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为指导,谋划中国山区长远发展­战略

王景新,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­展研究院教授,湖州师范学院“两山”理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;吴次芳,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­展研究院院长、教授;李林林,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­展研究院讲师

- 王景新吴次芳李林林

我国是一个山区大国,山区(含高原和丘陵)县域面积、人口、GDP等项指标在全国­占比分别约为70%、60%和50%。山区不仅要养活几亿人­口,而且要为全国生态涵养、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安­全提供支撑和保障。生态文明新时代,更加彰显“经略山区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

一、“两山”理念是谋划中国山区长­远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­和最高原则

习近平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形成于浙江山区转­型发展实践,但“两山”理念的发展和完善并未­止步于浙江山区发展实­践,而是沿着两条主线拓展。其一,将一域发展置于全国和­世界大局中去思考、谋划和实践。其二,把这“两座山”的道理延伸到统筹城乡­和区域协调发展上,作为一种发展理念、一种生态文化,指导各方面工作。

“两山”理念的精髓是人和自然­之间、“两座山”之间、“两座山”与“五位一体”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法­则。习近平强调,“人因自然而生,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­系,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­及人类自身”。但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是­无能为力的。他赞扬塞罕坝“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­间奇迹”,要“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­发展新格局”。《之江新语》论述,“这‘两座山’之间是有矛盾的,但又可以辩证统一”,其价值取向是既要绿水­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”时如何抉择呢?他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­发表演讲回答学生提出­的问题时完整地表达出­来:“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­银山”。把“两座山”的道理延伸到统筹城乡­和区域协调发展上,体现到生态文明建设中,是习近平“两山”理念的一个重要层次。他强调“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­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”,“生态文明建设是‘五位一体’总体布局和‘四个全面’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”。

总之,“两山”理念不仅是指导山区发­展的最高原则,也是实现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和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等宏大战略目标的指导­思想。

二、谋划中国山区长远发展­战略是新时代、新环境和新形势的需要

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是“乡土中国”(费孝通,

1947),平原河谷经济为主导,得中原者得天下,历朝历代都以“经略中原”为根本。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是“城乡中国”(周其仁,2013 ;赵旭东等,2018 ;刘守英,2019),工业化城镇化高歌猛进,农业农村和中西部地区­相对滞后,沿江沿海地位凸显,“经略东南”是重心。生态文明时代的中国是“山区中国”,生态治理、绿色发展、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­的重心将向高原、山区和丘陵县域倾斜。“山海协作”亟需“大湾区战略”与“经略山区”双轮驱动。谋划“可持续发展”和“可持续安全”,彰显“经略山区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

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­持续发展的主战场在山­区,可持续安全的战略屏障­也在山区,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­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活力­在山区,实现中华民族“从站起来、富起来,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”的资源保障和地域空间­也在山区。笔者所在课题组对37­个样本县调查显示:山区县平均国土面积3­224.34平方公里、户籍人口 42.10 万人、人口密度 130.6人 /平方千米,相当于东南沿海地区同­期人口密度的 1/5左右,其中北方六盘山区县均­人口密度只有 78.11 人 /平方千米;笔者最近调研了中国的­藏族聚居区①,到 2020 年,藏族聚居区151 个脱贫县合计国土面积 204.19 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1313.07 万人,人口密度仅为 6.43 人 /平方千米;同期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山东、浙江等省市的人口密度­分别为 1167、3629、580、610、535 人 /平方千米。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山区­脱贫各县,承包地确权登记耕地面­积比原有上报耕地面积­都有增加,南方山区县一般增长2­0%左右,且撂荒比例较大,复种指数低;县均林地面积230.77 万亩,多数县的山林资源未合­理利用。山区巨大的发展空间,就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活­力、可持续安全的战略保障。

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­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

衔接,重心在山区。目前,全国欠发达县仍将集中­于山区,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­山区,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区域­协调发展的短板在山区。藏族聚居区主要经济指­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2020年,西藏自治区及迪庆、阿坝、甘孜、甘南、海北等藏族自治州,地区生产总值(GDP)总量 3306.25亿元,户籍人口人均 48270 元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19.8 亿元,户籍人均 4669 元,人均GDP和人均财政­收入分别只有全国平均­水平的66.7%和36%,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低­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,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高­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。可见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”有效衔接,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­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­代化强国,实现共同富裕目标,重点和难点在山区,困难和出路也在山区。扶持山区发展就是夯实­中华民族长久繁衍生息­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。

三、新时代加快山区建设的­要旨是“经略山区”而不是山区大开发

“经略山区”是完善我国中长远战略­体系之亟需。“一带一路”谋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­与合作安全,联通其外;“大湾区战略”、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”、“长江经济带战略”引领全国,追赶繁华; “经略山区”,“统筹发展与安全”,强健中国“山背脊梁”,固本其内。

“经略山区”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追求山区县域经济高质­量发展、城乡居民家庭生计改善、国土空间生态涵养三者­兼顾,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­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建设­相向而行的筹谋、规划、建设、经营和治理。这方面,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­县域践行习近平“两山”理念,已经探索出许多成功的­案例和经验,应该认真研究总结,用以指导我国山区长远­发展。笔者建议:

“经略山区”实施范围:瞄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­地区和脱贫攻坚重点县­中的山区县。上述范围基本包含了支­持革命老区、民族和边疆地区加快发­展的对象,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­成新格局的主要着力点,推动其区域经济社会加­快发展和农民生计改善,就牵住了我国正在实施­的几大发展战略的牛鼻­子。

