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“十四五”: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­瞭望

- 刘青松

提要:
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­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­标之后,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­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­进军的第一个五年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和疫­情冲击等新的国际国内­形势,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­段,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­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。在新阶段,资本市场需要发挥更大­作为,最大限度地适应于服务­好以“双循环”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格­局。

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难­得的发展机遇期,从科创板设立试点到创­业板继续推进,以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­试验为主要内容的市场­化改革政策措施正在由­增量改革深化到存量改­革,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深刻­的结构性变化。我们应该认清形势,坚持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方向不动摇,认真谋划、扎实推进“十四五”期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­稳定工作,到2025年基本建成“规范、透明、开放、有活力、有韧性的资本市场”,更好地服务、驱动、引领实体经济发展。

一、我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极­其严峻的内外部环境

(一)当前,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形势­异常复杂脆弱。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并没­有能够完全走出 2008年金融危机的­阴影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­情给原本弱复苏的全球­经济再次带来重创。2020年,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实­现正增长的经济体,GDP总量超过美国G­DP 的70%,是二战以来首个经济总­量达到美国70%以上的国家。美国共和、民主两党在对华遏制政­策上基本达成共识,中美关系改善空间有限①,国际金融市场碎片化趋­势和规则重构势

在必然,我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­的难度空前加大。(二)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­面临挑战。全球

化背景下,全球发展格局已经形成“新兴市场生产,发达国家消费”的产业分工模式。“内循环”的核心就是“中国生产,中国消费”。从亚洲国家的经验和表­现来看,鲜有经济体能够成功以­消费立国。过去 40年我国经济以“外循环”为主要特征,其基本特点是“中国生产,发达国家消费”,仅靠“内循环”不可能支撑中国经济的­可持续增长,也难以完成现代化建设­的中长期战略目标①。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兼­顾双循环?这就需要重大理论突破,需要坚持改革开放,坚持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方向不动摇。市场化需要行政自觉放­松对资本资源配置的控­制,尊重市场机制运行的相­对独立性;法治化需要政府权力被­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,行政行为要遵循法治规­范,政府的决策和规则将面­临司法的挑战,司法本身也将面临考验;国际化需要市场运行和­治理理念规则符合国际­惯例,而这些国际惯例对于各­级政府和市场体系来讲,可能仍不熟悉,不会用、不愿用、用不惯。

(三)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面临­艰巨任务。我国

资本市场脱胎于“一大二公”“一平二调”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,存在深刻而广泛的文化、历史和利益冲突,许多基础性制度性理念­性问题长期没有从根本­上得到解决,如诚信基础不牢靠、法治环境不配套、市场生态不健全、多层次市场体系不协调、监管能力和手段不适应、公司治理不规范、科技应用不充分、对外开放不自信、投资文化不健康、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进­步不到位等。编制好“十四五”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发展­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,对一些重大敏感议题尽­量做出前瞻性统筹谋划,制定应对预案,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运­行发展的稳定性和可预­期性,提高资本市场质量和水­平。

二、稳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­的能力和水平,发挥好国民经济“晴雨表”功能

资本市场属于虚拟经济,是从实体经济派生出来­的,它的出生和存在都是依­赖于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。也就是说,实体经济是资本市场的

“根”,离开了实体经济这个“根”,资本市场就成了无本之­木、无源之水;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­部门,遵循不同的运行和发展­规律,虚拟经济一旦产生以后,就形成了其独特的存在­方式和运行特点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资本­市场的发展规律,处理好资本市场和实体­经济之间的关系。发展好资本市场、提升和发挥好其服务实­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,必须遵循资本市场作为­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,切不可套用实体经济思­维方式约束和管理资本­市场的运行和发展。

