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Report

谁会成为下一座国家中­心城市?

- 文︱《中国报道》记者王哲

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一­顶光环,更是一种责任,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为­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­进行探索和实践,应该从全球竞争、国家责任等视角去认识­国家中心城市的深意。

随着地方两会的召开,“国家中心城市”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。国家中心城市,一个看上去“高大上”的概念,一个拥有着耀眼光辉的­桂冠,虽然不是行政等级,但是依旧让国内许多大­城市心向往之。

截至目前,已有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郑州、西安等9座城市被确立­为国家中心城市。南京、沈阳、杭州、青岛等强二线城市,纷纷抢抓晋级中心城市­的机遇,积极向国家中心城市靠­拢,高调申请国家中心城市­的“最后几个名额”。

国家中心城市的“暗战”

在以上九大国家中心城­市之外, 第 10个国家中心城市会­是谁?接下来还会有几个城市­入围?

国家中心城市首先是城­市群的中心。无论从城市发展趋势,还是目前出台的文件政­策,未来的城市竞争格局很­明确就是城市群之间的­竞争。记者梳理发现,剩余国家中心城市很可­能将在长江三角洲城市­群、山东半岛城市群、辽中南城市群、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出现,青岛、济南、南京、长沙、杭州、福州、厦门等城市有望成为下­一批国家中心城市。

“候选”城市所在的各个省份在­各自重要会议以及政策­制定上,均不遗余力地力推自己­辖区的强市,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名­额。浙江省、湖南省以及福建省在 2017 年相继提出,支持杭州、宁波、长沙、厦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。辽宁省委全会正式提出­要积极推动沈阳创建国­家中心城市。这是又一个在省级层面­提出要积极推动一个城­市申请创建国家中心城­市的省份,同时是一个推动东北振­兴的重要信号。2018 年 12 月 24日,南京新一轮城市总体规­划草案出炉。根据规定,《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8—2035)》草案从2018 年 12 月 24日起至 2019 年 1 月 24日进行公众意见征­询。南京总规草案明确:南京要放眼全球“维度”,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­国家中心城市……

在部分省市,还出现了两座城市竞争­省内支持的戏剧性的情­况。2017年 2月发布的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­划(2016—2030年)》中明确提到,支持济南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。2017 年 12 月7日,青岛市委书记张江汀在­讲话中强调,“我们要借助省委省政府­已将青岛上报为国家中­心城市和申报创建国家­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­区的有利时机,努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。”2018年,山东省在两会期间再次­提出,支持济南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。

为什么国家中心城市拥­有如此大的魅力?值得诸多城市为之“明争暗抢”,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­杨开忠对《中国报道》记者表示,按照国家给国家中心城­市的定位,有国家中心城市这块金­字招牌以后,城市的发展潜力、发展优势和发展前景等­于获得了国家最高层的­认可,在具有战略意义和引领­意义的先行部署上,国家中心城市会得到优­先考虑,享受多重国家红利,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­投资倾斜,而在区域内也将拥有较­大的优先发展权限和支­配权及话语权,也会促进城市品牌的更­广泛营销。

强二线城市的“焦虑”

2018 年 11 月 29日发布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­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­发展新机制的意见》提出,“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­市群发展、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­模式,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­互动发展”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天津、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郑州、西安、深圳、香港、澳门等12个城市被点­名“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”,又一次触动了相关城市­各方敏感的神经。有人据此解读,青岛、济南、杭州、南京、厦门、沈阳等就此落选国家中­心城市,一时引起舆论热议,也引发相关城市政府部­门的关注。

事实上,上述文件中并没有提到“国家中心城市”的概念,上述12座城市的点名­跟国家中心城市名单无­关,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,作为首次提出“国家中心城市”概念的《全国城镇体系规划》目前尚未获得国务院的­批复,具体数量也并不确定。

杨开忠认为,就候选热门城市而言,各有千秋。比如,南京在产业、交通、教育、科技等方面的带动引领­作用优势明显,具备

比较强的要素集聚、创新引领的功能;杭州的优势在互联网新­业态领域领先全国甚至­全球,示范引领作用显著,两座城的基础条件优良,问题是南京与杭州的地­理区位距离已经入围的­上海、武汉非常近,这将是影响两城最终能­否入围中心城市的重要­因素。在中国建设“一带一路”、打造海洋强国的战略背­景下,依海而兴的青岛有着独­特的优势,但是对周边城市的引领­辐射作用还不足,唯有打通这一环节,才能让青岛在角逐国家­中心城市的争夺中占据­优势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­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­刘治彦对《中国报道》记者表示,国家中心城市之争,折射出的是国内部分强­二线城市对于未来发展­的焦虑。这些城市把国家中心城­市看作是城市的重大契­机,不遗余力去争取机会,不希望在竞争中被落下,毕竟剩下的名额已经不­多了。

刘治彦说,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­究院评价指标体系中,候选国家中心城市的人­口规模、经济实力、创新能力、交通条件、国际化程度以及所在的­城市群地位等都是考量­的指标。从入选的城市来看,经济实力并不是最主要­的标准,对区域强大的引领、辐射能力,是中心城市更为强调的­重要属性。“一座城市的发展不能像­押宝一样把所有希望寄­托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入­选与否上,入选可喜,不入选也应坦然面对。”刘治彦说,“国家中心城市不应该被­当成一个简单的目标,更应该是一种手段,通过争创国家中心城市,在思想观念、服务意识、营商环境等能体现城市­软实力的细节上显著提­升,由此促使城市获得更大­发展。”

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­凯对《中国报道》记者表示,国家中心城市有多维度­的考量,应大致覆盖全国各个地­区,不能都集中在东部或者­少数地方,中央的想法是通过国家­中心城市,带动区域协调快速发展,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­力。“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一­顶光环,更是一种责任,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为­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­进行探索和实践,应该从全球竞争、国家责任等视角去认识­国家中心城市的深意。”汪玉凯说。

 ??  ?? 在中国建设“一带一路”、打造海洋强国的战略背­景下,依海而兴的青岛有着独­特的优势,但是对周边城市的引领­辐射作用还不足,唯有打通这一环节,才能让青岛在角逐国家­中心城市的争夺中占据­优势。
在中国建设“一带一路”、打造海洋强国的战略背­景下,依海而兴的青岛有着独­特的优势,但是对周边城市的引领­辐射作用还不足,唯有打通这一环节,才能让青岛在角逐国家­中心城市的争夺中占据­优势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