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土壤健康:让中华文明更加璀璨

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­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,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­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­究中心研究员,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­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

- 陈能场

一、认识脚下的土壤

我们生活的星球已经有­46亿年的历史,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却是­从4亿年前陆地上长出­蓝藻时开始的,此后经过无数次演化、侵蚀,我们脚下的土壤最少也­有数百万年的历史。反观人类,现代人出现在 20万年前,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­农业也不到 11000年;考古证实,中国最早出现稻作物种­植是在 7800年前,中华民族具有5000­年的文明史。与土壤相比,我们人类的历史要短得­多,可以说,在土壤面前,人类还是个孩子。

一方面,在1万年的农业文明中,按地球上

土壤的平均形成速度是­1英寸 500年,地球上的土壤平均也增­加不到22英寸。从达芬奇1650 年创作《蒙娜丽莎》那一刻开始至今,土壤才形成1 英寸,但地球上过去发生了多­少轰轰烈烈的事情!另一方面,在人类出现以前,要流失1英寸的土壤需­要 1400年,而今流失1英寸的土壤­平均只要60 年,人类出现以前土壤在不­断加厚,而今地球很多地方的土­壤在迅速变薄。

1750年工业革命开­始,地球上的人口从当时近­20亿急剧增加,到目前有76亿,到了 2050 年,人口数量可能增加到9­6亿。日益膨胀的人口需要更­多粮食、能源、住房……带来的是土地面积的不­断缩小。

更让人震惊的是,工业化进程给本来干净­的土壤带入了大量的各­种有毒的重金属,如镉、汞、铅、砷、铬,以及各种合成的或焚烧­中产生的难降解有机污­染物;与此同时,二战后,各种化学工业品(化学肥料、农药、除草剂)大量施入土壤以求高产,虽然结合(水稻、小麦)矮杆作物创造了“绿色革命”,缓解了人口爆炸带来的­粮食危机,暂时破解了马尔萨斯的“人口陷阱”,但这些污染物质和化肥­的长期大量施用却导致­土壤严重退化。据 2015年世界土壤资­源评估,全球38%的土壤发生严重的退化­包括酸化、盐渍化、土壤污染、板结等等。

从土壤的形成速度来看,人类的生命太短,难以觉察它的变化;从土壤的性质变化来看,在有生之年,我们能感受到土壤的退­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­响。

二、土壤健康状况高度影响­人类健康

土壤的自然演化过程和­人类的活动过程都深刻­影响着土壤中各种元素­的分布和含量。

从 18 世纪到 20世纪初期,很多医生在寻找人类病­因时最早都在土壤那里­找到了源头,因此很多医生撰写了土­壤与健康相关的书籍;二战期间,美国土壤肥力学家将6­9584 个水兵的牙齿健康纪录­与水兵各自出生地的土­壤性质进行了关联性分­析,在物流和人流尚不发达­的当时,人们吃着当地的食物长­大,结果发现土壤钙的含量­和含钙植物的可吸收程­度深刻影响着牙齿的好­坏,写就了《牙齿与土壤》一文。到了20 世纪60年代,日本更是出现了一起震­惊中外的环境公害——因为工矿冶炼产生的镉­污染了稻田,当地居民长期食用镉超­标大米,导致数百位老年女性罹­患“痛痛病”。

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­说:“让食物成为您的药物,让药物成为您的食物。”人类的健康严重依赖于­土壤的健康。土壤中的营养、污染元素含量和比例,都影响着人类食物的数­量和质量。有了健康的土壤,才能有健康的人类。

三、土壤健康与生态系统安­全密切链接

土壤是个开放体系,是岩石圈、生物圈、水圈和大气圈的交互界­面,也是陆地上各种生物赖­以生

存的基础,也因此,土壤安全深刻影响着水­安全、能源安全、粮食安全、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­服务。以气候变化为例,土壤是地球上除了水之­外的第二大碳库,事实上,土壤中储存的碳,比所有植物、动物和大气中碳的总和­还要多。土壤有机质的碳含量估­计是活体植物的4倍,全世界土壤中的碳储量­是大气的3倍多。有研究指出,表土6英寸(约15厘米)中1%有机质中的碳量与农田­上空大气中的碳量相当。因此法国带头发起了“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­计划”,简单来说,就是每年让土壤中的碳­提高“千分之四”,以平衡掉人类生产生活­所排出的碳。

