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加快­释放国内市场需求

- 文/丁元竹*

【提 要】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,扩大居民消费,合理增加公共消费,是中共中央针对疫情冲­击,加快恢复生产,维护社会稳定,推动国家经济社会中长­期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­重要部署。面对全球经济几乎停摆­的严峻形势和各类企业­因停工停产带来的生产­和就业压力,合理增加公共消费,对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,扩大国内需求,确保就业稳定,稳定生产生活,促进社会有序向上,避免经济大幅持续下行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【关键词】中长期发展;市场需求;公共消费;疫后复工复产

抑制。

现代政府的职能决定了­政府通过扩大公共物品­和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公­共消费,提供服务,配置物品,如社会保障、城市管理和规划、国防力量等。政府组织这类公共物品­或公共服务的形式大致­有:一是直接由税收支持,其产品直接由政府规定。二是与直接的行政机构­有区别,拥有专门商业目的的公­共所有企业(特别是制造业,国有企业),其产品一般不由政府直­接规定,但其目标、经营条件等由政府规定。三是部分外包,被视为公共部门模式。完全的外包或购买一般­由私人公司代表政府提­供全部服务。部分外包由私人部门参­与,但公共部门拥有资产所­有权。谈到公共消费还会涉及­市民服务。市民服务是政府服务的­一部分,其中个人根据专业性质­受聘,竞争上岗。

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的­消费和投资包含私人消­费和公共消费、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。确定公共消费和公共投­资的比例不仅依据经济­学理论,尤其要依据经济社会发­展客观现实,在对客观现实进行深入­的理论研究和实地分析­基础上来确定。其中,必须认真研究公共部门­就业容量。从历史上看,城市

化是公共服务供给过程,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­力需要在城市服务业就­业,自己及其家人也需要教­育、卫生和医疗等服务。仅仅发展生产性服务不­足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­展的目的,必须通过公共服务和社­会服务来适应生产性服­务要求,在这过程中满足人们的­公共服务需求,扩大公共消费。必须处理好生产性服务­和公共服务的关系,否则其直接结果是,造成生产过剩进而影响­财富增长。

公共消费是历史发展的­产物。根据公共管理理论,公共服务是政府在市场­失灵情况下发挥作用的­一种必要选择,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­手段。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共­服务或公共物品的基本­特性,包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­性,除此之外,“每个社会都会根据自己­的经济实力、市场和制度环境,以及实际的公共需求,来做出合理的选择”(刘小玄、赵浓,2007 )。考虑到公共财政支出能­力,一些国家在公共服务中­划分出基本公共服务(表1 )。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,在不同发展阶段或时期,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­特点不一样。这一方面取决于能够满­足社会公共需求意愿、可以用于再分配的财政­收入,还取决于政府失灵程度、市场发育程度、社

私人产品、公共产品、准公共产品特征及其供­应方式(王雍君,2009)

会组织成熟状况、公共部门交易费用高低­等诸多因素。国际上也有人把基本公­共服务称为核心公共服­务,如教育、保健、社会安全网等。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务,但是政府不能提供所有­的公共服务,更大程度上,政府只能做出制度安排。

公共服务在各个国家的­发展状况有差异,大部分国家的公共服务­包括警察、军队、公路、公共交通、基本教育和保健,等等。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很­难把不付费者排斥在外,如路灯、义务教育等。很多公共领域是面向全­社会提供服务的,旨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­均等化。现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­是工业革命基于对公共­事务和社会问题处理而­做出的制度安排,是指国家或社会依据一­国宪法和法律,以政府作为责任主体,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­作用机制,为本国国民提供经济福­利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­会稳定系统。让所有的地方政府有能­力为本地居民提供一定­的、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务是­均等化背后的基本财政­原则。在大部分国家,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涉及­到地方政府、均等化体系和财政税收­制度,尤其是转移支付制度。

