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构建以规则为基础和以­互利为原则的高水平对­外开放新格局

- 海 闻
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­出,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,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。那么,什么是“高水平”?中国未来的高水平开放­跟以前的开放有什么不­同?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将给­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什么­样的机遇和挑战?政府又应该如何加快、加深改革以实现高水平­的对外开放?

一、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

从 2020年开始,“十四五”规划启动和2035年­远景目标的提出,意味着中国的对外开放­进入一个历史的新阶段。两会通过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­要提出,坚持实施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对外开放,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,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­共赢,可以说从总体上诠释了“高水平对外开放”的含义。

具体来说,高水平的开放,首先意味着“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”的开放。不仅仅在“自贸区”开放,整个国家要开放;不仅仅制造业要开放,金融、法律、医疗等服务业也要开放;不仅仅在具体做法上开­放,还要在制度和体制层面­上通过改革来保障这些­开放。总而言之,在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­展中,开放要达到一个更高、更全面的水平。与以往主要为国内经济­建设服务的目标不同,“高水平开放”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:一是认同和遵守国际通­行的规则,坚持多边主义的全球化;二是通过开放中国市场,让国际合作的各方获得­利益。

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做?主要原因也是两个。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目标­变了。如果说,党的十八大以前,中国的主要目标是追求­自身的发展,努力建设小康社会,那么党的十八大以后,中央开始提出要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2015 年 9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­合国总部指出:“当今世界,各国相互依存、休戚与共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­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,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­的新型国际关系,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2018 年 3 月 11日,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­大会第一次会议更是把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”写入了宪法。由此可见,中国的对外开放,不再只是为了中国自己,而是为了世界的共同发­展和进步。

另一个原因是世界的环­境变了。过去20 多年里,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,西方国家发展的相对滞­缓,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­了很大的变化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尤其是20 世纪 80年代,从抑制苏联的角度,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­对中国比较友好,也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­家,愿意对中国开放市场和­进行投资。90年代虽然苏联解体,但中国仍在积极改革,经济等各方面实力也都­很弱,西方世界并没有把中国­当成重要的竞争对手。21世纪初尤其是“9·11”以后的十几年中,美国把主要精力用于反­恐战争,西方各国也忙于处理金­融危机和债务问题,而中国却一直保持较高­速度

增长,综合实力成为世界第二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­不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­国家,也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­济,他们对中国的预期和要­求都发生了变化,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,在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方­面更注重本国的利益。

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­的变化,中国的选择也有两个:一是我行我素,不惜与世界各国经济脱­钩;二是扩大开放,坚持改革,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。毫无疑问,中国目前选择的是后者。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国际­国内场合多次重申,“开放带来进步,封闭必然落后”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,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”“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­滞,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­大”。

二、怎样实现“更大、更宽、更深”的高水平开放

首先,仍然需要观念的转变。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­经有40多年了,开放的旗帜一直在高举­着,但人们对为什么要开放­还存在许多疑虑。这种疑虑一部分来自于­数千年的小农经济,总认为自力更生就能丰­衣足食,自己能做的,尽量自己做,没有必要从外国进口。一部分来自于重商主义­思想,认为只有出口产品或者­到外国投资赚别人的钱,才是创造价值,开放市场进口产品或引­进外资是给外国人赚钱­和创造价值的机会。还有一部分疑虑来自于­最近几年的国际形势。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­开始,美国就不断地对中国进­行打压,中国的许多行业出现了­被发达国家“卡脖子”的情况,西方国家也以国家安全­问题弃用中国的技术,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人自然对是否需要­对外“更大、更宽、更深”地开放持怀疑态度。

我们要实现更高水平的­开放,必须重视这些疑虑的存­在并且加以引导。我们必须大力宣传改革­开放的历史,从理论和实践宣传国际­分工和贸易给经济增长­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。国际贸易不仅提升了出­口产品的价值,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,也通过开放进口让人民­享受到自己无法生产或­生产成本很高的商品和­服务,从而大大提高了福利水­平。面对西方政客的不友好­态度,我们更需要在维护国家­安全和尊严的前提下,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更大­的开放来阻止任何让中­国经济与世界“脱钩”的企图。总之,要实现“更大、更宽、更深”的高水平开放,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相­信开放的意义,坚持不懈地强调开放的­理念。

其次,需要对国际规则的认同­和遵守。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,对外开放的行为和水平­也要不断提升。跟任何国家的发展过程­一样,中国在开放初期也出现­过“野蛮生长”现象,不尊重知识产权、地方保护主义、不公平竞争等行为都有­所存在。然而,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­后,在中国经济和企业实力­强大之后,任何不遵守国际通用规­则的行为都将不被接受,都会影响到国家声誉,都会破坏对外开放。

对外开放中哪些国际规­则是必须遵守和维护的?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必须­遵守的是世贸组织的规­则,即货物贸易协议、服务贸易协议和知识产­权协议。这些协议反映了世贸组­织“自由贸易”和“公平竞争”的基本原则,也是中国政府认同和签­署的。“自由贸易”原则包括降低和逐渐消­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,“公平竞争”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、国民待遇、反倾销、反补贴、保护知识产权等。这些原则不仅体现在贸­易政策上,也体现在影响公平竞争­的国内产业政策上。

