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

- 王振华
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­同体的必然选择,也是能源行业特别是能­源央企的重大使命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习近平总书记“四个革命、一个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­指引下,我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­革命,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­断优化,清洁低碳化进程不断加­快,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­消费比重不断提高。截至2020 年底,我国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­到2.8 亿千瓦和 2.5亿千瓦,分别占世界的34%、31%,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­增长到 10.83 亿千瓦,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,占总装机比重接近50%,煤电装机占比历史上首­次低于50%。水电、风电、光伏、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­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。此外,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­加快,建立了完备的清洁能源­装备制造产业链,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­利用技术水平明显提升,电力系统自主可控工控­领域相继取得了重要突­破,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,具备世界最大的百万千­瓦水轮机组自主制造能­力,建成全球规模最大、安全可靠的电网,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­列,等等。这些都为能源行业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­国家和碳排放国,我国仍处于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­阶段,需要在推进经济社会持­续发展的同时,以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­用时间,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­度

降幅,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。从能源行业看,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­有:

一是能源结构高碳化特­征明显。我国“富煤、

贫油、少气”,能源结构“一煤独大”,煤炭等化石能源占一次­能源消费比重大,能源行业碳排放量约占­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8­8%,清洁低碳转型任务重。同时,我国人均碳排放量比世­界平均水平高46%,单位 GDP能源消耗仍高于­世界平均水平,节能降耗空间大。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约占­能源行业排放量的41% 左右,在 2020 年全国 7.6 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中,煤电发电量占比高达6­5%左右,电力结构调整任重道远。能源电力系统碳减排,对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,电力在其中扮演关键角­色。

二是供电保障面临更大­难度。为实现“双碳”

目标,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,2021年以来出台了­多项支持政策,有的正在征求意见中,全力为风光电发展创造­有利政策条件。预计到2030 年风电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比­接近50%,2060 年接近80%。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、高比例、高质量、市场化发展,强随机性、波动性的新能源大规模­并网以及电动汽车、分布式电源等交互式设­备大量接入,电力系统将呈现高比例­新能源、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的“双高”特点,在供需平衡、系统调节、稳定特性、配网运行、控制保护和建设成本等­方面都将发生显著变化,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。随着新能源占比快速提­高,为消纳新能源付

出的系统成本将会明显­上升,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­节建设和运营成本都要­增加,短期内能源转型需要付­出一定经济代价,中长期看,电力发展的清洁目标与­经济目标逐渐重合,能源转型将更多基于市­场自主选择。

三是低碳技术创新还需­加力。实现“双碳”

目标,离不开技术支撑。当前,新能源发电技术、低碳前沿技术、减污降碳技术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,以及储能、氢能技术等仍处于发展­期、成长期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­还不够强,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­用还需要加大力度。比如,储能在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发­挥着重要作用,目前新型储能发展仍面­临经济性、安全性等制约因素,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突­破。国家能源局发布《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(暂行) (征求意见稿)》,对新型储能项目的规划­引导、备案建设、并网运行、监测监督等方面提出了­明确具体的要求,目的就是进一步规范新­型储能项目管理,促进新型储能有序、安全、健康发展。再如,CCS、CCUS技术还存在能­耗大、成本高等问题,要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面­临阻力和挑战。

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­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而不­是软指标。为实现3060目标,国家将控制化石能源总­量,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减污­降碳,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­动,加快发展以风光电为主­的可再生能源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­新型电力系统。

一是加快调整电源结构。推进能源供给革命,

紧紧抓住能源绿色低碳­发展这一关键,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,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­举,大力发展风电、光伏发电等新能源,科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,安全稳妥推进核电开发,不断提高能源结构清洁­低碳化水平。有序发展气电,发挥气电作为调节电源­在新旧系统交替中重要­的过渡桥梁作用。加快电气化进程,积极推进钢铁、水泥、有色等重点行业加快电­能替代,推广电驱动、电加热等技术,大幅提升建筑交通领域­电气化水平。

二是着力增强调节能力。积极推动煤电灵活

性改造,逐步实现由主力型电源­向调节型电源转变,释放其大规模存量调节­能力。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,为提升系统调节能力、消纳更多新能源做好准­备。积极发展“新能源+调节性电源”模式,灵活选择风、光、储或一体化互补开发模­式,平抑新能源出力的波动­性,提高电源侧出力的可靠­性和稳定性。充分发挥煤电托底保供­作用,用好存量、严控增量,有序推进现役煤电机组­改造升级,着力提高利用效能,减少碳排放。

三是全面提升低碳技术。坚持科技自立自强,

加快新能源技术科技联­合攻关,积极发展高效率、低成本的风电、光伏发电,海上风电,光热发电等技术。抓好低碳前沿技术研究,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­技术,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、综合智慧能源、储能、氢能等技术研发应用,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­新突破,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。尤其是中央能源企业要­超前布局低碳前沿技术,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­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。

四是有效建立市场机制。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

建设与运行,健全管理体制机制,提升碳市场应对和管理­能力。研究碳排放权、用能权及电力市场等多­市场耦合发展管理模式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­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­作用。推动电力市场、碳市场融合发展,将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­交易产品、参与主体、市场机制深度融合,形成低碳绿色“产品”在各环节的市场竞争优­势,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减排­动力。充分挖掘需求侧响应资­源,推动电力系统由“源随荷动”向“源荷互动”转变。

五是积极塑造绿色形象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

理念,推行绿色生产、绿色办公、绿色生活,推广采用节能环保汽车、高效能设备,强化建筑、供暖、家居家电节能,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,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­尚。坚持开放、绿色、廉洁理念,加强国际低碳领域合作,加大境外新能源项目开­拓力度,高质量共建“绿色丝绸之路”,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讲好中国绿色低碳发展­故事。积极构建常态化碳信息­披露机制,传播绿色低碳理念,提升绿色低碳品牌形象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