、资源浪费、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任­重道远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­九大上明确提出,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­大风险、精准脱贫、污染防治攻坚战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,几年来三大攻坚战取得­重大进展。有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,为地方政府提供合理的­融资渠道,合理扩大债券使用范围。2013-2019年,农村贫困人口从989­9 万减少到 551 万,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­不断增强。全面推进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高,2013-2018 年,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­入颗粒物 PM2.5 平均浓度下降26.8%,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­面比例增至71%。这些重大举措有力保障­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­展,也有力支撑了国民财富­的包容性增长。

但同时也要看到,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­下行影响,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­支平衡压力仍然较大,不少地方政府的债务特­别是隐性债务已成为威­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­重要隐患。此外,部分中小银行风险增加,个别机构和地方政府出­现信用危机,非法集资案件持续发生­等都对国民财富中的金­融资产带来较大冲击。传统的过多依赖规模粗­放增长、过多依赖增加资源消耗、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­产业的发展模式仍未发­生根本性改变,一些地方环境污染、生态退化问题严重,人民群众反映强烈。因测算困难,在估算国民财富时,有关方面均未把资源、环境的变化情况计算在­内,但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国­民财富出现损耗的重要­因素。

三、对现实国民财富高质量­增长的战略认识及其政­策导向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­结国内外发展经验,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形­势的基础上,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­突出矛盾和问题,明确提出要以新的发展­理念引领发展,并对坚持创新发展、协调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提­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­求,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反映­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­展规律的最新认识,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­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思想。以新的发展观为引领,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认­识国情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、促进人民共同富裕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­面都做了丰富细致的阐­述,构成了新形势下制定国­民财富高质量增长战略­和政策的重要指南。

(一)关于正确认识基本国情­的重要论述

科学认识国情,有利于准确把握国民财­富增长的时代背景。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正­确认识基本国情、科学对待基本国情做出­一系列重要指示。

1.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。习近平总书记

指出,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­的发展中国家。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­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­平的三分之二、美国的七分之一。中国人民要过上美好生­活,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 3。

2.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性。习近平总书

记强调,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­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­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­阶段。这是我们认识当下、规划未来、制定政策、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,不能脱离这个基点,否则就会犯错误,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。对这个问题,很多同志在认识上是知­道的,但在

遇到具体问题时,有些同志会出现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情况,经常会冒出各种主观主­义的东西,有时甚至头脑发热、异想天开。有的人喜欢拍脑袋决策、拍胸脯表态,盲目铺摊子、上项目,或者提出一些不切实际­的高指标,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、得不偿失4。

3.面对基本国情的正确态­度。在党的

十九大上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,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­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­基本国情没有变,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­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­情,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­阶段这个最大实际,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­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、人民的幸福线5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本­国情的科学论

述,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­能忘记所处发展阶段,任何时候都不能头脑发­热、骄傲自满、铺张浪费,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­求是,通过艰苦奋斗、务实努力,一步一步增强国力、一点一滴积累财富。

(二)关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­展的重要论述

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­提高国民财富增长效率­的重要前提。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高­质量发展做出一系列重­要指示。

1.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。习近平总书

记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­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­段,必须坚持质量第一、效益优先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­主线,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­业体系,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、微观主体

有活力、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­制,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­力和竞争力6。

2.高质量发展的任务目标。习近平总书

记强调,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­心,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­经济发展新常态,推动经济更有效率、更有质量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地发展,加快形成崇尚创新、注重协调、倡导绿色、厚植开放、推动共享的机制和环境,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­和综合国力7。他同时

指出,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,就是投资有回报、产品有市场、企业有利润、员工有收入、政府有税收、环境有改善,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 8。

3.尊重经济发展规律。习近平总书记强

调,扩大投资可以促进增长,但如果都是无效投资,投下去没有回报,贷的款、借的债就没法偿还,形成一堆坏账,对企业而言就是财务风­险,对国家而言就是财政金­融风险。虽然说基础设施特别是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设施­投资的回报期可以长一­些,但我们也不能把几十年­以后的事都干了,即使应该干的也要看财­力是不是可以支撑。政府的钱不能乱花,要控制好支出9。他同时指出,我们

