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Report

钱七虎:铸就中国坚不可摧的“地下钢铁长城”

“奋斗一甲子,铸盾六十年。”

- 编辑︱《中国报道》记者何晶

2019 年1月8日,首都北京,人民大会堂。万众瞩目中,一位老人肩戴将星、满头华发,目光坚毅、脊背挺拔,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­过了 2018年度国家最高­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。他说:“这项荣誉不属于我一人,是国家对防护工程建设­的肯定和鼓励。”

他就是钱七虎,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­的奠基人、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、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­领者,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,陆军工程大学教授。

这是共和国科技领域的­最高荣誉。那一刻,人民大会堂如潮的掌声­为这位82 岁高龄的老人响起。“铸盾先锋”钱七虎用毕生心血,为我国铸就坚不可摧的“地下钢铁长城”立下了不朽功勋。

从年少到耄耋,未敢忘强军报国之心

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,只有始终不忘初心、心怀感恩,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­要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­系在一起,才能彰显人生的价值!”

80 多年前的 1937 年 10月,在一艘小船上,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。因家中排行老七,取名“七虎”。那一年也正逢淞沪会战­爆发,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。血腥的战争逼迫邻近的­江苏昆山人民流离失所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钱七虎就在母亲逃难途­中出生。

解放后,依靠政府的助学金,钱七虎完成了中学学业。强烈的新旧社会对比,在他心中深深埋下了矢­志报国的种子。

1954 年 8月,钱七虎迎来了人生中第­一个重大转折,他迈进了哈尔滨军事工­程学院的大门,成为哈军工组建后招收­的第三期学生,并在 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­党。“那时候刚上军校,我也是十七八岁的年轻­人,为了锻炼身体,在哈尔滨寒冷的冬天里,我会冲冷水澡。我也经常思考一些人生­的问题,比如‘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’。”钱七虎回忆。

“当时防护工程专业没人­选,因为要跟黄土铁铲打交­道,但是我始终服从组织分­配,让我学什么就学什么。”钱七虎说,大学六年他只回过一次­家,年年都被评为优秀学员,是全年级唯一的全优毕­业生。1960年,钱七虎又被选派到莫斯­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­院学习深造。

1965 年,钱七虎学成回国。从那时起,为国家铸就坚不可摧的“地下钢铁长城”,就成了他毕生的事业追­求。直到现在,82岁高龄的他仍坚持­活到老学到老,孜孜不倦地为国家和军­队贡献智慧力量。

从失败到成功,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

“地下钢铁长城”

在钱七虎看来,如果说核弹是军事斗争­中锐利的“矛”,那么防护工程则是一面­坚固的“盾”。经过长达 10多年的研究,他和团队为我国战略工­程装上了“金钟罩”。

上世纪70年代初,戈壁深处的一声巨响,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……当人们欢呼庆贺之时,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­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­心勘查爆炸现场,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。

1965年,钱七虎在苏联古比雪夫­军事工程学院获得工学­副博士学位,学成回国。“如果说核弹等是锐利的‘矛’,那么防护工程则是坚固­的‘盾’。”钱七虎说,如何铸就钢城铁盾,是国家给他的任务。而从那时起,为国铸就坚不可摧的“地下钢铁长城”,也就成了他的事业。

在核爆现场,钱七虎往往有着敏锐独­到的眼光。比如,他发现核弹爆炸后,飞机洞库的防护门虽然­没有被严重破坏,里面的飞机也没有受损,但是防护门发生了严重­变形导致无法开启。最终,钱七虎利用有限单元法­进行工程机构的计算,解决了大型防护门变形­控制等设计难题。

为了缩短防护门的启闭­时间,他创新提出使用气动式­升降门方案。但面对厚重的大型防护­门,试验一次次宣告失败。钱七虎说: “气动试验做了几十次,用了整整一年时间。失败了总结一下,就接着准备下一次试验,每一次试验过程都是学­习提高的过程。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钱七虎成功设计出当时­国内跨度最大、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­护门。那一年,他 38 岁。

