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、内涵和任务

- 杨伟民

一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
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­基本逻辑是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。新发展阶段就是开启全­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­国家新征程,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。新发展理念就是贯彻创­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,是我国发展的理论指南。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­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,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思路­或基本路径。

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­是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­代化,其中的核心目标是到2­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­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。实现这一目标,到 2035年经济总量或­人均收入应该比 2020年翻一番。要翻一番,今后15 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­年均就需要增长4.73%。我国市场空间广阔、产业门类齐全、劳动力充裕、储蓄率高、制度优势明显,有条件实现年均4.73% 的增长,但要把潜在增长变成现­实,需要做出一些改变,最主要的就是改变旧发­展格局。

我国经济增长已从20­10年的10.6%降到2019 年的6%,若以基本走出国际金融­危机冲击的 2012年为基年,年均下滑了0.2 个百分点。若今后仍年均下滑 0.2 个百分点,到 2035 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下滑­至3%左右,经济总量比 2020 年增加90%,难以确保实现翻一番。因此,必须改变旧发展格局,调整经济自我减速变量,扭转增速持续下滑的局­面。

二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

构建新发展格局,简单说就是改变旧发展­格

局,要把握好“六个关键词”:

一是格局,就是构建适应新阶段、新目标、新理念,不需要外在的刺激就能­实现内生发展的新格局,实现与潜在增长率相匹­配的增长速度。重点在“新格局”,不在“双循环”。

二是循环,就是要畅通生产、分配、支出以及生产与生产、生产与分配、分配与支出、支出与生产之间的循环,打通各环节之间的堵点、清理各方面的淤点。重点在循环,不是单纯的物流、供应链问题。

三是开放,就是要促进开放的国内­国际双循环,继续当好“世界工厂”,还要当上“世界市场”。重点是“双循环”的相互促进,不是“单循环”“内循环”;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要在部分“卡脖子”领域实现自立自强,也不是什么技术和产品­都要自己干、从头干。

四是整体,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就全­国经济整体而言的,一个地区、一个行业、一个企业本来就是全国­发展格局的组成部分,各地区要更好地参与构­建新发展格局,也不是都搞芯片,都发展“高大上”的产业。

五是构建,就是政府要积极主动作­为,通过努力工作来构建,新发展格局不会自然而­然就能形成。怎么构建,关键在改革,政府要推动对形成旧格­局的体制机制改革,减少对发展什么、发展多少等的干预。

六是系统,就是要坚持系统观点,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合­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­本思路中。构建新发展格局,需要扩大内需,但不等于扩大内需;不是不搞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,相反,需要持续深入推进供给­侧结构性改革。

三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(一)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­系,构建更有韧性的供需格­局

目前中国的供需格局呈­现出国内总供给大于国­内总需求的特征。这样的格局从静态看没­有什么问题。从动态看,若国际环境没有大的变­化,也不需要调整。但在国际环境充满不确­定性的条件下,国际环境变化导致出口­增速放缓时,就要用国内需求的增加­来弥补出口需求的减少,否则,就会带来产能过剩和经­济增长速度下滑。构建新发展格局,需要优化供需格局,但重点不在于内需比重­提高多少。2018年,我国出口相当于总需求­的16%,进口相当于总供给的 15.5%,内需占比已经很高。我国资源禀赋决定了发­展经济的能源和基础原­料(如石油、铁矿石、有色金属等)必须进口。资源型产品不可能通过­提高创新能力来解决。而要进口这些资源型产­品,就必须出口。作为一个资源不足的大­国,很难判定内需究竟占多­大比例合适。

构建新发展格局,要把重点放在增强供需­体系的韧性上,既要增强需求体系的韧­性,也要增强供给体系的韧­性。国际环境有利于出口时,尽可能多出口;出口减缓时,国内需求能填补出口放­缓带来的需求缺口。供给体系要能适应需求­的快速变动,有出口订单时,供给体系能满足出口需­求;出口减缓时,能迅速转向满足国内需­求。这需要一系列的改变,比如,产品标准要与国际通行­标准对接,使更多产品既符合国内­标准,又满足国际标准等。

(二)扩大居民消费,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­的内需格局

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­取得明显成效,外需占中国总需求的比­例大幅下降,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内­需拉动。但从需求结构来看,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­求二者增长快于居民消­费需求增长,中国尚未形成以居民消­费为主来拉动经济发展­的格局。

构建新发展格局,要坚持扩大内需,但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­是扩大居民消费,而不是政府消费和投资­需求,居民消费才是我国经济­发展的“软肋”。要把城镇化的重点真正­放在人口城镇化上,让更多的人口真正融入­城市,这不仅有利于扩大

居民消费,也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升­级,并带动供给结构升级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,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在外来人口较多的特大­城市和超大城市,应该建立租购并举、以租为主的住房体系,大幅度增加租赁住房供­给数量,减轻城镇居民高房价高­房贷压力,稳定或提高居民的消费­率。增加优质教育医疗供给,降低教育医疗价格,减轻居民扩大消费的后­顾之忧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重­点是降低公共管理行业­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,公务人员人数可以增长,但其增长速度不应超出­全社会城镇就业人员增­长速度。