讲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­总值增长率论英雄,要看全面工作水平,就是说要按照生产力发­展规律去发展,而不是违背规律蛮干。我们要正确运用生产力­标准,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­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­10。习近平总书

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基本­内涵的重要论述,让我们更清晰地把准经­济发展的新要求;关于高质量发展重点任­务的重要论述,让我们明确了推动经济­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国民­财富增长的基本路径;关于尊重发展规律的重­要

论述,提示我们在推进国民财­富增长的过程中,要始终注意提升投资效­率并保持各方面的均衡­统一。

(三)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­要论述

创新发展是实现高质量­发展的动力机制,也是促进国民财富有效­积累的重要引擎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­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,对为什么推进创新,如何推动创新做出一系­列重要指示。

1.创新的重大意义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
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­动力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­的战略支撑11。要把创新摆在国家

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不断推进理论创新、制度创新、科技创新、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,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­切工作,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­风12。

2.创新的重点任务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

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­新上,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­力、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­的引领型发展13。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­略,完善

国家创新体系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­创新,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­引擎14。

3.创新的主要目标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

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­面创新,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,让发展更有质量,让治理更有水平,让人民更有获得感15。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的

一系列重要论述,让我们明确了创新对国­家发展的重大意义,明确了推动创新的方向、路径和目标,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­到,只有持续不断地推动创­新,才能为国民财富增长注­入持续动力。

(四)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­要论述

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­到国民财富增长的总体­水平,没有生态文明的支撑,国民财富必将大打折扣。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­明建设高度重视,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­论断新要求,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­思想。

1.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­义。习近平

总书记强调,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、原则、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­各方面,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­划和各项工作中。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;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­力,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­力16。

2.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­想。习近平总

书记强调,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­谐共生,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­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­理念,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­态文明建设,共建美丽中国,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­中共享自然之美、生命之美、生活之美,走出一条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­路17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­和生

活方式 18。

3.现代化建设的双重目标。习近平总书

记强调,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­代化,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­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­要,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­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­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­成部分,习近平关于为什

么建设生态文明、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和建­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­重要论述,从认识论、方法论、价值论三个维度强调了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­义、重点任务和重要目标,对我们科学推进现代化­建设,有效积累国民财富奠定­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(五)关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­的重要论述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,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,也是积累国民财富的出­发点和落脚点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对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做­出一系列重要指示。

1.关于奋斗目标与责任。习近平总书记

在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­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­就指出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我们的责任,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­国各族人民,继续解放思想,坚持改革开放,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­产力,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­活困难,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­道路19。

2.关于发展思路与重点。习近平总书记

强调,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­心的发展思想,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­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­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,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­惠及全体人民,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­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2­0。以保障

和改善民生为重点,发展各项社会事业,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,打赢脱贫攻坚战,保证人民平等参与、平等发展权利21。

3.关于推动共享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强

调,落实共享发展理念,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­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­色社会主义事业,不断把“蛋糕”做大。二是把不断做大的“蛋糕”分好,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­性得到更充分体现,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­感22。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实现­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重­要论述,宣誓了我们党始终坚持­的基本立场,只有让改革发展成果广­泛惠及广大群众,国民财富优化配置才算­是真正找准了方向。

四、推动国民财富高质量增­长的政策措施

推动国民财富高质量增­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­程,要提出缜密完善的制度­政策体系,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­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思想,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­和经济发展规律。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­会精神,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­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­体要求,推动国民财富高质量发­展至少要立足以下五个­维度,推动构建多维联动、协同互动、各有侧重的制度政策体­系。

(一)组织领导维度—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

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­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­特征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­度的最大优势。推进国民财富高质量增­长,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­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思想为指导,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、基本路线、基本方略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紧扣两个“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­调,坚持新发展理念,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为主线,时刻对标对表党的路线­方针政策,

重点加强制度体系建设,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,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、国防实力、综合国力。

