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“双循环”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

- 樊 纲

2020年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­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­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顺­应未来世界经济和中国­经济发展趋势,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向,是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­阶段的必然选择。

一、推动国内大循环要避免­陷入误区

“双循环”的提出有其特殊背景,即美国退“群”,实行单边保护主义,破坏WTO(世界贸易组织)机制,对中国发动“贸易战、科技战、经济战”等,对中国实施“断供”,以及所谓的“脱钩”“去中国化”等,这使得我们的产业链存­在断供风险,国际循环不畅。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­性转变,我们要更多依靠国内循­环,利用我国的超大市场,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,拉动供给,创造需求,使我国经济进入更好的­良性循环。在这方面,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。

(一)必须坚持扩大内需。要充分利用14 亿人口的经济增长潜力­和大市场优势,把各方面的需求调动起­来

1.激发消费潜力。传统一般消费品制造业­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,2019年,我国人均GDP 已突破 1万美元。根据经济学分析,1万美元通常是一个坎­儿,达到1万美元,人们便开始高消费。这种高消费不是很奢侈­的消费,也不是比发达国家居民­高的消费,而是在居民收入中,消费的比重会逐步提升,储蓄的比重会逐步下降,进入新的消费阶段。我国有14亿人口,低收入居民、中等收入居民以及高收­入居民消费的有效需求­均不足,消费潜力尚未被充分激­发。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­略基点,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­系。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­度,增加居民收入,优化社会分配结构,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、多层次、多元化的内需市场,不断提升大众的消费能­力。

2.拓展投资空间。中国有庞大的市场体量,更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和­巨大的增长潜力。一是推动城市化、城市群发展。目前,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­家,仍处在发展的中期阶段,美国、欧洲的人均 GDP 已达 5 万 -6万美元,我们刚突破 1万美元,仍有很多人生活在农村,城市化还有较大的拓展­空间。目前,粤港澳大湾区、长三角、京津冀等大城市群达到­1.5 亿 -2亿人的规模,以中东部省会城市为核­心的城市群也达到30­00万 -5000万人的规模,集聚效应不断增强。这些城市群通过快速交­通,将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­市甚至周边的农村连接­起来,应解决房地产和其他的­供求关系问题,有效促进区域公共服务­均等化发展,从而促使国内的市场能­够更好地循环起来。二是深挖数字经济潜力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­模的电子商务市场,引领全球。我们应用数字技术的速­度也非常快,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新技­术、新的互联网公司,这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­二大互联网独角兽企业­的集聚地。同时,数字技术的惠及面很广,除了惠及电商,也惠及打车、共享单车应用程序等。中国有14亿人口,网民数量众多,互联网的覆盖率不断攀­升,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各种­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,且规模巨大,我们要在这方面做好文­章。

(二)“双循环”的重点不只是扩大内需,还要在供给侧使产业链、供应链更好地循环,也要更好地创造需求

1.供给侧的首要任务,就是加强自主科技创新,这是破除产业链断供,畅通“双循环”的关键因素。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国际­环境中,中国必须具备更强的自­主创新能力,补足短板,维护产业链、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,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­业链现代化水平。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­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­入保障,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,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­设施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­究机构,以及跨学科前沿交叉研­究平台,吸收利用全球创新资源,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­家战略需求,开展原始创新研究;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基础­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,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、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­破。加强对接基础研究和应­用基础研究成果,加大对战略性高技术研­发的支持力度,找准源头性技术创新领­域,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,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­体制,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­科技战略制高点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一是发展好民营经济。无论是技术创新,还是商业模式创新,风险都极大,这需要民营企业家积极­推动。中国的体制优势在“模仿攻关”阶段比较明显,但在“无人区”创造阶段则会式微,因此政府应该构建激励­创新的机制,如保护知识产权,资助、奖励创新创业等,让千百万的企业、企业家、科学工作者“胡思乱想”,不断产生新点子,创新创造。二是政府可以制定设置­孵化器等普惠政策,并投资一些创新项目,鼓励科技创新。但是政府不能引导和规­定发展哪些产业,要敞开这个口,让市场去配置,让企业去创新。三是让市场发挥作用,吸引、鼓励风投资金进入市场,进行市场化资源配置。政府各类奖励补贴,可以以风险投资基金的­市场化方式支持,避免出现市场扭曲;政府基金也可以学习风­投的做法,积极“跟投”市场关注的行业,分担一部分风险;如果项目成功,就要提前退出,让利于市场,不以高额回报为目的,这样更有利于市场的良­性发展。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鼓­励创新创业,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梳理、分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­的问题,鼓励一些基金进入这些­领域,鼓励产业内部重组,鼓励企业优胜劣汰、兼并重组,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。

2.深化体制改革,包括供给侧、产业链、供应链等,消除国民经济循环中的­各种梗阻。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作为国民经济运行­的基本环节,是促进经济发展,畅通供给循环的关键。过去,我们曾大量存在地方保­护主义,以及资金不到位、有需求没供给、有供给没需求等供需错­配、结构性问题,存在很多梗阻。现在,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经济­体制改革力度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减少市场准入限制,减少审批环节;深化国有企

业改革,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,改革政府补贴制度;大力发展数字经济,通过大数据打通交易环­节、流通环节、物流环节存在的一系列­堵点和梗阻,消除市场上各种显性与­隐性的要素流通障碍,促进供求关系进入良性­循环。

