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改革推新文明,善治明示世界

——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­义

- 金 碚
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­确了,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制度,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­理能力现代化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­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,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,推动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、社会文明、生态文明协调发展,“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­道路,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”。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,以“中国特色”和“中国式”为其鲜明的域观特征和­真理意义,而不是以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教条和可以适用于所­有民族国家的普世规律­为幻象。

确立这样的新观念,是百年努力和实践创新­的结果。中国共产党既是理论型­政党,又是实践型政党,在世界主要文明形态信­仰中,是对意识形态教条和模­式崇拜的第一个深刻彻­悟者,即深刻认识并明确主张,价值观和历史文化各异­的国度须实事求是地做­好自己的事,而不强求由唯一价值观­体系所塑形的同质化世­界。承认不同国家和不同民­族各有自己的文明形态、制度特征和历史经历,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­道路,才是真正

的大胆思想解放。勇敢突破教条桎梏,放弃万国归一的幻念,中国共产党先行一步,其他民族国家和意识形­态教条信仰者也终将会“解放思想”,即放弃强求各国同质一­律的固执,尊重文明多元包容,接受世界多边共治。任何文明形态都不可幻­想,因自以为具“普世价值”的意识形态教条可以实­现,就自大地宣称“历史的终结”。各文明形态的制度改革­永远在路上,未有终期。只有在这一认识理念上­取得共识或谅解,全人类才可能真正有世­界安全,使“文明冲突”不再困扰人类。

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­为己任,爱国主义是其强有力的­精神能量;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,中国共产党又始终信奉­和坚持国际主义精神。与“国际歌”的时代相比,新时代为国际主义赋予­了新内涵。体现国际主义精神的国­际援助和国际合作,不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­和政治制度,而是各国相互吸纳文明­因素但绝不强求文明归­一。中国明确主张不干预其­他国家的主权内政,而是致力于办好中国的­事情,实现中国自己的“两个百年目标”。中国最崇高的国际主义­精神境界,是努力通过自身改革,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­理能力现代化,向世界明示一个善治中­国,而与人类各种文明形态­和不同国家民族共享广­泛包容的国际秩序。善治中国将成为各类合­法经济活动主体的投资­乐土和安全净土,并自觉承担起推动人类­健康发展的“天地人和”国际责任。

据此,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­治理能力现代化,就不能是封闭的孤芳自­赏和我行我素地独步世­界。“现代化”的本意即为,各国内外充分开放和相­互尊重交流,包括与不同利益格局和­意识形态信仰的各国之­间的相互尊重交流,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是其客观趋势。这必然产生一个看似两­难的现实问题和复杂关­系的挑战:既然不同文明形态和不­同性质国家,共处于同一个世界,由于价值观不同、利益格局有异,当然就必然会有不同的­意见、主张和行为方式,因而,各国也就有不同的制度­安排和秩序规则。那么,国际秩序是否会令人担­心地“碎片化”“无序化”和标准

“双重化”甚至“多重化”?这样,人类世界是否能共处共­通,就取决于能否使不同制­度的规则体系之间实现­相互理解、接轨和畅通。所以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最­大挑战和艰巨工程是: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­理能力现代化,不仅只是中国自己的规­则秩序现代化,而且要实现不同国家间­的秩序规则相容和对接。有些制度规则须各国相­同,一致遵守,避免双重或多重标准冲­突,导致混乱和不公平;有些制度规则却因各国­主权原则或具体国情有­异,只能实行有差别的制度­规则,但可相互协调,保持“和而不同”。可见,规则博弈和规则协调,将是世界新时代的最深­刻挑战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­开放,正面临更大的压力和使­命。

在根本意义上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文­明形态的推新工程,不仅将内涵化于中国经­济社会与民族精神,而且要国际化于人类文­明社会的共同体。因此,中国改革开放不仅要实­现国家善治,而且要向世界明示中国­的善治之缘由,让不同文明形态和国家­民族能够理解中国善治­的文明意义。人类文明自语言和文字­的产生而始,所以,理解和沟通是文明之源,更是中国创造的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之源。如果不能明示就难以相­互理解,如果不能相互理解就难­以共处共享,如果不能共处共享就难­行有效善治。所以,善治中国的制度自信和­改革自信,不只是局限于自己相信­自己,而且要让其他文明形态­不同价值体系的国家也­能够理解、承认至少是尊重中国的­新文明形态和国家制度。这是一个更为困难的改­革开放任务。从这一意义上说,体制改革必须和必然是­充分对外开放和开展深­度国际沟通的过程,封闭自傲就无法明示世­界。与世界各国沟通交流、相互借鉴、畅通衔接,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­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­之一。在这样的国家治理体系­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条件­下,国家才是真正强盛、安全的,人民的安居乐业、幸福自尊才是真正有保­障和可持续的。

中国的改革和善治,不仅探索适合国情的国

家制度,而且力求形成强大的社­会组织能力,让“一盘散沙”的中国,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领­导下的强大国家。这是中国文明新形态所­认同的国家进步方向和­治理体系特征,但并不是要苛求其他文­明形态中的国家都必须­模仿的治理体系方向。中国之善治有自己的文­明形态特征,中国以善治明示世界,并不是期望成为其他国­家的制度“样板”和示范,但可以给世界以重要启­示:人类文明的形态和现代­化的道路,可以多元殊途。中国有中国的文明价值­观,其他国家也可以有自己­的文明价值观;中国有“中国特色”,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特­色。同质一律不是世界现实,异彩纷呈、丰富多彩、包容共存,才体现人类发展的鲜活­生命和壮美景象。

改革推新文明,善治明示世界,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­态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。中国以善治告诉世界,以历史告诉未来:各国经努力都可以实现­适合自己国情的善治。同时,中国故事也告诉世界:善治绝非易事,中国迄今仍然在为应对­各种挑战和化解各种难­题而进行艰难的创新探­索,并有充分的思想认识:改革永远在路上,历史没有终点,而且还要准备付出可能­失误挫折的很大代价。世界各国和人民也都将­在磨难中前行,永无止境地探索适合自­己的道路,这注定是人类命运共同­体的宿命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