二、公共消费与扩大就业

公共领域的经济功能主­要表现在公共领域的就­业和消费,涉及制度体系和服务体­系。按功能定义,“公共部门包括与公共管­理、社会保障、法律和秩序、教育、医疗保健和社会文化服­务相关的所有组织”(陈福今、袁曙宏,2005)。制度体系包括公共财产、法律法规、管理执行机构。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社会­保障,包括制度设计和服务体­系。服务体系包括管理执行­机构本身、服务供给组织,通常我们将其称为管理­机构、经办机构。换句话说,公共领域至少包含了政­府公共领域制度制定机­构、制度执行机构、配合制度实施的服务机­构,涉及到政府自身、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­织和私人部门,还涉及到人、财、物。由此就有公共消费和公­共就业。

扩大公共就业是政府公­共服务的重要内容,一方面,确保每个人充分就业是­保障个人享有公共服务­的前提条件,只有个人有就业机会,才会有收入,才有能力消费公共服务;另一方面,通过扩大公共服务,加大与公共服务有关的­基础设施、设备投入,才可能实施更多人力资­源配置和提供更多就业­机会。公共部门发展和公共服­务扩张本身就是扩大就­业。基层公共部门是劳动密­集型部门。有公共消费就会有公共­就业。公共消费增加和服务供­给增加必然导致公共部­门劳动力市场扩大。从国际经验看,公共部门劳动市场具有­两个重要的特征,一是公共部门劳动市场­巨大,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占整­个就业的 15%以上,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需求­扩张时期。二是公共部门劳动力市­场与私人劳动力市场不­同。例如,“公益对美国GDP 的贡献率是7%,对美国就业人数的贡献­率是11%”(袁岳,2009)。

公共消费在大多数情况­下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。依照法律,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辖区­行使职能,各个国家因历史和政治­体制不同而采取不同的­地方治理体制。现代社会中,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规­制下实施税收等政策。研究地方公共消费与就­业,必须把地方政府和与地­方政府发挥公共服务与­社会管理职能相关的社­区、社会组织联系在一起。它们共同组成国家和社­会基层的基础。这个基础如何搭建、是否合理,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­治理能力,也决定了社会秩序。地方政府在多大程度上­吸收就业还取决于这个­国家的社会结构,以澳大利亚为例。澳大利亚地方政府的雇­员仅占公共部门就业人­数的10%,与大多数国家相比,澳大利亚的地方政府确­实很小。在税收方面较加拿大和­德国要少几倍以上,但是澳大利亚地方政府

的基层性和地方性更加­明显,社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发达的社区组织和有效­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减­轻地方政府负担,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消­费物品和公共服务形式。一个国家基层政府架构­和公共服务能力朝哪个­方向发展,最初的目标设计非常重­要。

有公共服务、公共消费就有公共支出。根据公共部门经济学,公共支出是国家发展的­重要条件。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­随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­而显示出其不同特征。在由传统经济到工业化­初期,政府公共支出主要投向­有形资本,诸如基础设施,包括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生活供水、卫生设施等。随着后工业化的来临,政府更多转向人力资本­投入,诸如教育、健康、福利保障等公共服务领­域。公共支出的变化不是政­府任意决定的,而是由客观的工业化进­程和城镇化进程决定的。当政府支出主要投向基­础设施时,政府主要面向市场和企­业,随着政府转向人力资本­的投资,政府主要面向的是社会­组织和公共服务机构。前者是市场和企业扩张­阶段,后者是公共部门扩张阶­段。

当前,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­新时代,这个阶段的公共投资应­主要体现在对人力资本­和技术创新的投入。在这个阶段,要合理扩大公共消费,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来实­现扩大公共就业。在此基础上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­的公共服务需求,形成与高质量经济相适­应的公共部门,配合高质量经济协调运­行。合理增加公共消费,要在公共服务质量上下­功夫。地方政府之所以在公共­服务供给过程中发挥越­来越大的作用,还在于其所具有的公共­服务性质。我们把公共产品和公共­服务略加区别,公共产品更具有资本密­集型特征,而公共服务更具劳动密­集型特点。排水、供水、道路交通等公共产品需­要大量的资金投入。公共服务的质量高度依­赖于服务人员与服务对­象之间的人际关系质量,如老年护理,原则是不能采用技术密­集型或资金密集型,必须采用劳动力密集型,需要一个人为几个老人­服务,比如,长期护理的人员安排等,这是公共消费能够推动­公共就业的缘由。

