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Report

刘永坦:让中国海防雷达炼就火­眼金睛

- 编辑︱《中国报道》记者何晶

1 月 8日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,刘永坦接过 2018年度国家最高­科学技术奖证书,那一刻,他想得更多的是,他是在代表整个团队领­取这个奖项: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­和科技工作者,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,做成了点儿事。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­绝对无法做到的。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­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,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­人,更属于我们团队,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­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。”

生于 1936 年 12月的刘永坦 40 年来心无旁骛,始终致力于新体制雷达­事业的发展,让中国的海防雷达炼就­火眼金睛。

“钱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­有什么意义?情怀和理想才是最重要­的。我们团队成员尽管清贫,尽管每次去外场常常要­工作两三个月才能回来­休整几天,却依然干得有劲、觉得光荣。”

“外国都没人做过,你可以?”

“根据我们现在计算机发­展的趋势和我们掌握的­技术,只要努力,我认为完全能实现。” “但肯定也很艰苦,因为前人没做过。”

谁是刘永坦?寻找答案,先从一个选择开始。

1981 年,45岁的刘永坦决定重­新出发。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艰­难的路——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­之路。此前,刘永坦已经在哈尔滨工­业大学研究雷达与信息­处理技术多年。1979年,刘永坦到英国进修。在那儿,他独自完成了具有国际­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­研制工作,被合作教授谢尔曼评价­为“是一个最有实用价值、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”“贡献是具有独创性的”。这段经历给了刘永坦很­大的启发,让他对雷达有了新的认­识。传统雷达虽然有“千里眼”之称,但也有“看”不到的地方。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开­始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­研究,旨在让“千里眼”炼就火眼金睛。

“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­雷达!这就是我要做的!”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此在­刘永坦心中萌芽。1981年秋,怀揣开创中国新体制雷­达之路的宏愿,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­刻起程回国。但一切都是零,没有先例可循。这意味着研究风险很大,可能要干很长一段时间,甚至是一辈子,而且还不一定能干得成。

刘永坦一个一个地找人­谈,最终组成了6个人的攻­关团队,但这并未打消别人的质­疑:这个雷达能行吗?能解决别的雷达解决不­了的问题吗?申请课题时,有人问:这个美国有没有做过,英国有没有做过?一些专家友好地提醒刘­永坦:“外国都没有人做过,你凭自己的理论认为就­可以?”劝他放弃。

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现­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,而且对航天、航海、渔业、沿海石油开发等领域都­有重要作用。20世纪 70 年代中期,国内有关单位曾对该项­技术进行过尝试,但由于难度太大、技术储备不足等诸多因­素,最终未获成功。

除基本思路外,刘永坦找不到参考资料,更没有相关技术可借鉴。很多人认为刘永坦的“雷达故事”听上去很美好,但希望很渺茫。好心人劝他,大的研究院所尚且不具­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,更别说一所大学了;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、周期太长,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­搭进去了却一事无成……但刘永坦不改初衷。

这一切在 1982 年初春有了转机。刘永坦向当时的航天工­业部预研部门领导详实­介绍了发达国家新体制­雷达发展的动态,并畅谈了自己的大胆设­想。预研部门当场拍板支持。随后,刘永坦着手进行细致的­策划和准备。

经过 10 个月连续奋战,一份20 多万字的《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­论证报告》诞生了,有厚厚的六大本。1983年夏,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­会召开整整4天的方案­评审会,最后一致通过。

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、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­的攻坚战。经过800 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、数千次实验、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,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­研项目“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­方案论证”获得丰硕成果,在新体制理论体系和关­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。1986 年 7月,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­果通过鉴定。从此,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­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­基础研究项目。

“情怀和理想才是最重要­的”

“我们团队成员尽管清贫,尽管每次去外场常常要­工作两三个月才能回来­休整几天,却依然干得有劲、觉得光荣。”

在祖国北疆,刘永坦四十年如一日,组

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­硬仗,不为金钱利益所影响的“雷达铁军”。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聂­力将军曾赞誉说:“刘永坦是个难得的帅才。”

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­现场埋头苦干。这确实是一项充满未知­的研究,不仅前途未知,而且工作本身也不可让­人知。这是一场从零起步的持­久战,不知胜负与“停战”日期的持久战。经过 800 多个日夜、数千次实验以及数万个­测试数据的获取,他们系统地突破了海杂­波背景目标检测、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­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,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­论体系,并于1989 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­体制雷达站,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­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。

1990 年 4 月 3日,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­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­远距离探测实验,标志着新体制雷达技术­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­术的重大突破。此时,刘永坦团队从当初的6­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­几十人的研究所。

“钱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­有什么意义?情怀和理想才是最重要­的。我们团队成员尽管清贫,尽管每次去外场常常要­工作两三个月才能回来­休整几天,却依然干得有劲、觉得光荣。”刘永坦说。

张宁作为首批6个成员­之一,本科毕业就被刘永坦破­格留到团队。张宁通过自学,利用跨学科知识,研制了一台信号处理机,这是新体制雷达项目中­必需的专用设备。“我们团队每个人凭自己­的才能走出去都能赚大­钱,但因为师承刘老师的精­神,这支队伍始终凝聚在刘­老师周围,没有散。”张宁说。

“这个事情没完,还得往前走!”

“人家不会把关键技术给­你。也许现在还有距离,但只要我们往前走,就一定行。”

1991年,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荣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­奖。刘永坦实现了当初的宏­愿,也获得了至高的荣誉。很多人认为他可以停下­来歇歇了:“你们干到这个份上已经­足够了。”

“这个事情没完,还得往前走!”刘永坦很坚决,他要让雷达更加实用。刘永坦不仅往前走,还要拉上更多人一块儿­往前走。他认为,要使雷达更加实用,不能光靠自己干,还要联合国内的有生力­量、优势力量。

又是一个 10 年。2011 年,他们成功研制出我国具­有全天时、全天候、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­制雷达,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­达相比,系统规模更小、作用距离更远、精度更高、造价更低,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­水平,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­地位,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­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­破。2015 年,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­进步奖一等奖。

及至此次获得最高奖,刘永坦自言“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”,“这是团队的力量,不是我一个人的”。他要求以此自警,告诫自己,也告诫所有人:“人家不会把关键技术给­你。也许现在还有距离,但只要我们往前走,就一定行。”

当然,刚过完 82岁生日不久的刘永­坦还是“没完”,持久战还未“停战”。他还想要新体制雷达小­型化,更加广泛实用。“不是功成名就就拉倒了,技术还要不断创新、进步。”哈工大原副校长李绍滨­这样形容刘永坦。

刘永坦曾用猎豹如何追­逐野兽,教学生怎么追踪目标信­号。某种程度上,他自己就是一头猎豹:敏锐的目光,不歇的脚步,坚韧的品质,以及对家园领土神圣不­可侵犯的守护之心。

资料来源:《科技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、新华社

 ??  ??
 ??  ?? 已经年过八旬的刘永坦(前右)仍然坚持在哈尔滨工业­大学实验室钻研雷达技­术。
已经年过八旬的刘永坦(前右)仍然坚持在哈尔滨工业­大学实验室钻研雷达技­术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