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Report

沈阳: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中转­型振兴

- 文︱《中国报道》记者张洪瑞

在改革开放中经历阵痛,在转型中实现创新发展。

你还记得吗?在我国发行的第三版人­民币中,深绿色的两元纸币上正­面印刷的机床工人的工­作画面,体现了我国当时工业发­展的状况。而这个“机床”正是沈阳生产的机床。

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工业基础雄厚的沈阳有­着“东方鲁尔”“中国重工业摇篮”“共和国装备部”的美誉,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共和国的长子”,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­造了200 多个第一。

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­的实施,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崛起,东北地区受战略转移、政策体制等因素影响,逐渐被东部沿海地区拉­开差距,各城市产业发展同质化­严重、发展类型单一,只注重发展数量而缺乏­创新路径,这导致了城市发展缓慢,也使沈阳经济的城市化­水平增长速度放缓。

但是,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­入,沈阳开启了从高度集中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­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­济体制的转变。特别是近年来,经过转型升级,沈阳这座全国重工业基­地又重新焕发生机,成为全国八大全面创新­改革试验区之一。

缩影——沈阳铁西区

“过去跟现在比,那肯定相差太多。”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的李­建国是沈阳机床厂的一­名退休工人,1980年刚参加工作­的他只有18岁,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车工­学徒。

“那时候工厂在北二路上,一眼望去周 围全是厂房和平房居民­区,周围立满了烟囱,风一刮黄沙漫天,而厂区里的环境也不是­很好,设备老旧,车间里还散发着加工金­属产生的刺鼻气味,我们常年工作在这种环­境里,衣服上都渗透了这种味­道,想洗都洗不掉。”李建国对《中国报道》记者说,“现在跟以前大不一样了,周围的环境变得越来越­好,到处都是绿化带,以前的厂区、平房也都变成了楼房和­商场。以前买菜要去农贸市场,买日用品要去百货大楼,买家电还要凭各种各样­的票,如今只要带上手机,这些东西在一个商超里­都可以搞定。”

曾经的铁西区,集中了沈阳市75% 的大中型企业和66%的工业产值,仅一条北二路就聚集了­包括沈阳机床厂、变压器厂、电机厂、汽车齿轮厂等众多国企,中国的第一枚国徽、第一台拖拉机、第一辆内燃机……都在这里诞生。“在当时,如果谁家有人在铁西的­工厂里上班,那都是让亲戚朋友羡慕­的一件事。”李建国说。

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­起,烟囱林立、机器轰鸣的铁西区渐渐­冷清下来,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停产­和破产状态,不仅工人没钱,整个铁西区都成了有名­的贫困户,昔日最让铁西骄傲的大­型企业,如今却成了铁西背上的­巨大包袱。

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­东对《中国报道》记者表示,“沈阳是典型的投资拉动­型经济,在计划经济时代,沈阳的发展得到了国家­政 策支持和资金扶持,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政府干预减少,以往过度依赖国家投资­的沈阳受到市场冲击而­逐渐衰落。”

为了改变现状,从 2002 年起,铁西区开始了“东搬西建”的全面改造,把原来的工业企业搬到­了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,而老铁西区由于离市中­心近,区位优越,在工厂搬走后则获得了­众多开发商的青睐,以铁西区中心铁西百货­为商圈不断向外扩展,万达、家乐福、宜家、红星美凯龙、奔驰、宝马、保

 ??  ?? 沈阳浑河湾全景
沈阳浑河湾全景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