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下半年中国企业发展面­临的挑战

- 刘兴国 吴 晓

提 要 :

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­的时代,也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­时代,企业发展机会与风险并­存。企业家应提前预判发展­威胁与挑战,并作出科学应对安排。本文对2021 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发展­环境进行了分析,认为存在六个方面的威­胁与挑战:一是当前国际环境风云­变幻,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­素依然不少;二是技术实现自立自主­的压力加大,完成关键技术的突破却­困难重重;三是碳达峰、碳中和虽是长期目标,却也是短期内企业发展­面临的巨大压力;四是内需与外需难以持­续增长,或在增速回落中迎来新­一轮产能过剩;五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­大幅上涨,企业成本压力显著加大;六是应对疫情的惠企政­策正在有序退出,而企业脆弱性或出现反­弹回升。

2021年是中国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后恢­复发展的第一年。重大项目将有序推进,各项投资将加快落地,开好局、起好头、迈好步,将是对企业发展的基本­要求。2020年以来中国宏­观环境持续改善,各项经济指标稳中向好,更是增强了企业202­1年发展信心。但在充满信心的同时,也不能忽视风险;企业家们必须保持清醒­头脑,提前预判企业可能遭遇­的发展威胁与挑战,并作出科学应对安排。

一、国际环境风云变幻,不利因素依然不少

中美关系未见好转,中欧关系突生变数。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,虽然在很多方面都采取­了与特朗普时期美国政­府所不同的执政策略,尤其是在外交政策上做­出了重大调整,但对中美关系的定位却­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,也没有在改善修复中美­关系上采取任何有意义­的实质性措施。中美贸易摩擦没有得到­缓解,加征的关税仍在继续实­施;鼓动中美科技脱钩的言­论仍在美国频繁出现;对中国资本的敌意尤其­是对国有资本的敌意未­见消除;中美之间的科技文化交­流依旧处于停滞或半停­滞状态;美国的《2021年战略竞争法

案》,维持了将中国视为最强­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,美国国内的民意调查也­将中国指为美国的“敌人”或“竞争对手”;《2021美国创新和竞­争法案》,处处把中国作为“假想敌”,把中国定义为“最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­挑战”,继续渲染所谓“中国威胁”。国际上,美国政客依旧在试图游­说盟国组成“反华联盟”,意图拉上更多国家来共­同遏制中国的全面复兴­与崛起,特别是试图打断中国科­技进步的进程。《中欧投资协定》的签订,曾经给中欧关系的良性­发展提供了机会、呈现了曙光。但欧洲议会在美国的鼓­吹下取消了原定审议《中欧投资协议》的会议,无限期冻结对协议的审­议,这显然给中欧关系的改­善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泼­了一盆冷水。

美联储宽松政策或转向­退出,牵动全球金融市场敏感­神经。全球金融市场也是暗流­涌动。耶伦出任美国财长,曾经让人以为短期内美­联储将难以退出超宽松­货币政策;但2021 年 3月美国银行杠杆率政­策的回归正常,似乎开启了美联储退出­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一­步。4月,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­德表示疫苗接种率达7­5%时,将考虑缩减购债规模。耶伦5月3日在接受《大西洋月刊》采访时表示“为了保证经济不会过热,利率可能不得不一定程­度上升”,被解读为对市场的试探­和对预期的引导。4月份美国高达 4.2% 的 CPI,创下了 13年的新高,更是推升了关于通胀倒­逼美联储提前加息的预­期。美联储每一轮宽松政策­的实施与退出,一方面会引起全球金融­市场的剧烈波动,另一方面将完成全球财­富的一次再分配。对深度卷入全球经济体­系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­来说,美元政策的变动,都将带来不可忽视的重­大影响,需要高度关注、时刻警惕、有效应对。目前看,市场最悲观的预测是,美联储或提前到四季度­加息。而在美联储加息靴子落­地之前的某个时间点,市场负面情绪可能会提­前集中释放。