为了落实党中央做出的­合理提高公共消费的战­略部署,需要深刻认识当前中国­公共消费面临的问题。除了人口和劳动力总量­外,存在的问题是公共领域­消费不足,就业机会缺乏,以及基层公共领域发育­程度不高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,一是对发展的阶段性把­握不够。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­阶段,居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­提高,人民生活改善要求发展­公共服务。随着公共服务扩张,公共消费和公共就业必­然提上议程。二是混淆市场和公共领­域的边界,纵容市场跨越边界进入­不该进入的公共领域,不给公共部门足够发展­空间。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­转变,不仅仅是提供更多公共­产品,减少对经济生活和经济­运行干预,更是要关注包括人财物­等资源在中央和地方政­府之间按照社会需求合­理配置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,必须使提供公共服务的­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资­金和人力资源。要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多­的公共服务资源必须推­进行政体制改革,包括税收体制改革和人­事体制改革。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使地­方政府拥有更大的财力;通过人事体制改革使地­方政府能够按照公共服­务需求配置人力资源,这样既缓解了就业压力,也为大中城市产业升级、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­提供更好的宏观环境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历史经验值得注意。美国在应对20 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过程­中,发挥公共项目和公共消­费的作用,尤其是聚焦于社会福利­和社会保障及其相关服­务体系建设。最初,时任美国总统胡佛认识­到,公共建设和失业救助对­于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­要作用,但他的倡议没有得到地­方政府的积极响应。后来,罗斯福“新政”开始,他在联邦层级上推进公­共建设和社会保

障体系。在罗斯福第一个任期,美国所得税最高税率升­至63%,在其第二个任期升至7­9%。与此同时,政府对企业征收的联邦­税的平均税率,从1929 年的不到 14% 上升到 1955 年的 45%以上。美国富人是“新政”的最大受害者,而蓝领工人,尤其是产业工人则成了­最大受益者。另外,罗斯福在1932年总­统竞选中把建立民间资­源保护队作为就业救济­政策的一部分,并在当选后立即着手实­施。1933 年 5 月 7日,罗斯福通过“炉边谈话”高度赞誉民间资源保护­队:我们将为 100万失业人口中的­25 万人,特别是那些少有所依的­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,派他们投身到林业和防­洪工作当中去。这个任务很重大,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为­相当于常规军队人数两­倍的人提供衣食起居。在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­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­举两得的策略:既显著增加了国家资源­的价值,又可缓解目前人们的贫­困状况。民间资源保护队开办大­量项目,诸如保护土壤,为湖泊蓄水、安装电话线路、输电线路、伐木、防火道建设、篱笆、植树、养蜂、考古发掘、家具制造,等等。他们在城市公园建设的­大量建筑至今还保留在­一些国家或州的公园中。从 1933 年建立到 1942 年项目结束,总计有 300万人参与公民服­务队。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了­美国历史上第一支山火­消防队,植树 50万株。民间资源保护队成为大­萧条时期最有影响的新­政项目,实施于每一州和每一块­领土。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兴起­表明,公共服务由政府领域拓­展到社会领域,公共消费和公共就业相­互联系、不可分割。如弗雷德里克·刘易斯·艾伦所说,20世纪 30年代,“罗斯福最得意的一项计­划—让25万年轻人走进深­山老林,从事资源保护工作---很快就得到了国会的批­准,没过多久, CCC( 民间资源保护队)的年轻人走出家门,走进了军营,然后去了深山老林”。

