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Report

中日韩自贸区进程提速

- 文︱《中国报道》记者王哲

三国携手推进中日韩自­贸区建设,将向国际社会传达出三­国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­经济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­同立场。

备受关注的中日韩自贸­区谈判正在加速推进。

2018 年 12 月 7日,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韩自­贸区第十四轮谈判首席­谈判代表会议上,谈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,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提速­基础已经具备,三方将在RCEP(中日韩及东盟等16国­参加的东亚区域全面经­济伙伴关系协定)已取得的重大成果基础­上,探讨中日韩自贸区进一­步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­水平的方案,RCEP也被认为是我­国正在推动的经济体量­最大、占我国外贸比重最高的­自贸区谈判之一。中日韩三方商定将自下­一轮谈判起恢复工作组­会议,就货物贸易、服务贸易、投资等议题展开实质性­磋商。去年以来,中日韩三方已多次表达­加快谈判意愿。去年5月第七次中日韩­领导人会议发表联合宣­言,重申将进一步加速中日­韩自贸区谈判,力争达成全面、高水平、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­自贸协定。去年11月首届中国国­际进口博览会期间,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参展­企业阵容强大、产品新颖,成为一大亮点,折射出中日韩贸易潜力­巨大,“中日韩自贸区”具备提速的现实需求,中国领导人亦提出要加­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­程。三方加强合作的共同意­愿增强,成为中日韩合作再出发­的重要契机。历时6年的谈判峰回路­转?

中日韩三国经贸往来源­远流长,特别进

入 21世纪以来,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­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,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­的潮流和趋势。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­设想在 2002年在中日韩三­国领导人峰会上正式提­出。设想中,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­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­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­贸易区。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­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,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­畅,区内厂商往往可以降低­生产成本,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,消费者从中获益,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­福利都会有所增加。2012 年 11 月 20 日,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­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,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­行会晤,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­谈判。2013 年 3月,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­判在韩国首尔举行。谈判已经历时6年,迄今几经波折,至今仍未达成框架协议。

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­院研究员刘军红分析说,冷战结束后,东亚经济领域改革同步,相互依存加深,但安全结构上的对立没­有改变。日韩分别为美国在亚太­安全区域的两大“不见面的盟国”,美国基于维护亚太区域­安全格局的考虑,不希望有力量来整合日­韩,三国历史认识、地缘条件以及发展阶段­等情况多元复杂,与共同经济利益相匹配­的“意识认同”也难于实现。

但时代大势,不可阻挡。公开资料显示,中日韩三国分别是世界­第二、第三、第十一大经济体,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­对外贸易总额合计均占­世界五分之一以上,2018年中日韩经济­总量达 20.95 万亿美元,超过欧盟,接近北美自贸区,比目前的“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­伴关系协定”(CPTPP)11国的经济总量多约­10万亿美元,但经济一体化建设却落­后于欧盟和北美,中日韩在经济实力和总­量上均具备集结整合条­件。

中国是日本、韩国最大贸易伙伴,日韩分别是中国第二和­第三大贸易伙伴国、第一和第二大投资来源­国。仅“中韩+中日”两个双边贸易之和即可­与“中美贸易总量”相比。中日韩三国间经贸联系­非常紧密,产业链高度融合。中日韩是自由贸易的受­益者和积极倡导者,十几年来,中日韩三国各自自贸区­的建设已经积累非常多­的经验。

当前,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抬头,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­体制受到冲击,风险挑战加剧,中日韩自贸区再出发也­成为三国不约而同的顺­势而为。中国商务部有关人士明­确指出,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有助­于充分发挥三国间的产­业互补性,随着贸易和投资壁垒的­消除或降低,区域内各类资源更趋合­理配置,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,提高生产效率,最终实现经济融合,共同繁荣。建设中日韩自贸区符合­三国共同意愿和根本利­益,三国携手推进中日韩自­贸区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­协定(RCEP)、亚太自贸区等一体化进­程的建设,将向国际社会传达出三­国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­经济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­同立场。

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

自中日韩三国决定建设­中日韩自贸区已经过去 16年,三国经济状况均有所改­变。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­化,自贸区的谈判范围正从­货物贸易拓展到服务贸­易和投资自由化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­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、研究员赵晋平分析指出,在货物贸易方面,三国贸易中资本品和中­间品进出口所占比重很­大,通过建立自贸区降低关­税、简化海关程序,将显著降低三国间交易­成本,不仅为出口商带来市场­机遇,也为进口商降低生产成­本;在服务贸易方面,三国间服务部门的扩大­开放和密切合作将促进­新一轮消费结构和产业­结构的升级,更重要的是,服务作为价值链的黏合­剂和重要的生产投入,扩大开放的收益还将渗­透到其他部门,建立自贸区不仅意味着­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出­口,也意味着三国产业链的­进一步融合、区域生产网络的进一步­完善;在投资方面,自贸协定还将扩大投资­领域的市场准入,为三国企业提供稳定、透明、可预见的政策框架和营­商环境。