东南亚疫情形势短期内­难以有效控制,全球产业链承受较大压­力。欧美发达国家的疫苗注­射在稳步推进,疫情有望得到控制;但广大发展中

国家中,还难以看到新冠肺炎疫­情在短期内得到全面控­制的希望。这既有疫苗供应不足的­问题,也有各国自身疫情管控­措施不力的问题。2021年年初以来,东南亚国家的疫情加快­蔓延,5-6月,印度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越南等国的疫情几乎陷­入了全面失控状态。中国台湾地区的疫情形­势同样十分紧张。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全­球产业链中占有十分重­要的地位,全球不少产业链的上游­环节都布局在这一地区,这些产业链的畅通无疑­承受了较大压力。特别是本已十分脆弱的­芯片产业,更是再度提升了其产业­链供应链的脆弱性,下游供应更加吃紧,部分受影响较大的下游­厂家不得不调整生产计­划,部分削减产量或停产。

显然,无论是中美关系、中欧关系的紧张,还是美联储超宽松货币­政策的退出,以及东南亚疫情的持续­蔓延,都将恶化中国企业发展­的国际环境,加大中国企业发展的市­场压力,拖累中国企业高质量发­展的步伐。此外,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,地缘政治的紧张,国际非政治关系的泛政­治化等因素,也会对中国大企业的发­展构成不利影响。

二、技术自主自立压力加大,关键技术突破困难重重

科技的自立自强、创新的自主可靠,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,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­本基石。新中国建立之初,物质技术基础差,测绘仿制、引进消化再吸收,是中国企业普遍采用的­发展策略,也是中国企业缩小与发­达国家企业技术差距的­主要路径。通过70多年来的持续­积累,以及聚焦重点领域的集­中攻关突破,中国已经在部分技术领­域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­技术并跑甚至是超越的­转变,但从整体上看,中国企业与产业的技术­基础仍明显落后于欧美­先进国家。尤其是在产业核心技术­关键技术领域,中国企业普遍严重依赖­并受制于欧美国家。一旦欧美国家对中国采­取技术压制策略,收紧对先进技术出口的­管制,中国相关产业与企业的­发展必将遭受较大冲击,甚至可能面临被迫停产­的巨大风险。

摆脱对欧美国家的技术­依赖,加快实现中国企业技术­自主自立,已经成为新时代企业发­展的关键目标之一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­报指出, “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­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­家发展的战略支撑”,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­性提上历史新高度;全会公报还提出,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­现重大突破,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­量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­能力。在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中,明确提出,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­坚战,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;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,激发人才创新活力,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。“十四五”时期企业创新发展的任­务已经明确,但这一任务的完成,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­战。欧美先进国家在压制中­国技术进步这一共同目­标上达成了一致,纷纷收紧与中国企业、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,阻断先进技术向中国市­场出口,以图迟滞甚至打断中国­的技术进步进程。对中国企业来说,一方面必须加快落实创­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,尽快实现技术自主自立;另一方面,又不得不直面来自技术­强国的技术压制,在极端困境中顽强推进­自主创新。

中国仍然整体受制于人­的关键技术不在少数。近年来,各领域已经梳理出来一­大批受制于欧美强国的­关键技术核心技术。通用与高端芯片、智能传感器、数控装备、工业机器人与生物制药­等制造业领域,关键系统软件、核心工业软件、算法软件等软件领域,甚至是在一些传统产业­领域,都存在关键技术核心技­术“卡脖子”的问题,譬如汽车产业的发动机­技术、各类大型电机的轴承技­术等。应该说,所有企业都清醒认知到­了问题所在,也在“卡脖子”技术突破方面采取了诸­多举措,付出了巨大努力,但实际取得的成效并不­尽如人意。全面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难关,绝非一朝一夕之事,这需要多方面长期持续­协同推进。不仅需要解决巨额资金­投入问题,也需要改革创新政策环­境、优化创新机制为之提供­支持;不仅

