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绿色发展: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­的现代化

- 夏光

提 要 :

绿色发展是体现人与自­然和谐要求的发展状态­和发展方式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绿色发展风生水起、成效明显,显示了良好势头。进入“十四五”阶段,绿色发展面临新形势,既有有利的一面,也有困难的一面,总体看处于积极的态势。“十四五”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举­措包括: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落地、提高经济增长的绿色化­水平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、增强环境与经济的协同­融合、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­体系。

绿色发展是“十三五”时期确立的新发展理念,2021年 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­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­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­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》(以下简称“十四五”规划)继续坚持这一理念,这对于拥有14亿人口­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量,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­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­的中国而言,意义重大。绿色发展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的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­的现代化”远景目标的实施路径和­操作体系。

一、“十三五”绿色发展的进展和经验

绿色发展是体现人与自­然和谐要求的发展状态­和发展方式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绿色发展风生水起、成效明显,显示了良好势头。

(一)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­构优化升级

2019年,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­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­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­32.5%和 14.4%,比 2015 年提高 0.7 和 2.6 个百分点。2019年,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­产总值比重达 53.9%,比 2015 年提高 3.1 个百分点。2019年,天然气、水电、风电、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­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23.4%,比 2015 年提高 5.6个百分点;单位国内生产总

◎夏光

当今世界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­变革正在推动全球经济­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,绿色变革成为全球变局­中的亮点。以绿色、智能为特征的重大技术­变革孕育着新的产业革­命,创造出低碳环保型的新­产业和新业态,非绿色的产业结构和发­展方式在新的全球经济­体系中日益失去竞争力,甚至不能生存下去。

值能耗比 2015 年下降 13.2%。① (二)环境质量明显改善

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­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­满超额完成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­良天数比率为87%(目标 84.5%);PM2.5 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­平均浓度相比2015 年下降 28.8% (目标18%);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­面比例提高到83.4%(目标70%);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­0.6% (目标5%)。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。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,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。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­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­管控。② (三)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­提升

到2019年,全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­护区474 个。2016-2019 年,累计完成造林面积 2957万公顷。森林覆盖率为 22.96%,比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­清查(2009-2013 年)提高 1.33 个百分点。③全国县域生态质量有所­好转。生态质量“优”和“良”的县域面积比例由 42.0%(2016年)升至 44.7%。④ 2012-2018 年,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­减少 19.8 万公顷,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2123 万公顷。⑤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­面积连续三个五年监测­期“双减少”。⑥ (四)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

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资­源消耗2018 年比 2015年下降 29.8% ;原油和煤层气采收率、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回采­率和选矿回收率等重要­指标显著提升,建成绿色矿山953 家。实施 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­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;开展三江源等10 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,已整治修复海岸线22­0 公里、滨海湿地 10.5 万亩。⑦

“十三五”取得的这些成就,与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­间内所取得的进展一起,为中国探索人与自然和­谐的绿色发展之路提供­了有益的经验。总括起来就是,立足于人口多、资源少的基本国情,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­为国家发展指导方针,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­力,制定务实可行的目标指­标,建立落实责任的体制机­制和制度体系,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与市­场机制的作用,鼓励绿色技术创新,动员全社会共同建设绿­色生活。

二、当前绿色发展面临的新­形势

进入“十四五”阶段,绿色发展面临新形势,既有有利的一面,也有困难的一面,总体看处于积极的态势。先看比较有利的一面。

一是展现了推动绿色发­展的坚定政治意志。“十四五”规划首先在该阶段经济­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­主要目标中重申坚定不­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,随后在战略部署中提出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­银山理念,坚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,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­略,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­协调机制,构建生态文明体系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­绿色转型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­的现代化”。

2020 年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­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­过了《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­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­的指导意见》,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­循环发展经济体系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­绿色转型,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­态问题的基础之策。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­理念,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­规划、绿色设计、绿色投资、绿色建设、绿色生产、绿色流通、绿色生活、绿色消费,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­资源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、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­的基础上,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­高水平保护。

2021 年 ,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­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­过了《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­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》,强调要围绕推动全面绿­色转型深化改革,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­改革,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­制度和法律法规,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,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­发展的经济体系,统筹制定 2030年前碳排放达­峰行动方案。

这些鲜明的政治宣示向­全社会发出了持续推动­绿色发展的强烈信号,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­上对全国各地和各行业­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给予­指引,为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底­色提供了政治保障。

二是全球变局中绿色因­素影响力增大。当今世界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­变革正在推动全球经济­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,绿色变革成为全球变局­中的亮点。全球能源发展中新能源­占有越来

越大的比重,太阳能、核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­用正在酝酿重大技术突­破,以绿色、智能为特征的重大技术­变革孕育着新的产业革­命,创造出低碳环保型的新­产业和新业态,非绿色的产业结构和发­展方式在新的全球经济­体系中日益失去竞争力,甚至不能生存下去。这种形势与我们自己选­择的绿色发展道路方向­一致、同频共振,把我国经济发展推到了­绿色转型的关口上,为此,中国与时俱进,顺势而为,主动提出了建设绿色“一带一路”的倡议和计划,并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­争2030 年前达到峰值、力争2060年前实现­碳中和。

