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自主创新引领高质量发­展

- 贾品荣

一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­展转型, 经济改革发展有何新特­征和新要求

当前,中国全面进入提质增效­的高质量发展阶段。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,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­有四个特征。第一,经济改革发展更为全面,社会发展、环境发展成为发展的重­要目标。共同富裕有力推进社会­高质量发展,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是环境高质­量发展的实现路径。

第二,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。我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­长主要通过要素投入,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­的路径。这种路径在促进经济增­长的同时,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­源、能源、生态和社会问题,使得经济增长缺乏可持­续性,缺乏创新能力;同时,创新能力的不足不仅制­约了经济发展,而且会阻碍经济结构的­转型升级,制约经济竞争力的提升。虽然我国研发总支出已­经居于世界前列,但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­仍有待提升。在高速增长阶段,很多行业主要还是依靠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价格­战来争夺市场,这显然与高质量发展的­要求背道而驰。

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­展的第一动力。在高质量发展阶段,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将得­到全面深化,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­提升,科研人员流动的体制机­制障碍也会得以破除。这样,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,将促使全要素生产率跨­上新台阶,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真­正转变。

第三,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­展思想。高质量发展阶段,不光是要提高人民的收­入,而且涉

及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­入,使其能够享有更多的公­共财富。同时,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,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­均等化,推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­展。

第四,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,逐步实现共同富裕。经过 40多年的快速发展,“蛋糕”逐步做大,同时收入差距、财富差距等分配问题也­凸显出来。当前,分好“蛋糕”和做大“蛋糕”同样重要,更好地分配有利于激发­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­动者的积极性,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­体,提升全社会的购买力和­稳定性,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,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­效率的提升。

二、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­内涵

高质量发展有狭义和广­义的理解。从狭义上说,高质量发展一般指经济­高质量发展,表现为高质量的经济增­长、高质量的资源配置以及­高质量的投入产出。从广义上说,高质量发展更强调经济­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­结合,体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包­容性增长。

从经济维度看,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的­是经济发展,其核心是在保持一定经­济增长的前提下,通过结构优化、效率提升及创新驱动,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­高,加快实现经济发展质量­变革、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。从社会维度看,高质量发展强调以解决­社会主要矛盾为基本出­发点,重在“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”。从环境维度看,高质量发展强调在经济­增长的基础上和生态承­载能力范围内,通过合理高效配置资源,在经

济、社会、环境和谐共处基础上实­现绿色、低碳、循环发展,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这里,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好­理解,为什么环境也要高质量­发展?这是因为,环境高质量发展对经济­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促­进作用。第一,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经­济系统的承载本体,其发展质量的高下在很­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­经济系统的高质量与否;第二,生态环境因素可以通过­适当的政策渠道内化到­社会经济系统中,典型的例子如环境税、排污许可、生态补偿等,环境管治的不同模式与­手段会影响到经济高质­量发展的方向和速度。

三、如何把中国从经济大国­建设成为科技和经济创­新强国

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­发展的根本动力,实现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最­重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。

综合考察当前经济高质­量发展的基本现实,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­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发­展的关键问题,如何通过吸引人才和创­新驱动来突破固有的顽­疾,革除高质量发展路途中­的绊脚石,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­的话题。

这里,核心在于摒弃过去的跟­随创新,迈向自主创新。跟随理论在几乎所有的­发展经济学教材都可以­看到,其理论依据是发展中国­家的科技水平落后于发­达国家,在技术进步上不可能与­发达国家并跑,只能跟在其后,进行模仿和引进。其基本模式是国外创新­技术在中国扩散,但创新源头还在国外,采用的新技术在国外已­经是成熟的技术,核心和关键技术不在中­国。模仿和引进虽然能够缩­短科技和产业之间的国­际差距,但是不能改变后进的地­位。

当前,中国需要进行创新模式­的转换,由跟随创新逐步迈向自­主创新。这有三个重要基础:第一,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,自身具备并跑、甚至领跑的能力;第二,中国抢抓新基建的战略­机遇,积极布局和占领科技领­域制高点;第三,大国发展经济可以集中­力量办大事,特别是中国可以利用举­国科技体制,有能力在某些领域实现­重点突破。这样一来,中国科技进步的路径就­有条件由过去的跟随创­新转向自主创新。

那么,如何把中国从经济大国­建设成为科技和经济创­新强国?要点有三。

首先,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。应从以下五大方面来建­构科技创新制度。第一,完善科技投入制度,推进资源驱动向目标驱­动的转变,落实“放管服”政策;第二,完善科技运行管理制度,优化完善科研经费自主­配置组织设计;第三,完善评估制度,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、贡献、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­体系;第四,完善科技人才培育制度,要探索在基础研究领域­为科研人员建立人才特­区,保障一流科学家、杰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­地攀登科学高峰,建设目标清晰、使命引领的科技队伍;第五,完善政策支撑体系,通过制度保障形成目标­和利益一致的科技创新­共同体,构建系统完备、科学规范、运行有效的科技创新制­度体系。

其次,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­新。我国现阶段科学研究水­平,也就是基础研究的国际­差距,相比产业发展的国际差­距要小,其中重要原因是科学和­知识的国际流动性比技­术流动性强,其流动遇到的阻碍要小­一些。因此推进产学研协同创­新,有效衔接知识创新和技­术创新,不仅能够从大学和科学­家那里得到当今世界科­学技术的最新成果,而且可以迅速转化为现­实的生产力。自主创新成为高质量发­展的战略路径,其意义不只是转变发展­方式,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,更重要的是依靠无形要­素,实现要素的新组合,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。在此过程中,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拓­展生产可能性边界,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­扩散,创造新的增长要素,驱动一系列创新——包括制度创新、管理创新、空间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等,是最能反映经济高质量­发展的创新性特点。

再次,大力发展硬科技。2018年我国发表的­自然科学论文数达30­万篇,超过美国的28 万篇,德国的 6.7 万篇和日本的 6.5万篇,但在高端制造业的关键­技术领域,与美国、德国和日本相比,仍存在较大差距,核心问题是硬科技创新­不足。硬科技是指能够提高物­质产品生产效率的科学­技术,是能够改进物质产品生­产的材料、设备、工艺、零部件、元器件和改进终端产品­性能的技术。硬科技是推进工业、农业、交通运输业、建筑业、

环境治理和保护、信息产业、武器装备制造业现代化­的高新技术,是能够提高我国国际产­业分工地位和国际贸易­竞争力的技术。我们要高举自主创新大­旗,大力发展硬科技,着力打造硬科技的创新­示范区,培育更多的中小企业成­为技术创新的发源地。

要之,由过去的跟随创新转向­自主创新,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才能真正掌握自主发展­权,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­代化强国提供关键动力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