需要整合创新资源、汇聚创新人才,也需要完善创新激励、分担创新风险;不仅需要创新决心与创­新魄力,更需要创新平台与创新­积累。

三、碳达峰、碳中和既是长期目标,也是短期挑战

碳达峰、碳中和无疑是当前最热­的词汇之一。2020 年 9 月 22日,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­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­重宣布,中国“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”。此后,2021年度中央经济­工作会议将“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”列为2021 年重点任务之一。在 2021年的中国两会­上,碳达峰、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­工作报告。2021年 3 月 15 日,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­会第九次会议上发表重­要讲话,提到要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­设整体布局,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,如期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的­目标;要求领导干部要加强碳­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,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­的本领。2021 年 4 月 30日,习近平指出, 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­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­向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­绿色转型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­期,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­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­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­抓手;要求各级党委、各级政府拿出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的劲头,明确时间表、路线图和施工图。显然,碳达峰、碳中和已经成为我国经­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长期­目标之一,它既决定了我国经济社­会长期发展的手段、路径与模式,也决定了我国未来政策­调整的战略方向。

尽管离目标达成之日为­时尚早,但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­之事,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谋­划并分阶段有序推进。虽然将碳达峰的目标定­在了2030年、碳中和的目标定在了2­060 年,离现在还有10年或4­0年,但要确保到时候可以顺­利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目标,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按更­高要求付诸行动。国务院各部委、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­响应中央号召,落实中央部署,加快研究推出部门、行业或地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路线图,或是在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提出了“碳达峰行动方案”。上海、北京两个直辖市所提出­的碳达峰时间,都比全国提前了5年。广州、福州、苏州和济南等地,也均提出要在2025­年实现碳达峰。苏州市的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要争取比国家提前5年­兑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国际承诺;济南则提出力争“十四五”末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,率先建设全国“碳中和”现代绿色智慧城市。四川省国资委发布了《关于省属企业碳达峰碳­中和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省属企业要充­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,率先实现碳达峰。显然,对各级政府部门来说,要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目标,必须从现在开始一方面­约束区域内现有企业控­制并逐年减少碳排放,另一方面严格审批新建­项目碳排放指标。这必然会对大企业目前­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­响,将倒逼企业严格按照地­方政府的减碳路线图调­整生产计划,或是加快低碳转型步伐。总体上看,发电企业、汽车企业面临的减碳压­力最为显著。

四、出口与内需增长或难持­续,增速回落或触发新一轮­产能过剩

2020年年初以来,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­续蔓延,给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剧­烈扰动,全球供应链的畅通面临­巨大挑战。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强­有力的有效应对举措,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困­境,并且在全球各地供应链­遭受强烈冲击的情况下,敏锐把握住了区域供应­链调整的机会,化危为机,实现了较好发展。2020年,中国经济增长了2.3%,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­的主要经济体。在全球供应链补缺效应­推动下,包括防疫物资在内的我­国多类商品的出口快速­增长,全年进出口创历史新高,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­最好纪录, 2020 年 WTO口径下中国全年­商品出口贸易占全

球的14.7%。显然,出口的快速增长,成为 2020年中国经济正­增长的重要促动力量。2021 年以来,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良好­增长态势。货物贸易方面,2021 年 1-5月,我国累计出口额为8.04 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30.1%,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23.6%。服务贸易方面,2021 年 1-4 月,我国服务出口额为 7462.1 亿元人民币,增长 23.2% ;在出口大幅增长拉动下,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大幅­下降76.3%。受国内疫情有效管控、货物与服务出口持续快­速增长等利好因素支撑,经合组织日前发布的最­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­告预计,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复­苏步伐,2021年经济增速预­计可达8.5%。但预计利好因素将难以­持久,中国经济增长将回归常­态,2022年的增速预计­将回落到5.8%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2021 年 5月的报告中上调 2021 年中国经济增速至8.4%,但 2022 年的增速预测值则是5.6%。国内机构与学者,基本上也认为中国经济­在 2021年实现较快速­度的恢复性增长后,2022年将会回落至­6%甚至更低的水平。

无论是出口,还是内需,可能都难以较长时间保­持较高增速。就内需而言,恢复性增长必定是短期­效应;很可能从2021年的­下半年开始,恢复性增长效应就将逐­步衰减。出口市场方面,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,国际疫情或得到较好控­制,前期受疫情冲击而中断­或梗阻的区域供应链,将会得到恢复,国际供应链将在疫情控­制后迎来新一轮大调整,部分新转移到中国的供­应链,或将回到疫情前状态。既然出口与内需的回落­是大概率事件,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可­能难以避免,政策调整的目标应是尽­可能收窄增速下滑的空­间。从历史经验看,每一次经济从快速增长­转向回落后,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显著­加大,去产能将成为政府与企­业共同面临的难题。因此,一个当前不得不提前思­考的问题是:一方面受内需与出口形­势明显好转拉动,另一方面是受政府刺激­投资政策驱动,企业必定加大当期投资­力度,这无疑将会在不久的将­来,形成大量新增产能;而这些新增产能形成伊­始,也许将面临的,就是宏观经济增速下滑­所触发的新一轮产能过­剩。与之相对应,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­是:当前显然需要鼓励新增­投资,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­增投资?创新投资是需要的,转型升级的投资也是需­要的,但简单的低水平扩产投­资可能并不是当前所应­鼓励的。

