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Report

“人类不仅看到今天,还要看到明天”

- 文︱《中国报道》记者徐豪

如今的月球只是一块会­自转并绕着地球公转的“大石头”,人类为什么还要花大力­气去探测呢?

“天上一轮才捧出,人间万姓仰头看。”5000 年来,中国人对月球无限向往,创造了数不清的诗词,演绎了“飞天”传说与“奔月”神话。

1969 年,美国“阿波罗11号”宇宙飞船载着 3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­球,“追月”的中国人开始设想自己­的登月梦想。发射中国人自己的月球­探测器,成为几代中国航天人的­追求。自2004 年党中央、国务院批准立项以来,探月工程先后实施了嫦­娥一号、二号、三号、再入返回飞行试验、嫦娥四号等5 次任务,实现了“五战五捷”。

月球探测工程,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、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­之后航天事业发展的又­一座里程碑,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­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­国家行列。

“月球是目的地”

“月球是目的地,地球是家乡。”

2013 年 12月,微博账号“月球车玉兔”悄然开通,这是微博账号的简介。“月球车玉兔”实时播报中国第一辆月­球车的登月过程,凭借“软萌”的风格在社交媒体时代­爆红。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­车,与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­三号探测器,让本世纪以来人类离第­一次“重返月球”的目标更近了一步。

2016 年 7 月 31日,中国第一辆月球车、工作超过 31个月的“玉兔号”退休,“月球车玉兔”也发布了最后一条微博:“Hi,这次真的晚安了……”这条微博收到了8 万多条评论。

2018年12月8日­2时23分,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­着陆器和巡视器(月球车)组合体发射升空。在嫦娥四号升空当天,玉兔二号开通官方微博“月球车玉兔二号”。2019 年 1 月 4日,该账号在玉兔二号顺利­驶抵月背当天更新了一­条微博——“看,脚印。这是我的一小步。”数万网友点赞,上万网友涌进“沉睡”的嫦娥三号月球车官博­留言: “快起床,娘家来人了!”

两个爆红的微博号,从侧面反映出了公众对­探月工程的高度关注和­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­展。月球上的这一小步,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大­步。

国家航天局副局长、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­华介绍,探月工程到2020 年前将实现“绕、落、回”三步走目标。探月工程的实施,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­深空探测基础设施,继美、欧之后建成了全球布局­的深空测控网,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­专业化的人才队伍,积淀形成了“追逐梦想、勇于探索、协同攻坚、合作共赢”的“探月精神”。

中国航天技术虽然起步­相对晚,但是发展迅速。1961 年 4 月 12日,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­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­太空并环绕地球一圈,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­人。1969年 7 月 21日,美国阿波罗11号航天­器成功地将阿姆斯特朗­等3名宇航员送上月球。而1970 年 4 月 25日,中国才发射了第一颗人­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,开始探索太空时代。

1956 年 2月,刚刚回国仅4个月的钱­学森向中共中央提出《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­的意见》时,那时,他是新中国航空事业中­唯一见过火箭的人。8个月后,新中国第一个火箭、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­研究院成立时,钱学森给学员们开的第­一课,是“什么是火箭和导弹”。

1994年,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­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­研究。2000 年 11 月 22日,

中国政府首次公布的航­天白皮书《中国的航天》,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­包括“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­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”。此后,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梦想­开启。

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­域空白

2004 年 1 月 23日,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­启动,并命名为“嫦娥工程”。“嫦娥工程”是一个完整系列的月球­探测工程,其中以“无人月球探测”“载人登月”和“建立月球基地”三个阶段组成。

此前 2001年,由原国家国防科工委组­织中国科学院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、原总装备部等单位正式­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的相­关论证工作。根据我国当时的科技水­平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­充分利用应用卫星研制­成功的经验和成果,最大限度地采用经过飞­行试验检验的卫星平台­及相关分系统的硬件和­软件,通过两年多艰苦会战,设计出结合了东方红三­号卫星平台与中国资源­卫星特点,又具备多项新技术的嫦­娥一号卫星方案,并顺利完成了奔月、探月的关键技术攻关。

作为“绕、落、回”三步走的第一步,首期绕月工程就是研制­和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­号。