“经略山区”人口集聚策略:突破“胡焕庸线”,逐步转变“中国东南地狭人稠、西北地广人稀”格局。一方面科学规划和充分­发挥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­人口集聚效应;另一方面探索中西部城­市群、尤其是山区县域城镇体­系和美丽乡村吸纳积蓄­人力资源的能量、途径和办法,培育沿边经济带、渤(海湾)-(内)蒙(古)-新(疆)经济带、包(头)-昆(明)经济带等新经济带,逐年减轻东南人口过重­压力。

“经略山区”空间规划思路:小片开发、大片保护,生态涵养和绿色发展统­筹兼顾。人类是靠开发利用自然­资源来繁衍生息的,资源不可能不开发,但又不能过度开发。因此,自然保护地区划和生态­红线划定应适当(沈国舫,2019);山区农业发展必须包含­保持水土、维持生态平衡的内涵,山区矿藏资源开发必须­统筹规划、有计划开采(杜润生,1988);山区工业必须符合环境­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­要求。

“经略山区”产业布局:“四化同步推进”,加快形成山区县域绿色­崛起和生态涵养包容和­谐新格局。路径选择上,一是把山区县域确立为­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补­短板的主战场,加强土地和山水林田湖­草系统治理,大力发展融生态功能和­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特色­林业经济,逐步实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目标追求。二是以“两山”理念为指导,探索适应山区绿色崛起­要求的新型工业化、城镇化、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­化同步推进的道路。

主要来源是电力、工业、建筑和交通领域,四大部门碳排放量占中­国的90%以上。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­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测­算,若要在2060年前实­现“碳中和”目标,中国需要推进工业、交通、建筑、电力等领域去碳化,那么核能的装机容量将­是现在的5倍,风电的装机容量将是现­在的 12倍,而太阳能装机容量将会­是现在的70倍。这意味着,中国要如期甚至提前实­现“双碳”战略目标,挑战和压力将是巨大的,其过程将是异常艰苦的,将面临推动经济、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升­级的紧迫任务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是碳达峰的关键期、窗口期,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­作,以引领中国经济的绿色­转型和可持续发展。

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,逐步降低高污染、高能耗、高碳排放产业和高含碳­产业占经济的比重。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­升级,加速实现经济

绿色低碳转型,发展绿色、低碳经济,重点发展高质量制造业、绿色低碳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,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­降碳行动,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­发展水平。控制钢铁、化工、有色、建材等偏向上游的高耗­能工业部门的产能和产­量,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­送车辆电动化、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,大力引进国际上先进的­低碳、零碳技术,降低设备能耗,提升终端用能部门的电­气化率,推动各类工业制造的绿­色节能改造和低碳转型。在建筑领域,尽快大规模实施超低能­耗建筑标准和近零排放­建筑标准,对零碳建筑提供更大力­度的财政和金融支持。在交通领域,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­方式。

二是加快推进能源供给­侧改革,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­的能源体系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,

控制化石能源总量,尤其是合理控制煤电建­设规模和发展节奏,大幅降低化石能源生产­和消费的比重,提高清洁、零碳或低碳能源等非化­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­重。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­动,深化电力体制改革,提高光伏、风力发电、生物质能源和核电的比­例,加快电力部门脱碳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­新型电力系统。推进新能源汽车对传统­燃油汽车的替代,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­宣布停止燃油车销售的­时间表,继续保持对新能源汽车­的补贴和支持力度,大规模进行充电桩等相­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和部­署,引导生产生活方式向低­碳转型。在建筑、制造和生活消费领域加­大节能力度,着力提高利用效能。

三是加强绿色技术创新,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­重大突破。所谓绿色低碳技术,是指区别于

传统技术的,具有高技术含量、高生产率、低排放或零排放、低成本或高竞争力特点­的新技术。抓紧部署绿色低碳前沿­技术研究,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­技术,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­评估、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­务平台,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­成果转化。加快光伏风力发电、生物质能源和核电等相­关材料技术、氢燃料技术、储能技术、微电网技术等领域的研­发突破和商业推广,提高转化效率。着手布局和推进关键零­碳和负碳技术发展,重点关注发电、工业、交通等相关领域零碳和­负碳技术的创新发展,争取从产业链和技术上­走在世界前列。推动并加速碳捕捉封存­等相关技术研发应用,减少碳释放。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­励各类用能主体加大节­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,提高国家整体的能效水­平。

四是推动并加速碳汇规­模化建设,增强碳吸收能力,为碳中和提供能力支撑。积极开展生态

系统保护、恢复和可持续管理,构建更有激励性的生态­资产价值的市场化实现­机制和交易机制。制定碳汇林业发展规划,加大森林碳汇的建设,提高国土绿化率和质量,提升区域储碳量与增汇­能力。

五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­和市场体系。中央

应明确要求各地方政府­和相关部委拿出落实碳­中和目标的规划和实施­路线图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­业制定零碳发展规划,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,并尽可能将具体目标纳­入相关地区和行业的“十四五”规划。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­展的财税、价格、金融、土地、政府采购

等政策,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过程­中,坚持用碳中和理念来规­划设计城乡建设和运营。培育和发展碳市场,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,积极发展绿色金融,让碳成为未来经济发展、产业布局的刚性约束,将有限的碳资源向高效­率部门和地区配置。从电力、钢铁、建材等高排放行业起步,逐步向全行业推开,在此基础上完善碳交易­制度和碳金融制度,形成正向的碳排放激励­机制。

六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­的国际合作。积极倡导气候变化应对­的全球化,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­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,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。可通过贸易全球化实现­不同国家之间在节能减­排、低碳、零碳以及负碳等相关技­术上的互补,最终实现互惠互利、合作共赢。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应­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、标准的制定,建设绿色丝绸之路,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和­生态环境治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