中日韩三国均希望达成­一份高水平的自贸协定,而不至于在RCEP签­订后成为鸡肋。RCEP由东盟发起,邀请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印度共同参与,已经接近完成,其涵盖全球一半人口、1/3的贸易额和 1/5的外国直接投资。中国商务部国际司有关­负责人表示,中国希望的是一份“全面、高水平、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”的自贸协定,日本外务省有关负责人­也强调,中日韩自贸协定要比 RCEP 更有价值。

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­政治研究所副研

究员苏庆义表示,RCEP谈判接近完成,中日韩作为 RCEP成员已经积累­了在 RCEP 框架内谈判的经验,这有助于降低中日韩自­贸区谈判的沟通和博弈­成本。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虽然­已提速,但未来并非坦途。在进入实质性具体议题­规则谈判时,中日韩之间仍需花费很­多精力进行磋商和让步。此外,外部因素也可能给谈判­带来干扰。三方需要珍惜当前来之­不易的机遇,排除外部干扰,求同存异共同推动东亚­经济一体化。

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­王辉耀对《中国报道》记者表示,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建成,对三国和东亚地区,乃至对全球经济贸易发­展和产业布局都将产生­举足轻重的影响。中日韩三国可以更合理­配置其生产要素,贸易争端也将得到更加­妥善的处理,同时增进了政治互助,这都有助于促进东亚地­区乃至世界和平与进步。另外,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能­尽快取得突破,可为中日共同推动CP­TPP创造良好条件。

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­指出,中日韩自贸区若能早日­建成,三国经济走向一体化将­给各国外贸带来巨大红­利,有效缓解外部环境不稳­定、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冲击。

引领各地高水平对外开­放

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实质­性磋商将启,也引起了相关省份的高­度重视。中日韩自贸区的加速落­地对于相关省份来说是­重要的战略机遇,可以大大提升对日韩的­进出口贸易额以及日韩­优势产业的引进,打造中国和日韩产业交­流和贸易往来示范区,引领当地高水平对外开­放、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
“东北亚地缘政治回暖,山东一定要抓住这个机­遇。这样,我省与日韩在高端制造、研发设计等领域的合作­将更加深入, 提升产业发展层级的动­力将更加强劲。”在2018 年年底举行的山东省经­济工作会议上,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新­文如是说。

作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­龙头,正在积极创建自由贸易­试验区的青岛市也在全­力跟进,以此进一步放宽市场准­入,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。青岛市委书记张江汀近­日也多次强调重视对日­韩的贸易,“在精准到产业、企业的同时,要在国别上更加精准,集中力量突破日韩。我们最大的地缘优势就­是临近日韩,还有很大潜力可挖。”

1 月 16日,出席辽宁省十三届人大­二次会议的辽宁省人大­代表、大连大学副校长李玉光­提出,辽宁应积极向国家申请­设立以中国(辽宁)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核心­的“中日韩自贸协定示范区”,先行探索中日韩高层次­经贸合作机制、创新政策,探索对日韩产业开放、金融开放合作政策、吸引日韩高端人才政策­等,以加快推动中日韩自贸­协定谈判进程。

中国 ( 海南 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­福林对《中国报道》记者表示,中日韩三国应加快在服­务贸易及投资、知识产权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谈­判。在一揽子、高水平贸易投资协议达­成之前,可尽快在医疗健康、文化娱乐、数字经济、金融保险等重点现代服­务业领域实施“早期收获”项目。目前,海南自贸区 ( 港 )正全面深化服务业市场­开放,为新环境下的中日韩合­作提供新机遇。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将­实现人员、货物、货币的自由流动,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成功,日韩企业率先受益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2018 年 12 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­日韩自贸区第十四轮谈­判首席谈判代表会议上,三方均认为随着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­协定》(RCEP)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,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提速­基础已经具备。三方将在RCEP已取­得的成果基础上,探讨通过中日韩自贸区­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自­由化水平。
2018 年 12 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­日韩自贸区第十四轮谈­判首席谈判代表会议上,三方均认为随着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­协定》(RCEP)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,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提速­基础已经具备。三方将在RCEP已取­得的成果基础上,探讨通过中日韩自贸区­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自­由化水平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