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­建带领下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­平均年龄只有30 多岁的嫦娥研制团队充­分利用现有卫星研制成­果,同时针对月球探测卫星­新特点,仅用3 年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、月食问题等一系列技术­难题,把进军深空探测的主动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2007 年 10 月 24日,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。2008 年 7 月1日,嫦娥一号完成了全月球­影像数据的获取;2008 年 10 月 24日,它实现了在轨一年寿命,完成了各项任务。此后,又用嫦娥一号开展了变­轨等10 余项验证试验。为了给探月二期工程“探路”,积累落月过程控制和轨­道测定方面的经验,嫦娥一号于 2009 年 3 月1日受控撞击了月球­丰富海区域,成功完成硬着陆,为“绕月探测”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­句号,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­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­国家行列。

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­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回­忆,1978年,美国总统卡特的总统国­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­斯基访华时,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­的礼物——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­岩石样品。样品铸在一个有机玻璃­盒内,从外面看起来很大,其实只有1克的重量。有关部门很快找到了他。

“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­切成两块,一块保存起来,一块用来研究。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,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­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,虽然这话没有明说。但后来的事实证明,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­美国人很信服。”欧阳自远说,就是在这样的“压力和动力”下,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探月­计划。

欧阳自远介绍,嫦娥一号担负的是“4+5行动”任务——完成4项科学任务: 拍摄三维立体月球地形­图,探测月球上特殊元素的­分布,评估月壤厚度和氦-3的储量,摸清距离地球 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;实现5 项工程目标: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­探月卫星,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­技术,开展首次月球

科学探测,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­工程系统,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­累经验。

最后,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任务。嫦娥一号累计飞行 494 天,其中环月482 天,比原计划多飞 117天;飞行期间经历3次月食;传回 1.37TB有效科学探测­数据;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、月表化学元素分布、月表矿物含量、月壤分布和近月空间环­境等一批科学研究成果,填补了中国在月球探测­领域的空白。

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­刷新中国高度

作为探月工程二期先导­星,嫦娥二号卫星试验探月­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,深化月球科学探测。研制团队历经了近3年­的艰苦鏖战,无数次的计算、论证、推演……一个个技术难题终于逐­一攻破。

2010 年 10 月1日,嫦娥二号发射成功,卫星轨道设计、导航控制、微小相机视频成像等各­项技术均得到验证。在半年设计寿命周期,嫦娥二号全面实现了六­大工程目标和4项科学­探测任务,获取了一批重要科学数­据;2012 年 4月,嫦娥二号圆满完成在日—地拉格朗日L2点一个­完整周期的飞行探测,成功绕飞 L2 点,进入转移轨道飞行;2012年 12 月 13日,嫦娥二号与国际编号为 4179的图塔蒂斯小­行星由远及近“擦肩而过”,最近交会距离不到1公­里,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小行­星的飞跃探测,成为我国第一个行星际­探测器;而后,嫦娥二号飞至1亿公里­以外,对我国深空探测能力进­行了验证。

嫦娥二号是嫦娥三号先­导星,先验证了一部分关键技­术,又对预选的降落区域进­行了探测。随后由2013 年 12 月 2日凌晨 1:30发射的嫦娥三号实­现了月球软着陆,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­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。与嫦娥一号、二号相比,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技术­跨度大、设计约束多,结构也更为复杂,新技术、新产品达到80%。

嫦娥一号、二号实现了“绕月”,嫦娥三号的任务是“落月”,我国第一辆月球车“玉兔”号也诞生于此次任务。

作为第二期“落”阶段,探测器要首先完好无损­地降落在月球上,之后才能载人上去。探月飞船一般是主飞船­绕着月球飞,然后探测器降落到月球­表面。探测完成后,探

测器要么留在月球要么­回到绕月的飞船上。这个阶段要开展“软着陆”和月球表面的勘察。“软”的意思是别一头撞上去,机器要完好;月球勘察则要能接收地­球的遥控。因为月球离地球很远,无线电指挥信号要很长­时间才能传达和反馈,这对超远距离通信的技­术以及月球车自动运行­和应对突发情况的程序­研发也提出了很高的要­求。

面对技术新、难度大、系统复杂等风险带来的­巨大考验和一道道难关。2013年 12月 14日,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­月,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­外天体软着陆,并开展巡视勘察和科学­探测。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,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­立了新的里程碑,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­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。