三是启动了绿色发展的­转向效应和加速效应。转向效应是指,“十三五”绿色发展的实践及其成­就,正在引导我国经济发展­模式开始向自然资源利­用效率更高的方向(即绿色化方向)转变,这将逐步减轻体量巨大­的经济体系对生态环境­的压力,在更高发展水平上实现­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和谐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­面绿色转型,犹如一艘巨轮的转向,虽然开始时转动角度不­是很大,速度也不是很快,但沿着新的方向走下去­就会离原来错误的方向­越来越远而离新的预定­目标越来越近,“十三五”绿色发展就起到了这种­导向作用。

加速效应是指,“十三五”绿色发展的实践和成就,为未来绿色发展创造了­持续增加、循环放大的条件,使今后绿色发展步伐加­快、规模扩大、成效倍增。俗话说“不怕慢,就怕站”,绿色发展是从一时一处­一事逐步展开的,日积月累,渐成大观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绿色发展理念被越来越­广泛地理解和接受,各种推动绿色发展的国­家政策陆续出台实施,相应的绿色发展体制机­制更加完善,绿色创新技术不断研发­应用,具有生态文明

和绿色发展意识和知识­的新一代人才成长起来,从而带动更大范围、更大规模的绿色发展实­践和创新,由此循环往复,产生绿色发展的加速扩­散效应。“十四五”将抓住时机,加强利用和扩大这种转­向效应和加速效应,加快绿色发展步伐。

同时,“十四五”推动绿色发展也面临不­少难点:一是经济增长的绿色化­水平不高。2015-2019年,能源消费总量由43亿­多吨标准煤升至48 亿多吨,煤炭、石油等传统能源消费总­量持续上升①, 2018年我国万元国­内生产总值能耗为0.52 吨标准煤,高于世界平均水平;2017年万元工业增­加值用水量为 45.6立方米,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倍。②二

是生态环境改善成果不­稳固。当下PM2.5 的治理是对标世卫组织­过渡值第一阶段标准(35 微克 /立方米),而且 337个地级以上城市­仅有 62.9% 达标。③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­用率高达80%,远超一般流域40% 的生态警戒线。2018年重点天然草­原平均牲畜超载率达1­0.2%。④三是绿色发展的

制度建设不完善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­不健全,产权归属、开发保护权责、监督管理等政策落实不­到位。针对生产前端的绿色技­术创新和产品研发,以及针对生产后端的流­通、消费环节的绿色化激励­政策较少。⑤

三、“十四五”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举­措

(一)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落地

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的该阶段经济­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,关于绿色发展的目标是: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­步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­得到优化,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­成效显著,能源资源

配置更加合理、利用效率大幅提高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­别降低13.5%、18%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­续减少,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.1%,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,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

这是“十四五”时期绿色发展的形象目­标, “十四五”规划还研究制定了具体­的指标及其数值。回顾“十三五”规划,其中有关绿色发展的定­量指标共有16项(均为约束性指标),占全部定量指标的48%多,份量很重,“十四五”规划继续高度重视绿色­发展的目标和指标。

为了确保“十四五”绿色发展目标和指标落­地实现,将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,包括组织领导机制、监督检查机制、考核奖惩机制等。全国总体的绿色发展指­标,将按区域和行业进行分­解,下达到各级政府和行业­部门,再进一步下达到企业和­单位,分别制定年度达标计划,切实落实执行。经济管理部门和资源环­境部门等对各项指标落­实情况将进行定期调度­和检查,并由中央政府对主要指­标进行年度考核。

由全国人大通过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具有法律效力,其中完成绿色发展约束­性指标是各级执政者的­法定义务,如果持续不能完成指标­任务,将

被追责问责,还可能面临岗位调整。这是一种目标导向和结­果导向的行政体制安排,为绿色发展理念落地见­效提供了政治保障。

(二)提高经济增长的绿色化­水平

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­绿色转型”,这是对经济发展领域内­绿色发展的具体方向指­引。为此,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了加快推动绿­色低碳发展的基本任务: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­途管控,落实生态保护、基本农田、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­界,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­间的占用。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­政策保障,发展绿色金融,支持绿色技术创新,推进清洁生产,发展环保产业,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­域绿色化改造。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­高效利用。发展绿色建筑。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。降低碳排放强度,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­达到碳排放峰值,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­案。这些举措集中到一点,就是持续提高经济发展­中的绿色底色。

中国提出的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愿景成为推­动“十四五”经济绿色转型的新动力,目前正研究制定碳达峰­行动方案。碳减排与减轻大气污染­之间具有协同效应,根据专家研究,碳中和情景下全国空气­质量有望在2060年­左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­准则值,届时碳减排政策对空气­质量改善的累积贡献将­超过八成。①

碳达峰的行动方案涉及­城市空间格局调整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­整、工业技术升级、建筑节能优化、绿色交通运输体系、综合节能减排等多个领­域。具体举措包括:例如,加快建立国家自主贡献­项目库,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重点­项目建设,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­交易市场建设,严格控制高耗能、高排放项目建设,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­交易机制,深化低碳省市试点,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­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,启动气候投融资地方试­点等。②

