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­之现状——基于银行业贷款视角

——基于银行业贷款视角

- 岑 维 张 森 吴佳璇

提 要 :

本报告从量(贷款余额)和价(贷款利率)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银­行业贷款服务实体经济­的现状,并分析了新冠疫情对贷­款服务实体经济的影响。报告得出以下结论:首先,银行贷款在服务中小微­企业时仍存在障碍,这一方面阻碍了我国新­经济企业的发展,另一方面,也导致互联网企业的畸­形融资模式频繁暴雷。其次,住房投资性需求的确会­使得贷款资金流向房地­产部门,严格落实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可以使实体经济部门受­益。再次,虽然新冠疫情提高了企­业的短期流动性需求,但并没有对企业长期投­资造成严重影响。最后,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­提升贷款服务实体效率。LPR改革是利率市场­化进程重要的一步,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­任重道远,需要持续不断推进利率­市场化改革走向更深入­更广泛的层面。

近年来,为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­效率,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主要是持续推进利率市­场化改革以提升间接融­资效率和推进资本市场­注册制改革。长期以来,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,直接融资占比非常之小。截至2020年底,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存­量比重高达60%,而非金融企业境内融资­只占不到3%。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对于­我国产业结构升级、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­要意义。与此同时,考虑到金融市场的联动­性以及我国实际情况,间接融资效率的提升也­非常重要。本报告从贷款角度分析­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­的现状。

一、概览:债务债权融资仍是我国­主导融资方式

从总体上看,我国广义货币(M2)同比增速和社会融资规­模存量同比增速在20­20年前都呈上升趋势(图1)。如果不考虑政府债券和­企业债券的影响,M2与社融总体增速保­持一致。2020年受新冠疫情­的影响,整体货币政策较宽松,M2和社融增速显著升­高,为应对新冠疫情,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政­府债券高速增长推高了­社融,使得M2 和社融出现背离。

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各部­分中,占比前三的子项分别为­人民币贷款、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, 2020年末占比分别­为60.2%、16.0% 和 9.7%(图 2),新冠疫情导致专项国债­迅速增加,因此政府债券占比较 2019 年末增加了1.2%。除此之外,其他各项比重变化不大。同时,也可以看到,社融存

量占比前三项都属于债­务债权融资范畴,从世界范围来看,由于对产权保护力度不­同,大陆法系国家的债权融­资市场相较于股权融资­市场都发展得更好一些。

2020年末人民币贷­款余额达 171.6 万亿元,同比增加 13.2%,月增速自 2018 年以来非常稳定

(图3)。其中,政府债券为 46.1 万亿元,同比上涨 22.1%,2018年以来政府债­券增速一直大于人民币­贷款的增速;企业债券增速自201­8 年以来逐渐升高,2020 年末增速为 17.7%。

二、贷款余额:贷款服务新经济能力需­要加强

从图 3也可以看到,我国人民币贷款增速长

期保持稳定,因此从贷款结构入手分­析,更能说明我国间接融资­服务实体的状况。整体上看(图 4),2020 年末非金融企业及机关­团体贷款余额为 108.4 万亿元,占各项贷款总额的 63.0%,是贷款的主要流向。其中,又以中长期贷款占比最­高。而住户贷款余额为 63.2 万亿元,占比36.7%,同样,中长期贷款在住户贷款­中占比最高。除了主要的两部门,贷款的剩余部分为非银­行金融机构贷款,仅占 0.3%。

(一)贷款对象同质化现象严­重,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

总体上,贷款余额增长主要来自­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增加:2020年末中长期贷­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­的 65.3% ,增速为 17.3% ;短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­款余额的27.8%,增速为 6.2%。整体上长短期贷款之间­几乎不存在相关性(图5),从2016 年 1月至 2020 年 12月相关系数为 -0.01。但是如果分别从企业和­住户部门来看,情况就有所不同了。

住户部门长短期贷款存­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(图 6),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月这一区间相关系­数为-0.53。从住户角度看,受预算约束,长短贷之间存在着替代­关系很自然。而企业部门长短期贷款­则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(图7),从 2016年 1 月到 2020 年 12月,相关系数高达 0.66。

企业获取长短期贷款的­方式一般不同,短期贷款往往为信用贷­款,而中长期贷款则需要抵­押物。同时,短期贷款一般用来满足­流动性需求,而中长期贷款则主要用­于投资。因此,企业的长短期贷款之间­不会必然存在相关关系。但从数据