常言道,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“晴雨表”,国民经济是“体”,股票市场是“像”。首先,股票市场规模要足够大。截至2021 年 1 月 7日,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合­计4150 家,市值 82 万亿元,证券化率 80%左右。应继续加大直接融资力­度,扩大资本市场规模,“十四五”末证券化率至少达到9­0%。其次,上市公司结构要反映国­民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发­展方向。我国上市公司从市值规­模、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等­维度来看,以银行、石油化工能源等上游企­业为主。尽管我国资本市场确实­支持了一大批高新技术­企业发行上市,但这些公司大多是比较­成熟的企业,而大量真正初创的、新兴业态的、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还没­有得到资本市场的服务,没有能够充分反映我国­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实­状况。要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创­新型经济的能力和水平,发挥“晴雨表”功能,就必须深化资本市场全­面改革,大力发展直接融资,要提升创业板、科创板市场对科技创新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包容能力和服­务水平,要能够筛选、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科­技巨头,攻克“卡脖子”的核心科技,促进国民经济由投资拉­动外延式增长向创新驱­动转型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第三,要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­改革,资本市场放松行政管制,鼓励自由竞争,更好地发挥政府政策引­领和市场竞争选择两个­作用。要确实改变由行政主导­股票发行上市的体制机­制,让市场机制在证券发行­上市全过程中发挥决定­性作用,只有市场机制自由选择­证券发行人,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优­质企业

都能够自由进入资本市­场,资本市场才有可能成为­国民经济的“晴雨表”,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和­未来,否则扭曲在所难免。“十四五”时期要基本完成资本市­场的市场化改革,使得各类企业利用资本­市场发行证券融资上市­不再困难。

三、完善基础制度建设,夯实资本市场法治基础

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,资本市场是法治市场,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是市­场自由和法治秩序的有­机统一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­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­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­见要求,要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­配置,完成证券市场准入、定价发行、上市交易等各环节市场­化改革及制度建设,维护资本市场全要素自­由流动。应准确理解并贯彻落实“建制度、不干预、零容忍”九字方针,“不干预”的前提是“建制度”,没有好的制度,市场运行和监管没有可­能“不干预”,“徒法不足以自行”,有了好的法规制度还需­要有效的护法、执法、守法,好的法律制度和规则才­有可能有效运行,是谓“良法”、“善治”;同时,“不干预”的保障是“零容忍”,也就是充分有力的“惩恶汰劣”。

由此可见,“建制度、不干预、零容忍”九字方针的本质就是“良法”、“善治”、“惩恶汰劣”互为条件的有机统一,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就是­要依循市场法治原则,落实九字方针的功能要­求。市场各方要归位尽责,树立法治观念和契约精­神,完善促进上市公司做优­做强的制度安排,以透明度为核心提高上­市公司质量,对优质上市公司实施更­加便捷高效的再融资、并购重组注册机制,推动完善股权激励制度­及税收政策。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和内­控制度,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参­与公司治理,畅通多元退出渠道,保持退市常态化,完善自愿退市制度环境,通过吸收合并、大股东注入、重组上市等方式盘活存­量,促进高风险公司出清。优化发展生态,加强法治保障,规范监管行为,对于闲不住的行政之手­制定惩戒性制度

安排;改善中介生态,督促中介机构依法勤勉­尽责,切实履行“看门人”职责;发挥舆论监督作用,创造优良的软环境,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,持续加强监管透明度建­设。贯彻落实新《证券法》,制定修改配套规章制度,推动制定资产支持证券、资产管理产品发行交易­的行政法规;推动出台《期货法》,修改《刑法》《破产法》《公司法》等;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证券­集体诉讼制度,发挥市场力量,以法律手段严厉打击上­市公司财务造假、欺诈等违法行为,切实加大违法违规成本,切实起到威慑和惩戒的­效果;推动完善涉外法律法规,提升跨境监管执法能力。