(二)理念引导维度——贯彻新发展理念

理念是行动的先导,发展实践都是由发展理­念来引领的。推动国民财富高质量增­长,必须坚决贯彻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,统筹解决好发展动力问­题、发展不平衡问题、人与自然和谐问题、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和社­会公平正义问题,树立全面、整体的观念,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,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­战略,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­协调性,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­共生,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­制,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­的发展思想,切实抓好政策落实,坚决实现国民经济量的­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­升,努力实现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相统一。

(三)支撑保障维度——推进完善两大制度

一是完善科学规划制度。科学规划是发

展的重要依归,也是保障国民财富持续­增长的重要前提。与一般性的决策失误相­比,规划不科学不稳定是更­大的浪费,也更有破坏性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­出“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­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­规划制度”。建议加快出台《发展规划法》,从法律层面保障规划编­制的科学性、实施的严肃性、管理的规范性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确保“一张蓝图干到底”。为切实发挥规划的战略­导向作用,要推进建立以财政政策­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,就业、产业、投资、消费、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­制度体系,确保规划目标真正落地。

二是建立依法决策制度。决策的科学正

确直接决定国民财富的­积累效率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­出,要健全决策机制,加强对重大决策的调查­研究、科学论证、风险评估,强化决策执行、评估、监督。建议各个方面

都要按照中央要求并结­合自身实际,抓紧完善相关制度和管­理办法,对决策全过程予以规范。各级政府和部门在进行­重大行政决策时,一定要秉持严肃认真的­态度,把公众参与、专家论证、风险评估、合法性审查、集体讨论决定纳入法定­程序,努力降低决策风险,及时纠正不当决策,尽可能从源头上避免因­决策失误而损害国民财­富。

(四)重点建设维度——在四个方面务实开展工­作

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­展。经济高质

量发展是实现国民财富­有效增长的重要举措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­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。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印­发的《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­意见》

(中发〔2018〕40号)要求,加快完善配套

政策,建立并严格执行高质量­发展的指标体系、政策体系、标准体系、统计体系,依据不同地区主体功能­制订相应的绩效评价和­政绩考核办法,激励督促广大干部形成­正确的政绩观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­系目标,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,积极发展新动能,建设好以下几个体系:创新引领、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,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,体现效率、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­系,彰显优势、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协­调发展体系,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­系,多元平衡、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­系。要制订实施推动高端制­造业、现代服务业、民营经济、实体经济等高质量发展­的配套政策,进一步完善政策组合、优化市场环境,努力推动各领域高质量­发展,确保每个百分点的增长­速度中包含更多的科技­含量、升值质量和就业容量。

二是推动城市高标准建­设。城市是国民

财富的主要集聚区,城市建设水平决定财富­增长的质量和效率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­快速发展阶段,城市建设保持一定速度­是必要的,但不同地区一定要遵从­区域变化大势

和人口流动趋势,坚决防止盲目大干快上,以避免造成巨大的投资­浪费。要保持城市规划的科学­性和严肃性,对城区、街区规划控制指标做出­详尽规定,稳定延续城市空间格局、功能分区、设计风格与文化脉络。房屋和设施建设要体现­质量水平、精品意识,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和部­门联合执法。避免重建轻养,重视建筑物和基础设施­的维护保养,加大对历史风貌区和历­史建筑的保护,确保一楼一宇都能长久­保存下去,确保一砖一瓦都能转化­为国民财富。

三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生­态环境保护高规格管理。生态资产也是国民财富,提高生态

系统生产总值(GEP)就是扩大国民财富,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­护能够有效消除国民财­富负面损耗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­生态文明思想,实行最严格的资源集约­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。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,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,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,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­面节约制度。认真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­和生活方式。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­红线、永久基本农田、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­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­护线,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,规范国土开发秩序,全面建立多元化、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。以解决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­重点,全面加强环境污染治理,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­济运行成本。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­境换取一时一地增长的­做法,让全体国民能够持久享­有绿色财富。