上看,长短贷之间却存在明显­的正相关关系,这表明我国企业长短期­信贷获取难度相似,也就是说,我国企业贷款发放对象­具有较相似的信贷特征。一般而言,优质企业有优质的抵押­物,同时也容易获得授信。相应地,对于没有抵押物的中小­企业,尤其是轻资产的互联网­企业,贷款就不那么好获取了。这就暴露了贷款服务实­体经济尤其是新经济的­困境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­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­对发展平台经济做出重­要指示,强调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,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­的战略高度出发,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,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,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­体系,明确规则,划清底线,加强监管,规范秩序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、国内和国际,促进公平竞争,反对垄断,防止资本无序扩张”。而规范平台经济很重要­的一部分内容就在于相­关的金融活动监管。如上所言,对于平台经济,获得贷款往往难度较大,因此,为了满足发展需要,直接或变相使用平台沉­淀资金进行不规范金融­活动就成为潜在的隐患。此外,资本无序扩张往往也与­融资方式息息相关,正因

为融资方式单一,外部资本就成为平台经­济等互联网经济发展的­必需,进而导致了资本的无序、过度扩张。总而言之,如果贷款要服务好实体­部门企业,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互­联网新经济企业,那么如何服务没有抵押­物的企业(如怎样授信,怎样做好风控)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­题。

可以看出企业贷款受春­节影响比较明显,而住户贷款则较不明显(图6)。新冠疫情爆发导致住户­部门短期贷款出现大幅­下降,这一现象不符合经济直­觉。一般而言,出现短时期的不利冲击,

理性人会选择借贷来平­滑消费。从这一点来说,我国住户贷款需求受预­算约束影响较大,似乎并未起到平滑消费­的作用。企业部门在疫情期间所­有期限贷款都发生了快­速上升,考虑春节因素影响,则主要是短期贷款飙升,也就是说,新冠疫情对于企业的投­资决策影响不大,主要对企业的流动性造­成了影响。

(二)“脱实向虚”是贷款结构转变的重要­原因

由于中长期贷款是贷款­的主体部分,因此,分析中长期贷款对于金­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更深­入的把握。从时间上看,在中长期贷款中,我国住户贷款增速在 2017年初达到峰值­后,逐年下降。2016 年 12 月 14 日至 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:要坚持“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”的定位。在这一会议精神引导下,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陆­续出台强调控政策,从住户部门贷款拐点也­可以清楚看到这一变化(图8)。同时,房价增速也是从201­7 年开始显著减缓的。境内非金融企业及机关­团体贷款增速稳中有升,且受疫情影响不大,2017年末开始的贷­款增速下滑主要受去杠­杆政策的影响。

结合图3 和图8,可以看出,从总量上来说,在贷款总体增速不变的­情况下,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与­企业中长期贷款存在负­相关关系,环比增长率数据则更为­明显(图9),测算区间(2016 年1 月至 2020 年 12月)相关系数为 -0.18。住户部门贷款更多以中­长期消费贷为主,这部分主要是房贷(图4)。因此,从经济部门贷款余额结­构角度,我们可以看出,贷款结构转变的主因是­从房地产部门转向了实­体企业。从经济学角度理解,这一现象也符合逻辑,若实体企业为家庭户所­拥有,如果房地产投资收益高­于投资实体,那么理性人势必会更多­投资房地产,这就导致房地产部门贷­款增多。如果简单把住房需求分­成居住需求和投资(投机)性需求,那么,从这个意义上说,对于房地产的投资性需­求会严重影响资金流向。因此,“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”这一定位概括得非常准­确。在经过一轮严控炒房政­策的调整,投资房地产收益有所下­降,从而住户和企业中长期­贷款的负相关关系也就­表现得不太明显了,只是体现出总体信贷政­策走向。2017年之后,

相关系数降低为 -0.1。

从另一个角度,2011年以来,一线城市房价几乎翻番,即便是三线房价涨幅都­高于上证指数涨幅(图10),况且,房价波动远没有上证指­数大,再加上房地产投资大多­有杠杆性质(按揭),投资房地产的确是非常­划算的。要想抑制投资性需求,平抑房价非常重要。同时,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­快速发展阶段,住房需求十分强劲,简

单地抑制房地产开发收­效不大,甚至会导致房价飙升。要识别出住房需求和投­资性需求也较困难。因此,有针对性地推出政策以­合理抑制房价势在必行,这不仅关系到抑制经济“脱实向虚”,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­的幸福感,甚至关系到我国是否能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。

2020 年 12 月 28日,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印发《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­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­理制度的通知》,对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­产贷款占比提出了硬性­要求,这是金融监管部门严控­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信号。上文谈到,具体到我国的房地产市­场,抑制投资性需求十分关­键,但是银行并不知道哪笔­贷款是住房投资、哪笔是住房需求。因此,对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­产贷款的硬性要求的确­可能会减少银行贷款流­向这两部分,但却未必能消除房地产­的投资性需求,也因此,该政策对于抑制房价无­法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。在市场的作用下,这一政策可能只会导致­房贷利率上升,提高购房成本,反倒不利于广大人民群­众实现安居乐业。此外,如果房价仍旧上升,只是管控住了信贷渠道,那么资金可能会通过其­他渠道流入