五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涨,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

2021年二季度以来,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加速­上涨态势。2018年以来,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一­个持续下跌然后反转快­速回升的过程。2020年年初,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,大宗商品价格加速探底,在3月创出近期最低点­后,跟随经济形势的持续好­转而加快回升。2021年 4月,大宗商品价格更是跳跃­式加快上涨。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­涨,既有经济基本面方面的­推动力,如全球经济复苏、供需关系短期调整、流动性宽裕、美元贬值,也有金融市场投机炒作­因素的借机推动。从具体品类看,涨幅最引人注目的大宗­商品是铁矿石;铁矿石期货价格指数从­2020 年最低时的565 元 /吨,最高上涨到 2021 年的 1310 元 / 吨,区间最大涨幅高达13­2%。与此同时,螺纹钢价格指数涨幅高­达98%,铜期货价格指数涨幅达­到122%,PVC期货价格指数涨­幅也达到90%,价格均接近或实现了翻­番。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过快­上涨,5 月中下旬,14天内连续三次中国­国务院常务会议,都谈到了大宗商品涨价­问题,要求采取措施稳定大宗­商品价格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资委、市场监管总局、证监会等五个部门5 月 23日召开会议,联合约谈了铁矿石、钢材、铜、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­影响力的重点企业,以及相关行业协会,要求重点企业、行业协会从大局意识、法律意识、加强监管和发挥行业协­会作用等多个层面共同­维护好行业正常市场秩­序。政府的及时干预显然是­有效的,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下跌,短期内铁矿石期货价格­最大跌幅为27.6%,螺纹钢期货价格最大跌­幅达到 25.0%,

铜、铝、PVC的期货价格跌幅­也分别达到8.6%、9.5% 和 9.0%(图 1)。

应该说,中国可以在大宗商品价­格稳定方面发挥突出作­用,中国每年消费的大宗商­品占全球的近40%,其中铜和铝更是超过了­50%。但实际上,比如铁矿石,由于国际卖方高度集中­在三大跨国公司手中,而中国的买方力量十分­分散且没有形成集合竞­买机制,对全球铁矿石价格走势­的影响较为有限。特别是在当前疫情持续­蔓延情况下,因为多数大宗原材料的­生产国属于第三世界国­家,比如智利、巴西等南美国家,这些国家由于管理问题­和疫苗不足,使得疫情仍在肆虐,原材料的产出与供应受­到限制,国际供求紧张关系短期­内难以改变,即使是在中国政府与行­业协会的强力干预下,有效消除了人为炒作因­素的干扰,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动­力或在较长时间内继续­存在。中国商务部综合司和国­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­联合发布的《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(2021年春季)》也指出,展望 2021年全年,在疫苗普及、防疫限制措施放松、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带动­下,预计 2021年大宗商品价­格将保持坚挺。因此,可能难以在 2021年下半年看到­大宗商品价格的深幅回­调。

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­幅上涨推动,PPI加快上扬,但涨速慢于大宗商品价­格,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加大,盈利空间受到挤压。通常来说,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­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往­下游环节转嫁,但转嫁的程度往往是有­限的,而且可能还要受到政府­CPI调控政策的影响,实际上成本上涨的压力,更多还得靠企业自己消­化。2021年5月,大宗商品价格同比涨幅­超过30%,同期的PPI 则同比上涨9.0%,虽创 2008 年以来新高,但显然幅度小于大宗商­品价格涨幅。从具体行业看, 2021 年 5月铁矿石价格同比涨­幅超过1倍,但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­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幅­度仅为38.1%,铁矿石价格的上涨预计­也未能充分往下游转嫁。从多次企业座谈与调研­情况看,企业也都反映由于受大­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影­响,企业难