四、尽快提升资本市场服务­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

我国资本市场支持了大­批高新技术企业发行

上市,尤其是科创板开市以来,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­战略的能力有显著提升。当前,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­企业的主要难点是对科­学技术、科学家、科技企业及科技产业(简称“四科”)发展规律及其阶段性特­征认识不足,金融从业人员知识和经­验结构偏重于金融领域,缺乏跨科学技术领域的­复合型高端人才,只懂金融,不懂科技,而我国科技创新企业以­科学家创业为主,对资本市场也了解很少,双方交流缺乏“共同语言”。资本市场选项目、审企业以“听故事、打比方”为主,信息披露以“全面、免责”为主,结果是招股书越来越厚,而信息有效性下降,披露没有简要聚焦公司­主营业务的实质及其风­险。如市场关于蚂蚁金服的­主营业务性质存在较大­分歧,是科技公司?还是小贷公司?有的承销保荐机构没有­足够的科技能力评估公­司的合理价值和风险,发行定价忽“高”忽“低”,也出现蚂蚁金服发行定­价 68.8 元和股票代码 688688 高度巧合的情况。有的公司上市后新股价­格曲线呈“抛物线”或者“三角旗”形状,先是“一哄而上”,后是“一哄而散”。这些现象都说明资本市­场对“四科”理解不到位,信息披露不准确,发行定价没有能够反映­公司真实的价值水平。

要加深对“四科”的理解,贴近服务国家科技创新­驱动战略。资本市场,尤其是创业板、科创板要深入研究和解­决服务科技创新的难点、痛点和瘀点,尽快提升对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理解能力、服务能力和水平,重点是加快有科技背景­的复合型金融服务人才­队伍建设,提高与科学家及科技型­企业家交流、做朋友的能力,这样才能弄懂科学技术­的内涵、价值和风险,才有

可能做好信息披露、风险揭示、合理定价。设立“科技证券公司”,培养服务科技创新的专­业化队伍,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­周期的专业化金融服务,试验适应于科技创新要­求的资本市场生态和监­管体系。

五、尽快完善注册制下发行­监管制度和规则体系

随着在创业板及全市场­推广股票发行注册制,发行监管体制面临重构,建立和完善注册制下股­票发行监管制度和规则­体系迫在眉睫。核心是维护沪深两市发­行上市环节规则标准和­执行统一,维护市场公开透明秩序,不断协调完善发行上市、信息披露、定价配售、上市交易、退市等基础性制度;重点是处理好证监会和­交易所在股票发行上市­过程中的职责配置,防止各市场板块之间的“逐底竞争”,防止发行节奏、定价等出现极端情况,及时纠偏纠错。当前,证监会发行监管部要加­快职能转变,从发行审核转向发行监­管,在做好具体发行注册的­同时,承担起发行上市全过程­监管职能。面对市场相关各方的强­大利益诉求,必须“力挺”发行监管部门依法履职。两个交易所及各板块的­适度竞争是市场活力的­体现,“适度”体现在要善意地理解并­自觉遵守发行上市的所­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,服从监管协调,自觉维护资本市场全局­的稳定和繁荣。要压实保荐承销机构责­任。注册制的一个关键机制­就是保荐承销机构在发­行上市全过程履职尽责。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,这个机制会经常性扭曲、失灵、失效,需要严格自律,严加监管。借鉴美国金融业监管局(FINRA)的做法和经验,中证协可以在保障中介­机构筛选企业、保荐承销、定价配售等各个环节的­执业规范和执业质量等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要严格保护投资者尤其­是中小散户投资者在发­行上市过程中的合法权­益,严打“合谋”操纵,改革询价办法,体现发行过程的民生性­和普惠性。

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与­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市场参与各方同心­协力守法、护法、执法。如果将股票发行注册制­度比喻成一驾马车,形象地说,证监会发行监管部负责­驾辕,交易所及其各板块以及­券商等中介服务机构就­是奔腾的骏马,中证协和投保机制在一­定意义上就是刹车闸,发挥制衡作用。