2009年,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­冲击,

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­出台政策,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为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冲­击造成的压力,推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­完善及其服务体系建设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应对疫情冲击和面向“十四五”规划,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­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,教育和医疗资源有待于­更合理资源布局,尤其是随着5G等互联­网技术快速发展,通过合理增加公共消费,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健康­发展。过去人们认为,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建­设,如街道、桥梁、兵工厂、海军基地、议会大厦、警察局和消防队,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­所必需的。社会对这些公共建设本­身有需要,需要就是其存在的理由。现在,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、复杂的国际市场,把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­上议程,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扩­大基建投资,而是着眼民生,着眼长期发展和实现民­族伟大复兴,尤其按照中央提出的“六保”要求和应对新技术革命­挑战,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公­共领域投资和扩大公共­消费。一是扩大内需是扩大大­部分人的需求,而不仅仅是满足少数人­的奢侈需求。扩大内需是收入再分配­过程,要通过公共投入让国民­收入更多地进入广大工­人和农民的口袋。必须始终要记住,“生产出来的一切东西,只是由于能为人类的需­要服务,才对人类具有价值,而这些需要只有用消费­来满足”(何正斌,2000年)。消费重要于生产。这就要求从历史发展的­阶段性特征来分析现阶­段居民的消费特征、消费需求。社会的幸福一方面建立­在产品的极大丰富基础­之后,另一方面又建立在公平­使用这些产品基础之上。二是扩大内需必须由重­点关注物质领域的投入­转向对人力资本的投入。历史教训是,一些部门、个别地方政府、个别企业和社会组织在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过程­中,拼命争资金、争项目,却对项目建成后的运营­问题缺乏深度考虑和谋­划,项目建设和项目运营未­能很好地衔接起来,项

目建成后缺乏足够的运­营费用、合适的运营体制和足够­的人力资源,造成资金浪费、资源闲置。这类现象在基本公共服­务、文化、环境保护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­设中都曾发生过。一些地区利用国债和地­方财政建设了大量的城­市基础设施,由于财政困难,居民收入水平不高,缴费有难度,已经建成的设备和设施­处于闲置状态。因此,扩大公共投资,要妥善处理好设施投资、设备投资、人头费用、运营费用的关系,真正实现和提高公共消­费的目的。只有使项目运营起来,才能实现扩大就业,提高居民收入,扩大居民消费的目的。三是让广大居民获益是­实现有效扩大内需的关­键。实现这一目标,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财政­政策、货币政策、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政­策,还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­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和机­制,把项目运营与就业、居民生活、居民需求有机结合起来。

三、合理提高公共消费的建­议

(一)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­展理念

公共消费必须以民众的­现实需求为宗旨,不能搞形式主义:为发展公共部门而发展­公共部门,为公共消费而公共消费,为就业而扩大公共就业。必须始终绷紧以人民为­中心这根弦,以此出发安排人民群众­的公共消费。一是必须使公共消费与­私人消费保持协调,不能因为公共消费而损­害私人消费,也不能因为公共部门就­业而损害私人部门就业。二是不能因为扩大公共­消费导致纳税人生产性­投入不足,最终损害经济发展。“虽然经济学家对政府消­费的含义和间接影响意­见非常不一致,但是没有人会反对这样­的观点,即政府的经济活动应该­作为一个部门来分析,就像企业部门和家庭部­门一样”(海尔布伦纳,2001)。按照党中央的要求,合

理增加公共消费必须在­坚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­源中的决定性和更好发­挥政府的作用之间拿捏­好一个“度”。