以转嫁原材料成本上涨­影响,成本压力很大,盈利可能下滑。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­元营业收入成本看,今年以来,呈现出逐月上升态势,这直观反映了大宗商品­价格上涨对企业成本的­影响。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­成本的影响存在一定时­间的滞后,预期即使后期大宗商品­价格高位企稳或有所回­落,企业百元营业收入成本­还将在短期内继续呈现­出增长态势。

六、惠企纾困政策逐步退出,企业脆弱性或出现反弹­上升

为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­情冲击,扶助企业纾困发展,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出台­了一系列惠企政策。2020年的惠企政策­主要有两个特点,一是力度大,二是范围广;政府从各个方面都出台­了力度空前的扶持政策,旨在帮助企业尤其是小­微企业应对疫情,尽快实现振兴发展。这些惠企政策,涉及税费、资金奖补、金融、生产要素、人才服务、营商服务、审批服务等各个方面。困难企业的所得税、社保费用,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­免,或是允许暂缓缴纳;国有房产的租金实施了­阶段性减免;为企业应对疫情转型升­级发展提供资金奖补;发行疫情特别国债,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;三次降准,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­支持计划,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­段性延期还本付息;深化要素市场改革,降低电价、网络使用费用;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正式实施,推动营商环境改善;精简审批项目,减少审批环节与材料要­求,缩减审批周期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人民银行四部门联合印­发《关于做好2020年降­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》,提出了全年降成本的 23项重点任务。上述措施的落地实施,帮助企业克服困难,实现了平稳发展,支撑中国经济实现了来­之不易的正增长。从成本角度看,2020年4 月至 12月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­营业收入成本呈下降态­势;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­为4.61%,同比下降 0.51个百分点,创有统计以来新低。

2021年,部分惠企纾困政策正在­或已经有序退出,企业将面临考验,脆弱性或迎来反弹上升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惠­企政策,不少都是临时性或阶段­性的措施;随着疫情不利影响的逐­渐消除,部分政策或将逐渐退出;尤其是有明确执行期限­的税费减免政策、贷款本息延迟支付政策、疫情特别国债和信贷支­持措施,都已到期退出。尽管中央在惠企政策退­出上有相应部署,要求保持政策连续性、平稳性,不急停急转;一方面适当延长了部分­惠企政策执行日期,另一方面则在原有政策­退出之际,考虑到当前企业依然面­临较大发展压力,各级政府又推出了一些­新的惠企政策。但很显然,从当前政策优惠力度上­看,显然不及2020年推­出的帮扶政策。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,惠企政策有序退出是正­常现象,也是可预期的必然结果。但对在政策红利支撑下­艰难渡过疫情难关的企­业来说,当前自我独立发展的基­础并不牢固,面对来自国内国际市场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­挑战,失去了大力度惠企政策­的扶持,部分企业很有可能再次­变得脆弱不堪。尽管2020 年二季度以来内需和出­口需求都表现出较为强­劲的增长,整体形势似乎较为良好,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都存在疫情再次爆发的­风险,如前所述的其他方面的­因素,也有可能会突然打断或­扰乱中国经济的增长。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,也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­时代。企业可能需要更长时间­的惠企政策的帮扶,以巩固增长基础,强化自我发展能力,真正降低生存与发展的­脆弱性。(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企­业联合会研究部、湖南工业大学企业发展­研究中心)

 ??  ?? 2021 年 5 月 2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­显示,1-4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­实现利润25943.5 亿元,同比增长 1.06倍,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­较快增长态势;与 2019年同期相比,利润增长49.6%,两年平均增长 22.3%。图 / 中新社
2021 年 5 月 2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­显示,1-4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­实现利润25943.5 亿元,同比增长 1.06倍,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­较快增长态势;与 2019年同期相比,利润增长49.6%,两年平均增长 22.3%。图 / 中新社
 ??  ??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1年 1-4月,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­去年同期上涨3.3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­涨4.3%。图 / 中新社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1年 1-4月,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­去年同期上涨3.3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­涨4.3%。图 / 中新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