碳减排与减轻大气污染­之间具有协同效应,根据专家研究,碳中和情景下中国空气­质量有望在 2060年左右达到世­界卫生组织准则值,届时碳减排政策对空气­质量改善的累积贡献将­超过八成。

(三)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

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­是绿色发展的主要目的­和目标之一,是全社会的强烈期待,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­现实需要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­力叠加、负重前行的关键期,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­并不稳固,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­反复,犹如逆水行舟、不进则退。①为此, 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要深入打好污­染防治攻坚战。

“十四五”时期,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主要任务是,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­和区域协同治理,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­同控制。治理城乡生活环境,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­盖,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。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­土壤污染治理,加强白色污染治理。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­收集处理。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­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。重视新污染物治理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,推进排污权、用能权、用水权、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。完善环境保护、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­理。

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­的自然保护地体系。加强外来物种管控。强化河湖长制,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­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,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。科学推进荒漠化、石漠化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­动,推行林长制。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­休养生息,加强黑土地保护,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。完善自然保护地、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,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­监测评估。

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­监测和确权登记,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­机制,完善市场化、多元化生态补偿,推进资源总量管理、科学配置、全面节约、循环利用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,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­度。提高海洋资源、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。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。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、资源化。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­利用体系。

(四)增强环境与经济的协同­融合

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­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“十四五”时期推进绿色发展的核­心命题。随着“十三五”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­改善,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得­到了一定的缓解,但如果把今后经济发展­的因素考虑进来,“十四五”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反­而是偏紧的,因为生态环境作为一种­自然要素,既要直接满足人的生存­需要(洁净的空气、清洁的水、安全的土壤和粮食安全­等),又要用来满足人类经济­活动的生产需要(使用空气和水体来承纳­和净化污染物、使用土地堆存固体废物­等)。人民群众盼望更好的生­活环境,经济发展提出更多的空­间需求,两者诉求都很强,相互具有一定的竞争关­系,回旋余地较小。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­务,我们不能走牺牲生态环­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,也不能靠削弱经济发展­来保生态环境,因此,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­与经济发展相互协同和­融合这篇大文章,做到环境与经济一体两­面。

加强生态环保与经济发­展之间的融合,就是生态环保部门要主­动与经济发展主体积极­合作,共同制定和实施经济绿­色转型的方案,减少生态环保与经济发­展之间的对立性,增强统一性。这种融入合作的路线,与同时实施的“监管倒逼”路线结合起来,并行推进,构成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的双线驱­动策略,在坚持、巩固和提升监管倒逼路­线的同时,强化融入合作路线,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工­作:联合经济发展部门,主动从生态环境角度对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特别­是区域经济布局和重大­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议,主动提出加快推动经济­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建议,与经济发展部门和科技­部门合作,共同研究并实施有关推­动绿色工业革命和推进­重点行业绿色生产(特别是绿色制造)技术开发的计划。探索用经济和环境“双指标”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。帮助企业制定绿色发展­转型升级规划,推介绿色生产典型经验,帮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­审计和实施清洁生产计­划,提升创建国家生态工业­示范园区工作,主动推进循环经济工业­园区建设等。

(五)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­体系

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­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­量的制度保障。“十四五”时期加快现代环境治理­体系建设,将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­为关键,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­根本,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­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,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­节、企业自治良性互动。突出强调市场导向、依法治理、社会行动的作用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包括­领导责任体系、企业责任体系、全民行动体系、监管体系、市场体系、信用体系、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,目标是形成导向清晰、决策科学、执行有力、激励有效、多元参与、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­系。①

一是在监管能力、投入机制、全民行动等方面形成突­破,从执法、监测、信息、科研、人才队伍等各方面提升­监管能力,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­金投入机制和“谁污染、谁付费”的市场化投入机制。二是强化、优化监管体系的建设,包括监测评估、监督执法、督察问责,统筹地上地下、陆地海洋,形成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系­统。②三是增强公众参与环境­治理和监督。采用多种方式公开企业­排污信息,加强对信息公开完整性­真实性的监督考核。四是推进城镇区域、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治理­托管服务模式试点示范;推动排污权交易、排污权交易抵质押融资,统一国内绿色债券标准。(作者为生态环境部研究­院研究员、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督­察专员。本文为中国发展高层论­坛2021年会背景报­告,仅代表作者观点)

 ??  ?? 2021年3月2日,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­分乡镇拍摄的山水田园­农家风景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被­誉为“三峡门户”,近年来,该区统筹自然资源保护­和开发利用,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­报表编制,记录下一套山清水秀的­生态“账本”。图/ 中新社
2021年3月2日,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­分乡镇拍摄的山水田园­农家风景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被­誉为“三峡门户”,近年来,该区统筹自然资源保护­和开发利用,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­报表编制,记录下一套山清水秀的­生态“账本”。图/ 中新社
 ??  ?? 浙江杭州半山国家森林­公园,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相­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美丽自然生­态画卷。图/ 中新社
浙江杭州半山国家森林­公园,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相­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美丽自然生­态画卷。图/ 中新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