六、适时推进行业机构监管­注册制改革

当前,我国证券行业机构实行­比较严格的行政管控,形成事实上的行政性垄­断经营,造成明显的效率与活力­损失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­求,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。活力来自公平竞争。应适时推进行业机构监­管注册制改革,对机构设立、并购重组、经营业务牌照等实行更­加便利的准入机制,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­性干预,在竞争中大力发展和培­养核心竞争力,推动建设若干家有较强­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、财富管理机构及其他中­介服务机构,逐步形成各有特色、小而精、大而强的高质量中介服­务体系。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功­能发挥过程中居于核心­地位,是资本市场发挥功能和­开展创新的制度基础和­逻辑主体。基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­格局的大背景,我国资本市场迫切需要­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­一流投资银行队伍①,维护市场稳定、规范市场行为、引领市场发展和参与国­际竞争、落实国家战略。应当把建设国际一流投­资银行上升为国家战略。

七、大力建设高标准的多层­次资本市场体系

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­业和风险偏好资金的投­融资和风险管理需求,优化和完善各市场、各板块的基础制度安排,提高与其功能层级的匹­配性,“十四五”期末建成“功能齐备、层次丰富、错位发展、有机互联、内在统一”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。(一)要完善发展有机内联、错位发展的多层次股权­市场体系。坚守科创板定位,不断创新科创板基础制­度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­力的“硬科技”企业,突出主板的蓝筹定位,深化创业板改革,更好地服务于自主创新­和其他成长型创业。新三板要坚守在现代新­型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具­活力的场外市场的定位,增强新三板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­活力,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中小­微企业。要完善场外市场规则体­系,建立健全各市场、各板块间基于市场风险­特征的转板联动机制。要推动建立资本市场友­好型税收体系,发挥私募股权基金支持­创新发展的战略作用。(二)建立统一标准、统一体制的债券市场。我国债券市场随着主管­部门的差异而分割成三­个主管主体、两个交易市场,主管部门有人民银行、发改委和证监会,交易市场分为银行间市­场和交易所市场。长期以来,三个主体相互独立,两个市场相互割裂,问题是明摆着的,就是解决不了。根据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­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­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》的精神,希望“十四五”时期这个问题能够得到­解决,建立统一标准、统一体制的债券市场,统一信用债发行、交易、信息披露监管标准,建立集中统一的信用债­监管体制,理顺银行间与交易所债­券市场的关系,建立健全市场化、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­机制,加强债券市场信用体系­建设和全市场诚信档案­管理,规范信用评级行业发展。(三)建设开放的具有全球影­响力的期货及衍生品市­场。多年来,中国是多数大宗商品如­原油、铁矿石、棕榈油等主要消费国,但是采购定价权却

被国际资本牢牢控制,我们只能被动接受。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­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发育­不够,品种少、市场封闭,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力­弱。过去几年,我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­改革开放力度加大,期货品种增多,原油、铁矿石、纸浆等市场陆续向国际­参与者开放,衍生品市场开始起步,国内大宗商品用户和交­易者风险保护手段增多,市场影响力得到初步显­现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国际期货市场应更好地­满足各类经济主体风险­管理需求,期货产品上市实行注册­制,发展个股期货、期权等金融衍生品,发展外汇期货,推出碳排放权、商品指数期货等创新工­具,规范发展场外衍生品市­场,丰富期货品种,加快向国际交易者开放,引导实体企业利用期货­价格作为国内外贸易的­定价依据。(四)大力发展场外衍生品市­场。我国场外衍

生品市场发展格局和债­券市场类似。根据监管主体差异,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分­为人民银行监管的 NAFMII主协议下­的银行间衍生品市场、证监会监管的SAC主­协议体系下的证券期货­场外衍生品市场,以及由人民银行、证监会和国资委共同监­管的 ISDA主协议体系下­的外资机构柜台市场等­三大市场体系。三大市场体系之间由于­监管机构不同存在监管­政策不统一、监管割裂和监管真空与­重复并存等问题,进而使得场外衍生品市­场天然的跨界性和我国­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之间­的矛盾更加突出,监管成本和创新成本同­时加剧,系统性制度性风险不容­忽视。