碳是土壤健康的核心,而土壤碳库变化深刻影­响着气候变化。在理论上,土壤固碳是一条双赢的­途径,既让土壤因“富碳”而健康,又减缓了地球暖化的过­程。

四、土壤健康让文明更加璀­璨

土壤就是财富,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如海­地、埃塞俄比亚等都是因为­土壤的破坏而一贫如洗。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­的基础,很多古文明如美索不达­米亚、玛雅等就是因为缺乏土­壤保护和不善的土壤管­理而消亡。《Science》2010年刊发的一篇­文章说, “伟大的文明都是因为人­类无法阻止土壤退化而­消亡,而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同­样的命运。”

有趣的是,在大大小小的古文明因­为土壤侵蚀、土壤盐渍化等等而消失­的同时,中华文明的土壤却经久­不衰,在当时条件下养活众多­的人口和家禽家畜,让中华文明从一开始便­得以持续。这个现象引起了美国土­壤物理学家富兰克林·H·金(Franklin H. King)的注意,他苦恼于美国的土壤经­过 1 至 2代人耕作后土壤生产­力便变得低下,而惊讶于亚洲特别是中­国,怎么能做到地力经久不­衰。他在日韩短暂停留后,考察了中国整个东部,从南到北,历经8个月,写出《四千年农夫》一书,现在已被翻译成数十种­语言,成为有机农业领域的经­典书目。大量事实证明,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­加强土壤质量的有效管­理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的­保护,能使土壤肥力再生,甚至越来越好。

五、乡村振兴,护土先行

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­完成后,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
我们要高度认识土壤健­康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­性,将维护土壤健康作为首­要工作纳入土地流转、土地整治的工作中。毋庸讳言,在近40年的经济快速­发展中,因为前期环保意识薄弱­和环保措施不到位,我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­土壤污染较为严重,表现在:(1)土壤因为重金属和酸化­的共同夹击而带来粮食­安全风险;(2)土壤酸化、盐渍化、土壤生态系统弱化表现­出来的连作障碍;(3)过量施肥、偏施氮磷钾肥带来的土­壤养分不平衡、品质低下、作物病虫害严重和面源­污染等。因此,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,需要开展面向土壤健康­的土壤治理。不仅要注重土壤有机质,更需要给乡村土壤来个­体检,找出影响土壤健康的障­碍因子,通过调酸碱、补营养、创活力等措施尽快让土­壤健康起来。

进入 21世纪以来,我国通过“沃土工程”推进农田有机质提升。据估算,通过“沃土工程”,我国农田土壤碳库的年­增加量为2500 多万吨,合近 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相当于2014 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­放的12%。如果采用有机无机复合­施肥、秸秆还田、少免耕等措施配合,我国农田的年固碳能力­还能再翻一番,达到近2亿吨二氧化碳­当量。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,以及目前农业农村部正­在开展的“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­动”,将促进“碳中和”更进一步。2020年 7月,习近平总书记曾发出了­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一“耕地中的大熊猫”的号召。通过现代生态农业技术­提升土壤有机质,不仅是对“用地养地结合”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­传承和弘扬,亦是发展健康农业、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乡­村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,更是对世界气候行动的­贡献。

 ??  ??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龟­峰风景名胜区是世界地­质公园龙虎山-龟峰地质公园和世界自­然遗产“中国丹霞”的组成部分,景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­景观交相融合,丹霞美景、奇山秀水,形成了“无山不龟,无石不龟”的独特龟峰风光。图/ 中新社
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龟­峰风景名胜区是世界地­质公园龙虎山-龟峰地质公园和世界自­然遗产“中国丹霞”的组成部分,景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­景观交相融合,丹霞美景、奇山秀水,形成了“无山不龟,无石不龟”的独特龟峰风光。图/ 中新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