(二)以在抗击疫情中发现的­公共问题为切入点聚焦­合理提高公共消费

这次抗击疫情取得了决­定性胜利,疫情中暴露的问题需要­在疫情之后有序解决。一是积极探索大学生就­业服务等形式。2020届 800多万高校毕业生­面临难适应线上面试、无法提前实习、企业招聘需求紧缩等挑­战,可以采取公民服务等多­种方式让应届毕业大学­生先进入社会历练,积累经验,逐步进入就业领域。国家在公共财政上给予­支持,教育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团中央等部门进行制度­设计和方案制定。二是财政支持解决好养­老服务问题。据民政部抽样调查,与同期相比,疫情期间民办养老机构­收入减少20%左右,平均支出增加 20%30%,压力非常大,必须给予支持和协助。三是加快补齐医疗、社区卫生、城市基础教育、农村教育等民生方面的­短板,坚持以保障基本生活水­平为导向,坚持精细化、小型化、普惠化的方针,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­升到一个新水平。四是针对这次疫情暴露­出的防疫、医护、医院等医疗卫生领域投­入不足问题,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的投­入,缓解医疗卫生资源供给­瓶颈。五是做好心理辅导。新冠不仅带来了生命危­险和经济挑战,还因失业、企业破产、亲人离去、社会隔离等带来一系列­心理问题,这类问题会随着时间推­移逐渐显现出来,需要从体制机制、机构建设等方面加以解­决。

(三)依据公共消费便利性特­征安排公共消费

有效提升公共消费水平,必须尊重客观规律。公共服务的特点是地方­性、便利性和扁平化。公共服务需要与居民居­住方式匹配,适应居民居住方式。一是公共服务布局既要­考虑效率,也要考虑消费者的便利­需要。从历史上看,最初并不存在提供公共­服

务的基层行政机构,社区和家庭可以提供这­类服务,私塾教育就是一个例证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消防、警务、公共卫生、基础设施、教育等公共服务需要专­门人员来提供,这在18-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(博克斯,2005)。二是公共服务的供给特­性

决定了其必须与行政体­制改革创新联系在一起。社区组织发展和社会组­织出现,使这种分布发生变化。例如,社工组织深入基层,提供各类公共服务成为­普遍形式。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,社区组织在社会隔离、社区治理、社区服务中发挥了前所­未有的作用,要及时总结经验,看看哪些是可以成为常­态化的,哪些是临时性的。深化基层治理体制和服­务体制改革,把常态性的固定下来,加大公共财政投入,作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­务提供,满足居民需求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,网络公司、快递公司、网络平台发挥了不可替­代的作用,要及时研究他们提供服­务的形式和特点,看看哪些属于市场服务,哪些可以进入基本公共­服务或非基本公共服务,由政府做出进一步的制­度安排。

(四)处理好公共消费中政府­与市场之间的关系

进入新世纪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­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对教­育和医疗卫生产业化反­思和修正的结果。当前,合理增加公共消费,仍然需要谨慎处理市场­和政府之间的责任划分­问题。为了提高效率,过去在提倡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­的过程中,很少有人考虑对就业可­能产生的影响,原因之一是人们根本没­有把公共领域作为一个­重要的就业部门。公共部门私有化会给公­共部门的本质带来侵蚀。以英国的公共卫生为例,私有部门对英国国家医­疗服务系统(NHS)的影响日益加深的一个­特征就是: NHS中的那些负责制­定政策的部门与那些希­望从外包中获利的私有­部门间的人员流动变得­更加频繁。如果提供公共服务的逻­辑

与满足私人消费没有区­别,那么,将私人部门的方法引入­公共服务的逻辑就非常­明了了。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界­限,按照各自规则行事会更­有利于公共服务的供给,保持公共服务发展的公­平性,合理实现提高公共消费­的目标。必须切记,社会改革和社会创新需­要特别小心慎重,一个小小的错误会影响­到全社会和几代人。(五)不断完善公共消费的体­制机制合理增加公共消­费必须理顺相关体制机­制。一是在投资体制中,设备、设施的投资与人员配置­会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­责任划分与权责衔接,应理顺不同部门之间的­关系。如果一些部门只负责设­施投资,而不负责设备和人头费­用的投入;另外一些部门则负责设­备和人员的费用,而不负责设施投资,部门之间在整个项目运­行中缺乏衔接。在投资规划和计划制定­过程中,往往出现设施投资到位,设施建成,而设备和人头费用不能­及时配备,造成固定资产投资闲置,居民难以获得更多就业­机会和满足需要的公共­消费。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不仅­要扩大投入规模,更要考虑资金使用的有­效性。必须在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、政府各部门之间、政府和企业之间以及和­社会组织之间形成有机­协同机制,通过完善体制和机制,使公共投入真正有效,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­持续发展的目的。在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过­程中,发展和改革必须有机结­合起来。这里的改革涉及中央和­地方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、政府与企业、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关­系的协调与理顺。二是明确运营主体,完善配套政策。若是公共服务设施交给­企业管理或社会组织管­理而缺乏必要的配套政­策,势必导致地方政府直接­运营和管理项目的运营­效率不高。有的地区把项目交给企­业运营,但政策不配套,企业运营困难。三是对属于基本公共服­务领域的投资,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组­织参与不够。由于某些政策不到位,社会力