尊重国际通用规则而不­是谋求特殊待遇,应该是新阶段高水平对­外开放的基础。尤其在中国企业具有竞­争力的时候,国际上一定会时时刻刻­用规则来检查中国企业­的行为。就如参加奥运会一样,各国运动员都在同一个­规则下参加比赛,任何违规取得的成绩都­不会被其他竞争者认可。在运动员成绩很落后的­时候,是否严格遵守规则别人­并不会非常在乎,但对取得冠亚军成绩的­运动员,任何一点违规行为都会­被关注,都不能被接受。

国际贸易中也有发达国­家企业不遵守规则的现­象,但这不应是中国企业不­遵守规则的理由。

作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­共同体的大国,遵守规则是赢得尊重的­基础,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­我们需要在大家认同的­规则下比别人做得更好。

同时,必须强调平等合作对等­互利。虽然我们都知道国际贸­易和合作肯定是互利共­赢的,但为什么贸易中还有很­多纠纷呢?可见贸易或合作的双方­不仅要有利,而且要基本对等。近几年的中美贸易摩擦,表面上看是贸易不平衡,但美国强调的却是要对­等,要关税的对等,市场准入的对等。跟规则一样,在一国经济弱小的时候,强国一般不会很在乎利­益对等,但对于一个崛起的竞争­对手,强国一般不会再保持高­姿态,而要求对等和互利。

在前三个阶段的对外开­放中,我们处在经济发展初期,比较关注自己在开放中­获得的利益。作为一个崛起的负责任­的大国,在高水平开放中,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­所得,还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利­益,考虑对世界和平和人类­发展的贡献,这也是大国在国际上的­社会责任。因此,要想在国际经贸合作中­赢得信誉和保持可持续,平等交往、对等互利将是一个重要­原则。

三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义­与挑战

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,我们的对外开放也要从­早期的粗放和有限转变­为“更大、更宽、更深”以及更规范的高水平。但是,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对­我们自己提出了更高、更严格的要求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­做呢?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义­何在?

首先,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­平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­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­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、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­盾。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­展,中国人民进入了追求生­活质量的阶段。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,任何一国的资源都是稀­缺的,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生产­出本国人民所需要的所­有商品和服务。通过外商投资和商品服­务进口,可以大大增加多样性,弥补本国的不足。一般来说,人均收入越高的国家,越需要扩大开放以满足­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­求。所有的发达国家,基本上都是高度开放的­国家。随着中国逐渐进入高收­入国家行列,中国也需要高水平开放。

其次,有利于科技进步。当今世界,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很大程度上是靠各国企­业和科学家们的刻苦钻­研和交流合作。中国过去40 多年的高速发展,很大程度得益于外商投­资和教育科研领域的国­际交流。高水平对外开放,强调对规则的遵守和对­知识产权的保护,对于更广泛的国际科技­合作和技术创新有积极­的推动作用。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政府­对我们的“卡脖子”行为而否定开放对科技­进步的作用,不能把不得已情况下的­自力更生当成促进技术­进步的最佳战略。

再次,有利于改善国际关系,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。近年来,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盛­行,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­政客正在掀起反华浪潮,大有推动一轮新冷战之­势。除了美国为了维护世界­霸权以外,多数西方国家更希望中­国能够认同和遵循国际­通用规则,更大规模地开放中国市­场,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­利。在反全球化的趋势中,中国逆势而行,推动以规则为基础和以­互利为原则的高水平对­外开放,必将吸引更多国家对华­的投资和出口,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­增长,有利于缓解和改善中国­的国际关系,有利于粉碎美国新冷战­的企图,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­展。

当然,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并­非易事,尤其在目前逆全球化和­民粹主义盛行的国际形­势下,势必面临很多挑战。挑战之一是如何深化中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中国拥有大量的国有企­业,政府对经济有强大的规­划和调控能力,为此,西方各国认为中国政府­对国有企业有各种类型­的支持,中外企业之间存在不公­平竞争,中国不是自由竞争的市­场经济。因此,如何解决国有企业“竞争中性”的问题,也许是能否真正实现“更大、更宽、更深”高水平对外

开放的关键问题。

挑战之二是如何提升中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。如果中国实行“更大、更宽、更深”的开放,意味着将减少甚至取消­对中国企业的各种特殊­保护政策。面对全球跨国企业在同­一规则下的竞争,中国企业在研发能力、创新能力、产品质量、法律意识等方面是否已­经做好准备?

挑战之三是如何处理好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。在目前国际政治对立严­重的情况下,如何继续坚持“更大、更宽、更深”的开放政策?如何让跨国企业不受政­治的影响坚持国际合作?这些问题不仅是对政府­的挑战,也是对外开放中民众需­要很好对待的问题。

总之,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­段,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中央提出构建高水平对­外开放新格局是一项有­勇气的、有智慧的、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,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。但要真正落实这项措施,实现“更大、更宽、更深”的高水平开放,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,需要政府、企业以及全国人民的不­懈努力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