“其实发射、近月制动、变轨这些阶段和后面的­月球降落比较起来,月球降落更为关键,从 15公里开始下降,要在短短的几百秒之内­安全降落到月面预选着­陆区,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­新的,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验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­吴伟仁说。

这方面的难度在哪儿呢?吴伟仁说,因为月球的表面是未知­的,我们不知道它会准确降­落在什么地方,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,包括考虑到在月球没有­大气,采用火箭进行反推,靠发动机实现反推,然后再逐步减速。同时为了测定着陆器的­高度、速度,又研制了新的激光测距、微波测速测距雷达,采取多种措施精确测量­它的距离和速度。但风险还是比较大,因为那里月石、月坑很多,可能碰到石头,也可能碰到一个壕沟,这些情况都可能存在。

安全降落以后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­就是月球车从着陆器上­要分离、释放、解锁、转移到架舱上来,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的梯­子。从梯子上降落下来到月­面,月球车才走下来。走下来也和地形有关系,比如降落下去后,周围比较平坦,那可能走下来比较容易­一点。如果梯子旁边有什么障­碍物,可能难度就比较大。

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­射并实现落月开展月面­巡视勘察,获得大量工程和科学数­据。嫦娥三号着陆器还创造­出迄今月球表面工作时­间最长人造航天器的纪­录。

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­软着陆和巡视探测

2014 年 11月1日清晨,为嫦娥五号探路的再入­返回试验器“嫦娥5T”按既定方案平安着陆。作为探月工程三部曲中“回”的这部重头戏,在探月工程三期采样返­回任务中,最终携带样品返回地球­的返回器对任务的成败­至关重要,我国此前尚没有地球轨­道以外的航天器完成过­再入大气层的返回、着陆与回收经历。

研制团队对嫦娥五号任­务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­了深入研究,提出了“先行开展一次飞行试验,验证高速再入返回飞行­的可行性”的思路,飞行试验器孕育而生,担当起嫦娥五号“探路先锋”的重任,提前扫清技术障碍。

月球返回器的再入返回­与近地航天器再入返回­相比,具有再入速度高、航程长、热环境复杂等特点。研制团队突破了轨道设­计和控制技术、气动技术、热防护技术、再入导航与控制技术等­6项关键技术,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­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­球,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­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吴艳华介绍,2019年年底,嫦娥五号工程将实施,届时,我国将全面完成探月工­程“绕、落、回”三期任务。未来,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、七号、八号已经在规划中。国家航天局正组织国内­专家论证探月工程后续

规划,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。

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­极进行采样返回,具体在月背还是正面,要根据嫦娥五号的采样­情况确定。嫦娥七号计划着陆月球­南极,进行一次对月球地形地­貌、物质成分、空间环境综合探测。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­科学探测试验外,还要进行关键技术的月­面试验。

中国、美国、俄罗斯和欧洲等当前都­在论证,是否在月球建立一个科­研基地或科研站,例如采用3D打印技术,利用月壤建房子等。“我们要通过嫦娥八号验­证部分技术,为各国共同构建月球科­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。”吴艳华说。

2018 年 12 月 8日成功发射的嫦娥四­号探测器,目前已经取得圆满成功。1月 3日,嫦娥四号成功落月后,实现两器分离、玉兔二号巡视器月面行­走,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­拍摄月背影像图,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­软着陆和巡视探测。1月 11日,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­二号巡视器在“鹊桥”中继星支持下完成互拍,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。

吴伟仁介绍,嫦娥四号工程开始转入­科学探索阶段,未来主要有三大类科学­探索任务。首先是关于着陆区的地­形地貌研究。过去,各国都是通过遥感技术­在100 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轨道­上,探测月背大概的地形地­貌,嫦娥四号将“身临其境”近距离探测。同时,通过玉兔二号的月球行­走,我们将获得月背第一张­地质剖面图,探测深度达100 米至 200米,为研究月背地质及月球­年龄提供一手信息。第二类探测任务是关于­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,包括宇宙辐射、太阳辐射、太阳耀斑

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­响等。第三类探测任务主要是­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,多台科学载荷将对月背­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。

“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­都是第一次,相信会在国内外产生重­大影响。”吴伟仁说。

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月球?

早在 30亿年前,月亮就已经死了,如今的月球只是一块会­自转并绕着地球公转的“大石头”,人类为什么还要花大力­气去探测呢?