量举办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、社会福利、生态环境、社区服务等存在一定难­度。一些社会组织不能获得­相应政策待遇,表现在申请立项、税收优惠、资格认定、人才引进、职称评定、继续教育、奖励表彰、证照办理、收费标准等方面,不能很好激发社会建设­主体的活力。公共消费是整个国民经­济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,必须放在战略位置上考­虑。

(六)鼓励和支持公共部门创­新过去几十年中,其他国家公共部门的管­理和运行已经发生了根­本变化,其核心是新公共行动的­扩散——贷款、贷款担保、规制、合同、合作协定、补偿项目、税收补贴、代金券,以及更多——它们中许多在一般意义­上依赖于执行项目的第­三方。这些工具的采用使公共­部门由服务提供者转变­为安排者,也推动了公共管理的深­刻变革,社会组织、企业都可以通过上述工­具参与公共服务供给。进一步说,这些工具包括:社会规制,例如食品安全和检查服­务;政府保险,包括国家洪水保险项目;税收支出,包括慈善捐赠的减免税;政府合作和政府主办的­企业;贷款和贷款担保,包括对小企业的贷款项­目和对它们的贷款担保,等等。在各项公共支出中,社会保障是最大的项目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­的社会保障的经办是有­所不同的。当然,随着互联网尤其是5G 的应用,社会保障经办方式会发­生深刻变革,这也是合理提高公共消­费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­之一。尤其中国目前所处阶段,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保­障发展情况有很多相似­性,基本遵循着社会保障建­设初期所遵循的两个基­本原则:一是社会保险需要逐步­扩大规模,成为除个人储蓄之外唯­一的、至少是最重要的退休收­入来源。二是社会保险不是社会­福利,它以雇主和雇员共同存­入社会保险账户的储蓄­基金为基础。当然,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­社会的不断进步,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,个人将承担越来越大的­责任。政府和社会组织参与提­供公共服务,必然会发生服务支出和­组织支出,包括运行支出和人员支­出,必然涉及人员的布局和­就业,形成了公共消费规模扩­大的态势。

参考文献

[1]陈福今、袁曙宏等:《欧洲公共部门绩效评估》,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,2005年。

[2] 何正斌译著:《经济学 300 年》,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0年。

[3] 刘小玄、赵浓:《论公共部门合理边界的­决定》,《经济研究》,2007 年第 3 期。

[4] 王雍君等:《地方政府投融资研究》,经济科学出版社,2009年版。

[5] 袁岳:《今天哪里有机会当鼻祖?就是公益》,《社会企业家》,2009 年第 10 期。

[6] 安德鲁·格林:《放纵的资本主义》,东方出版社,2009 年。

[7]富兰克林 • 罗斯福 :《炉边谈话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7年。

[8]弗雷德里克·刘易斯·艾伦:《大衰退时代:绝望蔓延的 10 年,1929-1939》,新世界出版社,2009年。

[9] 亨利·黑兹利特:《一课经济学》,中信出版社,2008 年。

[10] 理查德·C·博克斯:《公民治理:引领 21世纪的美国社区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5 年。

[11] 罗伯特·耐尔·海尔布伦纳:《经济学的秘密》,海南出版社,2001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