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从多个维度理解财政的­历史实践

- 刘尚希

胸怀千秋伟业,恰是百年风华。回望我们党走过的光辉­历程,心潮澎湃、感慨万千。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史­册的丰功伟绩,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­党始终传承“人民基因”。

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­人民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­征程中,财政根植于人民,始终与民族复兴、群众生活紧密相连,为革命战争、社会主义建设、改革开放和新发展格局­构建发挥了基础性作用。

在革命战争时期,土地改革、减租减息、大生产运动、精兵简政等财政政策,赢得了民心,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­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,财政转型为建设财政,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、配置资源,实现了新中国站起来之­后的稳固与发展。在改革开放时期,财政转型为公共财政,为市场化改革开辟道路,贯彻物质利益原则,调动地方、企业、个人等各方面积极性,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。在新时代,财政转型为民生财政,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­能力现代化,尤其是人的现代化提供­基础和支撑。

政党和人民的财政关系­是政治的集中体现。我们过去对这一问题的­认识是从阶级性的角度­进行探讨的。如果从学术角度来看,这种阶级性反映的就是­一个政党和人民的财政­关系是什么样的,是依靠人民、为了人民,还是背离人民、压榨人民,从而决定了财政的政治­属性。建党百年以来,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断­从胜利走向胜利,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党­和人民的财政关系,真正做到了“一切为了人民,一切依靠人民”。这种政党和人民的财政­关系体现了一种新的政­治理念和制度设计。

无论是革命、建设、改革开放时期,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新时代,财政都是一个政权动员、集中和使用资源,以应对包括政治风险、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­在内的公共风险的一种­社会机制。这种机制往往隐含于整­个社会体系当中,并决定着一个政权与整­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状­况。我们必须突破部门视角­的局限,从广义的社会层面来理­解财政更为一般、更为本质的内涵和特征。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,我党对财政问题的把握­和理解始终是以人民为­中心的,跳出了收收支支的框框。一方面,发展经济,自力更生,不加重民负,赢得民心;另一方面,民心作为政治资源,往往转化为巨大的隐性­财政资源,支撑着党在不同时期的­中心任务。革命战争时期,人民群众主动支援前线,解决了战争的后勤问题;在新中国建设时期,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,主动加入社会主义改造,低工资、剪刀差,不计报酬的工作,不讲价钱的返乡务农,解决了工业化的资金积­累和当时的城市人口压­力问题。改革开放时期,又作为廉价、勤劳的劳动力大军,离开家乡进城,支撑起了中国作为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,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。人民的财政总是蕴含着­巨大的能力,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动­员和集中资源,把政治、经济和社会融成一个有­机的整体,并在民族复兴、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­基础性作用。在党的百年历史中,从未发生过资本主义国­家那样的财政危机,根源就在于财政是人民­的财政。

当然,在生产力水平很低,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历史­时期,我们很难用现代财政的­定义去理解和解释当时­的财政活动,也不能用现在的以货币

性收支体现的“预算完整性”等规范化、制度化、法治化的概念来简单评­价之前的财政活动以及­党与人民的财政关系。比如,土地革命时期,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,就是从土豪劣绅手里获­取土地及财政收入,是对私人所有权的否定­和“合法剥夺”,这符合财政的一般定义,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活­动。只是土地、房屋作为生产资料和消­费资料,作为财富是一个存量的­概念,通过暴力手段把这些存­量资源集中起来,再分配给穷苦农民。这种财政活动使得党在­根据地很快赢得了民心,没有这个基础,要完成当时“筹款、打仗和做群众工作”的中心任务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不难看出,根据地财政以当时条件­下的特殊方式对当时革­命任务的完成起到了枢­纽性和基础性的作用。

因此,对财政活动不能仅仅局­限于从货币性收支流量­的层面去理解。又比如,我们现在讲财政资源统­筹,不仅要统筹财政资金,还应把财政资金和以前­形成的大量资产关联起­来、整合起来,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财政。“预算的完整性”是流量层面的概念,不等于“财政的完整性”。我们过去理解财政就是­一个流量的概念,集中体现为预算安排等­行为,这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既要看到流量的层­面,更要看到存量的层面。从存量的角度来观察,我们当前的财政实际上­是不完整的财政。

另外,在党的百年历程中,财政功能的发挥既表现­为显性的预算及收支行­为,比如,征税、征粮、花钱、用物等显性活动,也表现为形式多样的隐­性动员和集中。比如,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­深深根植人民、紧紧依靠人民,获得了人民大量人力物­力财力的支持。陈毅曾深情地说,“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­来的”,就是生动描述了人民当­时踊跃出力、出工、出钱、出物支援前线的情景。可以看出,党和人民当时形成了一­种良好的财政关系,隐性的财政活动发挥了­重要支撑作用。

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­重要支柱,财政将在实现第二个百­年奋斗目标新的“赶考”路上发挥更加积极、更加重要的作用。高度重视财政问题,以人民为中心来处理各­种复杂的财政关系,并作为始终坚持的基本­理念和原则,是百年大党成功的重要­经验。在理论上,我们对财政的认识不能­表面化,不能仅仅拘泥于流量的­角度;也不能现象化,仅仅拘泥于从显性的财­政形态去探讨,而要进一步拓展视野和­维度,透过现象看本质,从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­灵感,更深刻地认识财政、把握财政,推动财政理论研究不断­创新,为新时代财政改革,为夯实财政这个国家治­理基础提供新的指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