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从供需两侧发力,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

- 滕 泰

如果说“十三五”期间影响中国最重要的­经济政策战略思想是供­给侧结构性改革,那么“十四五”期间最重要的经济战略­思想应该是“构建新发展格局”。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?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­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有机结合起来,从供需两侧构建以国内­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
一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有机结合起来

从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一直到 2012 年前后,扩大内需一直是中国经­济政策的重点之一。新时期的扩大内需战略­和之前的扩大内需战略­有什么不一样?

总需求不足是很多经济­学家解释经济周期的一­个主要的着力点,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­阶段,造成总需求不足的原因­有很大的不同。

在工业社会早期,造成总需求不足的原因­是收入分配的两级分化;在工业社会中期很多国­家形成了纺锤形的收入­结构之后,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­是凯恩斯主义提出的边­际效用递减等心理定律,应对这种需求不足的办­法,是积极的货币

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­策。从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 2012年前后,中国很多宏观政策也是­围绕着财政政策和货币­政策进行周期性的逆向­抉择和宏观调控。

在工业化后期,比如中国2010 年以后,很多扩大内需的政策边­际效应就开始递减,全世界的财政政策和货­币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­都在递减。这就像开汽车,如果把油门都踩到底了,汽车还在减速,那就必须得看看发动机­有没有问题——这就是“十三五”期间提出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的背景,本质上就是从经济增长­的根本动力方面来扩大­内需。

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供给­分为老供给和新供给:老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­递减,新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­递增。比如某些传统制造业产­品在十年前曾经是“新供给”,一个单位的供给能够创­造越来越多的需求;但如今在新的发展阶段,这些产品可能就变成了­供给过剩或者供给老化­的状态——很多产品生产出来后只­销售出去了一部分,剩下一部分变成了库存,这样的供给创造不了等­量的需求。

而新供给,比如智能手机,不但创造了自身的需求,而且创造出很多衍生的­App,包括腾讯微信、网约车、共享单车、短视频等新产品,进而创造出越来越多的­新需求。

由于新供给能够创造越­来越多的新需求,而老供给创造需求的能­力越来越少,所以当一个国家的经济­结构变成供给老化或者­供给过剩的时候,从根本上扩大内需的方­法就不再是用凯恩斯主­义财政或货币刺激,而是通过深化供给侧结­构性改革,提高新供给的比重,降低供给老化的比重。不论是去产能、去库存,还是鼓励创业创新,都是用市场化手段推动­供给结构升级,提升供给创造需求的能­力。

所以,当前中国经济主要矛盾­是内需不足,但解决内需不足的根本­出路却在供给侧,因而要把实施扩大内需­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。从政策上看,扩大内需不会再走原

有的老路,而是沿着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探索:不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­要素市场,各种放松供给约束的政­策还会继续出台,放、管、服改革和营商环境改革­还会继续深化,减税降费还会长期持续,一些新的反垄断、反不正当竞争等政策也­会不断出台。

二、以创新驱动、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­新需求
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­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­矛盾是人民的美好生活­需要和供给不平衡、不充分之间的矛盾。

在这样的新时期,如何以创新驱动、用高质量的供给引导和­创造新需求呢?第一,创新产品,才能创造新需求。创新需要研发,但中国的研发投入还偏­低。中国很多企业都不太敢­于在研发方面大量投入,因为在成熟产业的投入­大部分都是有效投入,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­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无­效投入。

其实,所有的研发投入都是风­险投资,怎么才能提高研发投入­的有效性呢?企业要提高研发投入的­有效性,建议学习一下华为一体­化的研发战略(IPD)。2001年以前华为的­研发也是领导决策、研发部门是成本中心的­传统模式,但自从引进了 IPD战略以后,用市场化、项目化、集成化的方法搞研发,华为公司在新产品研发­方面一直遥遥领先。

海尔集团也曾经是一个­传统制造企业,但如今海尔实行“创客模式”,人人都可以成为“创客”,并组成小团队分组研发,中后台统一支持,同样用市场化、项目化、集成化的方式去做,孵化出了很多创新产品­甚至独立的上市公司。

除了 IPD之外,还有“外包式”研发、风投式研发等等,都可以提高研发投入的­有效性,以创新驱动,引领和创造新需求。

第二,创新应用场景和消费场­景也是创造新需求的重­要方面。

最近有人提出5G投资­是不是有些太超前了,因为没有足够的应用场­景。这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­的。可以先有应用场景和需­求,后有新技术、新产品出现;也可以先有新技术出现,然后企业家来创造、创新业务场景。

比如,2007年苹果推出智­能手机,恰逢3G 技术推广,之后的若干年,才出现了腾讯微信、互联网约车、共享单车、短视频等这些应用场景。通过这些新的应用场景、消费场景的创新,也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­方式,提高生活质量,创造新需求。

第三,还可以通过提升体验的­价值创造新需求。苹果公司可以用新产品­创造新需求,但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­品在过去130年里都­没有任何变化,为什么也能不断提升体­验价值、引领生活方式,来创造新需求?因为这个公司一直致力­于通过提升产品的文化­内涵来提升体验价值。例如,在 1931年之前,每个冬天都是可口可乐­的消费淡季,那一年可口可乐设计了­如今大家都熟悉的红色、白胡子圣诞老人形象,并把这个快乐的形象与­喝可乐联系起来,之后冬天就不再是可口­可乐的消费淡季了。通过提升文化内涵,改善体验价值来创造新­需求,中国的喜茶、名创优品等很多公司都­有成功的经验。

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­造新需求,还要有流量思维,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和组­织模式创新。当然,创造新需求并不是为了­拓展人们的欲望,而是把人们潜在的心理­需求用产品、服务、场景、体验等各种方式予以更­好的满足,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­式,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,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­需求。

三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­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

有人提出来说内循环为­主体是不是要出口转内­销?当然不能这样理解。举例来说,2019年中国出口的­鞋子差不多100 亿双,出口帽子 100 亿

顶,出口各种服装 300 亿件,这么大的出口量,怎么可能出口转内销?该出口的还要继续扩大­出口。当然,也要看到国际环境的新­变化,探讨逆全球化政策的现­实,积极探索新的更高水平­的对外开放。

此外,中国的GDP占全球比­重越来越大,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经­与美国规模相当,这种情况下,在增量上更多培育和重­视国内市场,也是发展的必然要求。考虑到中国的中等收入­群体目前只有 4亿人,仅占人口比重的30%,假设未来每年增加 2000万中等收入群­体,则到2035 年可以增加到7亿人,占人口比重的50%。彼时,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­消费市场,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有更­加坚实的基础。

除了从需求侧理解双循­环之外,还要从供给侧更深刻地­理解双循环。

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前,是以低水平的国内循环­为主。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人均资本少、劳动力丰富,那个阶段国内国外的循­环主要是引进外资,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,来促进国内供给能力的­形成,满足国内消费需要。20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,我们的储蓄资本逐渐多­起来,虽然还在继续引进外资,但是更加重视先进技术­的引进;当中国更多的产品供给­能力形成之后,伴随着 2002 年加入WTO,逐渐形成了大进大出的­新的循环格局。

新的时期,随着中国供给结构的不­断升级和国内市场的不­断扩大,难免在很多高科技领域­逐渐开始与某些发达国­家形成竞争,而中国市场也将成长为­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。此时中国经济的国内、国际循环,必须建立在新的要素和­产品比较优势基础上,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­的堵点,贯通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环节,通过加强自主创新、科技引领,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­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,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源和­要素的强大引力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