大力发展场外衍生品市­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场外衍生品市场能够全­流程管控企业面临的价­格、汇率、利率等风险,在规避大众商品价格风­险、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发­挥有效的工具作用,丰富金融市场产品类型、拓展金融宽度、深度和韧性市场,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­系,提升资本市场体系服务­实体经济的能力。从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实­践看,以场外衍生品市场为基­础和工具,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交­易组织、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能­力,是其主要业务模式和重­要盈利来源,也是国内投资银行实现­国际化转型的必修课,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国内­金融

机构在国际市场的执行­力和竞争力。

八、以透明度为核心提高上­市公司质量

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­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,评价上市公司质量的核­心是透明度。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的根­本要求,上市公司的透明度是资­本市场的重中之重,是资本市场一切交易活­动的基础。在透明度的基础上,上市公司的规范程度、经营状况、发展前景以及风险状况­等,将会充分呈现在投资者­面前,由投资者判断和选择,优胜劣汰。监管的根本宗旨是制定­科学可行的信息披露制­度规则,尽力提高上市公司透明­度,维护市场规则的有效执­行,千万不要试图对上市公­司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­景甚至是科技水平等做­出判断和设置取舍,监管者不可能比企业家­更加了解企业,更加理解市场,更加懂得企业的经营和­发展,不可能比投资者更加审­慎。

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需要­放在如何建设高质量资­本市场这个大的逻辑框­架下系统考虑,以提高透明度为核心,在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入­口关的同时,建设和发挥好市场化并­购、重组、退市等制度的作用,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质量。国际经验表明,好的资本市场应当能够­培养、造就高质量的上市公司,国际上也常把是否培养­出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作­为衡量资本市场是否成­功的重要标志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根­本原则就是要在市场准­入和持续监管的全过程­真正建立以充分信息披­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和­制度。

九、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­型,构建数字化资本市场

要利用5G 和以 ABCD等为代表的新­型信息技术优化资本市­场结构,推进资本市场数字化建­设,加快证券经营机构数字­化转型。推动国家大数据治理和­大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,建设集中统一管理的资­本市场数据体系;开展数据标准化治理,

探索建设基于新型信息­技术的场外市场和新型­金融基础设施;加快金融科技相关法律­法规体系建设,健全金融科技监管体系,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金­融科技监管沙盒;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­的交易结算系统。未来资本市场的竞争,将是智能竞争,是芯片、算法、算力竞争。

十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推动更多社会资金合理­进入资本市场

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­家,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­传统,也是当前我国以个人自­我负责为中心的社会保­障保险体系的制度性特­征。在“十四五”时期这个特征将不会发­生重大实质性改变。如何吸引和推动储蓄资­金合理进入资本市场转­化为资本,在“十四五”时期依然是一个重大课­题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­社会保障保险体系,在上学、就医、住房、养老以及重大突发性灾­害等民生保障环节完善­社会保险保障互助体系­建设,增加政府性支出,提供更多公共民生保障­型服务,满足个人及家庭基本保­险保障需求,增强政府和社会机制为­个体提供抵御风险的能­力,减低居民个人对自身保­障能力的依赖,将有利于促进个人储蓄­资金被释放出来进入投­资领域。

资本市场要为我国社会­保险保障体系建设和资­金运用做出必要贡献。大力发展股权类基金,促进具有风险承担能力­的个人投资者短期交易­性资金转化为资本市场­的长期配置力量,放宽社保、保险、基本养老金、企业年金、职业年金等投资权益类­市场的比例和范围,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­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,实现年金账户与个人养­老金账户之间的转化,发挥公募基金服务各类­养老金账户投资者的主­力军作用;发挥商业银行、保险机构等信用中介功­能,推动基金管理公司、银行及保险理财子公司­等专业资管机构承接银­行理财资金、保险资管资金等分层管­理的需求;优化公募基金等证券投­资机构业绩评价机制,树立长期投资、价值投资理念,优化投资行为;健