3.以供给创造需求。一是以更多好产品、更加多元的消费方式拉­动需求。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具有­很大的发展潜力,短期内因以前过热而产­生的“过剩产业”要转型转移,要改变增长方式,提高增长质量,不能一味“停产”。同时,要积极创新消费新模式、新业态,满足各类消费需求。二是通过降低成本拉动­需求。完善政策支撑体系,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。除了企业要通过自身转­型升级有效降低成本外,政府也要加大政策支持­力度,帮助企业降低包括税收、资金、劳动力、土地、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各项­成本,为企业纾困,让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­资金用于研究和生产,从而更好地刺激需求。

二、“双循环”要继续做好国际循环

“双循环”没有否定改革开放,更没有否定国际循环。“双循环”中国际循环的意义,不在于卖出多少东西,而在于学到多少知识和­技术。这样,一旦面临断供局面,我们还能继续支撑和发­展下去。因此,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,继续学习,继续做好国际循环。对中国企业来讲如此,对跨国公司来讲也如此。跨国公司进入中国,就是中国GDP的组成­部分,就是中国内部循环的组­成部分,也是推动跨国循环和国­际循环的重要力量。因此,中国要继续做好国际循­环,形成全球利益共同体。

中国是发展中国家,在很多方面仍然落后,尤其是在主要技术产业­领域,联合国260 多项子产业的 1200多项次级产业­中,中国有600 多项是受制于人的。600多项依赖别人,缺乏最先进的技术,要追赶上是非常困难的,因此,我们不得不依靠国际循­环。继续做好国际循环,就是要继续扩大开放,这样中国就可以继续向­世界学习。

只要别人比我们先进,我们就要向人家学习。与研发相比,后发优势的学习成本是­最低的。当然,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升研­发能力,只有继续开放,才能具备提升研发能力­的条件。同时,只有保持开放,才能了解国际标准,才能知晓当前国际竞争­的水平,进而才能真正具备国际­竞争力。传统意义上的进口替代,即发展自己的优质工业­的那套理论和政策,早期拉美国家均采用过,但最终都没有发展起来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在“温室”里长大的产业不具备国­际竞争力,并且不知道国际标准是­什么,所以根本无法竞争。一旦封闭,就无法竞争,无法具备真正的国际竞­争力,因此我们要继续开放,继续学习,继续推动国际循环。

纵观当今世界,全球化不可逆转,全球化进程仍在继续。即便美国奉行“美国优先”和单边主义政策,使得贸易保护主义不断­加剧,但全球化进程并没有停­止。全球化最初是由欧美等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­公司推动的,尽管全球化导致美国一­些产业衰败,美国的一些政客便利用­工人的失落感谋求自己­的政治利益,但是这些跨国公司为了­获取利润,依然在思考如何在全球­更好地配置资源。因此,全球化的原动力没有改­变。尽管现在美国等发达国­家可能存在一些反全球­化的势力,但是从全球来看,支持全球化、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比当­年更多更甚,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。从这个意义来讲,全球化不可逆转,多边主义不可逆转。因此,中国企业要想继续发展,仍然要有全球化思维,思考如何在全球市场更­好地发展自己,更好地配置资源。

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,可能改变的是全球产业­链重组。多元化产业链是今后的­发展趋势和显著特征。全球产业链过多集中于­某一国家或地区,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:当某一国家或地区出现­问题,就容易出现断供。全球产业链重组主要表­现在两个方面。首先,产业链重组呈现明显的­区域性特征。产业链在重组时会考虑­在地理位置上对自身的­影响小一点,产业链不在自己国家的,也会尽可能放在离自己­国家近的地方。因此,

全球可能在三大区域——亚洲、欧洲与非洲、美洲——形成三大相对完整的生­产供应体系。这三大区域都有较齐备­的资源要素,如市场、资金、技术和廉价劳动力等,这些要素可以组合成一­个完整的体系,形成“再全球化”。其次,根据成本和国际贸易关­系的变化,产业链可能进行局部调­整,一些企业会进行迁移,如一些跨国公司从中国­转移至东南亚国家,有些公司会将产业布局­在中国等。虽然全球产业链会出现­局部调整,但基本的趋势和逻辑不­会变,即中国的市场、发展机会、资源、基础设施、营商环境等会吸引更多­公司。因此,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开放,大力发展外贸,继续做好国际循环,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­市场、两种资源,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­更好联通,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­发展。

三、通过“双循环”迈向发展新征程

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在某些方面处于“锯齿型引领”状态。所谓“锯齿型”,即在某个领域“你有在前的,我有在后的”,但在另一个领域“我有在前的,你有在后的”,彼此各有千秋,各有长短。因此,美国的一些政客企图抓­住最后的时间窗口,想方设法以各种策略遏­制中国(尤其是引领型)的发展。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­以及进入新发展阶段的­内外形势变化,我们应继续保持高速或­正常增长,保持5 年、10 年、15 年、20年稳定的经济增长,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发­展水平。当那些国家意识到无法­遏制中国的发展时,就会跟中国谈合作。此外,在国际形势逆风逆水的­情况下,中国要形成全球化“黏合剂”,通过技术发展、技术进步连接全球,通过数字经济连接全球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仍要把自己的事情­做好,继续深化改革,扩大开放,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,打通堵点,消除各种梗阻,畅通国内国际循环,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,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­冲突,推动可持续发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