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Report

陆海新通道助力中国—东盟关系提质升级

各国所展望的互联互通、自由贸易、区域合作、创新发展、人文相亲的亚欧关系已­借助“陆海新通道”的东风开启了航程。

- 文︱郝楠

2015 年 11月,在习近平主席和李显龙­总理的见证下,中新双方签署了《中新(重庆)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­目》框架协议。该项目谋划之初便蕴含­了搭建平台、定位高远的基因。得益于这样的基因,项目顺利运行一年后,更为宏大的“陆海新通道”于2017 年 2 月在中新(重庆)互联互通项目首次联合­协调理事会上被正式提­出,迅速成为媒体聚焦的热­点。

“陆海新通道”与“西部大开发”“长江经济带”等国家战略相得益彰,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,为中国—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,以及中国—东盟关系提质升级带来­助力。

陆海新通道的诞生

从面向 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­伴关系,再到战略伙伴关系,及至今天的中国—东盟命运共同体,中国与东盟这一对好邻­居、好朋友、好伙伴的关系已经从快­速发展的成长期迈入了­提质升级的成熟期。

回顾成长期,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虽异­彩纷呈,形势喜人,但却显得多头并进,欠缺协调,多个省份之间存在同质­化竞争,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­发挥。

立足成熟期,基于中新重庆项目进一­步提出的“陆海新通道”可谓及时雨。2019年初,重庆、广西、贵州等八省区

市政府签署共建“陆海新通道”框架协议,第一条南北向的纵向大­动脉呼之欲出。这条大动脉以重庆为中­心,以北部湾为接口,形成陆海空多式联运,大大缩短了航运周期,节省成本,经贸前景极为广阔。

长远来看,“陆海新通道”将能贯通“长江经济带”,打通“一带”与“一路”,推动中国西部成为新一­阶段改革开放的前沿,将中国广阔的西部内陆­地区与充满生命力的东­南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。更值得期待的是,“陆海新通道”框架下的省际协调机制,或将能全面整合前期积­累,形成多领域、多层次、多渠道但同时又不重复、不重叠、不冲突的双边合作。

例如,中国—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将得­到更为充分的利用;广西承办的“中国—东盟博览会暨中国—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”或能获得更多邻省份支­持;贵州的大数据、重庆的智能产业等比较­优势也能将双边发展推­上更高台阶。

当前,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­力度,东盟也正迈向其“2025愿景”。在《中国—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2030 年愿景》的指引下,“陆海新通道”如同双方四手相握,合力将中国与东盟关系­推向更高水平。

进展“超乎预期” 2018年12月18­日,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,已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­耀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­章,并被称为“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中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­家”。苏州工业园、天津生态城等大型项目­的逐渐落地、新加坡与山东等七省市­经贸合作机制的相继建­立、多个城市直航航班的逐­一开设等等,都是这枚奖章的生动注­脚。然而,不难发现,新加坡与中国合作的重­点长期集中在中国东部­前沿,还未深入内陆地区。

伴随着中新务实合作不­断深化,当建设“陆海新通道”这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­目时,双方目光都转向了中国­广大的西部地区。两国借此在基础建设联­通、金融联通、第三方国家合作、专业服务四大领域集中­合作。2018年 7月,新加

坡副总理张志贤对项目­的进展表示了充分认可,称其“超乎预期”。

盘活更多区域

2018年初,中国国家发改委将“陆海新通道”纳入“一带一路”重大项目库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规划中,中蒙俄、新亚欧大陆桥、中国—中亚—西亚、中国—中南半岛、中巴、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凭借重庆等西部省区的“中欧班列”,“陆海新通道”将有望成为盘活区域合­作架构、连接六大经济走廊、贯通亚欧大陆互联互通­的重要通道。

这样的战略进展不仅是­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层面上的,更将通过中新第三方市­场合作的形式促进资金­融通。此外,考虑到中新双方均有强­烈意愿推动区域全面经­济伙伴关系(RCEP)谈判进程。不断夯实区域经贸发展­基础的“陆海新通道”有望增进相关各方的政­策沟通,为 RCEP的谈判减少阻­力。

早在 2015年,中新重庆项目落地之前,重庆就曾举办“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对话­会”。如今看来,与会各国当时在《重庆倡议》中所展望的互联互通、自由贸易、区域合作、创新发展、人文相亲的亚欧关系已­借助“陆海新通道”的东风开启了航程。当然,航程是否能行稳致远,仍有赖于各方持续不懈­的努力。

 ??  ?? 2018 年 12 月29日,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海­南启动仪式暨中远海运“海南—东盟(新加坡)”班轮航线首航仪式在海­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国际­港务小铲滩码头举行。
2018 年 12 月29日,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海­南启动仪式暨中远海运“海南—东盟(新加坡)”班轮航线首航仪式在海­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国际­港务小铲滩码头举行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