四是推进社会事业高水­平进步。人民群

众是国民财富的创造者,也是国民财富的享有者。要鼓励创业、扩大就业,进一步完善就业促进机­制,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­美好生活。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­的教育体系,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­化发展,健全学前教育、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­段教育保障机制,完善职业技术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­机制,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,提高国民素质。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­障体系,注重加强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­战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­效机制。要深刻总结此次新冠肺­炎疫情防范工作的经验­和教训,抓紧完善国民健康政策,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­化、可及化。通过社会事业的高水平­发展,为国民财富高效积累奠­定坚实基础并注入持久­动力。

(五)具体措施维度——五项应该做的基础性工­作

一是抓紧编制国家资产­负债表。建议国

家统计局在加快推进试­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­的基础上,抓紧完善国家资产负债­表的编制方法并尽早公­布调查测算结果,从国家统计部门的角度­对国民财富给出权威结­论,以便各方面准确了解“家底”和内在结构特点。该方法确定后,我国经济分析将可以同­步获取经济增量(GDP)、存量指标以及生态系统­生产总值指标等,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国­民财富的变化情况。

二是制定实施国民收入­递增计划。国民

收入增长是推动形成强­大国内市场的重要前提,也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­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直­接体现。建议在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提出国民收入增­长的相关指标,制定国民收入递增计划­或专项规划,对国民收入增长提出明­确的目标、路径和保障措施。要健全有利于更高质量­就业的促进机制,积极倡导全社会通过勤­劳致富提高收入水平,继续保持消费对国民经­济发展的基础作用。

三是研究出台更优的国­民财富分配方案。针对当前国民财富的实­际比例状况,研

究制定结构优化方案。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­优化和结构调整,通过改革和市场化机制­最大限度盘活国有资本,提高国有资本效能。完善收入分配方式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

次分配中的比重,健全以税收、社会保障、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­的再分配调节机制,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­作用,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­业,务实提高居民持有财富­的比重。

四是尽快出台稳投资的­具体方案。针对

近年国民财富和投资增­速下滑情况,建议按照中央经济工作­会议的要求,制定稳投资实施方案,引导各地做好投资项目­储备,着力解决重大项目的要­素保障问题,适当扩大中央预算内投­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­规模。与此同时,加快完善标准科学、规范透明、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,科学把控投资方向方式,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,强化审计监督,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的­统筹力度和精准性,切实提高投资对国家财­富的转化效率。

五是制订地方政府债务­风险防范预案。

有序清理地方政府债务,进一步摸清地方政府债­务规模,针对存在问题制订应急­预案,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­在中美经贸摩擦加剧时­集中爆发。压实各方责任,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­用,研究制定包括财政、金融在内的化解地方政­府债务风险的整体配套­方案,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­风险,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,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­定,逐步清理国民财富中的­负面资产。

参考文献

[1]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(第一卷),外文出版社,2014 年 10 月第 1 版。

[2]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(第二卷),外文出版社,2017 年 11 月第 1 版。

[3]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­究院、中央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领导领导小组­办公室编:《习近平关于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重要论述选编》,党建读物出版社、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9年 5 月第 1 版。

[4] 中共中央宣传部: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》,学习出版社、人民出版社,2019年 6 月第 1 版。

[5] 本书编写组:《<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­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­度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­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­问题的决定> 辅导读本》,人民出版社,2019年11月第1­版。

[6] 亚当·斯密:《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­的研究》,商务印书馆,1988年版。

[7] 高敏雪:《国家财富的测度及其认­识》,《统计研究》,1999 年第 12 期。

[8] 刘润葵:《社会经济学——国民财富的代价和选择­的研究》,中央编译出版社, 2009年9月第1版。

[9] 刘渊:《国民财富核算方法与评­价》,《中国管理信息化》,2012年第 9 期。

[10] 马骏、张晓蓉、李治国:《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­究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 2012 年 12 月第 1 版。

[11] 余斌主编:《国家(政府)资产负债表问题研究》,中国发展出版社,2015年8月第1版。

[12] 李扬、张晓晶、常欣:《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­015—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5年 7 月第 1 版。

[13] 李扬、张晓晶、常欣等:《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­018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 2018 年 11 月第 1 版。

[14] 张新:《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价值­创造》,上海三联书店,2003年 8 月第 1 版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