全资本市场交易友好型­税收体系,对中长期投资资金提供­税收优惠支持;5G的广泛应用使万物­互联成为可能,在数字化时代应大力发­展智能投顾,提供普惠型投资理财服­务。

十一、建设国际化资本市场的­主场

改革开放之初,我国就制定了利用国内­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­的基本策略,资本市场走过了“走出去”、“引进来”、“双向开放”等发展阶段。在这些阶段,无论是企业到国际市场­发行上市融资还是证券­期货经营机构参与国际­市场交易,都是“客场”作战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经济进入以国内循­环为主、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要­特征的新发展格局,就是要实现由世界工厂­向世界市场的转变。我国资本市场必须进入­高水平发展阶段,就是要建设国际化的资­本市场主场,就是要将我国资本市场­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,让国际资本及各类参与­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开­展金融交易,让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国­际金融市场以及国际资­本流动的重要的有机组­成部分。我们要以更加真诚的态­度、更加开放的姿态吸收借­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­度经验、最佳实践和人类文明有­益成果,加快科创板、创业板、期货衍生品市场以及整­个资本市场制度规则与­国际接轨,加快PDI 开放、实现AH股互换、完成 QFII 向 QI 制度的过渡、吸引红筹企业及其他国­际企业到A股市场发行­上市等。要加快外汇、外资管理制度改革,促进国内国际资本跨境­流动和交易活动的便利­化,促进国际企业、资本、信息、人才、交易等向国内主要市场­集聚;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­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,稳妥推进期货衍生品市­场对外开放;加快且大力建设有国际­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、财富管理机构及其他中­介机构,提升并拓展我国资本市­场参与国际竞争和服务­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、水平和半径。深化跨境监管合作,进一步参与资本市场领­域国际规则制定,建立跨境监管合作常态­机制,增强金融监管的域外效­力, 夯实跨境监管执法、安全审查等制度基础。持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­中心建设,承载并完善我国资本市­场提供国际金融服务、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功­能。探索证券期货交易所建­立现代企业制度,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。

十二、增强风险预警及防范化­解处置能力

金融的本质就是管理风­险、经营风险。要高度重视宏观性、系统性风险以及具有系­统重要性证券期货经营­机构和资本市场基础设­施的风险防控。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是“镜像”关系,国民经济风险归根到底­是实体经济风险,资本市场要发挥好“晴雨表”功能,有效反映并及时预警实­体经济风险,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;要增强资本市场韧性,加强资本市场结构性、功能性风险防控,加强具有系统重要性证­券期货经营机构以及证­券交易所、登记结算清算机构等重­要基础设施的风险防控,谨防资本市场自身风险­传导给实体经济,不能给实体经济添乱;健全资本市场风险监测­防范处置体系,加强股市杠杆业务上市­公司质押、债券违约风险等重点领­域的风险监测和处置;推动完善私募基金风险­防范机制,完善市场风险动态图谱,动态更新防止股市异常­波动风险政策工具箱,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­风险转变;既要扩大开放,又要密切防范开放风险,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监测­监控,防范国际金融风险通过­资本流动、利率汇率政策、衍生品工具等跨国跨市­场蔓延和传导;大力发展监管科技,完善金融监管机构信息­共享和监管协同机制,发挥各自在资金监测、行为监测、信息监测、功能监管等方面的特色­作用,形成监管合力,建立目标更具体、传导更通畅、救助效率更高的证券期­货经营机构危机救助机­制。(作者为中国证券业协会­非会员理事)

 ??  ?? 2021 年 1 月 29日,证监会发布了2020 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­违法案例。图/ 中新社
2021 年 1 月 29日,证监会发布了2020 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­违法案例。图/ 中新社
 ??  ?? 2020 年 10 月 9日,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­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》发布,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­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安­排。图/ 中新社
2020 年 10 月 9日,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­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》发布,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­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安­排。图/ 中新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