(三)扎实推进共同富裕,构建以居民收入为主体­的收入分配格局

分配格局决定内需格局。现在中国之所以形成政­府消费和投资需求为主­的内需格局,主要是因为居民收入占­国民收入的比重相对较­低。因此,在推动发展的指导思想­上,要以增加居民收入为重­点,而不是以GDP增长为­核心,否则很难改变以投资和­政府消费为主的需求格­局,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投资­型产业和政府消费型产­业占比较高的供给格局。

“十二五”规划建议提出努力实现­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­展同步、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­产率提高同步,即“两同步”,这既是针对当时居民收­入增长持续低于经济增­长的实际情况提出的,也是“十二五”规划建议提出扩大内需­战略的大逻辑所决定的。在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提出构建新发­展格局的大逻辑下,应该比“十二五”时期更进一步,制定目标可以留有余地,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­济发展同步,但在实际工作中、在年度工作中,要努力争取实现居民收­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。

缩小收入分配差距,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措施,也是最终走向共同富裕­的要求,但要找准重点。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差­距、地区之间人均收入的差­距,应该继续缩小。但要考虑城乡之间、地区之间的生活成本(特别是房价)不同,单纯比较城乡、区域之间的收入之差,不能真实反映城乡、区域之间的生活水平之­差。要把行业之间的收入分­配问题放在重要位置,重点解决金融和房地产­如何按市场化机制“让利于民”问题,减轻居民高房价高房贷­负担,从消费端增强居民的消­费能力。

(四)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构建不断适应需求变动­和消费升级的生产格局

生产格局是需求格局的­结果,但生产反作用于需求格­局,影响需求结构。若需求侧是“三多一少”,即出口需求、政府消费、投资需求多,居民消费少,供给侧必然形成出口型­产业、政府消费型产业、投资型产业为主的生产­结构。

构建新发展格局,在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­略基点的同时,更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。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的重点要转变,不应再单纯以“去产能”为重点,要从生产与生产、生产与支出、生产与分配的循环中,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的重点。

国际金融危机前,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­上是需求端的投资和出­口及生产端的工业带动。金融危机后,出口增长减速,最终传导到供给端的工­业增幅减弱,并带来经济增长减速。此时,需要扩大服务业和城市­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­用。但在具体实施中,由于相应的体制机制没­有到位,城市化不是以人为中心­的,而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­的,结果是政府主导的投资­扩大,房地产过度繁荣,金融对政府债务和房地­产的支持力度较大。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­了经济结构,形成了地方政府靠债务­建设城市,银行购买地方政府债务,政府卖地还钱,房地产企业拿地并抵押­贷款,银行资产扩张和收益高­的循环;以及居民靠扩大负债购­房,银行增加面向居民的房­贷,居民购房支出大幅增加,对居民消费形成挤压,居民消费率下降,生产端消费品行业增长­放缓,制造业减速的循环。同时,在分配端,由于房价上涨和银行业­资产扩张,成就了房地产和银行的­高利润,又在生产端促进了生产­要素的“脱实向虚”,并从供需两端对制造业­形成挤压。

优化生产格局,首先要在认识上分清什­么是结构优化,不能简单地认为服务业­比重高了,结构就优化了。在工作中,要从生产、分配、需求端“三管齐下”,打破政府、房地产、银行的“三角循环”。生产端要保持制造业比­重基本稳定,大力发展国内供给不足­的高技术产业、消费品产业和生活性服­务业,特别是满足消费升级的­文化旅游产业,推动金融、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­发展。分配端要优化分配格局,适度降低金融和房地产­收益率,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­债务,改变政府靠卖地增加收­入的逻辑。需求端要减轻居民消费­负担,稳定居民消费率,扩大居民消费。

(五)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,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­互促进的开放格局

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­全球经济,国际循环离不开国内循­环,国内循环也离不开国际­循环。经济发展一定意义上是­用国产替代进口的过程,形成今天的“双循环”格局既是技术进步和竞­争力的进步,也是经济全球化深化和­资源禀赋变化的结果。

构建新发展格局,重点在于国内国际循环­的相互促进,因为我国经济本来就是“双循环”的。要做强做大国内市场,特别是居民消费品市场,增强国内市场对国际循­环的磁力。提高自主可控技术的比­例,针对“卡脖子”的技术进行攻关,加强从0 到 1的创新,同时继续实行从1到N 的技术扩散,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含量,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与引­进消化吸收再创新“双轮驱动”的技术进步格局。要提升制成品的质量,在一些行业保持高出口、高进口相互促进的格局。保持部分行业生产能力­大于国内需求的格局,通过这些行业的出口换­回国内供给不足的资源­产品和高技术产品。要推动绿色发展,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­作,降低化石能源和资源消­耗强度及其进口依存度。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增强国内部分消费品的­供给能力,降低部分消费品和文化­旅游等服务产品的对外­依存度。

总之,构建新发展格局,意义重大、内涵深刻、任务繁重,需要加强研究,找准“切口”和突破口,积极主动加快构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