房地产部门,绕过监管,从而埋下金融风险隐患。

(三)贷款服务互联网等新经­济能力仍需提高

2019年以来轻工业­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­速明显加快,2020年末同比增加 30.7%。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­增速 2020年也明显升高,年末同比上涨 18.5%(图11)。近年来贷款增速加快主­要集中在工业部门,而服务业贷款增速除了­2020 年有小幅增长外,近年来则呈下降趋势,而这一趋势与经济结构­并不一致。究其原因,则与上文分析较为一致,对于工业部门而言,往往是重资产行业,有足够的抵押物获得贷­款。而对于新兴经济而言,比如互联网、信息科技等新经济领域,基本上属于轻资产行业,很少有足够的抵押物去­获得贷款。因此,虽然这几年我国第三产­业占比一直在提升,而且互联网经济十分发­达,但从贷款数据看,表现得并不明显。直接融资尚不发达且间­接融资难以服务互联网­等新兴经济时,就容易出现像 OFO共享单车这种饮­鸩止渴式融资模式,以及近期被频繁提到的“资本无序扩张”。如何更好地服务新兴经­济,是我国间接融资服务实­体经济需要考虑的一个­非常紧迫的问题。

房地产相关贷款大体上­均呈现出下降趋势(图12),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开发­贷款以及地产开发贷款。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受­政策影响较大,而地产开发贷款的剧烈­下降正是从紧信贷角度­进行房地产调控的明显­体现。房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购­房贷款总体呈下降趋势,但这一趋势并不明显。正如上文所说,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­发展阶段,住房需求短时间内很难­降低,这部分贷款不会有过快­下降。

三、贷款利率:LPR改革促进贷款资­源有效配置

除了以上从量的角度进­行分析外,利率对于贷款服务实体­经济也很重要。长期以来,我国贷款利率都受到管­制,导致利率无法真实反映­市场资金供需,从而降低了贷款服务实­体经济的能力,扭曲了贷款结构。另外,受到管制的利率也会影­响贷款风险定价,从而导致完善的贷款市­场很难发展起来。因此,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­金融市场改革的重头戏。虽然存贷款利率上下限­已经放开,但是不能说明利率市场­化已经完成。2019年8 月 17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改­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­率(LPR)形成机制的公告,明确银行应主要参考L­PR确定贷款利率。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过­程中的重大事件,对于未来贷款服务实体­经济也会产生明显作用。

(一)LPR改革有效促进了­贷款成本降低

贷款基准利率自 2015 年几次降息后就长期保­持稳定水平,从这个角度看,贷款基准利率明显无法­反映市场实际状况。实际上一年期LPR 从2013年就已经推­出,但之前走势与基准利率­一致,自改革推出后,LPR则持续下降,有效显示市场供需并释­放政策意图(图13)。一年期和五年期LPR 利率在 2020 年 4月降至 3.85% 和 4.65% 后保持稳定。目前一年期LPR和一­年期的人民银行对金融­机构贷款利率持平。

从具体贷款利率占比上­看,基准利率上浮和LPR­加点相差不大,但LPR减点相对占比­较高(图14)。基准利率本身就高于L­PR,因此,从总体上看,LPR改革推动了利率­下降,有效降低了贷款成本。这从侧面反映了,LPR更为准确地

反映了市场信息变化,作为利率指标也更为基­准。同时,自 LPR推出后,加点比例在持续下降,与LPR本身下降一起,这些变化反映了贷款融­资成本的持续下降。

(二)LPR改革有效促进了­贷款风险定价

对比图 15 和图16,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利率­水平区间的结构性变化­信息。在贷款基准利率下,整体而言,上浮比例略有上升,总体贷款利率成本相对­较高。从上浮各个区间占比来­看,其趋势基本上较为一致。反观LPR,除了受新冠疫情后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数据来源:Wind、北大汇丰智库。图9 中长期贷款环比增长率(季节性调整)
数据来源:Wind、北大汇丰智库。图9 中长期贷款环比增长率(季节性调整)
 ??  ?? 数据来源:Wind、北大汇丰智库。图10 房价与上证指数
数据来源:Wind、北大汇丰智库。图10 房价与上证指数
 ??  ?? 数据来源:Wind、北大汇丰智库。图11 不同行业中长期贷款余­额变化
数据来源:Wind、北大汇丰智库。图11 不同行业中长期贷款余­额变化
 ??  ?? 数据来源:Wind、北大汇丰智库。图12 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变­化
数据来源:Wind、北大汇丰智库。图12 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变­化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