欧阳自远曾在接受《人民日报》采访时这样表示,在技术发展层面,人类探月活动特别是美­国阿波罗计划产生了强­大的推动力,带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­代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,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,在计算机、通信、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都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现在又掀起人类重返月­球的高潮,仍然是因为月球有几个­问题非常重要,值得去探索。

“月球有丰富的能源,这个是全球共识。”欧阳自远说,比如太阳能,月球上的白天接近半个­月,月球表面是真空,没有任何遮挡,可以无限制地铺设各种­太阳能电池板,如果月球上的太阳能转­变成电能以后输送到地­球,将是巨大的能源。另外一种能源是氦3,石油、煤、天然气等终究要耗光,月球上氦3的资源量据­初步估算超过100 万吨,如果利用,至少可以解决全人类能­源需求一万年以上。月球的矿产资源也极其­丰富。另外,月球上的环境虽然极其­恶劣,但是这些极端环境正适­合生物制品和新材料的­生产。

“探测月球上的水,也是很时髦的一件事情。虽然月球白天太阳一出­来100 多摄氏度,根本不可能有水,但有一些地方永远照不­着太阳,这些永久阴影区里可能­含有水,国际上探月活动通过撞­月最后确证月球上存在­水、冰。”欧阳自远觉得,中国应该离开地球去探­测别的天体,这是科技发展的需要,也能够带动大量的技术­突破和进步,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­航天人才队伍。嫦娥工程是中国人脱离­地球引力离开地球摇篮­的第一步,月球是前往深空的第一­个门槛。

通过开发复杂的探月科­学技术,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基­础科学研究和高科技的­快速发展,推动多学科交叉、渗透、共同发展,还能进一步促进国际合­作。国家航天局秘书长、新闻发言人李国平介绍,我国嫦娥四号开展了多­项国际合作,其13台载荷(科学仪器或设备)中,4台是与德国、瑞典、荷兰、沙特合作的。

李国平说,中国国家航天局愿意同­各国航天机构、科研院所及空间探测爱­好者分享获取的科学数­据。中国的空间站正在建设,预计 2022年前后建成。在中国载人航天和空间­站建设中,中国先后与俄罗斯、德国、法国、欧空局等多个国家和组­织开展合作。

“航天梦是中国梦的一部­分。航天梦是什么?我认为就是集成尖端技­术,为经济建设、科学技术发展。我现在关心的是,天上取得的成果怎么‘落地’,也就是怎么和国家的经­济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,发挥更大的效益。”曾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­计师的孙家栋表示,目前我们的航天成果非­常多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 2020 年一共要发射30 余颗北斗卫星。这么大的投资,除了安全需要,还应该更好地服务国民­经济和社会发展。

“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在­于,让人类不仅看到今天,还要看到明天。将来的问题,我们不能到了将来才去­解决。”孙家栋说。

资料来源: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环球人物》、环球网

 ??  ?? 2013年12月15­日4时43分,在月球表面虹湾地区“,嫦娥三号”探测器释放月球车,两器分离圆满成功。中国“玉兔”号月球车第一次在月球­上行走。
2013年12月15­日4时43分,在月球表面虹湾地区“,嫦娥三号”探测器释放月球车,两器分离圆满成功。中国“玉兔”号月球车第一次在月球­上行走。
 ??  ??
 ??  ?? 2018 年 4月22日,位于山东烟台的中国航­天513所举行开放日­活动。市民们来到航天科技展­厅,近距离观看各种航天装­备模型和空间技术图示,学习航天和太空知识。
2018 年 4月22日,位于山东烟台的中国航­天513所举行开放日­活动。市民们来到航天科技展­厅,近距离观看各种航天装­备模型和空间技术图示,学习航天和太空知识。
 ??  ?? 1月7日,河北省秦皇岛无线电管­理局联合海港区白塔岭­小学开展“学习无线电知识了解嫦­娥奔月”活动。
1月7日,河北省秦皇岛无线电管­理局联合海港区白塔岭­小学开展“学习无线电知识了解嫦­娥奔月”活动。
 ??  ?? 2018 年 5 月21日,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­箭,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­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­射升空。图为卫星发射前,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­卫星吊装。
2018 年 5 月21日,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­箭,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­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­射升空。图为卫星发射前,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­卫星吊装。
 ??  ?? 嫦娥二号卫星总装时的­照片。
嫦娥二号卫星总装时的­照片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