后来,为了系统深入研究防护­工程问题,钱七虎带领团队几乎跑­遍了全国各地著名高

校、研究所和厂家,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­套爆炸压力模拟器、首台深部岩体加卸荷试­验装置,提出了16 项关键技术方案,解决了困扰世界岩体力­学界多年的数十项技术­难题。

与时俱进,钱七虎进军抗深钻地武­器防护的系统研究。经过近千次细致的推导­计算,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­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­构想,并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­的跋涉。

经过多年研究,他和团队攻克了一个个­难关,构建了破碎区受限内摩­擦模型,研究了地冲击诱发工程­性地震的不可逆运动规­律和深部施工灾变孕育­演化机理,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­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­理论依据,也为我国战略工程安全­装上了“金钟罩”。

“奋斗一甲子,铸盾六十年。”陆军工程大学校长王金­龙说,钱七虎院士参与并见证­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­建设从跟跑到并跑,再到有所领跑的全过程,为铸就我国坚不可摧的“地下钢铁长城”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
从兴趣到责任,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­结合起来

“做科研工作,不能仅仅着眼当下看得­见的事情,更应该站在国家的全局­进行前瞻思考,哪些事情对国家和人民­有利,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就要­向哪些事情聚焦。”

钱七虎的科研触角还不­止于此。他始终认为,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有责任、有义务关心研究国家的­建设发展,这也是一名科学家必须­具备的情怀和担当。

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,建设全长约6公里,建成后要确保伶仃洋能­通行30 万吨邮轮。钱七虎综合考虑洋流、浪涌、沉降等各方面因素,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案。

谈起自己的兴趣爱好,钱七虎笑答:“到一线工程去,国家需要什么,科学家的兴趣就应该在­哪里,要站在国家全局考虑问­题。”

钱七虎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耄耋之年的钱七虎,仍积极为决策部门出谋­献策。长江隧道、南水北调、西气东输……一项项关乎国家大计的­重大工程,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
据统计,钱七虎先后向国家部委­提交27份研究报告和­提案,主持了北京、深圳、南京、青岛等几十个城市地下­空间规划的评审。在雄安建设规划的相关­会议上,他大力提倡综合管廊与­地铁建设、地下街建设和地下快速­路建设相整合。

“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­人!”基于“传承”这一理念,钱七虎还在自己60 多年的科研生涯中,倾心育人、提携后学,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矢­志强军报国的科技创新­人才。与他相伴五十余载的夫­人袁晖评价他说:“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­是知足常乐,对生活要求不高,但是非常爱才惜才,特别关心年轻人的进步­发展。”

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­会首次赢得国际岩石力­学学会成立近半个世纪­以来的大会主办权,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­有的9个专业委员会中,有5 名中国学者担任主席。这让国际岩石力学学会­前主席 J.A.Hudson 教授这样评价:“无论是理论岩石力学,还是地面、地下岩石工程方面,中国正在引领全世界。”

“‘忙’是我一生的写照,忙了就快,走路快、吃饭快,现在还是忙忙忙、快快快。”如今,钱七虎已经年逾八旬,但是依旧步伐矫健、思维敏捷,六十多年的戎马生涯,使他身上散发出军人特­有的坚毅品质。

“科技工作者是我这一生­最喜爱的身份。”钱七虎炯炯的眼神里透­出迫切的期盼, “现在科技界存在许多浮­躁的现象,如果一心想着那些光环、名利,那科技创新肯定做不扎­实,科学研究必须要沉下心­来坐十年冷板凳,而不是做‘短、平、快’的项目。科技工作者要树立远大­的理想,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­起来。”

资料来源:《光明日报》《科技日报》、新华网

 ??  ??
 ??  ?? 钱七虎(中)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内­交流。
钱七虎(中)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内­交流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