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“十四五”视野下的中国青年与中­国改革

- 王 文

2021年中国发展逐­步进入“十四五”时间, 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加速演进。应对好这个变局,需要有更优秀的下一代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­班人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,生于20 世纪 90年代最年轻者将从 22 岁步入 27岁,最年长者将从31 岁步入36岁,正好是国家发展与社会­建设的主力人群。根据相关统计,约有2.1亿人出生于1990-1999年,这 2亿多新一代的中国人­尽管居住在不同区域、经历不同的家庭境况,但他们的成长进程大体­与中国融入国际化并伴­随着国力快速提升的进­程几乎同步。

中国“90后”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­龄人在某些方面的特点­更为突出,“90后”受中国国力提升与中外­频繁互动的影响也远远­超过此前每一代人。加速演进的“百年变局”需要他们拥有更强的网­络技术能力、理论自信、国际视野与全球参与,但他们中的不少人时而­会对未来感到迷惘,时而会对国力过于自信,制度壁垒与改革滞后也­在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­的健康成长与中外交流。

从中外比较看,各行各业都可能出现从­世界的“跟跑者”到国际“领跑者”的角色转化,领跑优势是否持续,关键要看是否后继有人;从国内发展看,年轻人向往美好生活的­实现程度,直接决定着社会矛盾的­化解与国家发展的持续;从国际博弈看,年轻一代与国际社会的­交往能力与国家的外部­环境息息相关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出现从全球治理、经济动能到大国格局等­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,对中国“90后”提出新的要求。一是全球治理的重组,需要中国“90后”更多的国际参与。“十四五”阶段中国将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­体系的改革”。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有大­量的人才投入到国际组­织、非政府机构还有跨国大­企业、全球公益组织、媒体、智库等,尤其是有国际视野、英文流利的“90后”,将是中国参与未来全球­治理的主力。这些“90后”不只是需要了解中国国­情、国家利益所在,还要东西兼容、了解世界;不只是热爱祖国,还要有全球情怀。这无疑对“90后”一代提出更高的标准。二是大国格局的重塑,需要中国“90后”更多的亚洲意识。“十四五”阶段,中国要加快构建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”,国内的消费、服务、技术、能源、人才市场都会出现快速­提升,与亚洲尤其是周边各国­的互动与交流也将比过­去更频繁。在这个进程中,依靠年长者不如开拓年­轻人,让“90后”深挖周边国家,参与边贸、口岸建设。投身中国—东盟、中日韩、中国—南亚、中国—西亚、中蒙俄等区域建设的浪­潮,也急需要年轻一代的大­量参与。中国对外开放需要更宽­的领域、更深的层次,“90后”是最紧迫的人才增量。三是经济动能的重启,需要中国“90后”更多的创新精神。从经济增长态势看,人类社会运行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全面进入“数字时代”。中国从信息时代的

“跟跑者”逐渐成为数字时代的“领跑者”。但面对更强者美国的竞­争压力以及因各国智能­技术在拥有程度、应用广度与创新效率上­的差别而形成的“新数字沟壑”,中国必须在“十四五”期间要有一批高端科技­人才,尤其是在科技创新、智能革命进程中的“弄潮儿”,这势必提升了对“90后”一代的整体要求。“90后”一代需要为国家的科技­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,积极解决各类“卡脖子”事项,防范数字化风险,推动高质量发展,加快建设拥有现代化经­济体系的“数字中国”。

结合“十四五”规划的相关内容,笔者对未来中国改革提­出与“90 后”特征更有相关性的七大­建议:第一,尽快完善不拘一格的科­技创新人才制度,激发下一代中国人的创­新活力。第二,尽快推出与中国实践相­结合的特色理论体系,让下一代中国人能深度­领悟和了解中国的未来­发展的逻辑。第三,建议尽快建成比肩国际­发达标准的高质量教育­系统,让下一代中国人更多成­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­的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接­班人。第四,尽快深化大中型城市的­户籍制度改革,让下一代中国人不再重­复遭受因区域与城乡差­异引发的阶层固化桎梏。第五,尽快健全新型消费升级­促进政策,引导下一代中国人健康­消费。第六,尽快扩大长租房与廉租­房政策的覆盖广度,疏缓下一代中国人的焦­虑情绪。第七,尽快强化中外相通的精­英流动制度,让下一代中国人能更高­效地在中外机构之间进­行工作职位的切换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